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寒梅未著仍渗芳
①梅岭注“古道上铺满了碎石,那是从山里就地取材挖来铺设上去的。梅岭古道还没开通前,由岭南通往中原,靠的是“庚岭未开,南北通衢也”的另一条位于乌迳新田村的古道。其间,新田村古道“日屯万担米,夜行百只船”,非常热闹繁华。
②走进南雄乌迳有一千七百年历史的新田村,仿佛感到时间是凝固的,但分明有种难以言说的气息在散发,从时间捆绑的绳索中挣脱出来,我在一片土黄的颜色诱感下穿过狭窄的巷道,感受着时光的老去,有东西埋藏在这里,并没有【甲】(淹没/湮灭)它藏在那些用红黄的泥土砌成的倾颓的墙体中,藏在疯长的野草掩盏的野径上。
③在一处祠堂高悬的匾额上,见到“祖德重光”几个字,这座祠堂的房顶不是岭南比较多见的大耳房檐,而是状如官帽;从这建筑形制可看出中原文化的影迹。褪色的香案,冷寂的残灰,由于没有人打扫,新田村的祠堂变得冷清,有几座祠堂祖先的牌位还供奉在那儿,估计只有到了节日祭祀,这些祠堂才会重新热闹起来,打破往日的沉寂。青砖砌成的祠堂院墙,泛着苍黑的光泽,祠堂的建筑风格与簇拥在祠堂周围的泥坯土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一片村舍的土黄是如此的耀目,它沉稳地烘托起祠堂的辉煌,突显了祠堂在乡村中所具有的中心地位。
④那些泥坯砌成的房舍,是岭南粤北乡村基本的建筑式样,它的并不费功夫,中原迁徙过来的人,从落地生根那天起,他们就与这红黄的泥土产生了亲和力,从挖出的第一抔土开始,那些泥团与他们的汗水相互搅和,经过无数次的翻滚揉搓,再掺杂进禾秆草梗加以固形,阳光晾晒后,一块块垒筑起来,住在里头能嗅到泥的气息、草的芬芳,这些泥坯房总是带着烟火的味道。因为它所要承担的是起居饮食,生儿育女。而祠堂是属于精神的,是每一个迁徙者魂灵所系的居所,是精神依存的地方,祠堂很自然就有了一份庄重与典雅。
⑤夕阳荒草,整座村子显得寥落,祠堂的烟火也冷寂多时。祠堂维系着宗族的根,象征着一种精神的存在,哪怕再破败,它依然延续着香火,哪怕游子迁徙到远方,总有安家的地方,有家了,祠堂就屹立在哪儿,那是一个宗族的魂灵所在,香火的冷寂与有无,不是重要的,它始终在那些后人心中燃点,毁掉了又重建。
⑥梅岭上的秋天,绿薄了,但繁密的树丛还没有层林尽染的秋深气象。城楼上“岭南第一关”几个大字赫然在目,那就是梅关了。苍黑的城砖,写实般见证着岁月和人世的浮沉。自张九龄奉唐玄宗之命修筑梅岭古道以来,走过古老的城门下,踏上这崎岖古道的,就有六祖惠能,韩愈、苏东坡、汤显祖;但是更多从梅美走过的,是囚徒,貶谪的官员、失意的文人,天涯的倦客、被迫流落他乡的迁徙者。
⑦山石凹凸不平,我想象着那些迁徙者穿过梅美的城檯,流落到岭南各地的身影,他们逝去的足音,已无法寻觅。我如今踩着那些迁徙者曾经走过的足迹,顿时感到脚下的石头仿佛变柔软,它仿佛让你的指尖触摸到一页尘封已久的隐秘的历史
⑧梅岭古道作为一条南迁之路,它打通的不仅是岭南与中原的交通要道,实际上也打通了一条文明的根脉,中原文化通过这里与岭南文化相融合。张九龄奉旨历经两年艰辛修建的梅岭古道,后来沟通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而与梅岭古道相连的珠玑巷也逐渐【乙】(演变/蜕变)为古道上最重要的商业重镇。
⑨二百年间,由梅岭古道穿过梅关,再由珠玑巷南迁岭南,有记载的迁徙就达一百三十多次,其中大规模的南迁有两次:第一次南迁是为逃避金兵的杀戮而南迁,发生在北宋末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史称“靖康之耻”前后;第二次南迁,是南宋灭亡前后,为逃避元兵追杀而迁。
