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4题)
1.
下列加横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衰微(shuāi)赫然(hè) 心会神凝(yí) |
B.逼狭(xié)炽痛(chì)义愤填膺(yīng) |
C.澎湃(pài)重荷(hè)一拍即合 (jì ) |
D.哺育(bǔ)默契(qì)气冲斗牛(dǒu) |
2.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弟弟沉迷于网络游戏,爸爸教训过他几次,但他依然锲而不舍。 |
B.在第49届世乒赛上,中国乒乓球队来势汹汹,一举包揽了五项比赛的冠亚军。 |
C.我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
D.实现中国梦是我们的理想,那种吃了上顿没下顿、兀兀穷年的苦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了! |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能否杜绝“到此一游”的不文明现象,关键是提升公民的文明素养。 |
B.今年4月份,广西多地发生冰雹灾害,冰雹最大直径大约有5厘米左右。 |
C.为了优化育人环境,提升办学水平,学校加快了校园环境改造的速度和规模。 |
D.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市的空气质量状况有了明显改善。 |
4.
下列语段空白处依次填人四个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青春是什么?青春是一首歌, ;青春是一团火, ;青春是一面旗帜, ;青春是一本教科书, 。
①她启迪着我们的智慧和心灵
②她拨动着我们年轻的心弦
③她点燃我们沸腾的热血
④她召唤着我们勇敢前行
青春是什么?青春是一首歌, ;青春是一团火, ;青春是一面旗帜, ;青春是一本教科书, 。
①她启迪着我们的智慧和心灵
②她拨动着我们年轻的心弦
③她点燃我们沸腾的热血
④她召唤着我们勇敢前行
A.③②①④ |
B.②③①④ |
C.②③④① |
D.④①②③ |
2.句子默写- (共1题)
5.
按要求填空。
(1)谁家玉笛暗飞声,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2)苍苍竹林寺,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3) ,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4) ,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约客》)
(5)《木兰诗》中描写木兰万里迢迢,奔赴战场的诗句是: , 。
(6)请完整默写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 。 , 。
(1)谁家玉笛暗飞声,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2)苍苍竹林寺,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3) ,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4) ,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约客》)
(5)《木兰诗》中描写木兰万里迢迢,奔赴战场的诗句是: , 。
(6)请完整默写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 。 , 。
3.文言文阅读- (共1题)
6.
文言文阅读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小题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小题4】把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见往事耳/归来见天子 |
B.自以为大有所益/还自扬州 |
C.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愿为市鞍马 |
D.但当涉猎/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
A.蒙乃始就学/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
B.肃遂拜蒙母/遂反溯流逆上矣 |
C.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忽啼求之 |
D.即更刮目相待/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
A.孙权使用了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指出“学”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
B.文章运用对话塑造人物形象,寥寥数语,就可以感受到三个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
C.鲁肃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他被吕蒙的口才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 |
D.鲁肃与吕蒙的对话,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学有所成。 |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4.现代文阅读- (共1题)
7.
说明文阅读
狼烟踪迹
①公元前144年6月的一天,雁门关上的士兵看到了滚滚而来的匈奴骑兵。负责通讯消息的传递长官,也就是烽燧长大喊一声,命令士兵点起了狼烟。
②词典上对“狼烟”是这样解释的:“古代边防报警时烧狼粪升起的烟,借指战火。”北宋的陆佃在《埤雅》一书中就提到: “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
③不过有一个叫做威廉·林赛的美国学者,却对“狼粪说”提出了质疑。他所依据的是最简单的经济学原理:供给和需求。
④首先,林赛分析了狼烟的需求。据勘测,明长城全长8851公里,其中守护京师的部分长为388公里,敌楼和烽火楼1675座。如果为每座敌楼和烽火楼准备一筐两公斤重的干狼粪以备用,那么总共需要3350公斤,即三吨多狼粪。以此类推,用在整个明长城上的狼粪得重达50多吨。
⑤那么当时是否有这么多的狼粪供给呢?林赛的分析是,蒙古狼是以几只到几十只为一群的群居动物,而且有严格的领地概念。狼所占地盘的面积,小到十几平方公里,大到上千平方公 里。因此狼粪的寻找工作是一个耗时费力的巨大工程。长城烽火传递功能在明时频繁使用,要做到供求平衡是异常困难的。
⑥在这里,狼粪的需求和供给严重脱节,即使抬高价格也无法提高供给——你既不可能抬高价格让狼增加排泄物产量,更不可能让打仗的士兵整天候着狼出恭。
⑦历史的真相或许是狼烟和狼粪没一点儿关系,这件事干吗不实验一下呢?
