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句子默写- (共1题)
1.
根据课文内容,在横线上填写句子。
(1)昆山玉碎凤凰叫, ________________。……女娲炼石补天处, ______。 (《李凭箜篌引》)
(2) ___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________________。(《蜀相》)
(3)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_________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
(4)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登岳阳楼》)
(5)登高是代代相传的一种文化现象。登高,能开阔视野,易触发诗情。杜甫登高,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萧瑟气势;王勃登高,俯瞰到“闾阎扑地,钟鸣鼎食 之家;_______________,青雀黄龙之轴”的富庶繁荣。李白登高,体验到“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的艰险,荀子更是从登高中细细品味到人生的哲理: “ 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1)昆山玉碎凤凰叫, ________________。……女娲炼石补天处, ______。 (《李凭箜篌引》)
(2) ___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________________。(《蜀相》)
(3)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_________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
(4)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登岳阳楼》)
(5)登高是代代相传的一种文化现象。登高,能开阔视野,易触发诗情。杜甫登高,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萧瑟气势;王勃登高,俯瞰到“闾阎扑地,钟鸣鼎食 之家;_______________,青雀黄龙之轴”的富庶繁荣。李白登高,体验到“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的艰险,荀子更是从登高中细细品味到人生的哲理: “ 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诗歌鉴赏- (共1题)
2.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文后各题。
蟾宫曲
阿鲁威
理征衣鞍马匆匆。又在关山,鹧鸪声中。三叠《阳关》,一杯鲁酒①,逆旅新丰②。看五陵③无树起风,笑长安却误英雄。云树濛濛,春水东流,有似愁浓。
注释:①鲁酒:春秋时鲁国所酿酒,味薄。②逆旅新丰:唐代名臣马周未做官时客游长安,住在新丰旅舍中,受尽店主白眼。逆旅,旅舍。新丰,在今陕西临潼县东。③五陵:西汉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均在长安一带。
【小题1】这首元曲上阕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曲意简要赏析。
【小题2】本曲结尾写道“有似愁浓”,试结合全曲,具体分析作者是怎样抒发“浓愁”的。
蟾宫曲
阿鲁威
理征衣鞍马匆匆。又在关山,鹧鸪声中。三叠《阳关》,一杯鲁酒①,逆旅新丰②。看五陵③无树起风,笑长安却误英雄。云树濛濛,春水东流,有似愁浓。
注释:①鲁酒:春秋时鲁国所酿酒,味薄。②逆旅新丰:唐代名臣马周未做官时客游长安,住在新丰旅舍中,受尽店主白眼。逆旅,旅舍。新丰,在今陕西临潼县东。③五陵:西汉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均在长安一带。
【小题1】这首元曲上阕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曲意简要赏析。
【小题2】本曲结尾写道“有似愁浓”,试结合全曲,具体分析作者是怎样抒发“浓愁”的。
3.文言文阅读- (共3题)
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
(2)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
(3)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1)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
(2)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
