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铁路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522005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21

1.选择题(共11题)

1.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
B.《战国策》是一本国别体史书,共三十三篇,记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记述了战国时谋臣策士的谋议辞说和纵横捭阖的外交活动。
C.《史记》的“纪传体”体例,是史学上的伟大创造,反映了司马迁以人物传记再现历史的宏伟构思。
D.《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2.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玫瑰露失窃案爆发以后,平儿为了顾全大局,也为了不让探春生气,没有将偷窃人彩云送交凤姐听候发落,而是巧用移花接木之法让宝玉承担罪名,从而于波澜不惊中避免了一场是非风波,当然也保住了探春的颜面。
B.柳嫂子对怡红院等人格外照应,却因此得罪了丫头司棋等人。玫瑰露失窃事发,她与五儿都受到冤枉。司棋的婶子秦显的女人趁机买通林之孝家的,接管了厨房,次日,柳嫂母女俩冤情大白,才又回到内厨房管事,秦显的女人只好卷包溜走。
C.香菱的新裙子被草地上的积雨弄脏了,众人一哄而散,宝玉知道后便赶忙拿了晴雯的一条一模一样的新裙子给她换上,又把相邻的夫妻蕙和自己的并蒂莲挖坑埋了,方才离去
D.小说第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午大家欢聚后,袭人和宝玉房中的其他丫头决定凑份子单给宝玉过生日,遂早早的关了门,卸了正装,准备喝酒,一群女孩子和宝玉在没有家长的约束下,通宵夜宴欢乐,猜拳饮酒,这是唯一没有拘束的一回。
3.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一回中,探春抽到的花名签子是牡丹------艳冠群芳,背面题的是任是无情也动人。牡丹从来是与富贵联系在一起的,亦称富贵花,与兰、荷、菊、梅相比,不免有俗艳之讥,不过这也符合探春皇商之女的身份
B.一直在道观修炼的贾敬。由于吞服金丹烧胀肚腹而死。由于办丧事。贾琏和尤氏二位小姨已混得很熟,并与尤二姐互相有意,互送了荷包和九龙珮。最后,贾琏不顾国孝家孝偷偷置了房子,娶了尤二姐做二房。
C.平儿听到小厮们说什么新奶奶旧奶奶,便告诉了凤姐。凤姐疑心大起,叫来常跟贾琏的小厮兴儿和旺儿审讯。兴儿害怕凤姐的威势,终于把贾琏怎样认识尤二姐、何时婚娶、新房子的地址等和盘托出,并提到宝玉的怂恿。
D.尤三姐模样风流标致,偏又爱打扮的出色,自有一种万人不及的风情体态,贾珍、贾琏、贾蓉等好色之徒对她颇为馋涎。来到贾家的尤三姐是处于劣势地位的,为了保护自己,与贾珍等虚与委蛇。她对贾珍贾琏的嬉笑怒骂,可见她的多情。有人认为,尤三姐是为情而死,但也许情只是一个导火索,尤三姐的死不仅仅是因为感情的失败,还因为自己尊严曾经被践踏的痛悔和反抗。
4.
下列各加点字解释有误的是( )
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出 (才)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翁。(你的)
B.失其所,不知 (结交,亲附)   吾点也(和)
C.若属皆且为虏。(被)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的原因)
D.徐公能及君也?  (怎么) 诸侯先迎之,富而强兵。(用在后置定语后 助词)
5.
下列各加点字解释有误的是( )
A.籍吏民,封府库,待将军 (来,表目的) 锲舍之,朽木不折;锲不舍,金石可镂(如果)
B.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尚且) 若属皆为所虏。(将)
C.入前为寿  (你) 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至于)
D.加之以师旅,之以饥馑。(接着,继续) 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因为)
6.
和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王之蔽甚矣
A.晋人御师必于崤B.是寡人之过也C.沛公安在D.百姓之不见保
7.
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为从者之 (停留)B.以乱整 (替代)
C.门下之客 (比较)D.秋毫不敢有所 (接触、沾染)
8.
下列各加点字解释有误的是( )
A.且吾不一眚掩大德(因为)   皆美于徐公(认为)
B.不者,若属皆且所虏 (被)  由也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治理)
C.必死是间,余收尔骨  (语气助词)  用亡郑以陪邻?(怎么)
D.以其无礼晋,且贰于楚也(对) 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被)
9.
下列各加点字解释有误的是( )
A.夫晋,何厌有?(提宾标志) 项伯乃夜驰沛公军。(去,到)
B.且行千里,谁不知。(难道,反问语气副词)  若是,孰能御之?( 代词 他  )
C.以吾一日长尔,毋吾以也。(于,比) 浴沂,风舞雩,咏而归(于,在)
D.如或知尔,何以哉? (那么)    入无法家拂士,出无敌国外患者(表假设,如果)
10.
和例句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寡人之耳者
A.士臣B.常以身蔽沛公C.孟尝君其疾也D.章甫
11.
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且知也 (正道,指是非准则)B.百姓皆以王为也 (喜爱)
C.有甚焉 (恐怕)D.牧以谗诛 (等到)

