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518576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5/27

1.诗歌鉴赏(共1题)

1.
(二)古代诗歌阅读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小题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写的就是诗人在凝神细听。那么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请作简要分析。
【小题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勘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2.文言文阅读(共1题)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世吏二千石,至祜九世,并以清德闻。及长,博学能属文,郡将夏侯威异之,以兄霸之子妻之。太原郭奕见之曰:“此今日之颜子也。”
武帝受禅,以佐命之勋,进号中军将军,加封散骑常侍,改封郡公,三千户。固让封不受,乃进本爵为侯。帝将有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祜率营兵出镇南夏,开设庠序,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与吴人开布大信,降者欲去皆听之。时长吏丧官,后人恶之,多毁坏旧府,祜以死生有命,非由居室,书下征镇,普加禁断。
祜进据险要,开建五城,收膏腴之地,石城以西,尽为晋有。自是前后降者不绝,乃增修德信,以怀柔初附,慨然有吞并之心。每与吴人交兵,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吴将陈尚、潘景来寇,祜追斩之,美其死节而厚加殡敛。景、尚子弟迎丧,祜以礼遣还。每会众江沔游猎,常止晋地。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者,皆封还之。于是吴人翕然悦服,称为羊公,不之名也。
祜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抗称祜之德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抗尝病,祜馈之药,抗服之无疑心。人多谏抗,抗曰:“羊祜岂鸩人者!”会吴人寇弋阳、江夏,略户口,诏遣侍臣移书诘祜不追讨之意。祜曰江夏去襄阳八百里比知贼问贼去亦已经日矣步军方往安能救之哉劳师以免责恐非事宜也。使者不能诘。
祜寝疾,乃举杜预自代,寻卒,时年五十八。帝素服哭之,甚哀。南州人征市日闻祜丧,莫不号恸,罢市,巷哭者声相接。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
祜立身清俭,被服率素,禄俸所资,皆以赡给九族,赏赐军士,家无余财。遗令不得以南城侯印入柩。赐去城十里外近陵葬地一顷,谥曰成。襄阳百姓于岘山祜平生游憩之所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为堕泪碑。(选自《晋书·羊祜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祜曰/江夏去襄阳八百里/比知贼问/贼去亦已经日矣/步军方往/安能救之哉/劳师以免责/恐非事宜也
B.祜曰江夏去襄阳八百里/比知贼问/贼去亦/已经日矣/步军方往/安能救之哉/劳师以免责恐非/事宜也
C.祜曰/江夏去襄阳八百里/比知贼/问贼去亦已经日矣/步军方往安能/救之哉/劳师以免责/恐非事宜也。
D.祜曰/江夏去襄阳八百里/比知贼/问贼去亦已经日矣/步军方往/安能救之哉/劳师以免责恐非/事宜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千石,汉代官员的俸縁等级,汉郡守俸禄为两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因有此称,因此又为郡守(太守)的通称。羊枯祖上数代担任俸禄二千石的官职。
B.邑,即食邑,封邑,卿大夫的封地,收其赋税而食,故名食邑,也叫采邑。
C.庠序,古代的乡学,即地方办的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后泛指学校。
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奖意义的称号。如周厉王谥号“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羊祜宣扬德行信誉,以此安抚归附的人。每次与吴国打仗,他都不让人献诡诈计策。他的美德让吴人信服、敬佩,与他对垒的陆抗能坦然服用他送的药。
B.羊祜认为死生自有定数,与居室无关,而当时因为忌讳前任长吏死于任上,下任长吏就经常毁坏旧官府,针对这种情况,羊祜向镇守地下文书,普遍加以禁止。
C.羊枯为人清廉俭朴,衾被衣服都很简朴,对他人却慷慨大方,临死前把平生俸禄所得都散给族人、赏给军士。还留下遗言不得把南城侯印放入棺材中
D.羊祜去世后,皇帝和很多百姓都很悲伤,甚至与之交战的敌方将士也为之哭泣。襄阳百姓在岘山立碑修庙祭奠他。杜预把所立的石碑命名为堕泪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长,博学能属文,郡将夏候威异之,以兄霸之子妻之。
(2)祜寝疾,乃举杜预自代,寻卒,时年五十八。

