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高二必修3第三单元第9课劝学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645106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20/3/22

1.选择题(共4题)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斗折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非能也,而绝江河D.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2.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为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
B.“骐骥”是千里马的别称,千里马的别称还有“赤兔”“的卢”。
C.“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而后被赋予了道德的含义,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D.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3.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及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取之蓝而青于蓝   ②水为之而寒
③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已 ④臂非加长也,见者远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4.
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求人可使报秦者B.甚矣,汝之不惠
C.自古以来,未之尝闻D.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2.文言文阅读(共1题)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学之兴废,随世轻重。汉时贤俊,皆以一经弘圣人之道,上明天时,下该人事,用此致卿相者多矣。末俗已来不复尔,空守章句,但诵师言,施之世务,殆无一可。故士大夫子弟,皆以博涉为贵,不肯专儒。梁朝皇孙以下总丱之年必先入学观其志尚出身已后便从文史略无卒业者冠冕为此者,则有何胤、刘、明山宾、周舍、朱异、周弘正、贺琛、贺革、萧子政、刘绦等,兼通文史,不徒讲说也。洛阳亦闻崔浩、张伟、刘芳,邺下又见邢子才:此四儒者,虽好经术,亦以才博擅名。如此诸贤,故为上品,以外率多田野间人,音辞鄙陋,风操蚩拙,相与专固,无所堪能,问一言辄酬数百,责其指归,或无要会。邺下谚云:“博士买驴,书卷三纸,未有驴字。”使汝以此为师,令人气塞。孔子曰:“学也禄在其中矣。”今勤无益之事,恐非业也。夫圣人之书,所以设教,但明练经文,粗通注义,常使言行有得,亦足为人;何必“仲尼居”即须两纸疏义,燕寝讲堂,亦复何在?以此得胜,宁有益乎?光阴可惜,譬诸逝水。当博览机要,以济功业;必能兼美,吾无间焉。

(节选自《颜氏家训》)

(注)①面墙:比喻不学而识见浅薄。②总丱(guàn):即总角。③燕寝讲堂:燕寝,闲居之处;讲堂,讲习之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梁朝皇孙/以下总丱之年/必先入学/观其志尚出身/已后便/从文史/略无卒业者/
B.梁朝皇孙以下/总丱之年/必先入学/观其志尚出身/已后/便从文史略/无卒业者/
C.梁朝皇孙以下/总丱之年/必先入学/观其志尚/出身已后/便从文史/略无卒业者/
D.梁朝皇孙/以下总丱之年/必先入学/观其志尚/出身已后便/从文史略/无卒业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婚冠:婚礼和冠礼。古代贵族男子20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这里指婚冠的年龄,喻年少。
B.冠冕:古代帝王、官员所戴的帽子,文中用作仕宦的代称。
C.博士:古代指通晓古今、能言善辩之人。此词亦为古代学官名,又指专精某种技艺的人。
D.经文:古代主要指佛教等宗教典籍中的文字,下句中的“注”是对经的注释。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学习应该从小抓起,效果更好。如果错过了青春年华也不要自暴自弃,晚年学习亦可有所收获。
B.作者认为不要在无益的事情上尽力,对于弄清楚“仲尼居”是在闲居之处还是在讲习之所,纯属浪费时间。
C.学习风气的兴盛或荒废,随着社会风气的变化而变化。作者在文章中运用衬托的手法来证明这一观点。
D.作者擅长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所举例子丰富而有针对性,使文章说理很有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末俗已来不复尔,空守章句,但诵师言,施之世务,殆无个可。
(2)当博览机要,以济功业;必能兼美,吾无间焉。

3.其他(共18题)

6.
一词多义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_______________)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_______________)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_______________)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_______________)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_______________)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_______________)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_______________)
7.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虽有槁(晒)②以为轮(使弯曲)③吾尝而望矣(抬起脚尖)④而千里(送别)⑤君子非异也(禀赋,资质)⑥非水也(善,会)⑦筋骨之(强壮)⑧而江河(横断)⑨声非加也(这里指声音宏大⑩而闻者(清楚)
A.①②⑤⑥⑦⑨B.①②③④⑦⑨C.①③⑤⑦⑨⑩D.①⑤⑦⑧⑨⑩
8.
通假字
以为轮   (_______________)
槁暴   (_______________)
明而行无过矣   (_______________)
君子非异也 (_______________)
9.
句式积累
(1)判断句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________________)
(2)倒装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________________)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________________)
(3)省略句
輮以为轮 (________________)
(4)固定句式
无以至千里 (________________)
10.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11.
古今异义
君子博学而日省乎己 (________________)
声非加也 (________________)
舆马者,非利足也 (________________)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________________)
12.
一词多义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________________)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________________)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________________)
以为妙绝    (________________)
佛印绝类弥勒 (________________)
络绎不绝    (________________)
13.
一词多义

声非加疾也  (_______________)
疾君有疾在腠理 (_______________)
庞涓恐其(孙膑)贤于己,疾之 (_______________)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_______________)
于青取之于蓝 (_______________)
善假于物也   (_______________)
14.
一词多义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_______________)
者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_______________)
子瑜者,亮兄谨也 (_______________)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_______________)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_______________)
吾尝跂而望矣 (_______________)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_______________)
15.
一词多义

吾尝跂而望矣  (_______________)
先达德隆望尊  (_______________)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_______________)
博闻强识 (_______________)
初闻涕泪满衣裳 (_______________)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_______________)
扫后更闻香    (_______________)
16.
词类活用
(1)动词的活用
木直中绳,以为轮 (_______________)
不积小(_______________)
(2)名词的活用
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_______________)
食埃土,饮黄泉 (_______________)
假舟楫者,非能也 (_______________)
用心也 (_______________)
(3)形容词的活用
成德 (______________)
故木受绳则直     (______________)
17.
结合上下文,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释义。
(1)虽
(2)以为轮
(3)其曲
(4)君子博学而日省乎已
(5)则明而行无过矣
(6)吾尝而望矣
(7)君子非异也
18.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开头第一段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19.
如何理解“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句话。
20.
荀子在文中提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学生的知识是从老师那里学来的,日积月累,学生最终将超过当初的老师。因此,有人说荀子认为从师学习的目的就是超越,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
21.
如何理解“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这句话。
22.
如何理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这句话
23.
如何理解“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句话。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4道)

    文言文阅读:(1道)

    其他:(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