2.句子默写(共1题)

12.
按照原文内容填空。
(1)令初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然,籍何以至此?
(5)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故王之不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7)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言文阅读(共3题)

13.
翻译下列《论语》中划线的句子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幼师事先君,听其言,观其行事。今老矣,犹志其一二。先君平居不治生业,有田一廛,无衣食之忧;有书数千卷,手而校之,以遗子孙。曰:“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此孔氏之遗法也。”先君之遗言今犹在耳。其遗书在椟,将复以遗诸子,有能受而行之,吾世庶矣乎!

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及其安之,然后之以弦歌,广之读书。曰:“道在是矣,仁者见之斯以为仁,智者见之斯以为智矣。颜、闵由是以得其德,予、赐由是以得其言,求、由由是以得其政,游、夏由是以得其文,皆因其才而成之。譬如农夫垦田,以植草木,小大长短,甘辛咸苦,皆性也,吾无加损焉,能养而不伤耳。”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成,故古之知道者必由学,学者必由读书。傅说①诏其君,亦曰:“学于古训,乃有获。”况余人乎?

子路之于孔氏,有人之才而不安于学,尝谓孔子:“有民人社稷,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孔子非之,曰:“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②;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凡学不读书者,皆子路也。信其所好,而不知古人之成败与所遇之可否,未有不为病者。

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一以贯之,非多学之所能致,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邪?曰:非此谓也。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而后一以贯之者,可得而见也。

 (取材于苏辙《藏书室记》)

注释:①傅说:商朝政治家。②绞:言语伤人。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而校之   缉: 收集整理
B.然后之以弦歌 申: 反复说明
C.有人之才   兼:超过
D.其蔽也     贼:偷窃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吾世庶矣乎 甘辛咸苦,皆性也
B.广之读书  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
C.傅说诏其君 非此谓也
D.况余人乎? 凡学不读书者,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
孔子教育人的方法,是从家务劳动、礼节、行为举止开始的
B.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成
像孔子那样的人,尚且需要培养学习习惯,然后才能有所成就
C.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喜好勇敢而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端是恣意妄为
D.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邪
那么子路不读书,就可以不受到责怪了吗
【小题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本文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纲,表达了作者对教育及学习方法的诸多见解。
B.苏氏父子都重视读书,作者提出了读书能够“内以治身,外以治人”的观点。
C.作者以农夫种田依顺草木本性使其自由生长为喻,形象地说明了育人之道。
D.孔子否定死读书而不思考的做法,他认为“一以贯之”是增长学问的方法。
【小题5】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
B.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
C.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
D.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
【小题6】文中“有民人社稷,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这句话的意思是:治理国家、管理百姓等方面的实践就是学习,为什么一定是读书才算学习呢?请概括孔子不同意子路这种说法的理由。
1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浑,字玄冲,太原晋阳人也。浑沈雅有器量。袭父爵京陵侯,大将军曹爽掾。爽诛,随例免。起为怀令,参文帝安东军事,累迁散骑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咸熙中为越骑校尉。武帝受禅,加扬烈将军,迁徐州刺史。时年荒岁饥,浑开仓振赡,百姓赖之。泰始初,增封邑千八百户。久之,迁东中郎将,监淮北军事,镇许昌。数陈损益,多见纳用

