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歌鉴赏- (共1题)
浣溪沙①
苏轼
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②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注]①此词为苏轼在徐州谢雨道中作。谢雨,旱后喜雨而去谢神。②捋青捣麨:从未全熟的麦穗上捋下麦粒制成干粮。
【小题1】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层层”和“光”写出久旱之后喜降甘霖,农作物长势茂盛的景象。 |
B.写未进村落就先闻到煮茧香气,旨在说明蚕茧气味独特,香远益清。 |
C.“络丝娘”本为虫名,鸣声如机杼,颇为动听,此处借以指缫丝女。 |
D.“抬醉眼”写村中老人为庆贺丰收而醉酒,表现了农人的质朴乐观。 |
【小题2】这首词富有农村生活气息,作者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2.文言文阅读- (共3题)
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既长,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泛通《六经》,长于《易》。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岁大蝗旱,江、淮、京东滋甚。仲淹请遣使循行,未报。乃请间曰:“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帝恻然,乃命仲淹安抚江、淮,所至开仓振之,且禁民淫祀,奏蠲庐、舒折役茶,江东丁口盐钱,且条上救敝十事。会郭皇后废,率谏官、御史伏阁争之,不能得,诏出知睦州。岁余,徙苏州。州大水,民田不得耕,仲淹疏五河,导太湖注之海,募人兴作,未就,寻徙明州,转运使奏留仲淹以毕其役,许之。召还,判国子监,迁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徙庆州,迁左司郎中,为环庆路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初元昊反阴诱属羌为助仲淹以其反复不常也至部即奏行边以诏书犒赏诸羌阅其人马为立条约诸羌皆受命自是始为汉用矣。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元昊请和,召拜枢密副使。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元昊反/阴诱属羌为助/仲淹以其反复不常也/至部即奏行边/以诏书犒赏/诸羌阅其人马/为立条约/诸羌皆受命/ |
B.初/元昊反/阴诱属羌为助/仲淹以其反复不常也/至部即奏行边/以诏书犒赏诸羌/阅其人马/为立条约/诸羌皆受命/ |
C.初/元昊反阴/诱属羌为助/仲淹以其反复不常也/至部即奏行边/以诏书犒赏诸羌/阅其人马/为立条约/诸羌皆受命/ |
D.初/元昊反阴/诱属羌为助/仲淹以其反复不常也/至部即奏行边/以诏书犒赏/诸羌阅其人马/为立条约/诸羌皆受命/ |
A.折役茶,是指产茶地区每年要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的茶叶来作为军费。 |
B.权知,即暂代某官职,宋初官员常常以朝廷临时差派某地的名义治事。 |
C.路,为北宋地方行政区,其行政长官为转运使,职位高于知府、知州。 |
D.斋,即“斋戒”,古人在祭祀前沐浴更衣,不饮酒,不食荤,以示诚敬。 |
A.仲淹笃学不倦,学问精深广博。他克服身体疲惫、生活贫困等困难,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终于通晓了儒家经典要义,成为博学之人。 |
B.仲淹为官勤勉,心系黎民百姓。在朝为官时,他应诏赈灾,开仓济民;外放知州时,他招募民众兴修水利工程,以消除当地的水患。 |
C.仲淹足智多谋,讲究恩威并重。在戍守边疆时,他设计瓦解了李元昊与诸羌的同盟关系,使反复无常的李元昊不得不归顺大宋王朝。 |
D.仲淹所至有恩,深受人民爱戴。在他生前,就有许多人为他建立祠堂挂上画像来供奉;在他去世后,许多人为之叹息,甚至痛哭不已。 |
⑴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
⑵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1)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稔:________________
(2)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舛:________________
(3)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抢:________________
(4)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吊:________________
3.现代文阅读- (共2题)
伊犁河
汪曾祺
人间无水不朝东,伊犁河水向西流。
河水颜色灰白,流势不甚急,不紧不慢,汤汤洄洄,似若有所依恋。河下游,流入苏联境。
河边长满我所熟悉的水乡的植物。芦苇。蒲草。蒲草甚高,高过人头。洪亮《天山客话》记云:“惠远城关帝庙后,颇有池台之胜,池中积蒲盈顷,游鱼百尾,蛙声闻之。”伊犁河岸之生长蒲草,是古已有之的事了。
乌鲁木齐没有蚊子,新疆很多地方没有蚊子,伊犁有蚊子,因为伊犁水多。自来新疆,我才更深切地体会到水对于人的生活的重要性。
几乎每个人看到戈壁滩,都要发出这样的感慨:这么大的地,要是有水,能长多少粮食啊!
