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3题)
①他本是一个勤奋的学生,自从与几个无所事事的青年结识,熏陶渐染,开始沉迷网络,经常逃课。
②登上天梯峰,灵山之美尽收眼底,一山一水,一峰一石,都让人流连忘返。大自然的神工鬼斧,真是令人无比惊叹。
③对于较为次要的历史人物,如五代吴越王钱,林教授也能要言不烦地评价其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
④这“凸”“凹”历来用的人最少,如今直用作轩馆之名,更觉新鲜,不落窠臼。
⑤他把自己关在书房,夜以继日,手不释卷,终于完成了这篇10万余字的小说。
⑥弘一法师曾说:“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其光风霁月的怀抱令人钦佩。
A.①②⑤ |
B.①④⑥ |
C.②③⑤ |
D.③④⑥ |
A.近期,农业部采取系列行动,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要求各地农业部门积极采取有力措施,严控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 |
B.2017年9月7日,凉山青年莫天刚和妻子即将前往新疆。每年的秋收,大批彝族人都会奔赴新疆摘棉花,为家里挣取除了种地以外的最大一笔收入。 |
C.通过活动播放事迹短片、表演文艺节目和现场访谈,展现了广大医护工作者立足自身岗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风采。 |
D.北京时间12月1日,2018年世界杯分组抽签仪式在俄罗斯克林姆林宫举行,32支参赛球队主帅刚刚甫抵现场。 |
A.昨日拜读了张先生的作品,真是受益匪浅,其中略有瑕疵,我一定及时斧正。 |
B.他是我多年不见的老乡,今日特意为我捎来了家乡的土特产,我推辞不了,只好笑纳了。 |
C.真是抱歉!因航班延误,舍父未能及时赶回参加此次活动,故托我前来向您表示祝贺。 |
D.今年庙会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他一边慢慢行进,一边说着“借光,借光”。 |
2.诗歌鉴赏- (共1题)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①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诗为一首七言律诗,景物描写自然清丽。可以说,诗人正是被竹轩景色深深吸引,有感而发,写下此诗。 |
B.诗歌第一句点明竹轩的位置是面对柴门的,风儿卷来,自然吹开了柴门。 |
C.诗歌第二句“狭径初成”说明小路是刚刚开辟的,在这条小路的对面诗人栽上了许多竹子。 |
D.诗歌颔联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写了轩中生活的闲适,虽无一“竹”字,“竹”却无处不在。 |
E.竹轩环境清幽,诗人在此过着隐逸的生活,无人打扰,甚是逍遥自在。 |
3.文言文阅读- (共1题)
张昭字子布,彭城人也。少好学,善隶书,与琅邪赵昱、东海王朗俱发名友善。弱冠察孝廉,不就。与朗共论旧君讳事,州里才士陈琳等皆称善之。刺史陶谦举茂才,不应,谦以为轻己,遂见拘执。昱倾身营救,方以得免。孙策创业,命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升堂拜母,如比肩之旧,文武之事,一以委昭。
策临亡,以弟权托昭,昭率群僚立而辅之。上表汉室,下移属城,中外将校,各令奉职,权悲感未视事,昭谓权曰:"夫为人后者,贵能负荷先轨,克昌堂构,以成勋业也。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
权每田猎,常乘马射虎,虎常突前攀持马鞍。昭变色而前曰:"将军何有当尔?夫为人君者,谓能驾御英雄,驱使群贤,岂谓驰逐于原野,校勇于猛兽者乎?如有一旦之患,奈天下笑何?”权谢昭曰:"年少虑事不远,以此惭君。"魏黄初二年,遣使者邢贞拜权为吴王。贞入门,不下车。昭谓贞曰:"夫礼无不敬,故法无不行。而君敢自尊大,岂以江南寡弱,无方寸之刃故乎!"贞即遽下车。
昭每朝见,辞气壮厉,义形于色,曾以直言逆旨,中不进见。后蜀使来,称蜀德美,而群臣莫拒,权叹曰:"使张公在坐,彼不折则废,安复自夸乎?"明日,遣中使劳问,因请见昭。昭避席谢,权跪止之。昭坐定,仰曰:"昔太后、桓王不以老臣属陛下,而以陛下属老臣,是以思尽臣节,以报厚恩,使泯没之后,有可称述。若乃变心易虑,以偷荣取容,此臣所不能也。"权辞谢焉。
昭容貌矜严,有威风,权常曰:"孤与张公言,不敢妄也。"举邦惮之。年八十一,嘉禾五年卒,谥曰文侯。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张昭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 |
B.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 |
C.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 |
D.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 |
A.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还比较年少,所以称“弱”。此外,表示年龄的特定称谓还有总角(幼年)、髫年(男孩7岁)、龆年(女孩8岁)、金钗之年(女孩12岁)、及笄之年(女孩15岁)、不惑(40岁)、耄耋(八九十岁)等等。 |