3.现代文阅读(共2题)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艺大众化的误读
赖大仁
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鲁迅等思想家就提出了文艺大众化的主张,主要着眼于大众思想启蒙和改造国民性。后来***倡导文艺大众化,目的也在于唤起民众。改革开放初期具有广泛群众性的文艺运动,也是与新时期的再次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当进入市场经济和大众消费时代,文艺大众化的价值取向就变得更为多样化了,存在的问题也颇为突出和复杂。
在某些人看来,当今消费时代人们的生活目标不过是在物质生活上追求享乐,在精神生活上追求娱乐。于是,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就被理解为满足人们的娱乐消费需求,“服务大众”也被具体化为“娱乐大众”。在这种价值导向之下,一个时期以来的文艺大众化,包括某些“大众化写作”、影视节目、网络写作和媒体文章等,也都普遍追求“娱乐化”,只要能吸引人们的眼球,赢得足够的销售量、收视率、点击率等等,似乎也就实现了它的最大价值。而一旦将文艺大众化的价值取向仅仅定位于“娱乐化”,惟“乐”是求,娱乐至上,就有可能导致种种价值偏向:轻则忽视文化娱乐的精神品位,遮蔽和消解文艺应有的多种功能;重则容易由“娱乐大众”滑向“取悦大众”、“迎合大众”,追逐低级趣味,从而陷入文艺低俗化的误区。实际上,当今有些人打着“文艺大众化”的旗号,背后所追逐的不过是他们自己的种种现实利益。为此,一些所谓“大众化写作”和影视媒体节目,一味迎合消费市场的低俗需求,不择手段地制造“娱乐”效果吸引大众,只要能诱导人们消费,不管是什么题材内容和人物故事,都可以按照“娱乐化”模式加以打造;不论是古代经典还是红色经典,都可以拿来“戏说”、搞笑乃至“恶搞”。在这样的“娱乐化”价值导向中,文艺大众化的基本精神被严重扭曲了。
毫无疑问,文艺大众化的确应当面向大众和服务大众,明确地说,“娱乐大众”本来没有什么不好,它也应当是“服务大众”的题中应有之义。但这里的问题在于:其一,“娱乐大众”是否可以无原则地取悦和迁就大众的娱乐消费需求?作为文艺生产是否可以只遵循“娱乐化”的市场规则而不管精神价值导向?这样的问题其实不言而喻。其二,“娱乐大众”是不是当今文艺大众化的惟一功能和价值取向?在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中,除了娱乐之外,难道就没有精神世界进一步提升与丰富的需要吗?在我看来,当今时代的大众化文艺,除了“娱乐大众”,还有一个“引领大众”的问题,因为文化艺术的功能并不仅仅具有娱乐消费的功能,同时还具有精神引领的功能——究竟将大众的精神境界往健康向上还是低级趣味的方向导引,这并非一个可以忽略不顾的问题。
面向大众、服务大众,仍然是当今文艺大众化应当坚持的方向,但它的价值取向不能仅仅是娱乐大众,更不能容忍用抽空了审美精神的低俗化娱乐去取悦大众;往更积极的方面说,还应当倡导用健康向上的精神价值引领大众。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文艺大众化”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文艺大众化的价值取向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反映着时代发展的特点。
B.最初文化大众化的提出是与思想启蒙密切相关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价值取向逐步多样化,存在的问题也显得突出与复杂。
C.进入市场经济和大众消费时代的文艺大众化与以往各时期的价值取向完全不同,担负的任务也不相同。
D.当代文艺大众化要服务大众,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就要与当今消费时代人们的生活目标与精神追求相适应。
【小题2】下列说法不属于“扭曲文艺大众化基本精神”的表现的一项是( )
A.“娱乐大众”价值导向下的大众化写作、影视节目、网络写作和媒体文章等重视娱乐追求,以满足人们的娱乐消费需求。
B.在“文艺大众化”的旗号下,以取悦大众,迎合大众为手段,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C.极力制造各种“娱乐”效果,吸引大众,满足消费市场的需求,按照“娱乐化”模式打造各种题材内容与人物故事。
D.戏说、搞笑甚至恶搞古代经典与红色经典,追逐低级趣味,诱导消费。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当今消费时代人们追求快乐,追求享乐。为满足人们的娱乐消费需求,出现娱乐大众化的问题也是可以理解的。
B.文艺大众化一旦出现价值偏向,轻则导致文艺应有的多种功能的消解,重则陷入文艺低俗化的误区。
C.文艺大众化不仅要满足大众娱乐消费需求,符合消费时代市场规则,还要关注精神的正确导向。
D.当今正确的文艺大众化方向就是应该在注重娱乐价值取向、娱乐大众化的同时充分发挥文艺引领大众的作用。
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永恒的托尔斯泰
曾经让我激动的小说可真不少,其中当然有托尔斯泰的《复活》和《安娜·卡列尼娜》。而后来,我怎么就那么强烈喜欢上了海明威?他那貌似枯槁的短句竟有那么丰腴的蕴藏,我甚至感到全世界的作家数他最有魅力。还有总是穿了破衣服拍照的福克纳,还有鲁尔弗,还有日本的川端康成,在图书馆里吸了一辈子灰尘的博尔赫斯……托尔斯泰怎么竟显得模糊了?曾经“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后来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现在又终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了。仔细想想,大师是谁,海明威还是福克纳?川端还是谷崎润一郎?心里忽然明白过来,真正的大师应该是托尔斯泰,那个长着大胡子身穿布衣经常和农民一起耙草的伟大的托尔斯泰。