(3)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①久矣”。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②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太史公曰:“《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讥刺而已也。汉兴以来,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于是论次③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於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节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注】①渐:渐进发展 ② 经事:常规之事。 ③论次:论述编次。
【小题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的一组是
①《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②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
③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④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
⑤《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5】下列有关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①久矣”。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②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太史公曰:“《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讥刺而已也。汉兴以来,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于是论次③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於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节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注】①渐:渐进发展 ② 经事:常规之事。 ③论次:论述编次。
【小题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不君则犯 犯:作乱 |
B.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被:遭受 |
C.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 当:适合,恰当 |
D.犹不能宣尽其意 宣:颂扬 |
A.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臣所以去亲戚而侍君者,徒慕君之高矣也 |
B.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C.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D.垂空文以断礼义 木欣欣以向荣 |
①《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②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
③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④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
⑤《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
A.①⑤⑥ | B.②④⑥ | C.②③⑤ | D.①③④ |
A.从司马迁与壶遂的对话来看,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是他曾担任太史令的职务,不愿弃置天子圣明盛德而不予记载,埋没功臣、世家、贤大夫的功业而不予载述,从而违背先父的临终遗言。 |
B.因为上没有圣明君主,处在下面又得不到任用,所以孔子撰写《春秋》。流传下这部用笔墨写成的著作来判明什么是礼义,以代替周王朝的法典。 |
C.《春秋》之中记载了三十六次弑君事件,五十二次亡国事件和诸侯不计其数的不能保其国家的事件。所以《春秋》是一部讥刺历史的著作。 |
D.司马迁开始论述编次所得文献和材料。到了第七年,太史公遭逢李陵之祸,被囚禁狱中,横被腐刑,愤懑不平之辞,使读者不禁掩卷叹息。 |
