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答题- (共6题)
1.
向含CuCl2和HCl的100g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NaOH溶液,参加反应的NaOH溶液质量与生成沉淀质量关系如图,据图回答:

(1)写出PM段发生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2)P点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
(3)原混合物中CuCl2的质量是________。
(4)试通过计算确定m1的值是________。
(5)M点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结果保留0.1%)___________

(1)写出PM段发生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2)P点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
(3)原混合物中CuCl2的质量是________。
(4)试通过计算确定m1的值是________。
(5)M点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结果保留0.1%)___________
2.
科学实验提倡绿色环保,对实验装置进行微型化改进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图甲是实验室制取并检验CO2的装置,图乙是对图甲实验装置的“微型”化改进后的装置。
(1)图乙中微型塑料滴管在实验中的作用与图甲中的_______仪器相同(填字母编号)。
(2)通常用甲装置完成该实验需要的盐酸是“微型”实验装置用量的10倍,采用“微型”实验装置具有的优点是________。
(3)用乙装置完成“制取并检验CO2”的实验,消耗了0.73克10%的盐酸。请计算实验过程中产生CO2的质量是多少克?

(1)图乙中微型塑料滴管在实验中的作用与图甲中的_______仪器相同(填字母编号)。
(2)通常用甲装置完成该实验需要的盐酸是“微型”实验装置用量的10倍,采用“微型”实验装置具有的优点是________。
(3)用乙装置完成“制取并检验CO2”的实验,消耗了0.73克10%的盐酸。请计算实验过程中产生CO2的质量是多少克?
3.
某同学为比较镁和铝的金属活动性强弱,将两块表面积相同并除去氧化膜的镁条、铝条分别与相同体积、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反应,测定两种金属与稀硫酸反应得到相同体积氢气所需要的时间。

(1)两种金属与稀硫酸反应得到相同体积氢气所需要的金属m镁______ m铝。(填<、>或=)
(2)利用图甲中A、B仪器可以组装一套实验室量取氢气体积的装置,该装置导管的连接顺序是____________ 。
(3)图乙中量气管和水准管也可以用来测量氢气体积,为了准确地测量氢气体积,在读取量气管中液面读数的过程中,应注意_______ (填字母编号)。

(1)两种金属与稀硫酸反应得到相同体积氢气所需要的金属m镁
(2)利用图甲中A、B仪器可以组装一套实验室量取氢气体积的装置,该装置导管的连接顺序是
(3)图乙中量气管和水准管也可以用来测量氢气体积,为了准确地测量氢气体积,在读取量气管中液面读数的过程中,应注意
A.保持水准管静止,待水准管中液面不再上升时再读数 |
B.读数前应上下移动水准管,待两管液面相平再读数 |
C.读数时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 |
4.
分析下列反应,回答有关问题:
①2KOH+CO2═K2CO3+H2O;
②2NaOH+CO2═Na2CO3+H2O;
③Ca(OH)2+CO2═CaCO3↓+H2O.
(1)由上述反应可知,碱与二氧化碳反应的规律是都生成___________和水;
(2)根据上述规律,写出Ba(OH)2与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3)用CO2鉴别NaOH和Ca(OH)2两种溶液时,能观察到明显现象的是_______溶液。
①2KOH+CO2═K2CO3+H2O;
②2NaOH+CO2═Na2CO3+H2O;
③Ca(OH)2+CO2═CaCO3↓+H2O.
(1)由上述反应可知,碱与二氧化碳反应的规律是都生成___________和水;
(2)根据上述规律,写出Ba(OH)2与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3)用CO2鉴别NaOH和Ca(OH)2两种溶液时,能观察到明显现象的是_______溶液。
6.
隔夜莱是否能吃,主要在于烧熟后的隔夜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是否符合食品安全要求。蔬菜中的硝酸盐来自生长过程中所施氮肥。空气中的微生物(如硝酸盐还原菌)进入到蔬菜中,会产生一种还原酶,使蔬莱中的部分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烧熟后的莱在食用和保存阶段都会有一些细菌进入;做熟的蔬菜更适合细菌生长。
某研究小组对烧熟的莱中亚硝酸盐含量做了测试,数据如下表:

