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句子默写- (共1题)
(2)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____________;其涸也,____________。
(3)上不天则下不遍覆,__________。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___________。
(4)上善若水。__________________,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5)孔子登东山而小鲁,_______________。故观于海者难为水,_____________。
(6)发愤忘食,乐以忘忧,___________________。
(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不复也。
(8)_____________,择不处居,焉得知?
(9)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谓好学也已。
(10)__________________,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1)君子去仁,恶乎成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2.文言文阅读- (共6题)
(一)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二)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小题1】《诗》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小题2】“五经”中除去《诗》、《礼》,还有的是:( )
A.《孟子》 | B.《大学》 | C.《国语》 | D.《春秋》 |
【小题4】“尝独立”的主语是____________;“趋”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小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小题6】举《诗》中的一例,解读划线句。
甲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诤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诤于父,臣不可以不诤于君;故当不义,则诤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孝经﹒谏诤章》
乙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公明仪问于曾子曰:“夫子可以为孝乎?”曾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君子之所谓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于道。参直养者也,安能为孝乎?”
——《礼记·祭义》
【小题1】“是何言与,是何言与!”一句在甲、乙两段中重复出现,其含义分别是什么?【小题2】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文都采用了对话的形式来探讨孝的问题。 |
B.甲文侧重论述孝的作用,乙文认为孝有高下之分。 |
C.甲、乙文采用相同的修辞手法来强调各自观点,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 |
D.甲文语势充沛、说理层层推进。乙文观点鲜明、言简意赅。 |
【小题4】曾子认为“大孝尊亲”,《孝经》也认为“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谈谈你对此类观点的评价。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A.植其杖而芸 |
B.杀鸡为黍而食之 |
C.使子路反见之 |
D.欲洁其身 |
(1)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2) 杀鸡为黍而食之;
(3)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4) 固而近于费。
A.(1)(2)相同;(3)(4)不同; | B.(1)(3)相同,(2)(4)不同; |
C.(1)(4)不同,(2)(3)相同; | D.(1)(2)不同,(2)(4)相同。 |
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小题4】子路所说“长幼之节,不可废也”是回应上文中___________(原文)做法。“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是希望说明孔子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理想追求。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A.毋吾以也 | B.何伤乎? | C. 摄乎大国之间 |
A.鼓瑟希 | B.端章甫 | C.风乎舞雩 | D.可使足民 |
A.不吾知也 | B.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C.异乎三子者之撰。 | D.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小题5】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点这一人物形象特点。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A.无乃尔是过与 |
B.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
C.既来之,则安之 |
D.欲之而必为之辞 |
A.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 后世必为子孙忧 |
B.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 虎兕出于柙 |
C.则修文德以来之 / 何以伐为 |
D.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 不患寡而患不安 |
A.且尔言过矣 / 是谁之过与 |
B.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 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
C.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 贱子贫困,欲就诸大夫求—醉饱 |
D.夫如是,故远人不服 /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小题5】文中孔子两次指责冉有,第一次是因为冉有____,第二次是因为冉有________________。
(3)屏居金陵,为清议所斥(_________) (4)妾少从假母识阳羡君(________)
(5)将军乃屏人述大铖意(_______) (6)林虽有才能,而素行贪浊(_________)
(7)宪等秉权,常衔宠(_________) (8)诸君又何间焉(_________)
(9)真宰相器也(_________) (10)数为昱陈当世便宜(_________)
(11)环亦好士,深然之(________) (12)诏书未可遽信(_________)
(13)众皆感服,无一人失期(_________) (14)捐金帛飨士(________)
(15)金人奄至(_________)
3.材料作文- (共1题)
-
【1】题量占比
句子默写:(1道)
文言文阅读:(6道)
材料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