伊犁河北岸为惠远城。这是“总统伊犁一带”的伊犁将军的驻地,也是获罪的“废员”充军的地方。惠远有新老两座城。老城建于乾隆二十七年,后为伊犁河水冲溃,废。光绪八年,于旧城西北郊十五里处建新城。
新城没有多少看头,使人感慨兴亡、早生华发的是老城。
旧城的规模是不小的。城墙高一丈四,城周九里。这里有将军府,有兵营,有“废员” 们的寓处,街巷市里,房屋栉比。也还有茶坊酒肆,有“却卖鲜鱼饲花鸭”、“铜盘炙得花猪好”的南北名厨。也有可供登临眺望,诗酒流连的去处。“城南有望河楼,面伊江,为一方之胜”,城西有半亩宫,城北一片高大的松林。惠远是个“废员”、“谪宦”、“迁客”的城市。“自巡抚以下至簿尉,亦无官不具,又可知伊犁迁客之多矣”。从上引洪亮吉的诗文,可以看到这些迁客下放到这里,倒是颇不寂寞的。
伊犁河那年发的那场大水,是很不小的。大水把整个城全扫掉了。东北城墙,犹余半壁。稍远,右侧,有一土墩,是鼓楼残迹。林则徐就住在附近。
伊犁一带关于林则徐的传说很多。比如现在还在使用的惠远渠,传说是林所修筑。有人认为这不可信:林则徐在伊犁只有两年,这样一条大渠,按当时的条件,两年是修不起来的。但是林则徐之致力新疆水利,是不能否定的。林有诗云:“要荒天遣作箕子,此说足壮羁臣羁。”看来他虽在迁谪之中,还是壮怀激烈,毫不颓唐的。他还是想有所作为,为百姓作一点好事,并不像许多废员,成天只是“种树养花,读书静坐”(洪亮吉语)。
惠远城东的一个村边,有四棵大青枫树。传说是林则徐手植的。这大概也是附会。林则徐为什么会跑到这样一个村边来种四棵树呢?不过,人们愿意相信,就让他相信吧。
这样一个人,是值得大家怀念的。
伊犁河南岸是察布查尔。这是一个锡伯族自治县。锡伯人善射,乾隆年间,为了戍边,把他们由东北的呼伦贝尔迁调来此。来的时候,戍卒一千人,连同家属和愿意一同跟上来的亲友,共五千人,路上走了一年多。一路上,这支队伍生下了三百个孩子!
这是一支多么壮观的、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充活人情气味的队伍啊。五千人,一个族,男男女女,锅碗瓢盆,全部家当,骑着马,骑着骆驼,乘着马车、牛车,浩浩荡荡,迤迤逦逦,告别东北的大草原,望着西北大戈壁,出发了。落日,朝雾,启明星,北斗星。搭帐篷,饮牲口,宿营。火光,炊烟,茯茶,奶子。歌声,谈笑声。哪一个帐篷或车篷里传出一声啼哭,“呱——”又一个孩子出生了,一个小锡伯人,一个未来的武士。
锡伯人是骄傲的。他们在这里驻防二百多年,没有后退过一步。没有一个人跑过边界,也没有一个人逃回东北,他们在这片土地扎下了深根。
英雄的民族!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倒是颇不寂寞的”,写了“迁客”流戍伊犁时丰富多彩的生活,又写出了“迁客”毫不颓唐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
B.“落日,朝雾,启明星,北斗星”都用逗号而不用顿号隔开,有意制造一种稍长的语气停顿,给人遐想的空间。 |
C.关于林则徐的两则传说,虽可信度不高,但人们却愿意相信,这正体观了当地百姓对林则徐的感恩怀念之情。 |
D.本文通过对锡伯人生活细节的想象,再现他们西迁时的画面,使文章更具可感性,增强了文章的厚重感。 |
【小题3】结合全文,分析“人间无水不朝东,伊犁河水向西流”这两句的作用。
春云出岫
凌鼎年
日本人在长江口登陆后,占领了仓城。指挥部设在了乌梅园内。
带队的酒井铃木少佐是中国通,他很快从地方志上查得,乌梅园真正的园名是五美园。史书记载,此园因石美、水美、树美、花美、建筑美而称五美园。乌梅园是以讹传讹而致。
酒井铃木想,五美园既以石美为首,必有奇石怪石。然而园内太湖石虽不少,但看得上眼的没几块,这使他颇失望。
后来,他从一本清人著的《仓城园林志》里知道:五美园有两块奇石,一曰“秋意阑珊”,一曰“春云出岫”。这两块名石均系太湖石,均高约寻丈,似一对姐妹石。
酒井铃木好兴奋。原来他岳父一生嗜石,故而酒井铃木每到一地,必寻觅奇石怪石。
酒井铃木想,高达寻丈的太湖石不可能说拿走就可拿走。他估计还在园内,遂下令在园内掘地三尺也要把两块太湖石找出来。
园内池塘抽干后,果真在淤泥中找到一块太湖石。经水洗后辨认,乃“秋意阑珊”。而“春云出岫”则遍寻无着落。
据书上介绍,两块名石尤以“春云出岫”为名贵。何以见得呢?据说此石不但具备“瘦、皱、漏、透”四大特征,而且此石九九八十一洞,若在石底燃香,袅袅上升之香烟,会从一个个洞口轻轻溢出飘出,犹如云自岫出,故名“春云出岫”。
经暗访明查,酒井铃木相信,“春云出岫”仍在仓城,他决心不惜一切代价觅得“春云出岫”。
