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6题)
1.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一个归宿。出仕为官是他的初衷, , , , , , 。可以说,《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渊明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①琴书诗酒是他生活的情趣 ②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③躬耕田园是他生活的保障 ④固守穷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
⑤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 ⑥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一个归宿。出仕为官是他的初衷, , , , , , 。可以说,《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渊明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①琴书诗酒是他生活的情趣 ②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③躬耕田园是他生活的保障 ④固守穷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
⑤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 ⑥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
A.①②④⑤③⑥ |
B.①⑥②⑤③④ |
C.⑥⑤③①④② |
D.⑥③⑤①②④ |
2.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杜甫有一首诗《杜鹃》,起首便是“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 ”。 , , , , 。歧见迭出,各出手眼。
① 四家的评论各呈所见,煞是好看。
②王遵严也有相类的看法:“断不可为训。”
③ 宋牧仲的评语却是:“然诗实不佳。”
④ 邵子湘说:“古拙。乐府有此法,不害大家。”
⑤ 王阮亭从另一角度说:“兴观群怨,读此恍然有得。”
杜甫有一首诗《杜鹃》,起首便是“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 ”。 , , , , 。歧见迭出,各出手眼。
① 四家的评论各呈所见,煞是好看。
②王遵严也有相类的看法:“断不可为训。”
③ 宋牧仲的评语却是:“然诗实不佳。”
④ 邵子湘说:“古拙。乐府有此法,不害大家。”
⑤ 王阮亭从另一角度说:“兴观群怨,读此恍然有得。”
A.①④③②⑤ | B.①④⑤③② | C.①③②⑤④ | D.④③②⑤① |
3.
下列句子依次填入语段中划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夜空像是被墨汁浸透, ,一道闪电,紧跟着几声雷鸣,一阵暴雨便像无数条长鞭一样横扫过来,抽打在人们的脸上、身上。借着闪电刺眼的白光,我们可以看见一张张肃穆庄严的面孔,和一个 ,在这个特定的时刻,他们的血已经被激情点燃。
①幽幽的有些瘆人,风把远处的电线刮得咝咝作响
②风把远处的电线刮得咝咝作响,幽幽的有些瘆人
③巍然屹立在风雨中的方阵——那是几百名热血男儿组成的方阵
④那是几百名热血男儿组成的方阵——巍然屹立在风雨中的方阵
夜空像是被墨汁浸透, ,一道闪电,紧跟着几声雷鸣,一阵暴雨便像无数条长鞭一样横扫过来,抽打在人们的脸上、身上。借着闪电刺眼的白光,我们可以看见一张张肃穆庄严的面孔,和一个 ,在这个特定的时刻,他们的血已经被激情点燃。
①幽幽的有些瘆人,风把远处的电线刮得咝咝作响
②风把远处的电线刮得咝咝作响,幽幽的有些瘆人
③巍然屹立在风雨中的方阵——那是几百名热血男儿组成的方阵
④那是几百名热血男儿组成的方阵——巍然屹立在风雨中的方阵
A.②③ | B.①③ | C.①④ | D.②④ |
4.观察下面苏联年人均消费食品数量(公斤)表,通过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1913年 | 1923、1924年 | 1928年 | 1930年 | 1940年 | 1952年 | |
面粉、大米制品 | 200 | 223 | 214 | 208 | 195 | 190 |
蔬菜、瓜果类 | 40 | — | 72 | 93 | 64 | 61 |
牛奶及乳制品 | 154 | 160 | 182 | 157 | 130 | 159 |
肉及油脂 | 27 | 19 | 32 | 28 | 21 | 24 |
5.观察下面苏联年人均消费食品数量(公斤)表,通过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1913年 | 1923、1924年 | 1928年 | 1930年 | 1940年 | 1952年 | |
面粉、大米制品 | 200 | 223 | 214 | 208 | 195 | 190 |
蔬菜、瓜果类 | 40 | — | 72 | 93 | 64 | 61 |
牛奶及乳制品 | 154 | 160 | 182 | 157 | 130 | 159 |
肉及油脂 | 27 | 19 | 32 | 28 | 21 | 24 |
2.诗歌鉴赏- (共1题)
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好事近
刘子寰
秋色到东篱,一种露红①先占。应念金英②冷淡,摘胭脂浓染。 依稀十月小桃花,霜蕊破霞脸。何事③渊明风致,却十分妖艳?
