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7题)
A.“庄暴见孟子”章,孟子通过“为王言乐”,向齐王宣扬了“与民同乐”就可以成就王业的思想。 |
B.“孟子见梁惠王”章,孟子通过引用《诗经》和《汤誓》的内容,阐述与民同乐的观点。孟子认为,仁慈的国君,与民同乐,所以能享受到真正的快乐;残暴专制的国君穷奢极欲,自己虽能享受真正的快乐,但百姓却非常痛苦。 |
C.引用《汤誓》中百姓对暴君夏桀说的话,反映了人民对暴君的无比痛恨,从反面阐述“与民同乐”的重要意义。 |
D.“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章,孟子借晏子引导齐景公的例子来引导齐宣王,希望齐宣王能像齐景公那样,认识到荒淫无度的危害,从而关心自己的百姓,做一个与民同乐的好君王。 |
A.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B.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 |
C.不若与人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D.可得闻与 闻寡人之耳者 |
A.①则齐国其庶几乎 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 |
B.①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②惟君所行也 |
C.①暴未有以对也 ②孟子对曰 |
D.①贤者亦乐此乎 ②乐酒无厌谓之亡 |
例句:直好世俗之乐耳
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
B.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
C.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
D.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 |
2.文言文阅读- (共2题)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
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A.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 见:谒见。 |
B.暴未有以对也 对:正确。 |
C.举疾首蹙![]() ![]() |
D.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 旄:牦牛尾。 |
A.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
B.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
C.吾王庶几无疾病与 |
D.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 |
A.孟子以欣赏音乐和田猎为例,先说不与民同乐会遭百姓厌弃,再谈与民同乐就会得百姓爱戴,形象表达了他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 |
B.孟子善于使用对比手法,把深刻的道理深入浅出地阐发出来,达到了很好的说理效果。 |
C.孟子以对话的形式切入论题,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增强了文章的故事性与感染力。 |
D.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完全符合当今构造和谐社会的社会理想,我们要彻底继承下来。 |
(1)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2)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有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吾为此惧,闲①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②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选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下》,有删改)
[注]①闲:捍卫。②诐:偏颇。【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 治:治理。 |
B.孔子惧,作《春秋》 惧:忧虑。 |
C.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罪:怪罪。 |
D.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易:改变。 |
A.蛇龙居之,民无所定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B.坏宫室以为污池 秦亦不以城予赵 |
C.知我者其惟《春秋》乎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D.驱猛兽而百姓宁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
A.孟子认为自己好辩是迫不得已而为之,他借论辩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宣扬儒家的“仁政”思想。 |
B.孟子将杨墨两家的学说概括为“无君”“无父”,将其比作乱臣贼子的邪说,认为危害大于禽兽。 |
C.孟子主张端正人心,消除邪说,反对偏激,批判怪论,这些做法符合人民意愿和社会发展规律。 |
D.孟子认为没有大禹天下不会太平,没有孔子人们会变成野蛮的夷狄,没有周公人们会思想混乱。 |
(1)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2)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3.语言表达- (共1题)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7道)
文言文阅读:(2道)
语言表达:(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