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句子默写- (共1题)
②一人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
③相与枕藉乎舟中,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④___________________ ,术业有专攻 。 (韩愈《劝学》)
⑤竭诚则吴越为一体,________________。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⑥______________, 揭竿为旗 。(贾谊《过秦论》)
⑦________________,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⑧楼船夜雪瓜洲渡, ________________。 (陆游《书愤》)
2.诗歌鉴赏- (共1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①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②。
注: ①徙倚:徘徊的意思。 ②采薇:喻隐居不仕。【小题1】这首诗属唐代近体诗中的 (填诗体)。
【小题2】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欲何依”,化用了曹操《观沧海》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 |
B.中间四句诗宛如一幅山村秋晚图;光与色、近与远、静与动搭配得恰到好处,表现出作者无限喜悦的心情。 |
C.尾联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立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从中反映了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愤慨。 |
D.本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 |
3.文言文阅读- (共2题)
曾南丰先生⑴文集序
赵师圣
①予自束发受书,长而策名登朝,海内升平,天下乂安,读书中秘,于今二十有余年,凡古今文章升降之变,窃尝窥之矣。
②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敝,虽以唐贞观致治,几于隆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衰。昌黎韩子起布衣麾之,天下翕然复归于正。愈之后二百有余年而得欧阳子,其学推韩愈,以达于孟子。士无贤不肖,不谋而同曰:欧阳子,宋之韩愈也。时予乡曾文定公橐其文数十万言来京师,京师之人无知之者,欧阳公见而独异之,初骇其文,复壮其志,由是而子固之名动天下。嗟乎!彼文公者,岂徒以其文章哉?方其迎骨于凤翔也,王公士庶奔走膜拜,而文公冒死极谏,撄万乘之怒而不悔。则文公卫道之严,正气所磅礴,固已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矣。其手扶云汉,章分裳锦,岂偶然哉?欧阳公立朝谠直不回,至其论文,则曰: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不然,以欧公之才,岂不能争裂绮绣,若子云、仲淹辈,诚卫道之心严耳。
③曾子固、子开伯仲皆以文名于时,而子固文尤著。其《元丰类稿》言近指远,大者衷于谟训,而小者中于尺度。至论古今治乱得失、是非成败、人贤不肖,以及弥纶当世之务,斟酌损益,必本六经。卫道之心,实与昌黎、永叔相表里,非仅以文章名后世也。后之君子读子固之文,而得欧阳子之志,与韩子当年抵排异端、张皇幽眇之深心,以上溯于子舆氏知言之教,则斯稿之传,不为无补于天下后世,乃足以明吾乡之学,障百川而回狂澜,以庶几于邹鲁之遗业也,有如是尔。同邑后学赵师圣题。
注:⑴即北宋文学家曾巩;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小题1】第②段表现了曾巩“名动天下”的两个因素:其一是文章;其二是 ________。
【小题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说明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3】文中多次提到韩愈、欧阳修,其用意是什么?
【小题4】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本文为赠序,是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元丰类稿》所作的序言。 |
B.“海内升平,天下乂安”之“乂”,治理、安定的意思;“乂安”,即天下太平。 |
C.“卫道之心”是曾南丰先生的为文之本,也是《元丰类稿》的灵魂。 |
D.“窃尝窥之矣”、“同邑后学”-----加点字是作者自称,亦是自谦之词。 |
书刘庭式事
苏轼
①予昔为密州,殿中丞刘庭式为通判。庭式,齐人也。而子由为齐州掌书记,得其乡闾之言以告予曰:庭式通礼,学究未及第时,议娶其乡人之女,既约而未纳币也。庭式及第,其女以疾,两目皆盲。女家躬耕,贫甚,不敢复言。或劝纳其幼女,庭式笑曰:“吾心已许之矣,虽盲,岂负吾初心哉!”卒娶盲女,与之偕老。盲女死于密,庭式丧之,逾年而哀不衰,不肯复娶。 予偶问之:“哀生于爱,爱生于色。子娶盲女,与之偕老,义也。爱从何生,哀从何出乎?”庭式曰:“吾知丧吾妻而已,有目亦吾妻也,无目亦吾妻也。吾若缘色而生爱,缘爱而生哀,色衰爱弛,吾哀亦忘。则凡扬袂倚市,目挑而心招者,皆可以为妻也耶?”予深感其言曰:“子功名富贵人也。”或笑予言之过,予曰:“不然,昔羊叔子娶夏侯霸女,霸叛入蜀,亲友皆告绝,而叔子独安其室,恩礼有加焉。君子是以知叔子之贵也,其后卒为晋元臣。今庭式亦庶几焉,若不贵,必且得道。”时坐客皆怃然不信也。
②昨日有人自庐山来云,庭式今在山中,监太平观,面目奕奕有紫光,步上下峻坂往复六十里如飞,绝粒不食已数年矣,此岂无得而然哉!闻之喜甚,自以吾言之不妄也,乃书以寄密人赵杲卿。杲卿与庭式善,盖昔尝闻余言者。
③庭式,字得之,今为朝请郎。杲卿,字明叔,乡贡进士,亦有行义。元丰六年七月十五日,东坡居士书。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1)逾年而哀不衰 (____________)
(2)则凡扬袂倚市 (___________)
(3)亲友皆告绝 (____________)
(4)自以吾言之不妄也 (____________)
【小题2】选出下列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 )
A.其女以疾 | B.皆可以为妻也耶 |
C.君子是以知叔子之贵也 | D.自以吾言之不妄也 |
①则凡扬袂倚市,目挑而心招者,皆可以为妻也耶?
