1.选择题- (共2题)
大多数人的 中,真与美并不是一回事,尤其是文艺复兴以后,美成为人文素养中的主要 ,真与美就 了。这并不是说真与美是对立的,而是把美的价值提高,达到与真 的程度。
A.观点 内含 劳燕分飞 同日而语 |
B.观念 涵义 天南海北 平分秋色 |
C.理念 涵养 南辕北辙 相提并论 |
D.心目 内涵 分道扬镳 分庭抗礼 |
A.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明方向。 |
B.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析方向。 |
C.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别方向。 |
D.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识方向。 |
2.诗歌鉴赏- (共1题)
歌完丰五首(其五)①
王安石
豚栅鸡埘②晻霭间,暮林摇落献南山③。
丰年处处人家好,随意飘然得往还。
(注)①神宗元丰初,神宗没有因王安石辞去相位而废止新法,王安石退居江字多时,却仍关注着朝廷对施行新法的态度,于元丰二年写下一组《歌元丰》诗。②埘:墙壁上挖洞做成的鸡窝。③南山:钟山南面。【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诗歌首句写的是傍晚的景色,是说农家的猪圈和鸡窝都渐渐没入苍茫的暮色之中。 |
B.诗歌前两句使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写出了诗人跟随农人从田里归家时所见之景。 |
C.“丰年处处人家好”表达了诗人对元丰初年社会安定、农业丰收的喜悦和赞美之情。 |
D.“往还”二字结束全诗,“往”指前面所见,“还”指此时的心境,委婉地表达出其对官场束缚人身自由的厌倦。 |
E.全诗格调明快,虽然不在官场,但自己的新政依然在造福于民,诗人带着欢快的心情结束行程,余味悠扬,兴致不尽。 |
3.文言文阅读- (共2题)
(材料1)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材料2)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子张》
(材料3)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
(1)从子夏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成语 。
(2)以上语段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六 国 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 国 论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小题1】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
B.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
C.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
D.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
A.“卑己尊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表示尊称的词语很多,如卿,燕人称荆轲为荆卿;如子,郑伯说“吾不能早用子”;如君,烛之武曰“君知其难也”;如竖子,亚父曰“竖子不足与谋”,此外还有先生、夫子、丈人、阁下、长者、大人、兄台…… |
B.“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南、河北”是指“黄河以北、黄河以南”。“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关中”是指“函谷关以西”地区。 |
C.祖:古代践行时的仪式,即出行之前祭祀路神,引申为在半路为别人设宴送别。 |
D.《鸿门宴》中描述宴席座次:“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反映了项羽的傲慢无礼、目中无人。 |
A.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地赂秦;苏辙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自相残杀。可见父子二人的观点不尽相同。 |
B.两文都把六国分为两类国家,并称赞其中的一类,抨击其中的另一类。 |
C.苏洵是借古讽今,由论史转向论策,为六国设想出总体策略。苏辙就史论史,结尾只表示了悲痛的感情。 |
D.苏洵文章在于借议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是放弃斗争、屈从暴秦这一事实,以表达他关怀时务弹劾当局的高尚情怀;而苏辙则立足六国“不知天下之势”这一点,从战略进行理路详明的辩论,意见扼要而中肯。 |
(1)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4.现代文阅读- (共2题)
理想撞进现实:辉煌一时的墨家缘何走向衰落
赵建成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界百家争鸣。当时学者以儒墨并称,非儒即墨,二家并为显学。然而盛极一时的墨家学派,在秦汉之后几乎销声匿迹了。作为墨家学派创始人的墨子,其生平事迹开始变得模糊,或者说遭到漠视。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人皆立传记,仅在《孟子荀卿列传》的最后对墨子附以24字的内容,简略不备而又含糊不明。秦汉之后,墨家几乎再无传人。
盛极一时的学术流派突然衰落,这是一个颇有意味、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略窥其原因。
首先,就其根本而言,墨家的学说过于理想化,或者说是一种空想。墨家思想有着十分严密的逻辑关系,其最根本的主张是兼爱,几乎一切观点与主张皆由此生发:因兼爱而非攻,反对战争;物质财富是有限的,少数贵族的奢侈生活必然会导致下层民众的贫困,故主张节用、节葬、非乐;儒家礼制的烦琐与用度之多又与此相冲突,故墨家非儒;尚同与尚贤是墨家的为政之本,是针对当时天下混乱的形势而提出的政治纲领,其实质也是为了贯彻其兼爱的主张。
