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处理好民族关系、边疆关系、制度创新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与发展。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十五年,吐蕃的一位赞普说:“我父祖未有通婚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有什么历史意义?
材料二

(2)结合所学知识,回顾与北宋、南宋政权队对立的还有哪些政权?
材料三:


(3)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两幅图片中第一幅图片说的是什么制度?第二幅图片是哪个朝代的政治制度?明太祖为了监察官民,设立了什么机构?
材料四:(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沙流,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
(5)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说说制度创新与国家统一的关系?
材料一:贞观十五年,吐蕃的一位赞普说:“我父祖未有通婚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有什么历史意义?
材料二

(2)结合所学知识,回顾与北宋、南宋政权队对立的还有哪些政权?
材料三:


(3)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两幅图片中第一幅图片说的是什么制度?第二幅图片是哪个朝代的政治制度?明太祖为了监察官民,设立了什么机构?
材料四:(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沙流,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
——《元史·地理志》
(4)从材料四中你可以获得的主要信息是什么?元世祖忽必烈为加强对今台湾地区的管辖采取了什么措施?(5)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说说制度创新与国家统一的关系?
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情况关系到国家的发展。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的两个唐朝的生产工具分别是什么?
材料二:两宋期间,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农业都有发展,但南方的发展速度更快,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宋代的耕作技术也得到了提高,培育出新的工业行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这些事实表明,中国古代经济已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
(2)依据材料二,指出宋代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举一谚语说明它的变化?
材料三:

(3)上图的农业生产工具是什么?宋朝时,哪一农作物的产量跃居粮食产量首位?
材料四:明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有突出的成就,并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著作。在农业方面出现了一部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的生产经验的农业科学巨著。
(4)依据材料三中这部农业科学巨著指的哪部著作?作者是谁?
(5)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哪些因素能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材料一:


(1)材料一的两个唐朝的生产工具分别是什么?
材料二:两宋期间,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农业都有发展,但南方的发展速度更快,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宋代的耕作技术也得到了提高,培育出新的工业行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这些事实表明,中国古代经济已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
(2)依据材料二,指出宋代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举一谚语说明它的变化?
材料三:

(3)上图的农业生产工具是什么?宋朝时,哪一农作物的产量跃居粮食产量首位?
材料四:明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有突出的成就,并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著作。在农业方面出现了一部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的生产经验的农业科学巨著。
(4)依据材料三中这部农业科学巨著指的哪部著作?作者是谁?
(5)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哪些因素能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3.
对外开放,加强同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贸易往来,有利于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中的这个人物是谁?生活在哪位皇帝时期?他将中国的文化传播到了哪个国家?
材料二:南宋时,海外贸易发达,商船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在航海中广泛使用了我国古代四大文明中的某一项成就。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从政府的态度和航海科技两个方面,总结宋朝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
材料三:

(3)材料三的这幅图片描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这次航海最远到达哪里?
材料四:“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5)综合上述材料,你觉得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发展起什么作用?
材料一:

(1)材料一中的这个人物是谁?生活在哪位皇帝时期?他将中国的文化传播到了哪个国家?
材料二:南宋时,海外贸易发达,商船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在航海中广泛使用了我国古代四大文明中的某一项成就。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从政府的态度和航海科技两个方面,总结宋朝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
材料三:

(3)材料三的这幅图片描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这次航海最远到达哪里?
材料四:“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
(4)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这一时期哪个国家攫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5)综合上述材料,你觉得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发展起什么作用?
2.选择题- (共16题)
4.
弗兰西斯·培根说过:“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字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只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的“三种机械发明”是指
①造纸术
②印刷术
③火药
④指南针
①造纸术
②印刷术
③火药
④指南针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8.
下图是某历史兴趣小组为开展某主题研究性学习而搜集材料整理制作的图表。
读表后,你认为该兴趣小组研究的主题是:
地区时间 | 北方 | 南方 |
宋初 | 人口100多万户 | 人口230多方户 |
北宋 | 贡献财政收入20% | 贡献财政收入80% |
南宋 | 谚曰:“天上天堂,地下苏杭。”又曰:“苏湖熟,天下足。” |
读表后,你认为该兴趣小组研究的主题是:
A.人口大量南迁 |
B.宋朝社会生活 |
C.经济中心南移 |
D.苏杭生活富足 |
10.
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当时民间还流行着这样的俗话“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主要表明,宋朝
A.等级森严 |
B.商业繁荣 |
C.重农抑商 |
D.重文轻武 |
11.
不到长城非好汉。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明长城(如下图)总长万余里,她的东西起止点是


A.东起嘉峪关,西至辽东 |
B.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 |
C.东起嘉峪关,西至山海关 |
D.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
12.
郑和本姓马,云南人,初名三保,他率船队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关系,至今在东南亚的一些国家还保留着为纪念郑和而命名的“三宝庙”,“三宝塔”等遗址,他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尊,主要是因为
A.开通丝之路 |
B.七下西洋 |
C.六次东渡日本 |
D.西游天竺取经 |
13.
“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又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明初的科举制度成为中国文化“厄运”的原因是
A.注重考查诗赋 |
B.打破门第限制 |
C.采用八股取士 |
D.考生任意发挥自己的见解 |
16.
“以和为贵,友好往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长期以来,中华民族积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友好交往。下列人物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做出过突出贡献的有 ( )
①文成公主 ②玄奘 ③鉴真 ④郑和
①文成公主 ②玄奘 ③鉴真 ④郑和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②③ |
17.
有人统计,洪武十七年,朱元璋在八天时间内,揽阅奏折1 160件,处理政事339件。朱元璋的忙碌和下列哪项措施直接相关?( )
A.设立行省 | B.实行三省六部制 |
C.废除丞相 | D.设立军机处 |
18.
钱文忠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阔、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下列哪位著名小说家以该僧人取经的故事为素材创作了一部长篇神话小说?()
A.罗贯中 | B.吴承恩 |
C.施耐庵 | D.曹雪芹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6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