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答题- (共3题)
2.
为了乘客的安全,北京地铁1号线在距离车体一定的位置设置了一条黄色的安全线。请你用相关的物理知识解释为什么要设置安全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车展的特技表演会场里,看台上的观众看到一辆蓝色汽车缓慢行驶,平稳地通过单边桥.紧接着,一辆红色汽车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快速驶向单边桥,路旁扬起的灰尘被吸向汽车,车一侧的轮子经过单边桥时突然离开地面,靠另一侧轮子“侧立”行驶,随着汽车减速,离地的轮子重新回到地面.请问:
(1)观众听到汽车轰鸣声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________________
(2)路旁扬起的灰尘为什么会被吸向汽车?
________________
(1)观众听到汽车轰鸣声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________________
(2)路旁扬起的灰尘为什么会被吸向汽车?
________________
2.选择题- (共15题)
4.
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为发现青蒿素,获得了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她曾尝试用加热青蒿水溶液的方法使其沸腾,从而去除水分提取药物,但提取效果并不理想,她猜想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药物被破坏了。据此猜想,从青蒿水溶液中提取药物可采用的方法是
A.用微火加热使溶液慢慢沸腾 |
B.用旺火加热缩短沸腾的时间 |
C.减小容器内的气压 |
D.增大容器内的气压 |
5.
如图为小宇同学发明的给鸡喂水的自动装置。下列是同学们关于此装置的讨论,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A.瓶内灌水时必须灌满,否则瓶子上端有空气,水会迅速流出来 |
B.大气压可以支持大约10米高的水柱,瓶子太短,无法实现自动喂水 |
C.若外界大气压突然降低,容器中的水会被吸入瓶内,使瓶内的水面升高 |
D.只有当瓶口露出水面时,瓶内的水才会流出来 |
6.
近年关于“吸物超人”的报道层出不穷,把陶瓷盘、塑料遥控器、金属勺等物往“超人”胖乎乎汗津津的身上按一下,物体就被身体“吸”住而不掉下来,下列分析中合理的是
A.“超人”身上有强磁性,所以能够吸物 ![]() | B.“超人”身上有静电,所以能够吸物 |
C.“超人”身上有汗水,所以能够粘住物 ![]() | D.“超人”身体吸物是假,大气压物是真 |
7.
下列有关对“大气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马德堡半球实验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
B.晴天、阴雨天等天气的变化也会影响大气压 |
C.大气压的大小与大气的密度有关,离地面越高的地方,大气压也越大 |
D.标准大气压的数值约为1.01×105pa |
8.
为配合铁路第六次提速,公安部交管局再次公告:在火车站站台上候车的乘客应站在1米安全线外。下图中各现象的原理与上述公告内容所含科学知识相同的是


A.图a:在两纸片中间吹气,纸片合拢![]() | B.图b:用吸管吸饮料,饮料上升 |
C.图C:吸盘上挂毛巾,毛巾不掉 | D.图d:用滴管取液体,液体不落 |
9.
生活和生产中利用大气压的事例很多,以下不能说明大气压存在的是
A.超市买来的吸盘挂钩可以挂毛巾 | B.农场里利用抽水机抽水 |
C.医院里护士用注射器从药瓶中取出药水 | D.用打气筒给自行车轮胎打气 |
12.
在制糖工业中,要用沸腾的方法除去糖汁中水分,为了使糖在沸腾时不致变质,沸腾的温度低于100℃,制糖时应采用措施为
A.增大装置内的气压 | B.加热的火不要太猛 |
C.减小装置内的气压 | D.一定要把整个装置搬到高山上去 |
14.
如图所示,小丽同学撑一把雨伞在雨中行走,当一阵大风吹来,伞面可能被“吸”得严重变形。下列有关这一现象及其解释正确的是


A.伞面被向下“吸”,伞上方的空气流速小于下方 |
B.伞面被向上“吸”,伞上方的空气流速大于下方 |
C.伞面被向下“吸”,伞上方的空气压强大于下方 |
D.伞面被向上“吸”,伞上方的空气压强大于下方 |
17.
在铁桶内放少量的水,用火加热,沸腾后把桶口堵住,然后浇上冷水,铁桶被压扁(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该现象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 B.力改变了铁桶的形状 |
C.浇冷水时铁桶放出热量![]() | D.该过程中铁桶的内能保持不变 |
18.
学习了“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后,为了解决“H”形地下通道中过道的通风问题,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几种方案.如图所示,黑色部分为墙面凸出部分,“
”为安装在过道顶的换气扇,其中既有效又节能的是( )