⑩梅岭古道,在某种程度上为延续文化的命脉留下了一线生机。何况依靠珠江水系的出海口,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那更是向海洋文明张开了怀抱。文化是需要交流的,而梅关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起点,与海外相连,这让古老的中华文明获得了一次重生的机会。
(11)由于族群的大迁徙,那些不得不离开故土的人,以开拓者的姿态,来到岭南,先在梅岭下的珠玑巷落脚。以梅关为界,迁徙者将中原文化与岭南的凤俗文化及地理坏境融合,逐渐形成了新的文化体系: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还有四邑侨乡的华侨文化,这几大文化,随着那些不同姓氏的族群的迁徙,以珠玑巷为根据地,逐渐散布于岭南各地,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拓展传播至海外。
(12)现在是秋天,梅岭上难觅梅花的影踪,但经冬终要绽放的梅花,总会把一段香,留在寒冬的枝条上,那在霜雪中盛开的寒梅,目送着那些从古道走过并远去的迁徙之人。古道虽然发出过带枷囚徒镣铐刺耳的悲鸣,难免带着悲情,但也留下了像六祖慧能、韩愈和苏轼等衣袂飘飘的身影。经过历代重修的梅岭古道,山石坚硬,好像要让我们感受那些迁徙者如梅花一样傲立寒冬的坚定和意志,我们虽然看不到梅花的姿影,但它不灭的香魂仿佛早就驻留在这梅岭古道,这时候我仿佛嗅到了夹杂在梅岭山野上仍没有散尽的梅花的香气,那幽香中恐怕也渗入了迁徙者的汗水。
(取材于杜璞君同名散文)
注:梅岭,即大庾岭,因岭上多植梅树雨得名。
【小题1】文中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倾颓(tuí)B.泥坯(pī)C.一抔土(póu)D.维系(jì)
【小题2】依据上下文,在文中【甲】【乙】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淹没  蜕变B.湮灭  演变C.淹没演变D.湮灭 蜕变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梅岭古道和新田村古道,后文分述新田村现状及梅岭古道历史与文化影响。
B.新田村沉淀了历代迁徙者不断迁徙的历史,具有厚重感,给人以时间凝固的感觉。
C.第⑦段画线句,含蓄表达了千百年的迁徙史也是文化的传播与交融史的深刻蕴意。
D.第⑩段,运用拟人、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虚实结合,富有画面感,意蕴深远。
【小题4】文章为什么要用大量笔墨写乌迳新田村的“祠堂”?请简要分析。
【小题5】根据文章内容,说说第⑩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含意。
梅岭古道,在某种程度上为延续文化的命脉留下了一线生机。
【小题6】结合全文,请你简要谈谈对题目“寒梅未著仍渗芳”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1 08:04: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梨花风起正清明
丁立梅
祖母走后,祖父对家门口的两棵梨树,特别地上心起来。有事没事,他爱绕着它们转,给它们松土、剪枝、施肥、捉虫子,对着它们喃喃说话。
这两棵梨树,一棵结苹果梨,又甜又脆,水分极多。一棵结木梨,口感稍逊一些,得等长熟了才能吃。我们总是等不得熟,就偷偷摘下来吃,吃得满嘴都是渣渣,不喜,全扔了。被祖母用笤帚追着打。败家子啊,糟蹋啊,响雷要打头的啊!祖母跺着小脚骂。
