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高一必修三第三单元 9 劝学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645002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20/3/24

1.选择题(共7题)

1.
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D.君子生非异也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蟹六跪二螯  ②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③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④顺风呼  ⑤吾尝终日思矣  ⑥则知明行无过矣
A.①⑥/②③/④/⑤B.①⑥/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③/②④/⑤/⑥
3.
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语活用情况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②食埃土,饮黄泉  ③假舟楫者,非能也  ④下饮黄泉,用心也  ⑤五十者可以帛矣  ⑥其中规
A.①②/③⑤/④/⑥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②③/④⑤/⑥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木中绳,輮以为轮     不可,不百步耳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千里   听妇前词:三男邺城戍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江河   可以横峨眉巅
D.则知明而行无矣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
5.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君子生非异也
B.木直中绳,以为轮
C.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6.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筋骨之强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輮以为D.蚓无爪牙之利
7.
下列句子中,“为”的词性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冰,水之,而寒于水  ②木直中绳,輮以轮  ③有布衣毕昇,又活板  ④且君尝晋君赐矣  ⑤人方刀俎,我为鱼肉  ⑥谁大王为此计者  ⑦君翻作《琵琶行》
A.①⑤⑥B.②④⑥C.④⑥⑦D.③④⑦

2.文言文阅读(共2题)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蓝,而青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故不积跬步,无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就砺则利 金:金属制的刀剑等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博学:学问渊博
C.蚓无爪牙之    利:锋利
D.君子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青,取之蓝    而青
B.輮为轮 无至千里
C.不如须臾所学也 不如登高博见也
D.风雨兴 圣心备
【小题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高而招”“而见者远”,说明人通过学习可以弥补自身的不足,由此可见学习的重要性。
B.“骐骥”与“驽马”、“舍之”与“不舍”的对比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道理,所以说“学不可以已”。
C.虽然《劝学》以论述思想品德的学习修养为主,但作者也着力论述了学习文化知识,特别是科学技术的方法。
D.全文用了比喻论证,最后一段从学习的方法、态度方面说明学习要注意的问题,这对我们今天的学习也有指导意义。
【小题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荀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馀若夫何哉!”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曾点使曾参,过期而不至,人皆见曾点曰:“无乃畏邪?”曾点曰:“彼虽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于匡,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

(选自《吕氏春秋·劝学》)

[注]①左、右:泛指处所。重:敬重、尊重。②疾:奋力,努力。③论:被人称述而彰明。④说:说教。兑:通“悦”,高兴。⑤董:毒药。⑥胜理:依循事理。⑦遇合:相遇而投和。⑧畏:横死。⑨畏:被围困。
【小题1】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忠孝”是中国古代社会基础性的道德价值观,《说文解字》:“尽心曰忠”“孝,善事父母者”。
B.“学者”在古代多义,可指做学问的人、求学的人,也指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C.“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在。总的来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
D.“颜回、曾参”是古代有名的儒生,他们都是荀子的著名弟子,在道德修养上十分崇高。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B.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C.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D.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小题3】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说明“劝学”和“尊师”的一组是(   )
A.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
B.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   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
C.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 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
D.凡遇合也,合不可必 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君、父母都希望臣子、子女做到“忠孝”,臣子、子女都希望求得“显荣”,而要实现这些,只有通过学习。
B.作者认为,学习的关键在于尊敬老师。“尊师”是搞好教学的前提,“胜理”“行义”是做老师的要务。
C.文章提出“圣人生于疾学”,这无疑是对圣人“生而知之”的说法的否定,也为唐代韩愈作《师说》提供了借鉴。
D.文章称颂“忠孝”“尊师”,并把曾点和颜渊作为尊师的楷模,这些都反映了本文作者的儒家思想。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2)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3)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7道)

    文言文阅读:(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