A.![]() | B.![]() | C.![]() | D.![]() |
3.填空题- (共9题)
19.
为控制疟疾疫情,20世纪60年代,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尝试用加热青蒿水溶液的方法使其沸腾,从而除去水分以提取药物,但提取效果并不理想。她猜想: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药物被破坏掉了。对此,要使青蒿溶液沸腾但又不破坏药物的方法是:________
21.
把一根两端开口的细管浸入水中,充满水后用手指把一端堵住,移出水面,如图甲所示

(1)B端的水不会流下来是由于受到________作用.
(2)把手指移开后管内的水会怎样流动,不同的同学会有不同的猜想,而检验猜想是否正确最直接的方法是________.
(3)把细管倒过来,如图乙所示.如果把手指移开,管内的水会不会从A端流出?请写出你的判断,并用你所学的理论知识证明你的判断.________

(1)B端的水不会流下来是由于受到________作用.
(2)把手指移开后管内的水会怎样流动,不同的同学会有不同的猜想,而检验猜想是否正确最直接的方法是________.
(3)把细管倒过来,如图乙所示.如果把手指移开,管内的水会不会从A端流出?请写出你的判断,并用你所学的理论知识证明你的判断.________
22.
货车驾驶员在卸货后,把空的纸箱放在车斗里.在汽车行驶时,发现有纸箱从车斗里“飞”了出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小明同学经过思考后,进行了模拟实验:
将纸屑放在一个铁盒里,用吹风机向铁盒上方水平吹风,发现有纸屑从铁盒中“飞”出来,如图.

请回答:
(1)小明向铁盒上方吹风是模拟________.
(2)请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纸箱从车斗里“飞”出来的原因________.
将纸屑放在一个铁盒里,用吹风机向铁盒上方水平吹风,发现有纸屑从铁盒中“飞”出来,如图.

请回答:
(1)小明向铁盒上方吹风是模拟________.
(2)请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纸箱从车斗里“飞”出来的原因________.
24.
洗衣服时,小科发现肥皂泡在不断地破裂.小科觉得,肥皂泡的破裂可能与肥皂泡内气压大小有关,而肥皂泡内的气压大小可能与肥皂泡的半径大小有关.为此小科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

(实验步骤)
①闭合阀门3,打开阀门1和2,吹出较大的肥皂泡A,闭合阀门2;
②打开阀门3,用同一肥皂水吹出较小的肥皂泡B,闭合阀门1;
③打开阀门2,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肥皂泡A变大,肥皂泡B变小.
(1)(实验结论)相同条件下,肥皂泡半径越大,肥皂泡内的气体压强越________.
(2)(实验反思)如果上述结论同样适用于半径达到一定值后的气球,小科就能解释用嘴吹气球时,当吹到一定程度后,越吹所需要的力越________的原因.

(实验步骤)
①闭合阀门3,打开阀门1和2,吹出较大的肥皂泡A,闭合阀门2;
②打开阀门3,用同一肥皂水吹出较小的肥皂泡B,闭合阀门1;
③打开阀门2,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肥皂泡A变大,肥皂泡B变小.
(1)(实验结论)相同条件下,肥皂泡半径越大,肥皂泡内的气体压强越________.
(2)(实验反思)如果上述结论同样适用于半径达到一定值后的气球,小科就能解释用嘴吹气球时,当吹到一定程度后,越吹所需要的力越________的原因.
25.
一根有刻度的细玻璃管两端开口,通过橡皮塞插入装有红色溶液的玻璃瓶,制成一个简易气压计,如图所示,细玻璃管内的液柱是由于瓶内的气压________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瓶外的大气压而形成的.把气压计从山下拿到山上,细玻璃管内的液柱高度会________ .

26.
为了探究“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其中两端开口的U形管中有适量的水,U形管的左端通过橡皮管与玻璃管侧壁管口相连通.

(1)小明用电吹风机从左侧管口吹风,则U形管________(选填“左”或“右”)侧液面将升高。
(2)小明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一规律有着广泛的应用。以下事例与此规律无关的是________。

(1)小明用电吹风机从左侧管口吹风,则U形管________(选填“左”或“右”)侧液面将升高。
(2)小明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一规律有着广泛的应用。以下事例与此规律无关的是________。
A. 5月19日美国俄克拉荷马州遭遇多股龙卷风吹袭 |
B. 地铁、火车站的站台设置安全线 |
C. 当房间前后两面窗户都打开时,“过堂风”会把室内侧面摆放的衣柜门吹开 |
D. 直升飞机悬停在空中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3道)
选择题:(15道)
填空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