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3题)
1.
下面各句中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喟(kuì)然 比(bǐ)及 修葺(qì) 千乘(shèng) |
B.象笏(hù) 羽觞(yáng) 实以蕃(fán) 偃仰啸歌(yǎn) |
C.哂(shěn)笑 栏楯(shǔn) 铿(kēng)尔 呱呱而泣(guāguā) |
D.侍(shì)坐 先妣(bǐ) 勖(xù)勉 琼筵(yán) |
3.
下列加点字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A.郭橐驼,不知始何名 始:当初,原来 故病且怠 病:穷困 |
B.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离:背离,远去 舍瑟而作 舍:舍弃 |
C.古人秉烛夜游 秉:持,拿着 吾与点也 与:和,同 |
D.比去,以手阖门 比:并,一起 吾妻来归 归:回家 |
2.文言文阅读- (共1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韶,字元伯,学涉有器量,与弟彦、虔、蕤并为孝文赐名焉。韶又为季父冲所知重。延兴中,补中书学生,袭爵姑臧侯,除仪曹令。时修改车服及羽仪制度,皆令韶典焉。迁给事黄门侍郎。后依例降侯为伯,兼大鸿胪卿,黄门如故。孝文将创迁都之计,诏引侍臣,访以古事。韶对曰:“洛阳九鼎旧所,七百攸基,地则土中,实均朝贡,惟王建国,莫尚于此。”帝称善。迁太子右詹事,寻罢左右,仍为詹事、肆州大中正。出为安东将军、兖州刺史。帝自邺还洛,韶朝于路,帝言及庶人恂事曰:“卿若不出东宫,或未至此也。”
宣武初,征拜侍中,领七兵尚书,除抚军将军、并州刺史。以从弟伯尚同咸阳王禧之逆,免除官爵。久之,兼将作大匠,敕参定朝仪律令。及吕苟儿反于秦州,除抚军将军、西道都督,行秦州事,与右卫将军元丽,率众讨之。事平,即真,玺书劳勉,复其先爵。时陇右新经师旅,百姓多不安业,韶善抚纳,甚得夷夏之心。
孝明初,自相州刺史入为殿中尚书,行雍州事。后除中军大将军、吏部尚书,加散骑常侍.后出为冀州刺史,清简爱人,甚收名誉,政绩之美,声冠当时。明帝嘉之,就加散骑常侍,迁车骑将军,赐剑珮、貂蝉各一具,骅骝马一匹,并衣服寝具。韶以年及悬车,抗表逊位,优旨不许。转定州刺史,常侍如故。及赴中山冀州父老皆送出西境相聚而泣二州境既连接百姓素闻其德州内大安。正光五年,卒于官,年七十二。诏赠帛七百匹,赠使持节、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司空公、雍州刺史,谥曰文恭。既葬之后,有冀州兵千余人,戍于荆州,还经韶墓,相率培冢,数日方还,其遗爱如此。永安中,以克定秦、陇功,追封安城县开国伯,邑四百户。
(节选自《北史•李韶传》)
(注)即真:谓官吏由代理而转为正式职务悬车:致仕,辞官居家抗表:呈上奏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2)既葬之后,有冀州兵千余人,戍于荆州,还经韶墓,相率培冢,数日方还,其遗爱如此。
李韶,字元伯,学涉有器量,与弟彦、虔、蕤并为孝文赐名焉。韶又为季父冲所知重。延兴中,补中书学生,袭爵姑臧侯,除仪曹令。时修改车服及羽仪制度,皆令韶典焉。迁给事黄门侍郎。后依例降侯为伯,兼大鸿胪卿,黄门如故。孝文将创迁都之计,诏引侍臣,访以古事。韶对曰:“洛阳九鼎旧所,七百攸基,地则土中,实均朝贡,惟王建国,莫尚于此。”帝称善。迁太子右詹事,寻罢左右,仍为詹事、肆州大中正。出为安东将军、兖州刺史。帝自邺还洛,韶朝于路,帝言及庶人恂事曰:“卿若不出东宫,或未至此也。”