⑧《狼图腾》的作者吕嘉民就专门做过这个实验:“烧狼粪就像是烧羊毛毯,冒出的烟是浅棕色的,比干柴堆冒出的烟还要淡。干柴烧成了大火,狼粪也终于全部烧了起来,最后与干柴一起烧成了明火,连烟都几乎看不见了,哪有冲天的黑烟?就是连冲天的白烟也没有,哪有令人胆寒的报警狼烟?哪有妖魔般龙卷风状的烟柱……”
⑨中国最重要的边防安全,显然不可能维系在这些稀缺的粪便上。“狼烟”这件事从唐朝开始就以讹传讹,烧狼粪变成了事实。比如明朝的大将戚继光就抱怨说,南方的狼粪太难找了。
⑩那么古代烽火台燃烧的究竟是什么呢?敦煌学者李正宇曾在西北地区的许多烽火台遗址里发现燃烧芦苇、红柳等植物留下的残迹。因此,他认为烽火台燃烧的实际上是芦苇、红柳, 甚至是杂草。
⑪至于古人为什么把烽火称作“狼烟”,李正宇认为,狼是古代中国匈奴、突厥、吐蕃等少数民族共同崇拜的图腾。这些少数民族的军队在当时被中原汉人称为“狼兵”,其君主被称为“狼主”。所以,古代汉人把这些少数民族入侵时汉人特地燃起的烽火称作“狼烟”。在《狼图腾》一书中作者则写道:“将‘狼烟’作为最恐怖的草原民族进攻的象征,暴露出汉民族的羊性或家畜性的性格本质。”
⑫两千年前的某一天,士兵们在一座烽火台里反复背诵着烽火使用手册:匈奴人白天入侵,举起两个蓬(笼状的草编物),同时点燃一堆积薪(柴堆);晚上入侵,点燃一堆积薪,同时在烽燧周围的堠墙上点燃苣(用芦苇或芨芨草绑扎的草把)火,直到天明不准熄灭……士兵们不时向远方眺望,等待着那些比草原狼更凶残的敌人。
【小题1】下列加横线词语不能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对第⑧段画线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3】根据文意,下列关于“狼烟”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小题4】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狼烟踪迹
①公元前144年6月的一天,雁门关上的士兵看到了滚滚而来的匈奴骑兵。负责通讯消息的传递长官,也就是烽燧长大喊一声,命令士兵点起了狼烟。
②词典上对“狼烟”是这样解释的:“古代边防报警时烧狼粪升起的烟,借指战火。”北宋的陆佃在《埤雅》一书中就提到: “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
③不过有一个叫做威廉·林赛的美国学者,却对“狼粪说”提出了质疑。他所依据的是最简单的经济学原理:供给和需求。
④首先,林赛分析了狼烟的需求。据勘测,明长城全长8851公里,其中守护京师的部分长为388公里,敌楼和烽火楼1675座。如果为每座敌楼和烽火楼准备一筐两公斤重的干狼粪以备用,那么总共需要3350公斤,即三吨多狼粪。以此类推,用在整个明长城上的狼粪得重达50多吨。
⑤那么当时是否有这么多的狼粪供给呢?林赛的分析是,蒙古狼是以几只到几十只为一群的群居动物,而且有严格的领地概念。狼所占地盘的面积,小到十几平方公里,大到上千平方公 里。因此狼粪的寻找工作是一个耗时费力的巨大工程。长城烽火传递功能在明时频繁使用,要做到供求平衡是异常困难的。
⑥在这里,狼粪的需求和供给严重脱节,即使抬高价格也无法提高供给——你既不可能抬高价格让狼增加排泄物产量,更不可能让打仗的士兵整天候着狼出恭。
⑦历史的真相或许是狼烟和狼粪没一点儿关系,这件事干吗不实验一下呢?