转征虏将军、监豫州诸军事、假节,领豫州刺史。浑与吴接境,宣布威信,前后降附甚多。吴将薛莹、鲁淑众号十万,淑向弋阳,莹向新息。时州兵并放休息,众一旅,浮淮潜济,出其不意,莹等不虞晋师之至。浑击破之,功封次子尚为关内侯。迁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镇寿春。吴人大皖城,图为边害。浑遣扬州刺史应绰督淮南诸军攻破之,并破别屯,焚其积谷百八十余万斛、稻苗四千余顷、船六百余艘。浑遂陈兵东疆,视其地形险易,历观敌城,察攻取之势。

及大举伐吴,浑率师出横江,遣参军陈慎、都尉张乔攻寻阳濑乡,又击吴牙门将孔忠,皆破之,获吴将周兴等五人。又遣殄吴护军李纯据高望城,讨吴将俞恭,破之,多所斩获。吴历武将军陈代、平虏将军朱明惧来降。吴丞相张悌、大将军孙震等率众数万指城阳,浑遣司马孙畴、扬州刺史周浚击破之,临阵斩二将,及首虏七千八百级,吴人大震。

转征东大将军,复镇寿阳。浑不尚刑名,处断明允。时吴人新附,颇怀畏惧。浑抚循羁旅,虚怀纳,座无空席,门不停宾。于是江东之士莫不悦附。

太熙初,迁司徒。惠帝即位,加侍中,又京陵置士官,如睢陵比。及诛杨骏,崇重旧臣,加浑兵。浑以司徒文官,主史不持兵,持兵吏属绛衣,自偶因时宠,权得持兵,非是旧典,皆令皂服。论者美其谦识体。

浑所历之职,前后著称,元康七年薨,时年七十五。

《晋书•王浑传》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袭父爵京陵侯,大将军曹爽掾    辟:杀害
B.时州兵并放休息,众一旅 裁:通“才”,仅仅
C.吴人大皖城   佃:耕作,引申“屯田”
D.浑抚循羁旅,虚怀纳,  绥:安抚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监淮北军事   并破别屯
B.平虏将军朱明惧来降    论者美其谦识体
C.崇重旧臣,加浑兵 持兵吏属绛衣
D.功封次子尚为关内侯    自偶因时宠,权得持兵
【小题3】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咸熙中(浑)为越骑校尉
B.数陈损益,(意见)多见纳用。
C.及大举伐吴,浑率师出(于)横江
D.皆令(军士)皂服
【小题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王浑深沉儒雅有器量,承袭了父亲爵位。武帝即位后加封他为扬烈将军,迁任徐州刺史,当时遇上灾荒饥饿,他开仓赈济百姓。
B.王浑的辖区与吴边境相连,他宣布威信,使得吴人纷纷来降。他善于作战,曾以一旅军队偷袭吴军,打败了数量众多的吴军。
C.王浑转任征东大将军,镇守寿阳。他不崇尚刑法,处事公正,客客气气对待刚刚归附他的吴国人,江东人士心悦诚服地依附他。
D.太熙初年,王浑为文官主掌国史,受惠帝重视,惠帝加授他军职统率军队。他认为皇上因一时的宠幸让文官统军,非常不妥。

4.现代文阅读(共1题)