宣武初,征拜侍中,领七兵尚书,除抚军将军、并州刺史。以从弟伯尚同咸阳王禧之逆,免除官爵。久之,兼将作大匠,敕参定朝仪律令。及吕苟儿反于秦州,除抚军将军、西道都督,行秦州事,与右卫将军元丽,率众讨之。事平,即真,玺书劳勉,复其先爵。时陇右新经师旅,百姓多不安业,韶善抚纳,甚得夷夏之心。
孝明初,自相州刺史入为殿中尚书,行雍州事。后除中军大将军、吏部尚书,加散骑常侍.后出为冀州刺史,清简爱人,甚收名誉,政绩之美,声冠当时。明帝嘉之,就加散骑常侍,迁车骑将军,赐剑珮、貂蝉各一具,骅骝马一匹,并衣服寝具。韶以年及悬车,抗表逊位,优旨不许。转定州刺史,常侍如故。及赴中山冀州父老皆送出西境相聚而泣二州境既连接百姓素闻其德州内大安。正光五年,卒于官,年七十二。诏赠帛七百匹,赠使持节、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司空公、雍州刺史,谥曰文恭。既葬之后,有冀州兵千余人,戍于荆州,还经韶墓,相率培冢,数日方还,其遗爱如此。永安中,以克定秦、陇功,追封安城县开国伯,邑四百户。
(节选自《北史•李韶传》)
(注)即真:谓官吏由代理而转为正式职务悬车:致仕,辞官居家抗表:呈上奏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赴中山冀州/父老皆送出西境/相聚而泣/二州境既连接/百姓素闻其德/州内大安/ |
B.及赴中山/冀州父老皆送出西境/相聚而泣/二州境既连接/百姓素闻其德/州内大安/ |
C.及赴中山/冀州父老皆送出西境/相聚而泣/二州境既连接百姓/素闻其德/州内大安/ |
D.及赴中山冀州/父老皆送出西境/相聚而泣/二州境既连接百姓/素闻其德/州内大安/ |
A.给事黄门侍郎,又称黄门郎,是皇帝的近侍之臣,可传达诏令。 |
B.迁,意思是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晋升。 |
C.从弟指同曾祖父或祖父,不同父亲,年幼于己者的同辈男性,即堂弟。 |
D.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在他们生前根据其功绩或德行获得的称号。 |
A.孝文帝想迁都,召集众位侍臣商议。李韶认为洛阳是皇权聚集地,几百年基业,且地处中土,方便四方朝贡,建都最好不过了。 |
B.吕苟儿在秦州反叛,李韶跟元丽一起带兵讨伐并平息叛乱,恢复了爵位。陇西刚刚经过战乱,李韶善加抚恤并安顿,得到了少数民族百姓的拥戴。 |
C.李韶历任地方官职,都能做到清正廉明爱护百姓,政绩突出,在当时颇有盛名。 |
D.明帝嘉奖李韶,封赏甚厚。但李韶推辞将要告老还乡,请求不要加封,明帝仍然颁旨加以优待。并升任李韶为定州刺史,担任跟过去一样的常侍职位。 |
(1)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2)既葬之后,有冀州兵千余人,戍于荆州,还经韶墓,相率培冢,数日方还,其遗爱如此。
3.现代文阅读- (共1题)
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海外世界相继发现的中国历代贸易陶瓷遗存,构筑起一条由中国东南沿海通向海外诸番的“陶瓷之路”。“陶瓷之路”上的文化遗产大多可溯源到东汉至明清时期的东南沿海陶瓷,唐宋时期是东南陶瓷贸易的盛期。明清时期,随着环球新航路的开辟与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景德镇窑系、仿景德镇的漳州窑系和闽粤沿海的民窑青花瓷器,更广泛地被发现于世界各地。“陶瓷之路”正是东南古代瓷业面向海外市场的充分证据,也是东南陶瓷海洋性最显著的特征。