A.作为儒家经典的《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相传由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记载自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一年间的史事。 |
B.编年体,是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如果说,《史记》《汉书》等纪传体史书,是横的叙述历史,那么《春秋》《资治通鉴》这类的编年体史书,就是纵的叙述历史。 |
C.《史记》中的人物传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这是按传主的地位和影响划分的。帝王的行事关系到全国的政局,是立国之本,故其传记称“本纪”。王侯是一个地区的实际统治者,世代保有其国,对全国政局有一定的影响,故其传记称“世家”。列传则是为人臣及各方面的代表人物立传。 |
D.《诗》《书》分别指《诗经》和《尚书》,前者是我国的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属于文学著作;后者则是儒家经典,具有很深的思想教化意义。 |
4.现代文阅读- (共3题)
6.
北京城是大气的。这种大气首先体现在建筑上,不要说偌.大的一个紫禁城只住皇帝“一 家人”,便是最不起眼的四合院,也是疏落有致,颇多空间的。北京城的大气更体现在文化上,北京从来就是汉胡 ① (杂糅/杂揉),五方杂处.的地方,三教九流,五行八作,都在这里出入、汇集和发展,各种文化都在这里交流、碰撞和融合。一个外地人,甲 他到了北京,保准不会感到别扭;乙他还很随和,会说几句普通话,那么,用不了几天,他几乎就会觉得自己是个北京人了。
这就是北京:古老而又新鲜,博大而又精深,高远而又亲切,迷人而又难解。它是单纯 的,单纯得你一眼就能认出这就是北京;它又是多彩的,多彩得你永远无法②(一言以敝之/一言以蔽之)。而无论久远深厚的历史也好,生机勃发的现实也好;豪雄 丙 的王气也好,醇厚平和的民风也好,只要你一走进北京,它们都会向你扑面而来,让你目不暇接。你可能会惊异于现代都会的日新月异,可能会流连于千年古都的雄厚深沉,可能会 丁于文化名邑的清雅幽远,所有这些,都会使一个初进北京的人感到无比的神奇,它会使你心旌摇荡, ③ 神志/神智)痴迷,戊。可以这么说,任何试图读懂北京的人,一开始,都会有一种不得其门而入的感觉。
(取材于易中天《读城记》,有删改)
【小题1】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填入①②③处的词语的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小题2】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丁、戊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小题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小题4】心学宗师王阳明在家乡余姚龙泉山中写过一首《中秋》诗:“去年中秋阴复晴,今年中秋阴复阴。百年好景不多遇,况乃白发相侵寻。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 下列与《中秋》第三联所用修辞相同的一项是
这就是北京:古老而又新鲜,博大而又精深,高远而又亲切,迷人而又难解。它是单纯 的,单纯得你一眼就能认出这就是北京;它又是多彩的,多彩得你永远无法②(一言以敝之/一言以蔽之)。而无论久远深厚的历史也好,生机勃发的现实也好;豪雄 丙 的王气也好,醇厚平和的民风也好,只要你一走进北京,它们都会向你扑面而来,让你目不暇接。你可能会惊异于现代都会的日新月异,可能会流连于千年古都的雄厚深沉,可能会 丁于文化名邑的清雅幽远,所有这些,都会使一个初进北京的人感到无比的神奇,它会使你心旌摇荡, ③ 神志/神智)痴迷,戊。可以这么说,任何试图读懂北京的人,一开始,都会有一种不得其门而入的感觉。
(取材于易中天《读城记》,有删改)
【小题1】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填入①②③处的词语的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偌(nuò)大 杂揉 五方杂处(chǔ) 一言以蔽之 神智 |
B.偌(ruò)大 杂糅 五方杂处(chǔ) 一言以蔽之 神志 |
C.偌(nuò)大 杂糅 五方杂处(chù) 一言以敝之 神志 |
D.偌(ruò)大 杂揉 五方杂处(chù) 一言以敝之 神智 |
A.如果 只要 浩荡 沉湎 不知所以 |
B.只要 如果 浩瀚 沉湎 不知所措 |
C.只要 如果 浩荡 沉醉 不知所以 |
D.如果 甚至 浩瀚 沉醉 不知所措 |
A.自“家风耀中华”和“永远的长征”图片文献展在天津博物馆开幕以来,得到了各界群众的广泛关注,参观人数持续增加。 |
B.住房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