[注]①露红:红色的菊花。②金英:精英,大自然精华英秀。③何事:为什么从事。
【小题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应念金英冷淡,摘胭脂浓染”中的“念”“摘”两字。
【小题2】词的结尾两句(何事渊明风致,却十分妖艳)表达了词人矛盾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好事近
刘子寰
秋色到东篱,一种露红①先占。应念金英②冷淡,摘胭脂浓染。 依稀十月小桃花,霜蕊破霞脸。何事③渊明风致,却十分妖艳?
[注]①露红:红色的菊花。②金英:精英,大自然精华英秀。③何事:为什么从事。
【小题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应念金英冷淡,摘胭脂浓染”中的“念”“摘”两字。
【小题2】词的结尾两句(何事渊明风致,却十分妖艳)表达了词人矛盾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3.文言文阅读- (共1题)
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沈束,字宗安,会稽人。父侭,邠州知州。束登嘉靖二十三年进士,除徽州推官,擢礼科给事中。
时大学士严嵩擅政。大同总兵官周尚文卒,请恤典,严嵩格不予。束言:“尚文为将,忠义自许。曹家庄之役,奇功也,宜赠封爵延子孙。他如董旸、江瀚,力抗强敌,继之以死。虽已庙祀,宜赐祭,以彰死事忠。今当事之臣,任意予夺,忠勤反捐弃,何以鼓士气,激军心?”疏奏,嵩大恚,激帝怒,下吏部都察院议。闻渊、屠侨等言束无他肠,唯疏狂当治。帝愈怒,夺渊、侨俸,下束诏狱。已,刑部坐束奏事不实,输赎还职。特命杖于廷,仍锢诏狱。时束入谏垣①未半岁也。逾年,俺答②薄都城。司业赵贞吉以请宽束得罪,自是无敢言者。
束系久,衣食屡绝,惟日读《周易》为疏解。后同邑沈练劾嵩,嵩疑与束同族为报复,令狱吏械其手足。徐阶劝,得免。迨嵩去位,束在狱十六年矣,妻张氏上书言:“臣夫家有老亲,年八十有九,衰病侵寻,朝不计夕。往臣因束无子,为置妾潘氏。比至京师,束已系狱,潘矢志不他适。乃相与寄居旅舍,纺织以供夫衣食。岁月积深,凄楚万状。欲归奉舅,则夫之饘粥无资。欲留养夫,则舅又旦暮待尽。辗转思维,进退无策。臣愿代夫系狱,令夫得送父终年,仍还赴系,实陛下莫大之德也。”法司亦为请,帝终不许。
帝深疾言官,以廷杖遣戍未足遏其言,乃长系以困之。而日令狱卒奏其语言食息,谓之监帖。或无所得,虽谐语亦以闻。一日,鹊噪于束前,束谩曰:“岂有喜及罪人耶?”卒以奏,帝心动。会户部司务何以尚疏救主事海瑞,帝大怒,杖之,锢诏狱,而释束还其家。
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丧除,召为都给事中。旋擢南京右通政。复辞疾。布衣蔬食,终老于家。束系狱凡十八年,比出,竟无子。
(《明史》列传第九十七)
①谏垣:指谏官官署,即专职进谏官吏的办公场所。②俺答:明朝时的蒙古土默特部落。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小题2】(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小题4】(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当事之臣,任意予夺,忠勤反捐弃,何以鼓士气,激军心?(5分)
(2)比至京师,束已系狱,潘矢志不他适。(5分)
沈束,字宗安,会稽人。父侭,邠州知州。束登嘉靖二十三年进士,除徽州推官,擢礼科给事中。
时大学士严嵩擅政。大同总兵官周尚文卒,请恤典,严嵩格不予。束言:“尚文为将,忠义自许。曹家庄之役,奇功也,宜赠封爵延子孙。他如董旸、江瀚,力抗强敌,继之以死。虽已庙祀,宜赐祭,以彰死事忠。今当事之臣,任意予夺,忠勤反捐弃,何以鼓士气,激军心?”疏奏,嵩大恚,激帝怒,下吏部都察院议。闻渊、屠侨等言束无他肠,唯疏狂当治。帝愈怒,夺渊、侨俸,下束诏狱。已,刑部坐束奏事不实,输赎还职。特命杖于廷,仍锢诏狱。时束入谏垣①未半岁也。逾年,俺答②薄都城。司业赵贞吉以请宽束得罪,自是无敢言者。
束系久,衣食屡绝,惟日读《周易》为疏解。后同邑沈练劾嵩,嵩疑与束同族为报复,令狱吏械其手足。徐阶劝,得免。迨嵩去位,束在狱十六年矣,妻张氏上书言:“臣夫家有老亲,年八十有九,衰病侵寻,朝不计夕。往臣因束无子,为置妾潘氏。比至京师,束已系狱,潘矢志不他适。乃相与寄居旅舍,纺织以供夫衣食。岁月积深,凄楚万状。欲归奉舅,则夫之饘粥无资。欲留养夫,则舅又旦暮待尽。辗转思维,进退无策。臣愿代夫系狱,令夫得送父终年,仍还赴系,实陛下莫大之德也。”法司亦为请,帝终不许。
帝深疾言官,以廷杖遣戍未足遏其言,乃长系以困之。而日令狱卒奏其语言食息,谓之监帖。或无所得,虽谐语亦以闻。一日,鹊噪于束前,束谩曰:“岂有喜及罪人耶?”卒以奏,帝心动。会户部司务何以尚疏救主事海瑞,帝大怒,杖之,锢诏狱,而释束还其家。
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丧除,召为都给事中。旋擢南京右通政。复辞疾。布衣蔬食,终老于家。束系狱凡十八年,比出,竟无子。
(《明史》列传第九十七)
①谏垣:指谏官官署,即专职进谏官吏的办公场所。②俺答:明朝时的蒙古土默特部落。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大学士严嵩擅政擅政:擅长政事 |