盖有保鲜膜的菜肴在40C的冰箱中放置不同时间的亚硝酸盐含量(单位: mg/kg),将一份红烧鲫鱼样本(不盖保鲜膜)在常温下放置4小时,测定其亚硝酸盐含量为8.9483mg/g。
请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亚硝酸盐中含有NO3-,其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_______价。
(2)根据表中的数据,莱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变化的共同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
(3)要使烧熟后的隔夜莱中亚硝酸盐含量尽可能低,保存的条件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
(4)炒菜过程中温度一般在100℃以上,你认为从生莱炒到熟菜过程中的亚硝酸盐含量是否会持续增加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研究小组对烧熟的莱中亚硝酸盐含量做了测试,数据如下表:

盖有保鲜膜的菜肴在40C的冰箱中放置不同时间的亚硝酸盐含量(单位: mg/kg),将一份红烧鲫鱼样本(不盖保鲜膜)在常温下放置4小时,测定其亚硝酸盐含量为8.9483mg/g。
请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亚硝酸盐中含有NO3-,其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_______价。
(2)根据表中的数据,莱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变化的共同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
(3)要使烧熟后的隔夜莱中亚硝酸盐含量尽可能低,保存的条件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
(4)炒菜过程中温度一般在100℃以上,你认为从生莱炒到熟菜过程中的亚硝酸盐含量是否会持续增加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择题- (共13题)
8.
下列关于科学实验中“操作-现象-结论”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在某固体物质中加入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该物质一定是碳酸盐 |
B.在某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和稀硝酸,产生白色沉淀,该溶液中一定含有硫酸根离子 |
C.某溶液用pH试纸测试,pH试纸变蓝色(pH约为10),该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 |
D.在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可以断定两者恰好完全反应 |
9.
为了探究某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甲、乙两同学分别取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盐酸100g,甲同学向其中加入氧化铜8g,反应结束后观察到固体全部消失;乙同学向其中加入氧化铜16g,反应结束后观察到固体有剩余。下列有关实验的推断正确的是 ( )
A.反应后乙同学所得溶液中可能含盐酸 |
B.反应后向甲同学所得的溶液中滴加少量氢氧化钠溶液,一定会有蓝色沉淀生成 |
C.反应后甲、乙两同学所得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能相等 |
D.原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大于7.3%小于14.6% |
10.
下列图像能正确表示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图甲表示水通电分解产生的气体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 |
B.图乙表示两份完全相同的双氧水在有无Mn02的情况下,产生的02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 |
C.图丙表示往锌中加入足量的稀H2S04,产生的H2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 |
D.图丁表示往稀盐酸和CuCl2混合液中滴人NaOH溶液,产生的沉淀质量m2与NaOH溶液质量m1的关系 |
11.
下列关于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铁部分锈蚀后没有回收价值 |
B.铁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金属元素 |
C.铁生锈,产生的铁锈能阻止铁继续被锈蚀 |
D.铁生锈是铁在有氧气和水等物质存在的条件下,发生复杂化学反应的过程 |
12.
向烧杯中逐滴加入X溶液至过量(图甲),生成沉淀或气体的质量(纵坐标)与加入X溶液的质量(横坐标)关系不符合图乙的是