那么,作为出发点与立足点的兼爱,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主张呢?墨子认为,天下一切混乱皆起自不相爱。解决的办法是,使天下兼相爱、交相利,爱人若爱其身,视人之室、家、国若其室、家、国,则可消灭一切祸乱之源头。但正如《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墨家类小序所云,“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这种无差别、一视同仁地爱一切人的主张显然不符合人性发展的实际,也忽略了宗法制度、血缘关系的社会现实,墨子所设想的理想社会可望而不可即,不可能实现。
其次,一种学说往往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思想层面,二是实践层面。在先秦诸子的学说中,墨家比较有影响的多是实践性的主张,但其思想的深度不足。因此,一旦在实践层面上没有出路,这种学说也就失去了发展的空间。秦汉之后,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社会环境发生变化,墨家的主张不符合新秩序的要求,几乎完全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因而走向衰落;而同为显学的儒家学说则恰恰相反,获得了空前发展,二者命运迥然不同。
同时,墨家的主张对人在实践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往往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庄子对墨子的人格非常欣赏,但他仍客观地指出:“墨翟、禽滑釐之意则是,其行则非也。将使后世之墨者,必自苦以腓无胈胫无毛, 相进而已矣。乱之上也,治之下也。”庄子还评价墨家非乐、节葬、节用诸说曰:“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墨子对于人的要求实在太高了,他自己虽能做到,但无法被天下人普遍接受,所以实际上偏离了圣人之道。
最后,一种学说要想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必须不断地完善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家学术流派,如儒家、道家、法家等,其学说都不是停滯不前的,而是不断注入新的内涵。除创始人外,还不断涌现出重要的代表人物,使本学派的理论有较大的推进,如儒家的孟子、荀子,道家的庄子,法家的韩非子,等等。反观墨家,墨子之后并没有出现特别有影响力的人物,也没有提出超越墨子的理论与学说。所以,不能与时俱进,也是墨家学派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刪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界百家争鸣,儒家和墨家可谓最盛,当时的学者非儒即墨,主要是因为两家均为显学。 |
B.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等人皆立传记,其中为墨子立的传记,简略而又含糊。 |
C.墨家主张节用、节葬、非乐,而儒家礼制上的烦琐与用度之多与墨家的主张相冲突,所以,墨家对儒家礼制持否定态度。 |
D.墨子之后墨家没有出现过特别有影响力的人物,也没有像儒家、道家、法家一样提出过新的理论与学说。 |
A.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墨家学派衰落的原因,并论证了其衰落带来的影响。 |
B.文章主要就墨家学说过于理想化和在实践层面上没有出路的观点进行了论证。 |
C.文章提到了墨家的许多主张,用以证明兼爱是墨家学说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
D.文章第6段引用庄子的话,旨在说明墨子对人的要求太高,常人难以做到。 |
A.墨子认为,如果能做到兼爱,即天下兼相爱、交相利,爱人若爱其身,视人之室、家、国若其室、家、国,则一切祸乱的源头都可消灭。 |
B.墨家学派衰落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兼爱”为出发点和立足点的墨家学说过于理想化,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空想。 |
C.墨家比较有影响的多是实践性的主张,但其思想的深度不足,导致墨家学说失去了发展的空间,因此在实践层面上也没有出路。 |
D.一种学说要想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必须不断地完善与发展。不能与时俱进,是墨家学派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
材料一
诗词,除了课堂与考试,也可以变成《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综艺节目,引发全民追捧;二胡,除了街头与舞台,也可以走进直播平台,中央民族乐团中胡首席蔡阳的一次演出,吸引21.5万观众;故宫除了景点与博物馆,也可以化身折扇、玩偶、便签,一年文创产品的销售额达10亿元……传统文化,正抖落历史的尘与土,脚步轻快地跟上了时代。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提到“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既保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
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厚重。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来源于开放性与多义性,来源于多维度阐释的可能。古语云:“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正如一曲《琵琶行》,在陈寅恪先生的笔下,成就了《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名著;在今天“90后”“00后”的手中,变成了网络上一曲流行歌曲。正因为可以取之而不竭,文化才能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包容性。