16.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寒梅未著仍渗芳
①梅岭注“古道上铺满了碎石,那是从山里就地取材挖来铺设上去的。梅岭古道还没开通前,由岭南通往中原,靠的是“庚岭未开,南北通衢也”的另一条位于乌迳新田村的古道。其间,新田村古道“日屯万担米,夜行百只船”,非常热闹繁华。
②走进南雄乌迳有一千七百年历史的新田村,仿佛感到时间是凝固的,但分明有种难以言说的气息在散发,从时间捆绑的绳索中挣脱出来,我在一片土黄的颜色诱感下穿过狭窄的巷道,感受着时光的老去,有东西埋藏在这里,并没有【甲】(淹没/湮灭)它藏在那些用红黄的泥土砌成的倾颓的墙体中,藏在疯长的野草掩盏的野径上。
③在一处祠堂高悬的匾额上,见到“祖德重光”几个字,这座祠堂的房顶不是岭南比较多见的大耳房檐,而是状如官帽;从这建筑形制可看出中原文化的影迹。褪色的香案,冷寂的残灰,由于没有人打扫,新田村的祠堂变得冷清,有几座祠堂祖先的牌位还供奉在那儿,估计只有到了节日祭祀,这些祠堂才会重新热闹起来,打破往日的沉寂。青砖砌成的祠堂院墙,泛着苍黑的光泽,祠堂的建筑风格与簇拥在祠堂周围的泥坯土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一片村舍的土黄是如此的耀目,它沉稳地烘托起祠堂的辉煌,突显了祠堂在乡村中所具有的中心地位。
④那些泥坯砌成的房舍,是岭南粤北乡村基本的建筑式样,它的来源并不费功夫,中原迁徙过来的人,从落地生根那天起,他们就与这红黄的泥土产生了亲和力,从挖出的第一抔土开始,那些泥团与他们的汗水相互搅和,经过无数次的翻滚揉搓,再掺杂进禾秆草梗加以固形,阳光晾晒后,一块块垒筑起来,住在里头能嗅到泥的气息、草的芬芳,这些泥坯房总是带着烟火的味道。因为它所要承担的是起居饮食,生儿育女。而祠堂是属于精神的,是每一个迁徙者魂灵所系的居所,是精神依存的地方,祠堂很自然就有了一份庄重与典雅。
⑤夕阳荒草,整座村子显得寥落,祠堂的烟火也冷寂多时。祠堂维系着宗族的根,象征着一种精神的存在,哪怕再破败,它依然延续着香火,哪怕游子迁徙到远方,总有安家的地方,有家了,祠堂就屹立在哪儿,那是一个宗族的魂灵所在,香火的冷寂与有无,不是重要的,它始终在那些后人心中燃点,毁掉了又重建。
⑥梅岭上的秋天,绿薄了,但繁密的树丛还没有层林尽染的秋深气象。城楼上“岭南第一关”几个大字赫然在目,那就是梅关了。苍黑的城砖,写实般见证着岁月和人世的浮沉。自张九龄奉唐玄宗之命修筑梅岭古道以来,走过古老的城门下,踏上这崎岖古道的,就有六祖惠能,韩愈、苏东坡、汤显祖;但是更多从梅美走过的,是囚徒,貶谪的官员、失意的文人,天涯的倦客、被迫流落他乡的迁徙者。
⑦山石凹凸不平,我想象着那些迁徙者穿过梅美的城檯,流落到岭南各地的身影,他们逝去的足音,已无法寻觅。我如今踩着那些迁徙者曾经走过的足迹,顿时感到脚下的石头仿佛变柔软,它仿佛让你的指尖触摸到一页尘封已久的隐秘的历史
⑧梅岭古道作为一条南迁之路,它打通的不仅是岭南与中原的交通要道,实际上也打通了一条文明的根脉,中原文化通过这里与岭南文化相融合。张九龄奉旨历经两年艰辛修建的梅岭古道,后来沟通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而与梅岭古道相连的珠玑巷也逐渐【乙】(演变/蜕变)为古道上最重要的商业重镇。
⑨二百年间,由梅岭古道穿过梅关,再由珠玑巷南迁岭南,有记载的迁徙就达一百三十多次,其中大规模的南迁有两次:第一次南迁是为逃避金兵的杀戮而南迁,发生在北宋末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史称“靖康之耻”前后;第二次南迁,是南宋灭亡前后,为逃避元兵追杀而迁。
⑩梅岭古道,在某种程度上为延续文化的命脉留下了一线生机。何况依靠珠江水系的出海口,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那更是向海洋文明张开了怀抱。文化是需要交流的,而梅关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起点,与海外相连,这让古老的中华文明获得了一次重生的机会。
(11)由于族群的大迁徙,那些不得不离开故土的人,以开拓者的姿态,来到岭南,先在梅岭下的珠玑巷落脚。以梅关为界,迁徙者将中原文化与岭南的凤俗文化及地理坏境融合,逐渐形成了新的文化体系: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还有四邑侨乡的华侨文化,这几大文化,随着那些不同姓氏的族群的迁徙,以珠玑巷为根据地,逐渐散布于岭南各地,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拓展传播至海外。
(12)现在是秋天,梅岭上难觅梅花的影踪,但经冬终要绽放的梅花,总会把一段香,留在寒冬的枝条上,那在霜雪中盛开的寒梅,目送着那些从古道走过并远去的迁徙之人。古道虽然发出过带枷囚徒镣铐刺耳的悲鸣,难免带着悲情,但也留下了像六祖慧能、韩愈和苏轼等衣袂飘飘的身影。经过历代重修的梅岭古道,山石坚硬,好像要让我们感受那些迁徙者如梅花一样傲立寒冬的坚定和意志,我们虽然看不到梅花的姿影,但它不灭的香魂仿佛早就驻留在这梅岭古道,这时候我仿佛嗅到了夹杂在梅岭山野上仍没有散尽的梅花的香气,那幽香中恐怕也渗入了迁徙者的汗水。
(取材于杜璞君同名散文)
注:梅岭,即大庾岭,因岭上多植梅树雨得名。
【小题1】文中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倾颓(tuí)B.泥坯(pī)C.一抔土(póu)D.维系(jì)
【小题2】依据上下文,在文中【甲】【乙】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淹没  蜕变B.湮灭  演变C.淹没演变D.湮灭 蜕变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梅岭古道和新田村古道,后文分述新田村现状及梅岭古道历史与文化影响。
B.新田村沉淀了历代迁徙者不断迁徙的历史,具有厚重感,给人以时间凝固的感觉。
C.第⑦段画线句,含蓄表达了千百年的迁徙史也是文化的传播与交融史的深刻蕴意。
D.第⑩段,运用拟人、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虚实结合,富有画面感,意蕴深远。
【小题4】文章为什么要用大量笔墨写乌迳新田村的“祠堂”?请简要分析。
【小题5】根据文章内容,说说第⑩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含意。
梅岭古道,在某种程度上为延续文化的命脉留下了一线生机。
【小题6】结合全文,请你简要谈谈对题目“寒梅未著仍渗芳”的理解。