C.城镇建设要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理念,提高优秀传统文化,构建生态与文化保护体系,实现城镇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
D.《北京晨报》消息称,社科院文学研究员李建军,在接受采访时说《平凡的世界》一书代表的现实主义文学写作已经衰落,对此我们深表惋惜。 |
A.泣孤舟之嫠妇,舞幽壑之潜蛟。 |
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
C.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
D.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雅俗的未来
王立刚
1917年杜尚把一个小便池提交给“独立艺术家学会”的展览,这件“作品”于是成了最著名(或许也最声名狼藉)的现代艺术品之一。不论对这一作品的内涵有多少种解释,至少下面这种解释非常符合历史的前后语境,那就是:小便池是对此前持续了几百年的高雅艺术的一种讽刺,也是分化的精英群体用俗来矫正雅的一种激进尝试。20世纪50年代以后,流行音乐全面压倒了古典音乐,电视压倒电影,HipPop压倒华尔兹,迷你裙压倒长裙,通俗小说压倒纯文学……或许在人类历史上,还从来没有看到过,大众的俗趣味对精英的雅趣味取得如此巨大的优势。审美突破了精英的沙龙、书斋、博物馆和剧院,扩大到整个社会群体,这就是当代西方“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缘起。
谈到中国,在当代,从审美领域来说,大众趣味将审美拓展到一切领域、一切对象,远远超出了艺术的范畴,可以说是无边的审美,如人们每天的微信中都少不了随手街拍的花花草草或者美食图片等。不仅大众的审美对象是无边的,审美标准也是极为多元的。高雅艺术继续存在,但愈趋局限于狭小的圈子中。更值得关注的反而是大众对所谓的俗趣进行的种种发展和探索,有时这种方式被冠以“恶搞”而显得很负面也很不审美,但也有一些作品表现出了强烈的批判精神和对素朴道德的渴望,譬如周星驰的一些电影。高雅艺术也有采取俗世对象和方式的。互联网上,文学、音乐、微电影呈现出高雅和庸俗糅合在一起的无数尝试,互联网发展大大加速了大众和精英趣味的分化、成长和创新。
高雅趣味与大众趣味的良性互动将创造空前的文化繁荣。但今天的中国,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这种繁荣,还看到另一种畸形的审美,那就是恶俗和平庸的崛起。
恶俗是利用人性中的一些弱点来博得大众的眼球,毫无疑问,个别的恶俗艺人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但随着大众的批判精神的提升,恶俗很难再获得20年前的机会了。
与恶俗相比,平庸更体现了市场、资本对于审美的影响。掌握了强势媒介的人将其庸俗趣味经营为一种文化资本,并行使“审俗霸权”来压迫受众。这种资本通过挖掘“文化偶像”,培育出庞大的粉丝群,粉丝群为文化资本埋单。“粉丝”不是一开始就“脑残”的,很大程度上是资本运作的结果。文化偶像所属的团队或公司利用代笔、水军、绯闻、贿赂平台、买榜等不诚信的手段来“诱捕”粉丝,慢慢使之失去反思能力和审美独立性。
如果能够排除这些文化资本运作的不正当性,日常生活审美化将是令人期待的。在不同的人群中,总有一些人实践着颇为不同的生活,创造出独特的美的作品和美的观点,他们的传奇也在自媒体上流传,但他们并不是神话,而是现实的人,是审美的主体。
(节选于 2014年12月12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有关“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雅俗的未来
王立刚
1917年杜尚把一个小便池提交给“独立艺术家学会”的展览,这件“作品”于是成了最著名(或许也最声名狼藉)的现代艺术品之一。不论对这一作品的内涵有多少种解释,至少下面这种解释非常符合历史的前后语境,那就是:小便池是对此前持续了几百年的高雅艺术的一种讽刺,也是分化的精英群体用俗来矫正雅的一种激进尝试。20世纪50年代以后,流行音乐全面压倒了古典音乐,电视压倒电影,HipPop压倒华尔兹,迷你裙压倒长裙,通俗小说压倒纯文学……或许在人类历史上,还从来没有看到过,大众的俗趣味对精英的雅趣味取得如此巨大的优势。审美突破了精英的沙龙、书斋、博物馆和剧院,扩大到整个社会群体,这就是当代西方“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缘起。
谈到中国,在当代,从审美领域来说,大众趣味将审美拓展到一切领域、一切对象,远远超出了艺术的范畴,可以说是无边的审美,如人们每天的微信中都少不了随手街拍的花花草草或者美食图片等。不仅大众的审美对象是无边的,审美标准也是极为多元的。高雅艺术继续存在,但愈趋局限于狭小的圈子中。更值得关注的反而是大众对所谓的俗趣进行的种种发展和探索,有时这种方式被冠以“恶搞”而显得很负面也很不审美,但也有一些作品表现出了强烈的批判精神和对素朴道德的渴望,譬如周星驰的一些电影。高雅艺术也有采取俗世对象和方式的。互联网上,文学、音乐、微电影呈现出高雅和庸俗糅合在一起的无数尝试,互联网发展大大加速了大众和精英趣味的分化、成长和创新。
