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河南周口沈丘县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月考语文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515050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9

1.选择题(共8题)

1.按要求写句子

①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用划线词造句)

②但是,懒人怎么知道有几棵树会枯萎呢?(改为陈述句)

③种树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改为间接转述)

④大拇指虽然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在五指中,却是最肯吃苦的。(用划线的词造句)

2.按要求写句子

①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用划线词造句)

②但是,懒人怎么知道有几棵树会枯萎呢?(改为陈述句)

③种树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改为间接转述)

④大拇指虽然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在五指中,却是最肯吃苦的。(用划线的词造句)

3.按要求写句子

①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用划线词造句)

②但是,懒人怎么知道有几棵树会枯萎呢?(改为陈述句)

③种树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改为间接转述)

④大拇指虽然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在五指中,却是最肯吃苦的。(用划线的词造句)

4.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恰当的关联词

①{#blank#}1{#/blank#}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blank#}2{#/blank#}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②{#blank#}3{#/blank#}种树人不再来了,{#blank#}4{#/blank#}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

③{#blank#}5{#/blank#}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blank#}6{#/blank#}会养成依赖的心。

④{#blank#}7{#/blank#}想起顶碗少年那一次的演出,我的心中{#blank#}8{#/blank#}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

⑤{#blank#}9{#/blank#}桃花心木适应了环境,学会了深深扎根找水源,{#blank#}10{#/blank#}桃花心木不会再枯萎了。

5.

区域差异是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基础。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6.

区域差异是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基础。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7.选词填空

志愿      宏愿

①他从小就立下{#blank#}1{#/blank#},长大后要当个教师。

②年轻的僧人唐东杰布许下{#blank#}2{#/blank#},发誓架桥,为民造福。

掀翻      掀起

③数不清的牛皮船,被{#blank#}3{#/blank#}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

④全社会{#blank#}4{#/blank#}了学习雷锋的热潮。

预备      预先

⑤快过年了,大人们必须{#blank#}5{#/blank#}过年所需的物品。

⑥小华{#blank#}6{#/blank#}在瓶子里放了一只玻璃球,为上台表演做好了准备。

8.选词填空

志愿      宏愿

①他从小就立下{#blank#}1{#/blank#},长大后要当个教师。

②年轻的僧人唐东杰布许下{#blank#}2{#/blank#},发誓架桥,为民造福。

掀翻      掀起

③数不清的牛皮船,被{#blank#}3{#/blank#}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

④全社会{#blank#}4{#/blank#}了学习雷锋的热潮。

预备      预先

⑤快过年了,大人们必须{#blank#}5{#/blank#}过年所需的物品。

⑥小华{#blank#}6{#/blank#}在瓶子里放了一只玻璃球,为上台表演做好了准备。

2.句子默写(共1题)

9.
名篇名句默写(12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
(3)而刘夙婴疾病,________________。 (4)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______。
(5)余音袅袅,____________。    (6)酾酒临江,________________。
(7)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_________。   (8) _________ ,渺沧海之一粟。
(9)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__________。   (10)盈虚者如彼,______________。
(11)苟非吾之所有,_______________。 (12)月出于东山之上,______________。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10.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 ,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小题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酒属客属:致意,引申为劝酒。B.纵一苇之所如如:好像。
C.正襟危坐危:端正。D.凌万顷之茫然凌:越过。
【小题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苏子愀然何为其然也
B.侣鱼虾而友麋鹿耳得之而为声
C.此非曹孟德之诗乎惟江上之清风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寄蜉蝣于天地
【小题3】对文段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一般说来,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B.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和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如“寄蜉蝣于天地”。
C.这段文字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全文来看,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
D.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景象,意在抒发自己急欲建功立业的豪情。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7分)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4分)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3分)