B.举茂才,即推举为秀才。茂者,美也,茂才者,有美才之人也。西汉时,举茂才只是特举而非常科。东汉光武帝下诏茂才由特举变成了岁举常科,成为了仅次于孝廉的一种察举科目。 |
C.田猎是一种围猎的形式,人类进行田猎的起因是为了生存,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田猎逐步演变成了由官府或皇家举办的具有军事意义的活动。周礼规定,田猎不捕幼兽,不杀有孕之兽,不伤未长成的小兽,不破坏鸟巢,要围而不合,留有余地,不能一网打尽。 |
D.谥,是对死去的帝王或大臣、贵族按其生平事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帝王的谥号,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
A.张昭先后辅佐孙策、孙权兄弟开创并巩固了东吴政权。他少而好学,博览群书,长而有谋,才冠当世。 |
B.张昭忠心护主。孙策死后,张昭率领其他官员拥立孙权为君并辅佐他,亲自扶孙权上马,率兵出战,从此以后大家都有了归属感。 |
C.张昭性情直爽,敢于犯颜谏诤,从不偷容取合。孙权好田猎,常冒险射虎,张昭谏言,认为作为君主不应驰逐于田野,和猛兽比较武勇,而应驾驭英雄,驱使群贤。 |
D.蜀国使者到访,群臣没有人能对付,孙权派人慰问,请求拜见张昭,张昭不愿改变志向逢迎使者,坚持离席,孙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向他道歉。 |
(1)夫为人后者,贵能负荷先轨,克昌堂构,以成勋业也。
(2)使张公在坐,彼不折则废,安复自夸乎?
4.现代文阅读- (共2题)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幸福真谛
黄亚果
①幸福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状态。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等就对幸福作了大量论述,形成了深刻的幸福观。2000多年来,先秦诸子的幸福观被许许多多中国人奉为立身准则和处世圭臬。今天,先秦诸子的幸福观对我们认识什么是幸福、怎样实现幸福仍然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②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幸福在《论语》《道德经》等诸子典籍中也被称为“乐”。那么,在先秦诸子看来,幸福有着怎样的内涵呢?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但相比较而言,精神快乐更是幸福所必需的。因此,他们主张对物质财富、生死寿天、贵贱达穷、外在环境持淡泊态度,应该更加注重心灵的知足,关注那些符合人之本性、来自于内心的幸福。老子认为,“知足之足,恒足矣”,淡泊名利、顺性无为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孔子认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对安贫乐道的弟子高度赞赏。孟子认为,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庄子认为,幸福并非享乐的感觉,而是心灵的顿悟与超越,“与天合者,谓之人乐”“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在先秦诸子看来,真正认清了幸福的本质、领略了精神的高贵,就不会沉溺于物质享受,而会自觉修身行道。今天,这些观点对于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③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礼记·大学》明确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发展放在“平天下”这样一个宏阔的视野里来看待。孟子提出“与民同乐”的幸福观,强调幸福的“共同性”。荀子认为,“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尽伦”就是形成理想人格以实现个体幸福,“尽制”就是心怀天下为社会谋福利。老子认为,“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强调与别人分享快乐可以使自己更快乐,为别人奉献才能体现自己的幸福。墨子认为,造成社会动荡不安的根源是“众人之不爱”,实现幸福的根本途径是“兼爱”,也就是将爱无私地散播于全社会。这种反对自私自利,主张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的幸福观,对当下社会形成和弘扬正确的幸福观具有重要意义。
④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孟子主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先秦诸子看来,一个人即使生计维艰也不能见利忘义、丧失操守,不能因为外在诱惑而丧失气节,不能因为外在压力而改变主见。只有这样,才有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先秦许多思想家始终以心中的幸福标准要求自己,即使时运不济、屡遭困顿也不改志向,而是坚忍不拔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因为他们念念不忘的是天下百姓的幸福。这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正因为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他们才会苦读圣贤之书、深究经世济民之道,积极为百姓的幸福谋利解难、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尽职尽责,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为天下人幸福勇于担当奉献的责任意识,今天仍值得大力传承与弘扬。