B.司业赵贞吉以请宽束得罪得罪:获罪 |
C.惟日读《周易》为疏解疏解:疏通调解 |
D.衰病侵寻侵寻:渐进,渐次发展 |
A.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
B.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
C.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
D.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
A.沈练弹劾严嵩,严嵩怀疑沈练是沈束的同族在报复他,于是命令狱官将沈练的手脚铐起来。 |
B.沈束要求表彰周尚文、董旸、江瀚等这些忠臣,赐予他们爵位,充分表现了他的直言敢谏。 |
C.沈束的妻子上书请求,希望能够代夫坐牢,相关部门也替他请求,但皇帝依然没有同意赦免沈束。 |
D.沈束被释放回家后,拒绝了朝廷的征召,过着清贫的生活,终老于家。 |
(1)今当事之臣,任意予夺,忠勤反捐弃,何以鼓士气,激军心?(5分)
(2)比至京师,束已系狱,潘矢志不他适。(5分)
4.现代文阅读- (共1题)
9.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乡土本色
费孝通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小题1】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乡土本色
费孝通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小题1】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
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
D.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
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 |
B.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即是从心”。 |
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
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
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
C.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
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
5.语言表达- (共2题)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题。
徽州砖雕的造型, 甲 。汉画像砖大都是模印砖坯刻画后入窑烧制,镶嵌时再进行修刻而定型的。如河南邓县墓中的画像砖,雕刻了汉魏六朝乐队演奏的形象,神态极为生动。砖雕图案的题材非常广泛,以人物为主的题材在所有砖雕中,被视为精工细作的中心,占了很大的比重。在花鸟、动物为题材的砖雕里, 乙 。①在民间艺人的杰作里,狮子被表现为威猛而又可爱,两种对立的感情巧妙地柔和在一起。②这些琴棋书画,钟彝古玩被组织在卷草、迥文环绕的花边锦带中,琳琅满目,雅趣横生。③有狮子滚球,大狮小狮翻腾、对舞、立坐俯仰各种姿态。④被视为传统的静物画的“博古图”,在砖雕图案中也占有一定位置。
【小题1】材料中画线的句子顺序已打乱,请准确排序。(只写序号)
【小题2】请根据上下文,在甲、乙两个空格处补写出相应内容。要求:语意连贯,表达简明,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甲: 乙:
徽州砖雕的造型, 甲 。汉画像砖大都是模印砖坯刻画后入窑烧制,镶嵌时再进行修刻而定型的。如河南邓县墓中的画像砖,雕刻了汉魏六朝乐队演奏的形象,神态极为生动。砖雕图案的题材非常广泛,以人物为主的题材在所有砖雕中,被视为精工细作的中心,占了很大的比重。在花鸟、动物为题材的砖雕里, 乙 。①在民间艺人的杰作里,狮子被表现为威猛而又可爱,两种对立的感情巧妙地柔和在一起。②这些琴棋书画,钟彝古玩被组织在卷草、迥文环绕的花边锦带中,琳琅满目,雅趣横生。③有狮子滚球,大狮小狮翻腾、对舞、立坐俯仰各种姿态。④被视为传统的静物画的“博古图”,在砖雕图案中也占有一定位置。
【小题1】材料中画线的句子顺序已打乱,请准确排序。(只写序号)
【小题2】请根据上下文,在甲、乙两个空格处补写出相应内容。要求:语意连贯,表达简明,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甲: 乙: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6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语言表达:(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