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4题)
1.
民以食为天,中国古代历朝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我国农耕文明史上,集中了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生产工具的发明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推动了古代生产力的发展
(1)列举两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农业生产工具。
材料二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 三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
材料一 在我国农耕文明史上,集中了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生产工具的发明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推动了古代生产力的发展
(1)列举两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农业生产工具。
材料二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
(2)说出唐太宗上述治国思想在农业政策上的具体体现。材料 三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
——元世祖
(3)材料反映了元世祖对农业持怎样的态度?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都是从我们国家学过去的。
材料二 宋代进士,登科即任官,待遇远较唐代为优。……而登科名额,亦远较唐代为多。
材料三 翰林院学士徐骏作诗说:“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清朝统治者捕风捉影,认为诗中的“明”暗指“明朝”,“清”影射“清朝”,即暗喻明朝重视人才,清朝不重视人才,徐骏是怀念明朝,不满清朝,结果徐骏被杀头。
(1)材料一中的考试制度形成于哪位皇帝期间?
(2)材料二体现了宋代哪一治国政策?这一政策有何积极影响?
(3)清朝前期制造大批文字狱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文字狱造成了怎样的严重后果?
材料一 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都是从我们国家学过去的。
材料二 宋代进士,登科即任官,待遇远较唐代为优。……而登科名额,亦远较唐代为多。
材料三 翰林院学士徐骏作诗说:“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清朝统治者捕风捉影,认为诗中的“明”暗指“明朝”,“清”影射“清朝”,即暗喻明朝重视人才,清朝不重视人才,徐骏是怀念明朝,不满清朝,结果徐骏被杀头。
(1)材料一中的考试制度形成于哪位皇帝期间?
(2)材料二体现了宋代哪一治国政策?这一政策有何积极影响?
(3)清朝前期制造大批文字狱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文字狱造成了怎样的严重后果?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朝疆域图和某机构印章

材料二 丘逢甲评价郑成功:“由秀才封王,主持半壁旧河山,为天下读书人顿生颜色;驱外夷出境,开辟千秋新事业,愿中国有志者再鼓雄风。”
材料三 “清朝重新统一西藏以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在总结前朝治藏尽管和本朝治藏实践的基础上,逐步通过册封、定制、设官、驻军、用兵等举措巩固了对西藏的统治,在一段时期内达到了维护清朝在西藏统治的目的,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依据材料一,回答元朝管辖西藏地区的中央机构名称是什么?
(2)材料二中“驱外夷出境”是哪一历史事件?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写出清朝管辖西藏地区的两项具体措施。
(4)除了材料三之外,清朝还在东北和西北方向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哪些努力?
材料一 元朝疆域图和某机构印章

材料二 丘逢甲评价郑成功:“由秀才封王,主持半壁旧河山,为天下读书人顿生颜色;驱外夷出境,开辟千秋新事业,愿中国有志者再鼓雄风。”
材料三 “清朝重新统一西藏以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在总结前朝治藏尽管和本朝治藏实践的基础上,逐步通过册封、定制、设官、驻军、用兵等举措巩固了对西藏的统治,在一段时期内达到了维护清朝在西藏统治的目的,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依据材料一,回答元朝管辖西藏地区的中央机构名称是什么?
(2)材料二中“驱外夷出境”是哪一历史事件?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写出清朝管辖西藏地区的两项具体措施。
(4)除了材料三之外,清朝还在东北和西北方向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哪些努力?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


(1)依据材料一,列举唐朝时中外交流的两个史实。
材料二 使明代初期显得与众不同,但又同汉、唐、宋等朝代初期业绩相称的举措,是将帝国的骄傲播向四方,尤其是他们惊人的海上远征。
材料三 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人事天时诚极盛,盈虚默念惧增哉。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从唐至清,中国古代对外政策变化的轨迹。
材料一


(1)依据材料一,列举唐朝时中外交流的两个史实。
材料二 使明代初期显得与众不同,但又同汉、唐、宋等朝代初期业绩相称的举措,是将帝国的骄傲播向四方,尤其是他们惊人的海上远征。
——罗兹·墨非《亚洲史》
(2)明代初期“惊人的海上远征”指的是什么事件?最远到达哪里?材料三 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人事天时诚极盛,盈虚默念惧增哉。
——乾隆
(3)材料三中乾隆帝“宁可求全关不开”的心态在现实中演化为什么政策?(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从唐至清,中国古代对外政策变化的轨迹。
2.选择题- (共19题)
7.
《步辇图》是现藏于故宫博物院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作品设色典雅绚丽,线条流畅圆劲,构图错落富有变化,真实地记录了1300多年前唐太宗会见吐蕃使者的场景,具有珍贵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这幅名画创作的历史背景是
A.郑和下西洋 |
B.文成公主入藏 |
C.黄巢起义 |
D.岳飞抗金 |
12.
余秋雨先生说过:“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他们共同心仪宋朝的原因是
①社会经济繁荣
②国家统一强大
③科技发达
④都市生活繁华热闹
①社会经济繁荣
②国家统一强大
③科技发达
④都市生活繁华热闹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14.
“苏湖熟,天下足”这一谚语反映出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全国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于( )
A.三国时期 | B.隋唐时期 | C.南宋时期 | D.明清时期 |
17.
长城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艰苦勤奋,坚韧刚毅和充满凝聚力的精神象征。明长城的起止点为
A.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 |
B.东起辽东,西至临洮 |
C.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
D.东起鸭绿江,西至临洮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3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