季羡林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课,课堂上只有他一个学生,“绝学”的凄凉景象大抵如此。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一种样态,也不妨亲近“下里巴人”。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有多少普普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诗词变身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当然,强调传统文化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传统文化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侩化、神秘化、功利化的套路。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信心,平上去入、唱念做打、银钩铁画,自有它的魅力。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如果从形变变成了神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的旗号,却丢弃了内在的魂魄。
(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5月10日期)
材料二
一场二胡直播吸引21.5万用户,一位古筝主播年收入超千万元——平日里许多传统艺术表演家想都不敢想的受关注度,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一些进军网络直播平台的传统音乐艺术表演家身上。箜篌、古筝、琵琶……这些普通人在古诗词里读到,却没有什么机会看到的乐器,正由演奏者在直播平台上真实展现。平日里“冷门”的传统乐器,为什么放到网络直播平台上就“火”了?这首先要归功于互联网传播的助力。比如,中央民族乐团中胡首席蔡阳,平时如果到国家大剧院演出,观众最多的时候也不过2000人左右。这还是在文化资源和传统艺术爱好者集中的北京。但是,一旦网上直播,艺术传播突破了时空障碍,全国甚至全世界喜欢这门艺术的人都可以观看。
(摘自人民网2016年4月7日)
材料三
全国政协委员、非物质文化保护专家田青表示,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不能为了迎合流行而搞“转基因”。田青委员坦言,在传统艺术保护问题上自己是“保守派”,传统艺术要坚持自己本质的东西,不能“转基因”。“转基因的结果就是迎合人,这不是艺术家要做的事,艺术家要有自己的坚持和创造。”田青认为,对于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让自己原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不变非常重要。“假如为了迎合年轻人,所有的戏剧都改成流行音乐了,那干吗还要200个剧种?”田青表示,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自己的底线,比如昆曲古琴要有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迎合。
(摘自《中国日报》2015年3月3日)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上述三则材料,分别来源于报纸和网络,所谈内容各有侧重,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同时都关注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这个话题。 |
B.材料一、材料二都谈到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材料二侧重谈利用互联网传播的助力,使艺术传播突破时空障碍。 |
C.从材料二可知,把传统艺术放到直播平台去表演,让观众看到更多平时看不到的乐器,这种形式更优于在音乐厅、剧场表演的传统形式。 |
D.材料三中田青委员认为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让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原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他明确反对将戏剧改成流行音乐。 |
A.材料一中以季羡林的故事为例,来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不能像德国的“梵文”那样“阳春白雪”,需要亲近普通民众。 |
B.材料一提出不能“丢弃了内在的魂魄”,材料三提出“坚守住本质的东西”,都是为了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媚俗,不能自降格调来迎合观众的口味。 |
C.材料一以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为例,来说明传统文化要找到新的落点,才能焕发新一轮的蓬勃的生命力。 |
D.材料二运用数字说明,通过网络直播平台,无论是观看人数还是经济收入,传统表演艺术家都可能得到体面的回报。 |
【小题3】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应该注意哪些方面?请根据三则材料概括并作简要分析。
5.情景默写- (共1题)
(1)《荆轲刺秦王》中荆轲临行前以唱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自己赴汤蹈火的毅然与决然。
(2)孔子教导我们在与人的交往中,应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语言表达- (共2题)
关于举办中国传统节日讲座的通知
为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文化,学校将于6月15日在图书馆二楼报告大厅举办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知识讲座,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讲座内容
本次讲座主要牵涉以下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
二、讲座嘉宾
本次讲座我们应邀了德高望重的淦老师,他将抛砖引玉,以深入浅出的语言,丰富详实的历史材料,为大家带来一顿精神上的文化大餐。
三、其他说明
请各班主任认真组织,拜托同学们踊跃参加,准时莅临图书馆,细心聆听淦老师的精彩讲座。
学校教务处
2018年6月10日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2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2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情景默写:(1道)
语言表达:(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