4.现代文阅读(共2题)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唐代统治者将西域视为应对突厥和吐蕃威胁的战略侧翼,采取了意义深远的战略规划,特别是实行了以汉文化为主体、多元文化融合的文化实边策略,改变了南北朝以来的对立局面。并以前所未有的民族文化向心力和民族认同的凝聚力,有效保持了西域的社会稳定和发展,从而使丝绸之路畅通东西,大唐文明辐射欧亚,成就了中国历代中央王朝统治西域的一段经典时期。
张骞通西域后,随着大批汉人进入西域,汉文化也随之在西域传播开来,作为中原传统文化核心内容的儒学也传入西域。唐王朝国力强盛,文化繁荣,深深影响了统一后的西域。儒学文化日渐成为西域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和道德礼仪的操守。儒家经典思想被正式纳入西域子弟参加朝廷科举取士的考核内容,许多吐鲁番文书都体现了儒家思想在西域社会普遍传播的事实和对西域民众的影响程度。正是因为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汉文化在西域社会的广泛传播,铁勒首领、名将契必何力虽为一介武夫,亦可随口诵出“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的佳句。
同时,中华传统文化也逐步嵌入到西域各宗教之间。唐代是西域宗教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萨满教、佛教、袄教、景教、道教等宗教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了以佛教为主的多宗教并存格局。中华传统文化深深植入到各个教派之中。在吐鲁番出土的佛教文书中有大量“急急如律令”的道教术语,而回鹘文摩尼教经典中亦有《释迦四门观》和《阿难达法问》的佛经内容。在西域,孝也成为儒、释、道等文化内涵中的根本内容。
唐代文化认同政策,有效促进了西域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从南北朝到隋唐,是一个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时期,以高昌为代表的西域诸国仰慕中原文化,使汉文化在少数民族中广为传播,在西域社会中形成了较好的社会基础,加之唐代民族政策的包容和开放,使唐代的文化实边政策被唐代西域社会普遍接受。在这种民族融合和天下一家的氛围中,民族平等与文化融合成为唐朝重要的治边之策。这种民族一体与文化融合的思想成为唐代社会的主流观念。“华夷一家”的思想在玄宗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充分体现了唐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发展程度。各民族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成为包括西域在内的各民族的“可汗”,中华一统的局面由此达到新的高度,影响深远。
文化认同与唐朝治理西藏的正确策略,共同形成了多民族文化同存共生的良好局面。大量中原民众、商人、求法僧人、文人志士等到达西域,与西域民族杂居相处,在语言、习俗、文化、信仰等领域相互交融,共同发展,提高了各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增强了西域各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向心力,不仅在战略上使“西北边患,荡然一清”,而且西域由汉代以来单纯的军事防御地区变为社会相对稳定的区域,成为大唐文化向中亚的自然延伸的地域。
(小题1)下列关于文化认同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南北朝到隋唐,是一个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时期,民族一体与文化融合的思想一直是其主流观念。
B.唐代统治者对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视与对西藏的正确治理,有效促进了西域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使西域成为大唐文明向中亚的自然延伸的地域。
C.张骞通西域后,儒家文化迅即深深植根于西域民众的思想观念和日常生活之中。
D.随着汉文化在西域传播开来,大批中原民众、商人、求法僧人、文人志士等随之进入西域,把作为中原传统文化核心内容的儒学也传入西域。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儒家经典思想被正式纳入西域子弟参加朝廷科举取士的考核内容,说明中华传统文化在西域社会普遍传播的事实和对西域民众的影响程度。
B.唐王朝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对西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至统一后的西域各民族普遍接受了儒学经典的基本思想和价值观。
C.“华夷一家”的思想在唐太宗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各民族尊奉太宗为“天可汗”,成为包括西域在内的各民族的“可汗”。
D.在吐鲁番出土的佛教文书中有大量“急急如律令”的道教术语等表明不同宗教用语在西域同存共处,相互夹杂的现象,体现了多元宗教与中原文化的融合。
 