| 烧杯中的物质 | X溶液 |
A | 稀硫酸和稀盐酸 | 氯化钡溶液 |
B | 稀硫酸和硫酸铜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C | 澄清石灰水 | 碳酸钠溶液 |
D | 碳酸氢钠溶液 | 稀盐酸 |
A.A | B.B | C.C | D.D |
13.
将下列各组中的物质放入烧杯中,加适量水搅拌,待充分反应后过滤,在滤纸上留下两种金属的是
A.Zn、NaCl、CuCl2(过量) | B.Fe(过量)、Cu (NO3)2、AgNO3 |
C.Fe(过量)、KNO3、CuSO4 | D.Cu(过量)、FeCl2 、ZnCl2 |
14.
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将光亮的铜丝插入稀盐酸中,有气泡产生 |
B.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 |
C.将人体呼出的气体导入紫色石蕊试液,试液变成红色 |
D.铁丝在空气中点燃,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
15.
美国普度大学研发出一种制备氢气的新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铝镓合金可以循环使用 |
B.太阳能的利用可以部分解决能源危机问题 |
C.流程中的氧化铝、水和氧气都属于氧化物 |
D.铝镓合金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3H2O![]() |
16.
我国科学家用滤纸和二氧化钛(TiO2)薄膜制作出一种新型“纳米纸”,又在纳米纸上“铺”一层“萘胺”(C10H9N)染料,制成一种试纸,用于检测食品中亚硝酸盐浓度的高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二氧化钛中Ti的化合价为+2 | B.萘胺中C、H、N的原子个数比为10:9:1 |
C.二氧化钛和萘胺都是有机物 | D.这种试纸是一种新型化合物 |
17.
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 CO2 | O2 | H2O | W |
反应前质量(g) | 6 | 58 | 5 | 23 |
反应后质量(g) | X | 10 | 32 | 0 |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 B.W是一种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
C.W是一种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 D.X的值为44 |
18.
一定质量的镁条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氧化镁。固体质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生成MgO的质量:m2g |
B.参加反应的Mg的质量:m1g |
C.参加反应的O2的质量: (m2-m1)g |
D.参加反应的镁和氧气的质量比![]() |
19.
二氧化碳和氢气可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甲醇:CO2+3H2
CH3OH+H2O。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为CO2的利用创造了一种新途径 | B.钌-膦铬合物的质量在反应前后发生了变化 |
C.氢原子数在反应前后发生了改变 | D.属于复分解反应 |
3.填空题- (共5题)
20.
使用下列各组试剂,能验证Fe、Cu、Ag活动性顺序的是___________
A.Ag、FeSO4溶液、CuSO4溶液 |
B.Fe、Cu、AgNO3溶液 |
C.Fe、Ag、CuSO4溶液. |
21.
如图所示的三个实验均可验证酸与碱能发生反应:

(1)实验一中,加稀盐酸前,一定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
(2)实验二通过两只试管中的现象对比,可以判断稀盐酸与Ca(OH)2能反应,该实验除需控制所加水和稀盐酸的温度、体积相同外,还需控制___________相同.
(3)实验三中,加入X可验证稀硫酸与碱能发生反应,符合此条件的X是下列物质中的___________

(1)实验一中,加稀盐酸前,一定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
(2)实验二通过两只试管中的现象对比,可以判断稀盐酸与Ca(OH)2能反应,该实验除需控制所加水和稀盐酸的温度、体积相同外,还需控制___________相同.
(3)实验三中,加入X可验证稀硫酸与碱能发生反应,符合此条件的X是下列物质中的___________
A.酚酞 | B.CuO | C.Na2CO3 | D.Ba(NO3)2. |
22.
小敏和小玉在实验室用盐酸和石灰石反应,分别用甲、乙装置(气密性均良好)进行二氧化碳的制取及性质实验,但均未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针对此现象,同学们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小敏同学实验时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出问题)小玉同学实验时澄清石灰水为什么没有变浑浊呢?
(做出猜想)猜想一:澄清石灰水已变质。猜想二:反应产生的气体中除了有二氧化碳外,还有氯化氢。
(查阅资料)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盐酸。
(实验探究)
同学们经讨论发现,用丙装置(如图),在A、B中均加入实验Ⅱ中所用试剂即可同时完成上述两个猜想的探究,其中B装置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看到________________现象,则两个猜想都成立。

小敏同学实验时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出问题)小玉同学实验时澄清石灰水为什么没有变浑浊呢?
(做出猜想)猜想一:澄清石灰水已变质。猜想二:反应产生的气体中除了有二氧化碳外,还有氯化氢。
(查阅资料)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盐酸。
(实验探究)
实验 |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实验Ⅰ | 将纯净的CO2通入到该实验所用的澄清石灰水中 |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猜想一不成立 |
实验Ⅱ | 将反应产生的气体通入到________ | 有白色沉淀产生 | 猜想二成立 |
同学们经讨论发现,用丙装置(如图),在A、B中均加入实验Ⅱ中所用试剂即可同时完成上述两个猜想的探究,其中B装置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看到________________现象,则两个猜想都成立。

23.
中国宁波籍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化学式为C15H22O5,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而获得度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青蒿素发现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
(1)青蒿素由_________种元素组成;
(2)青蒿素是_________________ (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3)其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青蒿素由_________种元素组成;
(2)青蒿素是_________________ (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3)其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6道)
选择题:(13道)
填空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