②今庭式亦庶几焉,若不贵,必且得道。
【小题4】刘庭式对妻子的所作所为可以概括为____________;作者对他的评价是“____________”(用文中的话回答)。
【小题5】简述赵杲卿在文中的作用。
4.现代文阅读- (共2题)
无色的世界
叶朗 朱良志
①在中国为什么会出现水墨画,这显然有技术材料和艺术传统方面的原因。水墨画一般画在纸和绢上,其中又以纸张为主。中国造纸技术很发达,具有良好质感和丰富渗透功能的纸张为水墨画的出现提供了基础。而中国有书法的传统,书法的创作方式对水墨画有直接的影响。但更主要的原因却来自观念方面。
②用黑色的墨水在白色的纸、绢上作画,这是中国画家所钟情的“黑白世界”。黑白世界,()中国人来说,是无色的世界,()它完全没有颜色,()说它没有绚烂富丽的颜色。中国画本来很重视色彩——早期的中国画被称为“丹青”,就是对色彩的强调。中国人色彩感受能力并不差,看一看中国京剧的服饰就可以明白这一点。中国画家本来就强调“以色貌色”——世界中有红,有黄,有蓝,有丰富的颜色,绘画应该以变化多样的色彩来表现。这种局面到唐五代发生了变化。
③唐代书画艺术家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提出了“同自然之妙有”的观点。“同自然之妙有”是说,书画艺术应该具有造化自然一样的性质,造化自然是最朴素的,它排斥人为,排斥文饰。这种“同自然之妙有”的追求,体现在山水画创作中,就是以水墨代替青绿着色。唐代绘画理论家张彦远曾对水墨山水画兴起的思想根源作了说明。他指出,自然万象的本体和生命是“道”,也就是阴阳的气化,它是自然的,不是人为的,所谓“阴阳陶蒸,万象错布,玄化无言,神功独运”。“道”(“气”)是最朴素的,但它蕴含着自然界的五色,产生着自然界的五色。自然万象的五彩,并不是依靠着丹碌、铅粉的着色,而是依靠朴素的“道”(“阴阳陶蒸”),即所谓“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綷”。而水墨的颜色,正和“道”一样朴素。它最接近“玄化无言”的“道”,最接近自然的本性,因此是最“自然”的颜色。它和“道”一样,蕴含着自然界的五色,产生着自然界的五色。所以张彦远说,“运墨而五色具”。水墨的世界,可以表现出色彩的感觉,同时还能表现出色彩无法传达的内容。画家如果“意在五色”,用“丹碌”的颜色涂草木,用铅粉的颜色涂云雪,就背离了造化自然的本性,用人工破坏了自然,结果就是如张彦远所说“物象乖矣”。张彦远的话说明,水墨山水画的兴起,和画家在道家思想影响下追求“同自然之妙有”的境界有着必然的联系。
④张彦远的这个思想,也表现其他一些画论著作中,如托名王维的《画山水诀》一开始就说:“夫画道之中,水墨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这就是说,因为水墨的颜色最符合造化自然的本性,所以水墨山水画在绘画中占有最高的位置。
⑤“画道之中,水墨为上”,从此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观念。
【小题1】概括第①段大意:_____________(12字以内)【小题2】根据文章的意思,可依次填入第②段括号处的一项是( )。
A.相对 不是 只是 |
B.对于 不是 而是 |
C.相对 不是 而是 |
D.对于 不是 只是 |
【小题4】举例说明引号内文字的类型及作用。
【小题5】联系上下文,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最朴素”应是评判书画艺术的最高标准。 |
B.以水墨代替青绿着色,是水墨画的特征;它体现了书画艺术“造化自然”性质。 |
C.书画艺术的“造化自然”观,是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产生的;水墨画正是“造化自然”的产物。 |
D.“排斥人为,排斥文饰”就是“朴素”,就是一切艺术的最高境界。 |
旷野与城市
毕淑敏
①城市是一粒粒精致的银扣,缀在旷野的墨绿色大氅上,不分昼夜地熠熠闪光。我所说的旷野,泛指崇山峻岭,河流海洋,湖泊森林,戈壁荒漠……一切人烟罕至保存原始风貌的地方。