我打小就熟悉这两棵梨树。它们生长在那里,从来不曾挪过窝。那年,我家老房子要推掉重建,父亲想挖掉它们,祖母没让,说要给我们留口吃的。结果,两棵梨树还是两棵梨树,只是越长越高、越长越粗了。中学毕业时,我约同学去我家玩,是这么叮嘱他们的,我家就是门口长着两棵梨树的那一家啊。两棵梨树俨然成了我家的象征。
我家穷,但两棵梨树,很为我们赚回一些自尊。不消说果实成熟时,逗引得村里孩子没日没夜地围着它们转。单单是清明前后,它们一头一身的洁白,如瑶池仙子落凡尘,就足够吸人眼球。我们玩耍,掐菜花,掐桃花,掐蚕豆花,掐荠菜花,却从来不掐梨花。梨花白得太圣洁了,真正是“雪作肌肤玉作容”的,连小孩也懂得敬畏。只是语气里,却有着霸道,我家还有梨花的。——我家的!多骄傲。
祖母会坐在一树的梨花下,叠纸钱。那是要烧给婆老太的。她一边叠纸钱,一边仰头看向梨树,嘴里念叨,今年又开这许多的花,该结不少梨了,你婆老太可有得吃了。婆老太是在我五岁那年过世的。过世前,她要吃梨,父亲跑遍了整条老街,也没找到梨。后来,我家屋前就多出两棵梨树来,是祖母用一只银镯换回栽下的。每年,梨子成熟时,祖母都挑树上最好的梨,给婆老太供上。我们再馋,也不去动婆老太的梨。
我有个头疼脑热的,祖母会拿三根筷子放水碗里,嘴里念念有词。等筷子在水碗里终于站起来,祖母会很开心地说,没事了,是你婆老太疼你,摸了你一下。然后,就给婆老太叠些纸钱烧去。说来也怪,隔日,我准又活蹦乱跳了。
那时,对另一个世界,我是深信不疑的。觉得婆老太就在那个世界活着,缝补浆洗,一如生前。有空了,她会跑来看看我,摸摸我的头。这么想着,并不害怕。特别是梨花风起,清明上坟,更是当作欢喜事来做的。坟在菜花地里,被一波一波的菜花托着。天空明朗,风送花香。我们兄妹几个,应付式地在坟前磕两个头,就跑开去了,嬉戏打闹着,扎了风筝,在田埂道上放。那风筝,也不过是块破塑料纸罢了,被纳鞋绳牵着,飘飘摇摇上了天。我们仰头望去,那破塑料纸,竟也美得如大鸟。
祖母走后,换成祖父坐在一树的梨花下叠纸钱。祖父手脚不利索了,他慢慢叠着,一边仰头望向梨树,说,今年又开这许多的花,该结不少梨了,你奶奶肯定会欢喜的。语气酷似祖母生前。
我怔一怔,坐他身边,轻轻拍拍他的手背。我清楚地知道,有种消失,我无能为力。祖父突然又说,你奶奶托梦给我,她在那边打纸牌,输了,缺钱呢。我听得惊异,因为夜里我也做了同样的梦,梦见祖母笑嘻嘻地说,我每天都打纸牌玩呀。我信,亲人之间,定有种神秘通道相连着,只是我们惘然无知。
祖母走后三年,祖父也跟着去了。他们在梨花风起时,合葬到一起。他们躺在故土的怀抱中,再不分离。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母走后,祖父有事没事就绕着两棵梨树转,并对它们喃喃自语,表现了祖父的孤独及对祖母的思念。
B.文章对祖母的描写最为生动,文中画线句子从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刻画,人物形象惟妙惟肖。
C.文章最后写“梨花风起”时祖父与祖母合葬在一起,这样的结尾,虽有些悲情却是文章诗意的绾结。
D.文章语言优美,构思精巧,意蕴丰富。两棵梨树,凝结了一家四代人的情感。
【小题2】文中的梨树寄托了哪些情感?请结合文章简要归纳。
【小题3】文章以南宋诗人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诗中的一句诗“梨花风起正清明”为题,有何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世界的影响鲜明地显现出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现实世界融合的面貌也被逐渐勾勒出来。有人预计,到2025年,5G将覆盖40%的全球人口,中国将成为最大的市场。5G到底将带来怎样的变化?