(小题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宗教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和文化,在促进民族交流和融合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B.唐代,西域各民族对中原王朝有着极大的向心力,这充分反映了唐王朝治理西域的文化认同政策的有效性。
C.铁勒首领、名将契必何力可随口诵出“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的佳句,因而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汉文化在西域社会得以广泛传播。
D.借鉴唐代治理西域的经验,建立在对中华民族认同基础上的“多元一体”格局,有助于多民族文化的同存共生,从而促进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社会稳定和发展。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5分)
垫底的人
陈大超
终于调到一个局机关,吃上朝思暮想的"财政饭",徐芳高兴得一天到晚都是笑盈盈的,可是等她醒过神来,她就发现在这个既讲级别也讲资历同时也讲能力的机关里,她原来是个垫底的人,谁都可以指派她,谁都可以指责她,谁都可以对她垮下脸来。人到中年、在原来的单位里大小是个头儿的徐芳,心里的高兴劲立刻就烟消云散了。
好在没过多久,局里又来了一个脑子不好使的人--基本上就是个只能拖拖地夹夹报纸冲冲厕所的傻瓜。虽然傻瓜来头不小,但徐芳仍然可以把他当作垫底的人,只要她受了谁的窝囊气,她立刻就找到傻瓜,或者说"把地再拖一遍!"或者说"把报纸都好好夹起来!"或者说"帮我捶捶背!"傻瓜简直像个一摁按钮就立刻动作起来的机器人,不论你的脸色多难看,不论你对他的指使多么不合情理,他都是一点反应一点想法也没有。
这个名叫闵天飞的傻瓜,考大学时离读清华的分数仅仅只差一分,一阵狂笑就变成了一个痴不痴呆不呆的傻瓜了。徐芳也挺同情他的,但她一旦受了谁的气,仍然要把他当作出气筒,恶言恶语地把他使唤一通,让自己产生某种虚幻的优越感。她甚至觉得在这个机关里,对她真正重要的,不是那些局长科长们,而是这个傻瓜--没有这个傻瓜给她垫底,她真不知道自己会怎么过下去。
这天上班,她居然没见到天飞,楼上楼下各个科室都找遍了,也没见着他的身影。一问,原来是他家里人领着他到上海治病去了。她听了心里猛然一惊,接下来一整天都恍恍惚惚、心神不宁的。她就总是下意识地跟人家讨论:"你说天飞的这种病真的能治好吗﹖ ""你说天飞的病治好的把握到底有多大﹖"还假惺惺地说:"要是真能治好那就太好了啊!"其实她潜意识中非常害怕他真的给治好了。
一个星期后天飞出现在局里的时候,仍然是那副呆不呆傻不傻的样子。徐芳见了差点笑出声来。她也仍然常常在背后整他、吼他,拿他垫底、出气。后来她竟然发展到敢用鸡毛掸子打他了。也就有一次,她一失手,竟然将鸡毛掸子重重地打在他的后脑勺上。打得他当时猛地一激灵,全身仿佛触了电似的一抽搐。谁也没想到,这一击,竟然使天飞的智力因此而恢复了。
天飞在家里休息了几天,再到局里上班的时候,脸上就再无半点呆气傻气了,局长也不让他再做那些杂事了,而是要他在秘书科"适应适应"。仅仅过了两三个月,天飞就给人一种英气勃勃年轻有为的感觉了。自然,在这个局里,徐芳又成了一个垫底的人了。她是多么后悔啊!后悔自己竟然用鸡毛掸子去打他--这一打,又把自己打入了度日如年的冰窟里。
她常常幻想在天飞独自在办公室里值班的时候,悄悄地出现在他的后面,用一个暗中准备好的小木棒,对着他的后脑勺乒乒乓乓地从各个角度猛敲一气——再把他脑子里的那个开关敲关上……
(原载《金山》2003年第2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E.徐芳偶然的一打,竟是闵天飞恢复了智力,因此,徐芳懊悔不已,常常幻想再把他打回傻瓜去,使自己不是垫底的人。
A.徐芳能够调到局机关,很是高兴;但后来她发现自己的身份、级别、资历和能力在局里都比不过别人,就高兴不起来了。
B.闵天飞是个脑子不好使的傻瓜,痴痴呆呆,只能干些杂活,这使徐芳很高兴,因为局里终于有了个不如自己的垫底人了。
C.徐芳虽然很同情闵天飞因为高考时离清华的分数线只差一分而变傻,但她仍然拿闵天飞做出气筒,这说明她心理严重扭曲。
D.家人带着闵天飞去上海治病,徐芳心神不宁;闵天飞的病没有治好,徐芳竟然有点幸灾乐祸,说明她没有一点仁爱之心。
【小题2】小说中的徐芳有着怎样的心理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小说中安排闵天飞去上海看病这一情节,对于故事发展有哪些作用?(6 分)
【小题4】小说题目命名为"垫底的人",是出于人物、结构、主旨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5.材料作文(共1题)

1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小蜗牛问妈妈:“为什么我们从生下来,就要背负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妈妈说:“因为我们的身体没有骨骼的支撑,只能爬,又爬不快。所以要这个壳的保护!”小蜗牛:“毛虫姐姐没有骨头,也爬不快,为什么她却不用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妈妈:“因为毛虫姐姐能变成蝴蝶,天空会保护她啊。”小蜗牛:“可是蚯蚓弟弟也没骨头爬不快,也不会变成蝴蝶他什么不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妈妈:“因为蚯蚓弟弟会钻土, 大地会保护他啊。”小蜗牛哭了起来:“我们好可怜,天空不保护我们,大地也不保护我们。”蜗牛妈妈安慰他:“所以我们有壳啊!我们不靠天,也不靠地,我们靠自己 ”。

请认真揣摩上述材料中包含的道理,按下列要求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要求:(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 (3)不少于800字。学生任选其中一则材料作文。

6.语言表达(共2题)

14.
仿照例句,自选话题,再另写两句,要求所写句子与例句的句式一致,修辞手法一致。(6分)
爱心是夜空中的一轮明月,使孤苦无依的人即刻获得心灵的慰藉。
15.
说话讲究措辞文雅是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请在以下文字的划线处适当的填上适当的谦敬语和安慰语。(3分)
邀请朋友来家里做客,可以说“欢迎你的到来”,也可以说“恭候大驾光临”;朋友久别重逢,可以说“很久不见了”,也可以说“_____________”;感谢别人对你的指点,可以说“你的话对我很有启发”,也可以说“你的话让我_____________”;看望有丧事的朋友,可以安慰说“你别太难过了”,也可以说“____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8道)

    句子默写:(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