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郴州市湘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521492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20/1/2

1.句子默写(共1题)

1.
根据要求,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余音袅袅,____________;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_________。
(2)契阔谈䜩,心念旧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羁鸟恋旧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守拙归园田。

2.诗歌鉴赏(共1题)

2.
阅读下列古诗,回答问题。

明月何皎皎

选自《古诗十九首》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这首诗通过皎皎明月抒发主人公的愁思。全诗充分运用_______和_______描写,刻画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游子形象。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3.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畅叙情 幽:幽深内藏。
B.人之相与    夫:助词,引起下文。
C.终于尽 期:期望,希望。
D.不能之于怀  喻:明白。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①每览昔人兴感由 ②倚歌而和
B.①当其欣所遇 ②月出东山之上
C.①犹不能不之兴怀 ②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①录所述 ②孰能讥之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是一篇序。序,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于题赠,或作为著述的前言。本语段内容突出了书序的一般特点。
B.本文一开头就呈现出一个阔大的境界:“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其中包含着人怎样在人世中度过自己的一生的态度,由此引发感慨,可谓入题自然。
C.“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种情怀说明了一个事实:不管生活方式有怎样的不同,人总是留恋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也就是留恋于有生之乐。
D.“死生亦大矣”,是作者的基本观点,作为书序,以此来概括一篇之意,见解独到,这正是本文作者立意的高远之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2)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4.现代文阅读(共2题)

4.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茶马古道

今天人们所说的“茶马古道”,源自古代的“茶马互市”,即先有“互市”,后有“古道”。而“茶马互市”是我国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贸易形式,唐代文献中就已经有所记载。

到宋代,内地茶叶生产飞跃发展,其中一部分茶叶“用于博马,实行官营”,在四川的名山等地设置了专门管理茶马贸易的“茶马司”。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当时契丹、西夏和女真等少数民族的崛起对两宋政权造成严重威胁,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那么,藏族为什么也很重视“茶马互市”呢?因为藏族非常喜欢饮茶。招待客人,首先端出来的就是茶;外出旅行,必带的也是茶;累了,饮几口热茶能立即消除疲劳;病了,饮一口浓茶能解毒去病;用煮过的茶叶喂牲畜,马吃了长膘快,牛吃了增加奶量。尤其藏族平时食用肉、乳较多,喝茶可以解油腻、助消化。对于长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的藏族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唐宋以后,汉藏人民之间通过“茶马互市”建立起来的友谊,一直延续到元、明、清。元代为了加强对藏区的管理,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从此“茶马古道”既是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又是治藏安藏之道。

 

到了清代,“茶马互市”作为一种重要制度逐渐从历史地平线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边茶贸易”制度。藏族对茶叶的需求有增无减,对其他产品如丝绸、布料、铁器等的需求也开始增加;而内地对藏区马匹的需求虽然减少,却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这样,汉藏之间的贸易范围更加广泛,骡铃声声,马蹄阵阵,“茶马古道”沿线的民间贸易更加繁荣。

“茶马古道”作为连接内地与康藏地区的交通大动脉,历经唐、宋、元、明、清,虽然最终消失,但它对促进康藏地区经济发展、加强汉藏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不容低估。

【小题1】下列关于“茶马古道”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茶马古道”是汉藏两族之间由于长期以茶易马而形成的贸易通道。
B.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是当是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
C.“茶马古道”到元代已成为一条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和治藏安藏之道。
D.“茶马古道”为发展经济、团结人民和国家统一发挥了很大的历史作用。
【小题2】关于宋朝统治者重视“茶马互市”的目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与藏族等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
B.以茶易马,可以满足国家连年战争中对马匹的迫切需要。
C.汉藏之间的贸易往来,有利于维护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D.藏族人非常喜欢饮茶,以马易茶可以满足他们对茶叶的需求。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古道”晚于“互市”,因此“茶马古道”的形成不应该早于唐代。
B.元代推行的“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扩大了藏族地区的民族自治权。
C.清代后期“茶马古道”由于“边茶贸易”的兴起而在历史地平线上消失。
D.随着汉藏之间各自需求的变化,贸易范围必将扩大,“边茶贸易”必将取代“茶马互市”。
5.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无雪

故乡的冬天留给我童年与少年的,是飘雪的记忆。

向暮时节,天阴沉着脸,云被风追着跑得飞快,气温骤降到零下几度的时候,大人们抬头望一眼灰暗的天空,说是“快要下雪了!”