从内涵特征来说,东南海洋性陶瓷充分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一方面,东南陶瓷的海洋输出,将中国古代文化与生活带到了海外。宋元时期,建窑黑瓷销往日本等地,带动了当地茶道的初兴。另一方面,海外世界的社会文化也对东南瓷器品种产生了重要影响。宋元时期销往中西亚、东南亚的瓷器品种主要为龙泉青瓷、景德镇青白瓷及其仿制品,伴随着伊斯兰教在这一区域的传播,更符合穆斯林审美情趣的青花瓷成为明清销往该地区的主要瓷器品种。
从技术形态来说,东南海洋性瓷业不同程度地表现为内地窑业的继承与发展。一方面,作为以仿烧内地名窑为特征的东南沿海古代海洋性陶瓷,其器类、造型、釉色、纹饰等工艺内涵很大程度上继承了传统窑业的特征,可以说海洋性瓷业是大陆性各陶瓷窑系在东南地区的扩展与延伸。内地瓷业是海洋性瓷业的母体和技术来源,内地瓷业瓷器的许多重大的风尚变化及时影响着海洋性瓷业的产品风格。大多数东南瓷业窑口从成型技术和装饰技术入手,对流通于世的内地瓷窑产品进行外形的仿造,有些内地窑工可能直接参与了瓷器烧造。另一方面,东南沿海瓷业产品还有逐利的海洋性本质,在瓷胎淘洗、成型、施釉、装烧工艺等各个环节都充斥着简化与缩减。如北宋中晚期闽北浙南的青白瓷窑址在吸收赣江流域青白瓷技术后,迅速完成了从泥点叠烧到漏斗形匣钵——垫饼或垫圈,再到支圈覆烧技术的两次技术革新。漳州窑对原料的精工粉碎和淘洗不够,导致胎体结构疏松和胎质发灰;以泼釉或浇釉的方式给外壁施釉,导致釉不到底和釉层厚薄不均;为节省成本,直接将器物放置于沙上导致“砂足器”的产生等,无不体现了漳州窑瓷器生产急功近利的特点。
“古外销陶瓷”是我国学者研究古代陶瓷的对外传播时使用得最多的一个术语,其核心是相对于内销而言的,强调的是古代瓷器输出国外。“外销瓷”实际上是将东南海洋性贸易陶瓷体系视为大陆性陶瓷体系的外销部分、成为大陆性陶瓷统一体中“旁枝末节”,无法凸显东南沿海古代陶瓷业的独立的海洋性性格。而“海洋性陶瓷”试图克服传统中国陶瓷史研究中强化整体、忽视多元的不足,重视中国古代陶瓷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区域多样性与文化多元性,重视东南陶瓷面向海洋的相对独立性。
(摘编自王新天《中国东南古代瓷业的海洋性》)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海外世界相继发现的中国历代贸易陶瓷遗存,构筑起一条由中国东南沿海通向海外诸番的“陶瓷之路”。“陶瓷之路”上的文化遗产大多可溯源到东汉至明清时期的东南沿海陶瓷,唐宋时期是东南陶瓷贸易的盛期。明清时期,随着环球新航路的开辟与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景德镇窑系、仿景德镇的漳州窑系和闽粤沿海的民窑青花瓷器,更广泛地被发现于世界各地。“陶瓷之路”正是东南古代瓷业面向海外市场的充分证据,也是东南陶瓷海洋性最显著的特征。
从内涵特征来说,东南海洋性陶瓷充分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一方面,东南陶瓷的海洋输出,将中国古代文化与生活带到了海外。宋元时期,建窑黑瓷销往日本等地,带动了当地茶道的初兴。另一方面,海外世界的社会文化也对东南瓷器品种产生了重要影响。宋元时期销往中西亚、东南亚的瓷器品种主要为龙泉青瓷、景德镇青白瓷及其仿制品,伴随着伊斯兰教在这一区域的传播,更符合穆斯林审美情趣的青花瓷成为明清销往该地区的主要瓷器品种。