高雅趣味与大众趣味的良性互动将创造空前的文化繁荣。但今天的中国,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这种繁荣,还看到另一种畸形的审美,那就是恶俗和平庸的崛起。
恶俗是利用人性中的一些弱点来博得大众的眼球,毫无疑问,个别的恶俗艺人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但随着大众的批判精神的提升,恶俗很难再获得20年前的机会了。
与恶俗相比,平庸更体现了市场、资本对于审美的影响。掌握了强势媒介的人将其庸俗趣味经营为一种文化资本,并行使“审俗霸权”来压迫受众。这种资本通过挖掘“文化偶像”,培育出庞大的粉丝群,粉丝群为文化资本埋单。“粉丝”不是一开始就“脑残”的,很大程度上是资本运作的结果。文化偶像所属的团队或公司利用代笔、水军、绯闻、贿赂平台、买榜等不诚信的手段来“诱捕”粉丝,慢慢使之失去反思能力和审美独立性。
如果能够排除这些文化资本运作的不正当性,日常生活审美化将是令人期待的。在不同的人群中,总有一些人实践着颇为不同的生活,创造出独特的美的作品和美的观点,他们的传奇也在自媒体上流传,但他们并不是神话,而是现实的人,是审美的主体。
(节选于 2014年12月12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有关“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审美突破了精英的沙龙、书斋、博物馆和剧院,扩大到整个社会群体,大众的俗趣味取得了巨大的优势。 |
B.当代中国,大众趣味将审美拓展到一切领域、一切对象,远远超出了艺术的范畴,不仅对象是无边的,而且标准也极为多元。 |
C.高雅艺术采取俗世对象的方式以吸引眼球,比如通过互联网,尝试将高雅艺术糅合进庸俗的形式中,实现雅俗的互动。 |
D.假如能排除文化资本运作的不正当性,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也是值得期待的,总有人会创造出独特的美的作品和美的观点。 |
A.从历史语境看,杜尚将小便池送展,既是讽刺此前持续了几百年的高雅艺术,也是精英分子分化后由雅转俗的激进尝试。 |
B.雅俗可以互动,当今,高雅艺术也有采取了俗世对象和方式,而某些通俗作品则表现出强烈的批判精神和对素朴道德的渴望。 |
C.文化资本是由掌握了强势媒介的人将其庸俗趣味经营而成的,它通过挖掘“文化偶像”培育出庞大的粉丝群,进而赚取粉丝的钱。 |
D.“粉丝”多是被文化偶像所属的团队或公司利用代笔、水军、绯闻、贿赂平台、买榜等不诚信的手段来“诱捕”,他们往往丧失了反思能力和审美独立性。 |
A.当代西方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代表着俗趣味对雅趣味的胜利,扩大了审美的对象。 |
B.通俗文艺未必就是平庸低下,同样也可能有高尚的精神关怀,体现作者对现实问题的关注。 |
C.对恶俗的欣赏,源于大众批判精神的缺失,如某些作品讽刺残疾人,居然赢得了喜欢。 |
D.平庸体现了市场、资本对审美的影响,越是平庸的作品,越有着强大的文化资本,形成一种“审俗霸权”。 |
8.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寒色
龙应台
(1)当场被读者问倒的情况不多,但是不久以前,一个问题使我在一千多人面前,突然支吾,不知所云。
(2)他问的是:“家,是什么?”
(3)家是什么,这是小学二年级的作文题目吗?和“我的志愿”、“我的母亲”、“我的暑假”同一等级。怎么会拿到这里来问一个自认为对“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早有体会的人?
(4)问者的态度诚诚恳恳的,我却只能语焉不详蒙混过去。这么难的题啊。
(5)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早上赶车时,有人催你喝热腾腾的豆浆。天若下雨,他坚持你要带伞。烫的便当塞在书包里,书包挎在肩上,贴身还热。周末上街时,一家四五口人可以挤在一辆机车上招摇过市。放学回来时,距离门外几尺就能听见锅铲轻快的声音,饭菜香一阵一阵。晚了,一顶大蚊帐,四张榻榻米,灯一黑,就是黑甜的时间。兄弟姊妹的笑闹踢打和被褥的松软裹在帐内,帐外不时有大人的咳嗽声,走动声,窃窃私语声。朦胧的时候,窗外丝绸般的栀子花香,就悠悠飘进半睡半醒的眼睫里。帐里帐外都是一个温暖而安心的世界,那是家。
(6)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7)人,一个一个走掉,通常走得很远、很久。在很长的岁月里,只有一年一度屋里头的灯光特别灿亮,人声特别喧哗,进出杂沓数日,然后又归于沉寂。留在里面没走的人,体态渐孱弱,步履渐蹒跚,屋内愈来愈静,听得见墙上时钟滴答的声音。栀子花还开着,只是在黄昏的阳光里看它,怎么看都觉得凄清。然后其中一个人也走了,剩下的那一个,从暗暗的窗帘里,往窗外看,仿佛看见,有一天,来了一辆车,是来接自己的。她可能自己锁了门,慢慢走出去,可能坐在轮椅中,被推出去,也可能是一张白布盖着,被抬出去。