②旷野和城市,从根本上讲,是对立的。
③人们多以为和城市相对应的那个词,是乡村。比如常说“城乡差别”、“城里人乡下人”,其实乡村不过是城市发育的低级阶段。再简陋的乡村,也是城市的一脉兄长。
④唯有旷野与城市永无声息地对峙着。城市侵袭了旷野昔日的领地,驱散了旷野原有的驻民,破坏了旷野古老的风景,越来越多地以井然有序的繁华,取代我行我素的自然风光。
⑤城市是人类所有伟大发明的需求地、展览厅、比赛场、评判台。如果有一双慧眼从宇宙观看夜晚的地球,他一定被城市不灭的光芒所震撼。旷野是舒缓的,城市是激烈的。旷野是宁静的,城市喧嚣不已。旷野对万物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城市几乎是人的一统天下……
⑥人们为了从一个城市越来越快地到达另一个城市,发明了各色各样的交通工具。人们用最先进的通讯手段联结一座座城市,使整个地球成为无所不包的网络。可以说,人们离开广义上的城市已无法生存。
⑦我读过一则登山报道,一位成功地攀上了珠穆朗玛峰的勇敢者,在返回营地的途中,遭遇暴风雪,被困,且无法营救。人们只能通过卫星,接通了他与家人的无线电话。冰暴中,他与遥距万里的城市内的妻子,讨论即将出生的孩子的姓名,飓风为诀别的谈话伴奏。几小时后,电话再次接通主峰,回答城市呼唤的是旷野永恒的沉默。
⑧我以为这凄壮的一幕,具有几分城市和旷野的象征,城市是人们用智慧和心血,勇气和时间,一代又一代堆积起来的庞然大物。在城市里,到处文明的痕迹,迟到于后来的人们,几乎以为自己被甲执兵,无坚不摧。但在城市以外的广袤大地,旷野无声地统治着苍穹,傲视人寰。
⑨人们把城市像巨钉一样,楔入旷野,并以此为据点,顽强地繁衍着后代,创造出溢光流彩的文明。旷野在最初,漠然置之,甚至是温文尔雅地接受着。但旷野一旦反扑,人就一筹莫展了。尼雅古城,庞贝古城……一系列历史上辉煌的城郭名字,湮灭在大地的皱褶里。
⑩人们建造了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城市,以满足种种需要,旷野日益退缩着。但人们不应忽略旷野,漠视旷野,而要寻觅出与其相亲相守的最佳间隙。 。
⑾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小题1】请联系全文分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小题2】一方面,“城市是一粒粒精致的银扣,缀在旷野的墨绿色大氅上”;另一方面,“城市像巨钉一样,楔入旷野”。如何解释这看似矛盾的两个比喻句?
【小题3】对本文的判断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旷野与城市的对立,实质上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
B.作者所说的“旷野”,即我们常说的大自然风光。 |
C.“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作者看来,旷野是“皮”,城市是“毛”。 |
D.“一系列历史上辉煌的城郭名字,湮灭在大地的皱褶里”------城市在与旷野的对峙中最终永远是失败者。 |
E.“相亲相守”是作者为解决城市与旷野的矛盾所开的一剂良方。 |
F.本文文字轻灵而华美,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深沉而忧患的情思,给人以震撼与启迪。 |
【小题5】有人用“悲悯式的散淡”、“哲理式的思考”来评说作者的散文风格,结合这一评论,赏析第⑦段文字。
【小题6】作者认为,该如何解决城市与旷野的矛盾?你读后有何感想?。
5.材料作文- (共1题)
-
【1】题量占比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2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材料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