⑧《狼图腾》的作者吕嘉民就专门做过这个实验:“烧狼粪就像是烧羊毛毯,冒出的烟是浅棕色的,比干柴堆冒出的烟还要淡。干柴烧成了大火,狼粪也终于全部烧了起来,最后与干柴一起烧成了明火,连烟都几乎看不见了,哪有冲天的黑烟?就是连冲天的白烟也没有,哪有令人胆寒的报警狼烟?哪有妖魔般龙卷风状的烟柱……”
⑨中国最重要的边防安全,显然不可能维系在这些稀缺的粪便上。“狼烟”这件事从唐朝开始就以讹传讹,烧狼粪变成了事实。比如明朝的大将戚继光就抱怨说,南方的狼粪太难找了。
⑩那么古代烽火台燃烧的究竟是什么呢?敦煌学者李正宇曾在西北地区的许多烽火台遗址里发现燃烧芦苇、红柳等植物留下的残迹。因此,他认为烽火台燃烧的实际上是芦苇、红柳, 甚至是杂草。
⑪至于古人为什么把烽火称作“狼烟”,李正宇认为,狼是古代中国匈奴、突厥、吐蕃等少数民族共同崇拜的图腾。这些少数民族的军队在当时被中原汉人称为“狼兵”,其君主被称为“狼主”。所以,古代汉人把这些少数民族入侵时汉人特地燃起的烽火称作“狼烟”。在《狼图腾》一书中作者则写道:“将‘狼烟’作为最恐怖的草原民族进攻的象征,暴露出汉民族的羊性或家畜性的性格本质。”
⑫两千年前的某一天,士兵们在一座烽火台里反复背诵着烽火使用手册:匈奴人白天入侵,举起两个蓬(笼状的草编物),同时点燃一堆积薪(柴堆);晚上入侵,点燃一堆积薪,同时在烽燧周围的堠墙上点燃苣(用芦苇或芨芨草绑扎的草把)火,直到天明不准熄灭……士兵们不时向远方眺望,等待着那些比草原狼更凶残的敌人。
【小题1】下列加横线词语不能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一项是( )
A.据勘测,明长城全长8851公里,其中守护京师的部分长为388公里。 |
B.狼粪也终于全部烧了起来,最后与干柴一起烧成了明火,连烟都几乎看不见了。 |
C.中国最重要的边防安全,显然不可能维系在这些稀缺的粪便上。 |
D.蒙古狼是以几只到几十只一群的群居动物,而且有严格的领地概念。 |
A.举例子列数字 |
B.打比方作比较 |
C.作诠释打比方 |
D.作诠释举例子 |
A.通过专门实验,能传递信息的古代烽火“狼烟”和狼粪没有丝毫的关系。 |
B.“狼烟”实际上是古代少数民族入侵中原时特地燃起的烽火。 |
C.据史料记载,古代烽火“狼烟”烧的并非狼粪,而是芦苇、红柳,甚至是杂草。 |
D.狼是古代中国匈奴、突厥、吐蕃等少数民族共同崇拜的图腾, “狼烟”的叫法与他们有关。 |
A.美国学者对“狼粪说”提出了质疑,他所依据的是最简单的数理学原理:供给和需求。 |
B.“狼烟”这件事从北宋开始就以讹传讹,烧狼粪变成了事实。 |
C.狼所占地盘的面积,小到几平方公里,大到上千平方公里。因此狼粪难于寻找。 |
D.将“狼烟”作为最恐怖的草原民族进攻的象征,暴露出汉民族的羊性或家畜性的性格本质。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4道)
句子默写:(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