现代作家如海明威、卡夫卡、马尔克斯,怎么着都觉得散碎了点,思想让人捕捉不住,令人激赏的往往只是语言、细节和叙述手法。现代文学展示着现代的人生?如果说文学仅仅是对人生或社会的展示,那怎么能让人心悦诚服?毕竟,文学不只是展示。仅此一点,海明威怎么能和托尔斯泰比?有人说,托尔斯泰是一面“镜子”,托尔斯泰怎么能仅仅被说成是一面“镜子”?
是什么让我们觉得托尔斯泰好象是一座山,他笔下的人物总是弥漫着浓浓的忏悔之情,不是白种人或是黑种人或是黄种人的忏悔,而是人类的忏悔?为什么他的小说能让人听到深深的叹息,感觉到对人类灵魂的无情鞭挞?难道这一切不是基于对人的深深的爱?塔吉雅娜·托尔斯泰这样回忆她的父亲:“有一次在雅斯纳亚·波良纳那里,父亲忽然心血来潮,要大家说出人生的三个愿望。父亲想出了两个——爱一切人,被一切人爱。”现代派作家少的是爱,多的是技巧,然而文学毕竟不是技巧的展示会、语言的杂耍或叙事的杂技。
读托尔斯泰,常常让人想到宗教。但把宗教淘洗一番,祛除世俗附加上去的荒诞,剩下的就是宗教美好的一面:净化人类的灵魂。这话太古老了,但托尔斯泰最动人之处正在于此。阅读托尔斯泰,你会觉得自己的灵魂是那么不干净,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净化,像是跳进清流洗了一次澡。据说田园牧歌是虚幻的,但难道许多现代派作品中的浮躁、失落、异化和颓唐能成为人类的精神营养?
我们有时会觉得托尔斯泰太像一位“教主”。然而他的劝谕总是通过“真正的小说”来实现的。小说就是小说,小说不是哲学,小说是入俗而不是说教。和托尔斯泰比较一下,萨特的小说是不是太“非小说化”了?托翁总是不动声色地通过人物达到他的目的。真理从来都是浅近的,就像太阳,悬在你的头上,就那么一个圆,带给你光和热。读《复活》或《安娜·卡列宁娜》,你感觉到的是手法?语言?结构?全不是。这一切那么完善地综合着,任何一面都不特别突出,一切均水乳交融,以求突出人物来传达作家所要传达的“教谕”。这才是大师,自然、大方、有力。在托翁面前,现代许多“实验性小说”是不是太喜欢花样百出,因而太有些小气?
文学上“寻根”的说法往往显得可笑。我们的许多作家像一棵树,站在大地上却还是喋喋不休:“我们的根在哪里?”而暮年的托尔斯泰还是对来访的朋友说起他正在写一本书:“我的余生不长了,然而生存一刻就要工作一刻,我正在写有关政府和人民关系的书。”散步的时候,托翁常常会突然停下来,“一位老农,刚磨完了一把镰刀。托尔斯泰伯爵和他说了几句话,丢下手杖,一下子夺过镰刀,麻利地割着草以试一试刀刃”。“我们遇见两位香客打扮的老头,背着旅行袋,拄着拐杖,脚上缠着布片,快步走过。托尔斯泰叫住他们,说了一会儿话,又从怀里掏出钱包,给了他们一些钱”。真不知道托尔斯泰和两个老头说了些什么,想必不是“今天天气哈哈哈”。他一生都努力地想使自己不要远离人民。
阅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日记和关于他的回忆录,一次次地让人感动。我想,面对托尔斯泰的著作的就会清清楚楚地知道什么是大师,知道托尔斯泰与某些“大师级”作家分量的不同。
【小题1】下面对原文的分析与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  )
A.本文结构严谨,并运用了比喻、反问、托物言志等手法,突出了托尔斯泰的永恒与伟大,表达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仰慕之情。
B.文章说“读托尔斯泰,常常让人想到宗教”是说托尔斯泰的作品中经常写有关宗教方面的内容,并由此使读者联想到与宗教有关的事情。
C.作者认为现代派作家的作品从内容上来说仅仅是对人生或社会性的展示,因而否定了海明威等现代派作家是文学大师。
D.作者在文中说现代派作家的作品是技巧的展示会、语言的杂耍或叙事的杂技。这实际上是从作品的外在表现形式上否定了海明威等现代作家是文学大师的看法。
E. 文章把现代派作家海明威、卡夫卡、马尔克斯等与托尔斯泰进行对比,逐层清楚地指出托尔斯泰与某些“大师级”作家分量上的不同。
【小题2】茨威格在《世间最美的坟墓——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一文中盛赞托尔斯泰没有围栏,没有墓碑,连托尔斯泰的名字都没有的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坟墓为“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结合你对选文的阅读,谈谈你对选文标题《永恒的托尔斯泰》的理解。
【小题3】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方面归纳作者认为海明威等现代派作家与托尔斯泰相比不是真正文学大师的理由是:
①内容上,现代派作家的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形式上,现代派作家的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作者认为托尔斯泰是“真正的大师”,理由是什么?请你写出三点。

4.语言表达(共2题)

5.
请说明下面这幅漫画的内容,并揭示其寓意。

6.
阅读下面出自《红楼梦》的一段话,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词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这段话中,说话者_________(人名)不仅称赞了林黛玉,还间接_________,表现了她善于_____的性格特点;但是,若单纯从交际语言角度看,我们又不得不佩服她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语言表达:(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