酒井铃木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但仓城百姓好像达成了什么默契,老老少少一概推说“不知道”。酒井铃木还相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重罚之下必有懦夫”。他贴出了一告示,大意是有知道“春云出岫”之下落者,重重有赏;凡知情不报或故意藏匿者,一经发现,格杀勿论。
终于有一无赖贪图赏银,去酒井铃木处告了密。
酒井铃木令手下把钟先生请了去。
酒井铃木很是客气,把钟先生待若上宾,他从中国的石痴米芾谈起,谈到他岳父爱石成癖的种种故事,最后酒井铃木说宝剑赠英雄,名花配美人,此谓各得其所。言下之意,“春云出岫”“秋意阑珊”两块名石若让他岳父来保存,是最适宜不过的。
钟先生面无喜忧,不置可否。
酒井铃木不气不火,像拉家常似的对钟先生说:“若交出,也算交个朋友;若执意不交,就等于逼我开杀戒,唯有以仓城百姓性命相抵了。可考虑三日……”
三天后,酒井铃木登门拜访钟先生。依然如拉家常。他开导钟先生:“人重要呢,还是石重要?石乃身外之物,为了藏石而不惜以命换取,何苦呢,命都没有了,石有何用?为了区区一石,而使良多无辜死于非命,你何忍呢?……”钟先生手里玻璃茶杯竟被一下捏碎,手上鲜血直流,他攥紧拳头,说道:“此话似乎该我来讲,为觅一石而动杀机。岂不心如铁石,失了人性!”
“放肆!”酒井铃木气得发昏。
钟先生淡淡地说:“何必动怒呢。我可以交出‘春云出岫’,但须答应我三个条件。一,‘春云出岫’要好好爱护;二,石既交出,不能杀我仓城百姓;三,须举行交接仪式,且当场表演‘春云出岫’之奇观,让大家一睹为快。”
那天,钟先生一袭青布长衫。人到齐后,钟先生即命人把“春云出岫”石置于厅中,他取一棒香,点着后放于最下面一洞穴内,不一会儿,烟气自最下面的洞口开始散溢出来,烟气慢慢上升,最后九九八十一洞,洞洞飘烟,堪称奇观,且此香其香无比,不知为何物所制。
酒井铃木带头鼓掌,一时掌声四起,但酒井铃木只拍了几下就瘫了下去。那天前来观看“春云出岫”的日本人一个个命丧石前。
据后来清理现场的人说,钟先生紧紧地抱着那“春云出岫”石,两只手掰也掰不开。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叙述乌梅园的来历和酒井铃木岳父痴石的故事,对酒井铃木强索“春云出岫”这个主要情节起了补充说明的作用。 |
B.小说对告密者一笔带过,但是他引出了钟先生的出场,把酒井铃木和钟先生联系在一起,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
C.小说善于用细节表现人物心理,如“手里玻璃杯竟被一下捏碎”“攥紧拳头”等动作流露出钟先生难以抑制的愤怒之情。 |
D.钟先生和酒井铃木的两次对话场景,写出了酒井铃木始终温和的态度和钟先生前后不一的反应,人物形象鲜明突出。 |
【小题3】小说为什么用大量的篇幅写酒井铃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4.情景默写- (共1题)
(1)屈原在《离骚》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写时人随意歪曲法度、竞相苟合的社会风气。
(2)李白在《蜀道难》中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古代蜀国长期与秦地交通隔绝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士大夫在从师问题上顾虑对方地位高低的心态。
(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强调后人如果不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就会重蹈覆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驰骋疆场、威武勇猛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材料作文- (共1题)
-
【1】题量占比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3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情景默写:(1道)
材料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