从技术形态来说,东南海洋性瓷业不同程度地表现为内地窑业的继承与发展。一方面,作为以仿烧内地名窑为特征的东南沿海古代海洋性陶瓷,其器类、造型、釉色、纹饰等工艺内涵很大程度上继承了传统窑业的特征,可以说海洋性瓷业是大陆性各陶瓷窑系在东南地区的扩展与延伸。内地瓷业是海洋性瓷业的母体和技术来源,内地瓷业瓷器的许多重大的风尚变化及时影响着海洋性瓷业的产品风格。大多数东南瓷业窑口从成型技术和装饰技术入手,对流通于世的内地瓷窑产品进行外形的仿造,有些内地窑工可能直接参与了瓷器烧造。另一方面,东南沿海瓷业产品还有逐利的海洋性本质,在瓷胎淘洗、成型、施釉、装烧工艺等各个环节都充斥着简化与缩减。如北宋中晚期闽北浙南的青白瓷窑址在吸收赣江流域青白瓷技术后,迅速完成了从泥点叠烧到漏斗形匣钵——垫饼或垫圈,再到支圈覆烧技术的两次技术革新。漳州窑对原料的精工粉碎和淘洗不够,导致胎体结构疏松和胎质发灰;以泼釉或浇釉的方式给外壁施釉,导致釉不到底和釉层厚薄不均;为节省成本,直接将器物放置于沙上导致“砂足器”的产生等,无不体现了漳州窑瓷器生产急功近利的特点。
“古外销陶瓷”是我国学者研究古代陶瓷的对外传播时使用得最多的一个术语,其核心是相对于内销而言的,强调的是古代瓷器输出国外。“外销瓷”实际上是将东南海洋性贸易陶瓷体系视为大陆性陶瓷体系的外销部分、成为大陆性陶瓷统一体中“旁枝末节”,无法凸显东南沿海古代陶瓷业的独立的海洋性性格。而“海洋性陶瓷”试图克服传统中国陶瓷史研究中强化整体、忽视多元的不足,重视中国古代陶瓷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区域多样性与文化多元性,重视东南陶瓷面向海洋的相对独立性。
(摘编自王新天《中国东南古代瓷业的海洋性》)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瓷之路”由中国东南沿海通向海外诸番,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在唐宋时期进入陶瓷海洋贸易的盛期。 |
B.龙泉青瓷、景德镇青白瓷及其仿制品是明清时期销往中西亚、东南亚的主要瓷器品种。 |
C.闽北浙南的青白瓷窑址在北宋中晚期迅速完成了两次技术革新,从泥点叠烧到漏斗形匣体再到支圈覆烧。 |
D.东南亚海洋性瓷业很大程度上继承了传统窑业的特征,是大陆性各陶瓷窑系在东南地区的扩展与延伸。 |
A.新航路的开辟与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使东南陶瓷拥有更广阔的海外市场,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东南陶瓷的发展。 |
B.东南陶瓷输出将中国古代文化与生活带到海外,对穆斯林产生了重要影响,改变了他们的审美情趣。 |
C.漳州瓷窑器生产急功近利,以泼釉或烧釉的方式给外壁施釉,导致釉不到底和釉层厚薄不均 |
D.东南沿海瓷业产品在瓷胎淘洗、成型、施釉、装烧工艺等各个环节都充斥着简化与缩减,体现了逐利的海洋性本质。 |
A.“古外销陶瓷”术语的频繁使用折射出认识的偏颇:大陆性农耕文化是基础,而海洋文化是附庸。 |
B.中国古代瓷器行销海外,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陶瓷之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
C.宋元时期日本等地茶道初兴,这与该时期建窑黑瓷销往该地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 |
D.有些内地窑工直接参与了瓷器烧造,使得东南瓷业窑口较好地完成了对内地瓷窑产品外形的仿造。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3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