(节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7月22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秦时期,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等人就已经通过论述形成了深刻的幸福观,被许多中国人奉为立身准则和处世圭臬。 |
B.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是幸福的重要内容,但与之相较,精神层面的快乐则是必需的,是更应该追求的内容。 |
C.墨子认为,实现幸福的根本途径是“兼爱”,也就是将爱无私地散播于全社会。这种反对自私自利,主张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的幸福观,对先秦各国形成和弘扬正确的幸福观具有重要意义。 |
D.先秦许多思想家始终以心中的幸福标准要求自己,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对天下百姓的幸福念念不忘。 |
A.文章从物质享受和精神快乐两个方面来审视幸福,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精神快乐这一方面。 |
B.文章在论证中大量运用了例证法,先后列举了先秦诸子中的孔子、老子、孟子、墨子、韩非子、庄子、荀子等名言,用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观点,会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引用了先秦诸子的幸福观,并由此指向了当今社会的幸福观。 |
D.对于幸福真谛的探寻,文章先从先秦诸子的典籍中列举了幸福有着的内涵,再到结合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的关系,最后得到“这种为天下人幸福勇于担当奉献的责任意识,今天仍值得大力传承与弘扬”的结论。 |
A.孔子高度赞赏安贫乐道的弟子,孟子主张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在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方面有重要意义。 |
B.荀子认为,“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他主张形成理想人格以实现个体幸福,心怀天下为社会谋福利。 |
C.在先秦诸子看来,只有不因外在诱惑而丧失气节,不因外在压力而改变主见,才有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 |
D.苦读圣贤之书、深究经世济民之道,积极为百姓的幸福谋利解难、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尽职尽责,所以,先秦诸子才有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 |
小荷
张爱国
那年初夏,小荷穿着白色的确良衬衫、白色腈纶裤子、白色运动鞋出现在后弯坡的时候,没少受人们的非议和谩骂。在后弯坡一带,全身穿白,那是戴重孝,是死了爹娘。小荷不管,她就觉得白色让人清爽、干净。
最反对小荷一身白的是道子爹一小荷未来的公公、一位小学民办教师。小荷十四五岁时和道子订了亲,两人乃至两家相处得一直很好。小荷第一次一身白到道子家,道子爹一看就拉下了脸,要不是小荷还没过门,指不定他的反应会怎么激烈呢。下午,道子娘送小荷回家,路上,小荷问:“婶啊,叔今天怎么了,谁惹他了,怎么不高兴呢?”
道子娘当然不能说是因为小荷穿了一身白,就编个借口搪塞了过去,接着又仿佛很无意地说“荷儿,下次来,就不穿这身衣裳了吧。”
小荷很惊讶,睁着双大眼睛问:“怎么了婶?我穿这衣裳不好看吗?我们后弯坡的姐妹都说好看呢,道子上次也说好看呢。”
“不是不是,好看好看呢,我是怕……怕……”道子娘结结巴巴地说,“怕你走这么多路,弄脏了——白色衣裳容易脏,还不好洗。”
“没事没事,我喜欢洗衣服呢。”小荷笑吟吟地说。
那是盛夏的一天,空中、地上都像起了火,小荷穿着一身白,走在去道子家的路上。小荷正渴得热得难受的时候,看到了一块西瓜田,一个个西瓜皮球一般大,突兀在地上。小荷对着瓜棚喊:“有人吗?买西瓜。”没有应声。小荷走进瓜棚,没人,铺在地上的一个蛇皮袋上有半个切开的瓜。小荷也是急了,拿起一旁的刀,切下两块,吃了。
吃了瓜,小荷觉得身上凉快了许多,就坐在瓜棚里等主人来,付瓜钱。左等右等,主人还没来,小荷等不及了,决定下午回来再付钱,就走了出来。瓜棚外,太阳更厉害了,小荷想到道子的弟弟妹妹们现在也一定热得很,不如带个瓜去,让他们也凉快凉快,于是摘了个瓜,搬往道子家。
道子的弟弟妹妹们一见小荷带来了西瓜,都高兴地围上来。小荷切开瓜,弟弟妹妹们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吃完了还咂吧着嘴问小荷:“荷姐,这西瓜哪儿买的?这么甜,还沙瓤的,多少钱啊?”