不一会儿,先是窸窸窣窣的“雨夹雪”,那雨点伴随天然六角的晶体敲打着屋背的黑瓦,就如音乐家灵巧的手轻轻地划过琴键,丁丁东东。多少年过去了,这碎玉之声还萦回在我的耳际。夜里总是睡不稳,会几次三番爬出被窝拉开窗帘看一眼,外面是不是真的下雪了。雪,说不上是什么时候,在人不知不觉中斜刺里飘落了。屋外,清冷的月光下,没有人踏雪而行,用不着着急,像林冲那样,一步高,一步低,踉踉跄跄,捉脚不住,雪夜上梁山。路上无人,田野无人。只有被风追逐着的雪,上下旋转着,左右飞舞着,飘飘洒洒,疏疏密密,忽而转身腾空,忽而前展双臂,然后,一头扑向期待拥抱她的大地。我想象这是在灯光雪亮的舞台上,大自然正在上演一场优美的舞蹈,而雪的舞蹈是一种诗意的语言,关于天的辽远,关于风的吟唱,关于云的彩衣,关于雨的精魂……满心欢喜地躺回被窝,睡梦中又好像听见了,那纷至沓来的雪的脚步──走进我家的院子了,铺在你家的门槛外了,镶上他家的窗台了,漫过田间高高低低的小路了,平齐河边弯月似的石桥了……

清晨推门,眼前一亮:昨夜隔壁瓦屋纸窗外的世界,一片洁白。昨日地上堆满落叶还显得一片狼藉的院子,现在被大雪掩盖,像在上面盖了一块洁白的手巾;两株挺拔的枣树,威风凛凛地披挂着银色的甲胄,从四面八方伸出雪白的手臂,指向天空;小河结了厚冰,听不见流淌的声音,没有桥,也无须桥,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吸引着人一直走到对岸。河那边是田野,眺望与地平线相接的远处,也是覆盖了皑皑大雪的白线。那白雪是披在原野身上冬天的被子。在那里,“大地也睡着了──这不是长眠,这似乎是它辛勤一年以来的第一次安睡。”(梭罗《冬日漫步》)

当我不再是孩子,而是孩子的父亲的时候,关于雪的记忆也就逐渐淡漠了。孩子们却没有忘记童话里的白雪公主,向往冬天,向往寒冷,向往雪花飘飘的日子……可是冬天已经变得暖和了,没有寒冷,也没有雪。有几个冬日,天阴沉着脸,云被风追赶着跑得飞快,气温又骤然下降了,看样子是下雪的天气。还在上小学的儿子,迫不及待地问我:“爸爸,什么时候下雪?”我说:“快了,这天准下雪!”可是,雪,向往中的雪,孩子眼里的雪,被人千呼万唤着的雪,总是没有落下来。是啊,“你的睫毛上和舌头上/没有落过甜雪花/怎能说懂得温柔/你没有审视过六角的雪花/你没有见过积雪成冰/没有听过夜半的冰裂/怎能说懂得创造、破坏和一尘不染的纯洁……(邵燕祥《雪》)”

江南的冬天怎么不下雪了?四季不再分明了?──我回答不上。也许,孩子长大了,长了知识,一切都会自己解答。

但是,我盼望雪,依然想念过去有雪的日子。“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现在,我家里有酒,有“火炉”,独酌以外,也喜欢雪夜有人敲门,举杯共饮,作通宵长谈。明朝酒醒,不妨雇一条小舟,一起往东湖看雪……

【小题1】第三段中,作者写了哪些“飘雪的记忆”?请分条写出。
【小题2】请简析第四段的表达特色并概括雪景的特征。
【小题3】本文题为“江南无雪”,文中却大量写雪,请结合全文探究这样安排有哪些意图。

5.命题作文(共1题)

6.
根据要求作文。
请以“我想要的幸福”为题,写一篇700字以上的作文。要求:文体不限,立意自定,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命题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