在华为荣耀总裁赵明看来,5G的高速度、低时延让创新充满想象力。“3G时代手机多半用来看图片看网页,4G时代人们开始看视频,5G时代用来干什么?看高清,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速度的量变会引起质变。想象一下,随时随地百兆千兆的连接,一切计算都可以放在云端。我一直看好虚拟现实在5G时代的发展,未来人们可能会体验难以想象的场景,甚至可以真实到欺骗自己的感觉,比如回到过去、走到未来、星际旅游,这些需要大量数据交互的场景都可能实现。”
(摘自《“乌镇热词”勾勒未来:5G、产业互联网标准化、农村新市场》《经济日报》2018年11月9日)
材料二:
2020-2030年中国5G直接和间接经济产出统计情况及预测

材料三:
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中欧数字协会主席鲁乙己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Q:中国和其他***认为欧洲国家众多,市场、系统难以统一,此外,欧洲还不具备中国政府对目标认识清晰的优点。D.尽管5G有无限的未来,但成本与收益却能左右5G真实的推进速度,这是其大规模部署的最大的难题。【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5G时代的到来,未来人们在过去和未来的场景中自由穿梭会变成可能,就连星际旅游对普通人也将可能不是奢望。
B.5G行业市场发展前景广阔,带来的经济产出非常可观,但要在短期内推动我国5G测试大规模组网建设并不容易。
C.5G能够强力推动产业的数字化,所以中国如果要在国际上保持竞争力,必定要在数字经济时代能够领跑5G网络。
D.进入5G时代,消费者需要更换手机,流量消耗也会更多,他们希望大幅度提速降费的诉求在现阶段还难以实现。
【小题3】5G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巨大机遇?它的发展又面临着哪些挑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现代能源中,不论是煤、石油或是天然气在化学结构式上都是以碳(C)元素为骨架组成的有机碳化合物,所以以这种高含碳的化石能源推动的经济发展方式被称为“高碳经济”。而这些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的。现在地球上已查明的这些化石能源储藏量按现在的能源消耗方式计算,只够人类开采一百年。若没有新的能源替代,届时人类只好再回到牛车薪火时代。

与高碳能源相对,水电、风能、太阳能以及生物质能,这些可再生、可循环利用的能源则属于“低碳”的清洁能源,与之对应的经济发展方式被称为“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国际社会为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能源品种转换新概念0其宗旨是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影响,实现经济活动中人为排放二氧化碳与自然界吸收二氧化碳的动态平衡,维持地球生物圈的碳元素平衡,减缓气候变暖的进程,保护臭氧层不致蚀缺等。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尤其处于“高碳”状态,按国内专家计算,中国现有的石油资源只够开采13年,天然气40年,煤炭60年。这绝非危言耸听,而是不争的事实。我国目前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比重仅占8%,其中水力、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的比重还很低。如何转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新能源使用,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作为世界第一穴能源消耗国,美国以世界6%的人口却消耗了世界30%以上的能源,美国的这种高能耗消费方式不是我国可参照的方式,倒是严重缺乏资源的日本节能减排方式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现今我国的万元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8倍,人口是美国的4倍多,按照目前的高能耗发展模式,我们难以维持持久发展的速度,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将是今后50年我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我国政府和有识之士都已认识到,发展低碳能源技术,推进技术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消费模式,走低碳发展的道路,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取材于周志勇、郭明《低碳经济》,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地球上的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的,一百年以后,人类将回到牛车薪火的时代。
B.低碳经济是为应对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一个能源品种转换新概念。
C.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处于“高碳”状态,我国现有的能源最多只够开采60年。
D.我国不能走美国高能耗消费的经济发展之路,而应采用日本经济发展的模式。
【小题2】根据文章内容,请分别概括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药砚
练建安
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
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摊在了肉案上。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一个掌挂钩,一个挪秤砣报数:“二百……三十一斤半。”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咔磨擦,笑骂:“黄疸后生!”
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气淋漓。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
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扭头噗地吐出了一口浓痰。
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前蹄,几多钱啊?”石钵头利刀游走剔骨,沙沙响。“老弟,几多钱?”华昌再问。石钵头说:“现钱,不赊账。”华昌说:“你这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就说俺要赊账呢?”