(8)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曾经是异国大学小城里一间简单的公寓,和其他一两家共一个厨房。窗外飘着陌生的冷雪,可是卧房里伴侣的手温暖无比。后来是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城市,跟着一个又一个新的工作,一个又一个重新来过的家。几件重要的家具总是在运输的路上,其他就在每一个新的城市里一点一点添加或丢弃。墙上,不敢挂什么真正和记忆终生不渝的东西,因为墙,是暂时的。在暂时里,只有假设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恒。家,也就是两个人刚好暂时落脚的地方。
(9)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10)很多人,没多久就散了,因为人会变,生活会变,家,也跟着变质。渴望安定时,很多人进入一个家;渴望自由时,很多人又逃离一个家。渴望安定的人也许遇见的是一个渴望自由的人,寻找自由的人也许爱上的是一个寻找安定的人。家,一不小心就变成一个没有温暖、只有压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却可以更寒冷。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
(11)很多人在散了之后就开始终身流浪。
(12)很多人,一会儿就有了儿女。一有儿女,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天还没亮就起来做早点,把热腾腾的豆浆放上餐桌,一定要亲眼看着他喝下才安心。天若下雨,少年总不愿拿伞,因为拿伞有损形象,于是你苦口婆心几近哀求地请他带伞。他已经走出门,你又赶上去把滚烫的便当塞进他书包里。周末,你骑机车去市场,把两个女儿贴在身后,一个小的夹在前面两腿之间,虽然挤,但是女儿的体温和迎风的笑声甜蜜可爱。从上午就开始盘算晚餐的食谱,黄昏时,你一边炒菜一边听着门外的声音,期待一个一个孩子回到自己身边。晚上,你把滚热的牛奶搁在书桌上,孩子从作业堆里抬头看你一眼,不说话,只是笑了一下。你觉得,好像突然闻到栀子花幽幽的香气。
(13)孩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14)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15)你告诉我,什么是家,我就可以告诉你,什么是永恒。
(选自《阅读与作文》(高中版)2012年第7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全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4分)()()
E.本文以《寒色》为题,使得全文笼罩上一层浓郁的伤感况味,让读者沉浸在深深的悲凉之中,对“家”的认识因此也充满悲剧色彩。
【小题2】结合全文,概括作者所揭示的“家”的内涵。(4分)
【小题3】文章三次出现“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请简述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4分)
【小题4】文章最后一段发人深省,意蕴十分丰富,请结合文意并联系实际加以探究。(8分)
寒色
龙应台
(1)当场被读者问倒的情况不多,但是不久以前,一个问题使我在一千多人面前,突然支吾,不知所云。
(2)他问的是:“家,是什么?”
(3)家是什么,这是小学二年级的作文题目吗?和“我的志愿”、“我的母亲”、“我的暑假”同一等级。怎么会拿到这里来问一个自认为对“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早有体会的人?
(4)问者的态度诚诚恳恳的,我却只能语焉不详蒙混过去。这么难的题啊。
(5)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早上赶车时,有人催你喝热腾腾的豆浆。天若下雨,他坚持你要带伞。烫的便当塞在书包里,书包挎在肩上,贴身还热。周末上街时,一家四五口人可以挤在一辆机车上招摇过市。放学回来时,距离门外几尺就能听见锅铲轻快的声音,饭菜香一阵一阵。晚了,一顶大蚊帐,四张榻榻米,灯一黑,就是黑甜的时间。兄弟姊妹的笑闹踢打和被褥的松软裹在帐内,帐外不时有大人的咳嗽声,走动声,窃窃私语声。朦胧的时候,窗外丝绸般的栀子花香,就悠悠飘进半睡半醒的眼睫里。帐里帐外都是一个温暖而安心的世界,那是家。
(6)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7)人,一个一个走掉,通常走得很远、很久。在很长的岁月里,只有一年一度屋里头的灯光特别灿亮,人声特别喧哗,进出杂沓数日,然后又归于沉寂。留在里面没走的人,体态渐孱弱,步履渐蹒跚,屋内愈来愈静,听得见墙上时钟滴答的声音。栀子花还开着,只是在黄昏的阳光里看它,怎么看都觉得凄清。然后其中一个人也走了,剩下的那一个,从暗暗的窗帘里,往窗外看,仿佛看见,有一天,来了一辆车,是来接自己的。她可能自己锁了门,慢慢走出去,可能坐在轮椅中,被推出去,也可能是一张白布盖着,被抬出去。