“不要钱,一分钱不要。”小荷笑咯咯的,“这个瓜是白来的。”
“白来的啊?荷姐,哪儿白来的?我们还要……”弟弟妹妹们围着小荷叫着跳着。
“逗你们玩呢,哪有什么白来的?”小荷收住了笑,“荷姐路过一家瓜田,见没有人,就摘了一个……”小荷还想说等下午回去再给人家钱,内房的门“哐当”一声开了,与此同时,一个声音,响雷一般:“三子,四子,都给我吐!吐出来!”——是道子爹。
道子爹大步走到道子两个弟弟面前,“啪!啪!”每人两个狠狠的大嘴巴:“好吃!掌嘴!知道你们刚才吃的是什么吗?啊?盗泉,盗泉之水,孔夫子渴死而不饮……”
小荷懵了,她不知道怎么了。
道子娘从外面冲进来,捂着道子爹的嘴,拼命地往外拖,叫着:“好人啊,别说了别说了,再忍忍吧,忍个一年半载就好了……”
“我不忍了,你们也别忍了!”道子爹更来劲了,“我们家是什么人家?我们家怎么能吃偷盗之物?我们家怎么能有偷盗之人?俗话说,小时偷芝麻长大偷西瓜,这小小年纪就偷西瓜了,长大了那要偷什么?哼!穿得倒白如雪,白如玉,这心怎么却白不了……”
一切来得太突然,等小荷明白过来的时候,泪水就像断了线的珠子。小荷强忍着不哭出来,双手捂脸,疯一般地跑出去。
在后弯坡一带,从人家瓜田摘个把瓜,即便事后不告诉主人,也不至于被上升到什么偷不偷的程度,因此事后小荷家要退亲是自然而正常的反应。本来,道子爹如果登门认个错,事情或许还有转圆的余地,可这个一贯被称为“老学究”的民办教师就是不认错。更可气的是道子和道子娘,来到小荷家,说是道歉,但话里话外似乎又总是怨怪小荷,怨怪小荷一身白,怨怪小荷摘人家瓜……
这样的人家太不可思议了,小荷和她爹娘都这么想,于是坚决退亲,并加倍退还所有礼物、礼金。
两家本该两讫了,可道子一家却到处散播小荷的谣言,说:“哪里只是因为她偷人家一个瓜啊?那女子,别看她穿得白白净净的,那手脚一直都不干不净呢,譬如……”
假话被说得多了,也会成真话,小荷在后弯坡一带,渐渐成了偷盗的代名词,走到哪儿,总有人在她背后指指点点,以致小荷后来不敢出门。
小荷的名声坏了,在后弯坡这地方待不下去了,一年后嫁到一个大山深处,男人是什么样的人,没有人知道。
(载于《奔流》2016年第6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后弯坡人对小荷一身白的装扮非议和谩骂,而小荷不管不顾,表现的清新脱俗,这样就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
B.小荷家退亲,小荷家与道子家最终不能联姻,表面是由于小荷爱穿一身白和道子家的误解,其实是两家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分歧所致。 |
C.小说中写小荷常常以一身白的装束示人,又偷盗过一次西瓜,在行文过程中,融入了作者关于人性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反封建主题。 |
D.小说结尾交代了小荷不为当地人所容,所嫁“男人是什么样的人,没有人知道”,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意味深长,发人深省。 |
【小题3】有人说小说写到退婚就可以结束了,而作者还在后面写小荷的遭遇,这样的结尾有什么效果?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5.情景默写- (共1题)
(1)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洞庭湖四通八达的地理位置。
(2)《离骚》中,屈原面对污浊的、看不到希望的环境,爆发出痛苦烦闷、失意无奈而走投无路的浩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他绝不改变自己,并以凶猛的鸟儿自比“__________________”,表达自己绝不同流合污的品格。
6.材料作文- (共1题)
在语文必修四《信条》这篇文章中,美国作家富尔格姆提出了生活、做事和为人的信条,如:“有东西大家分享”“公平游戏”“交还你捡到的东西”“惹了别人你就说声对不起”“吃东西之前要洗手”“便后冲洗”“生命会死亡”“当你们出门,要注意来往车辆,手拉手,紧挨一起”——人生原来可以如此简化的,简化为幼儿园学过的基本规则。
对于以上的“信条”,你怎么看?请从中选择两三则信条,写一篇文章向你的同学好友小明分享一下或者表达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出现真实的学校、班级、姓名;不少于800字。
7.语言表达- (共2题)
现在,农村“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如果有机会,我们要在家乡办图书馆,因为只有开办图书馆,才会让“空巢老人”充分利用好时间,为他们安心读书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而有了舒适的环境,必将充实自我,也就一定能在未来的生活中愉快地安度晚年。
①开办图书馆未必能让“空巢老人”充分利用好时间。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3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情景默写:(1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