石钵头说:“搞笑嘴!”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华昌说:“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石钵头斫下猪蹄,说:“看好了,可是这副?”华昌点头。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俺要敬孝龙王爷。不行么?”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
半个月后,华昌带着几个破蒙童子江岸踏青,歇息于城东风雨亭。彼时,石钵头正惬意地嚼吃着亭间售卖的糠酥花生。一扬手,花生壳撒落遍地。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先生教俺一本书,俺教先生打野猪。野猪逐过河,逐去先生背驼驼……”
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
华昌是邻县武邑山子背人。山子背距河头城七八铺远。他那蒙馆设在张家大宗祠里。
夜晚,细雨濛濛,倒春寒风吹动西厢房窗棂。昏黄油灯下,华昌翻阅旧日诗稿。当他读到“学书学剑两不成”时,不由得悲从中来。
嗒,嗒嗒。有轻微的叩门声。没错,是叩门声。开门,竟是多年未见的老友李半仙。奇香扑鼻。李半仙拎着一副卤猪蹄,笑眯眯地看着他。
转眼到了仲夏。这个午日,童子早散学了。华昌困倦欲睡。宗祠内,闯入了一个莽汉。定睛一看,却是石钵头。
石钵头拎着一副肥硕猪蹄,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案上。华昌轻摇折扇,说:“得非有辱斯文乎?”石钵头懵懵懂懂。华昌合上折扇,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石钵头愕然。华昌站起,迈方步,七八个来回,用了大白话:“有嘛介求俺?直说吧。”石钵头苦着脸,说:“俺老娘瘫了。李半仙的药方,求您老给半块端砚,做药引子。”华昌坐下,说:“奇了怪了,这端砚何处无有?为何要俺给你?”石钵头说:“李半仙说了,定要半块阿婆坑的端砚,甲子年中秋日戌时月圆蓄墨的。百砚斋掌柜的说,那时日,方圆几百里,只有您老先生买了一块。”“哦。”华昌说,“桌上有。识字么?”石钵头苦笑:“开过蒙,又被先生赶回家啦……略识几个字。”华昌微闭双眼,说:“自家看,可要看清喽。”
石钵头抓过端砚。长九寸,宽五寸,厚二寸一分,份量颇重。抬起,勾头看去,砚底刻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甲子年中秋日戌时练华昌购置于河头城百砚斋。”石钵头认得时日数字,说:“就是这块,就是这块!”说着,掏出一锭约摸五两重的银子。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
石钵头嗫嚅不知所措了。华昌自言自语:“李半仙?这个李半仙搞嘛介名堂?”石钵头急了:“老先生,俺……俺……”华昌举手截止,说:“后生哥,半块,何谓半块?就不能有丝毫差错,分得来么?”石钵头额上冒出冷汗,说:“刀斧斫开?”华昌笑了:“何须如此麻烦。”
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
(原载《天池》2016年第6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二段中“赤裸脊背”“双肩一耸”“两个伙计手忙脚乱”等处,运用了正侧面结合的手法,生动地塑造了石钵头强悍、霸气的屠夫形象。
B.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
C.小说中两处画线句子景物描写非常精炼,第一处重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第二处则主要烘托了华昌此刻惆怅、失落的心理。
D.小说以“药砚”为题,含义深刻:这“砚”既是给石钵头老娘治瘫病的药引子,也是教育他要尊师重道、宽以待人的良药。
【小题2】请结合全文概括华昌的形象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的结尾构思巧妙,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一篇微型小说,完成下列小题。
帽子
雁戈
临出发时,妻子招呼开车的司机把车停住,大声说:“帽子,他的帽子。”接着,我看到妻子发疯似的冲进屋里,抱出一大摞帽子,气喘吁吁地往车这边跑。
那一大摞帽子全是我的,有我刚出生时戴的婴儿帽,有我大学毕业时戴的博士帽,也有参加工作后我戴过的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帽子,它们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摞在一起。最上面的那顶帽子是我最近戴过的,也是我今生以来戴过的最大的帽子。它几乎把其它所有的帽子全罩在了下面。
妻子上了车,把那一大摞帽子全扣在我的头上,吩咐司机说:“走吧,不然就赶不上时间了。”
我突然感到一阵窒息。一下子把这么多帽子全扣在头上,这还是我有生以来的第一次。我的第一顶帽子是邻居替我戴上的,由于我出生时手心有一块像雄鸡啼鸣状的胎记,邻居们以为我定是什么什么转世,他们毫不吝啬地给了我一顶神童的帽子。上学后,学校又给了我很多顶如优秀儿童、三好学生之类的帽子。工作后,社会上给予我的帽子数量更多,种类更繁,如果是商品,定然称得上琳琅满目。但那时候,我一般每次只戴一顶帽子,而且每次有了更大的帽子之后,我就会把以前的帽子摘下来,交与母亲或者妻子,让她们去处理。有了大帽子,谁还稀罕那些过气的小帽子呢?