(8)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曾经是异国大学小城里一间简单的公寓,和其他一两家共一个厨房。窗外飘着陌生的冷雪,可是卧房里伴侣的手温暖无比。后来是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城市,跟着一个又一个新的工作,一个又一个重新来过的家。几件重要的家具总是在运输的路上,其他就在每一个新的城市里一点一点添加或丢弃。墙上,不敢挂什么真正和记忆终生不渝的东西,因为墙,是暂时的。在暂时里,只有假设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恒。家,也就是两个人刚好暂时落脚的地方。
(9)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10)很多人,没多久就散了,因为人会变,生活会变,家,也跟着变质。渴望安定时,很多人进入一个家;渴望自由时,很多人又逃离一个家。渴望安定的人也许遇见的是一个渴望自由的人,寻找自由的人也许爱上的是一个寻找安定的人。家,一不小心就变成一个没有温暖、只有压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却可以更寒冷。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
(11)很多人在散了之后就开始终身流浪。
(12)很多人,一会儿就有了儿女。一有儿女,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天还没亮就起来做早点,把热腾腾的豆浆放上餐桌,一定要亲眼看着他喝下才安心。天若下雨,少年总不愿拿伞,因为拿伞有损形象,于是你苦口婆心几近哀求地请他带伞。他已经走出门,你又赶上去把滚烫的便当塞进他书包里。周末,你骑机车去市场,把两个女儿贴在身后,一个小的夹在前面两腿之间,虽然挤,但是女儿的体温和迎风的笑声甜蜜可爱。从上午就开始盘算晚餐的食谱,黄昏时,你一边炒菜一边听着门外的声音,期待一个一个孩子回到自己身边。晚上,你把滚热的牛奶搁在书桌上,孩子从作业堆里抬头看你一眼,不说话,只是笑了一下。你觉得,好像突然闻到栀子花幽幽的香气。
(13)孩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14)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15)你告诉我,什么是家,我就可以告诉你,什么是永恒。
(选自《阅读与作文》(高中版)2012年第7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全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4分)()()
E.本文以《寒色》为题,使得全文笼罩上一层浓郁的伤感况味,让读者沉浸在深深的悲凉之中,对“家”的认识因此也充满悲剧色彩。
A.《寒色》开头引用读者的问题,既是引入话题,也是启发读者思考,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形成一种心的互动。 |
B.本文注重细节描写,而且每一处细节都注满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如三次出现在文中的“栀子花香”,象征着父母与子女之间浓浓的亲情。 |
C.文章第五段与第十二段,作者选择的细节和情境虽然相同,但人物的角色身份却悄然发生了变化,含蓄地表达出流年似水、人生易老的惆怅和悲凉。 |
D.本文善用对比手法。如父母健在子女绕膝的温馨与父母垂暮儿女离巢时的凄清、夫妻相亲相爱时家的温暖与相离相弃时家的寂寞这两组对比,表现出家的美好而易碎的特点。 |
【小题3】文章三次出现“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请简述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4分)
【小题4】文章最后一段发人深省,意蕴十分丰富,请结合文意并联系实际加以探究。(8分)
5.语言表达- (共1题)
9.
中国的绘画艺术注重含蓄,讲究诗意美,齐白石曾就“十里蛙声出山泉”这一命题创作了一幅经典画作,画面是几只活泼的小蝌蚪顺涧而下,将听觉通过视觉含蓄地表现出来,意为眼前的蝌蚪将成为明日的青蛙。
假设你是一位画家,请你以“骤雨初歇”为题构思一幅图画,使之富有含蓄的诗意美。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你想象中的画面,并简要加以解析。(不超过100字)
假设你是一位画家,请你以“骤雨初歇”为题构思一幅图画,使之富有含蓄的诗意美。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你想象中的画面,并简要加以解析。(不超过100字)
6.命题作文-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3道)
现代文阅读:(3道)
语言表达:(1道)
命题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