5.名著阅读(共1题)

17.
《论语·侍坐》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分别讲述了自己的志向,孔子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篇末是曾皙与孔子师生二人的对话,这一对话存在两种不同的标点,其中一种标点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另一种标点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 )“唯求则非邦也与?”

(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 )“唯赤则非邦也与?”

(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请在括号内写出本句的说话人
(2)不同的标点源于对文本不同的解读,请简要说明第二种解读与第一种的不同之处。有人认为第二种解读优于第一种,你赞成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6.命题作文(共1题)

18.
作文

有人说:“有所畏惧就是恪守道德底线最基本的标准。”

《论语·颜渊》中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自我反省后,内心没有愧疚,那还有什么可担忧和害怕呢?)

这两句话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以“有所畏惧与无所畏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不少于700字

7.小作文(共1题)

19.
微写作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80字左右。
①读了《论语》,在孔子的众弟子之中,你喜欢颜回,还是曾参,或者其他哪位?请选择一位,为他写一段评语。要求:符合人物特征。
②请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香菱之中选择一人,用一种花来比喻她,并简要陈述这样比喻的理由。要求:依据原著,自圆其说。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1道)

    句子默写:(1道)

    文言文阅读:(3道)

    现代文阅读:(1道)

    名著阅读:(1道)

    命题作文:(1道)

    小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