我张开嘴拼命地冲妻子大声喊叫,希望她把我头上的小帽子都摘掉,但我发觉自己的声带竟然没有发出任何声音。妻子手握上周刚刚新买的全球限量版白金手机,嗡声嗡气地说:“前面堵车了,可能还要一会儿才能到。”
我顺着妻子的目光看过去,发现前面果然排起了长龙。我在心里骂了句娘,这座城市好多年都没堵过车了,为什么偏偏我跟妻子一起出行的时候会堵车?他们是故意的,一定是故意的。他们肯定是嫉妒我和妻子和和睦睦生活了几十年,连红脸话都没说过一句。这帮混蛋!警车呢?为什么警车还不到?以前每次出行,警车都会在前面开道。哦,那应该是我戴上这顶最大的帽子之后的事。不行,我必须把其他的帽子都摘掉,只保留这顶最大的帽子。
可是我发觉自己根本使不上劲儿,妻子没有理我。她问司机:“有没有别的路?”司机搔搔后脑勺说:“有一条便道,就是烂得不行,颠簸得厉害。”妻子回头朝我这边看了一眼,但她的眼神告诉我,她看的并不是我,而是我头上的那一摞帽子。然后她说:“没事,就走便道。”
便道确实很烂,抖得我五脏六腑都快蹦了出来,还有我头上的那摞帽子也都东倒西歪的像醉酒的人在跳舞。我很矛盾,到底是该捂住我的胃,还是扶住那摞帽子。看来他们又骗了我,上次的会议上,他们不是说这座城市的每一条道路都坦荡如砥吗?
妻子似乎一点也不在乎我的感受,一边抬腕看那块金表,一边催司机开快点。尽管很难受,我还是一路坚持着,终于准点赶到了会场。
像往常一样,我一走进会场,人们纷纷站起,并立即安静下来,全场一片肃然。妻子扶我走上主席台,她又退了回去,跟其他与会人员站在了一起。这是妻子第一次跟我参加会议,她怎么可以不挨着我呢?我冲她招招手,可她就像没看见一样,对身边的人说:“可以开始了。”
妻子身边的那个人面生得很,是我从来没见过的,我没兴趣听他说什么。倒是排在他后边发言的那个人让我吃了一惊,他是我的副手,以往都是我说完了,他才可以拣漏说几句,这回怎么排在我的前头了?我很斯文地轻咳一声,希望引起人们的注意,可所有的人都低着头严肃而认真地在听我的副手发言。
我的副手说:“唐诏同志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他一出生就被人们冠以神童的美誉……”他说到这里,我突然感觉头顶一松,最下面的那顶帽子竟然不见了。
他接着说,“他上幼儿园是优秀儿童,他上小学是优秀少先队员,他上中学是优秀团员……”他每说一句,我头顶的帽子就会自下而上消失一顶,我整个身体也会随之感到一轻。很快,我的头上就只剩下那顶最大的帽子了,我突然有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
副手的发言还在继续,我发觉头上那顶最大的帽子轻轻动了一下,似乎被人掀起了半边。我心里一慌,想打断副手的发言,却找不到任何办法。我拼命拽住那宽大的帽沿,想把帽子留住,可等副手的发言刚一落脚,帽子便像长了翅膀一样,晃晃悠悠地从众人头顶掠过,落在了我的副手头上。
副手戴着我曾经戴过的帽子,走到我妻子身边,故作腔调地说:“节哀顺变吧,嫂夫人。”但他说这话的时候,两眼明显上翻,斜都没斜妻子一眼,看样子他更像是对他头顶的那顶帽子说的。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第一人称叙事,通过心理描写推动故事的发展,这符合叙述者“我”作为无法说话和行动的已死之人的身份。
B.“手握上周刚刚新买的全球限量版白金手机”和“抬腕看那块金表”的细节暗示了妻子追求物质享受的特点。
C.小帽子一个个摘除,“我”的身体随之轻松,只剩下最大的那顶时,“我”感到神清气爽,可见“我”视帽子为负累。
D.小说结尾描写副手说话时两眼上翻,更像是对他头顶的帽子说话,说明他故作腔调地表演,是为了谋求官职。
【小题2】小说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小题3】小说以“帽子”为谋篇布局的中心,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