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浙江省嘉兴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508086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5/7/9

1.选择题(共2题)

1.
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贿(lù)生(jiān)奋剂(xīng)喁私语(yú)
B.语(fán)眉(cù)黄皮(jǐ)不落臼(kē)
C.裙(jū)邻(pí)白炽灯(chì)少不事(gēng)
D.趿拉(tā)绅(jìn)文绉绉(zhòu )蓊蓊郁郁(wěng)
2.
下列对课文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上阕侧重于写景,下阕注重抒情。作者运用衬托的手法赞美了周瑜的功业,引出自己功名无望、壮志难酬的感慨。
B.《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辛弃疾,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目,是因为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曾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
C.《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代表作之一,文章描写了月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的美景,表达了渴望自由、不满现实、幻想超脱却又无法超脱的心境。
D.《祝福》是鲁迅小说集《呐喊》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这一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2.句子默写(共1题)

3.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任选三句,每空1分,共6分)
(1)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杜牧《阿房宫赋》)
(2)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苏洵《六国论》)
(3)可堪回首,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        ,发其志士之悲哉?(张溥《五人墓碑记》)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回答文后各题(共11分)
【甲】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节选自《五人墓碑记》)
【乙】黄宗羲,字太冲,余姚人,明御史黄尊素长子。尊素以劾魏阉死诏狱。思宗即位,宗羲入都讼冤。至则逆阉已磔,即具疏请诛曹钦程、李实。会廷审许显纯、崔应元,宗羲对簿,出所袖锥锥显纯,流血被体。时钦程已入逆案,实疏辨原疏非己出,阴致金三千求宗羲弗质,宗羲立奏之,于对簿时复以锥锥之。狱竟,偕诸家子弟设祭狱门,哭声达禁中。思宗闻之,叹曰:“忠臣孤子,甚恻朕怀。”
【注】①磔:古代酷刑之一,车裂肢体以处死。
(节选自《清史稿》)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意思有误的一项是(  )
A.且矫诏纷出矫诏:假托君命发布的诏令
B.宗羲入讼冤都:京城
C.阴致三千求宗羲弗质金:黄金
D.出所袖锥显纯锥:刺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一致的是(  )
例句:素不闻诗书
A.四海大,有几人欤?B.宗羲立奏
C.待圣人出而投缳道路D.非常谋难于猝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作者将缙绅的失节附逆与五义士从容临难作比较,表现“素不闻诗书之训”的底层民众为正义而死的品格。
B.乙文中刻画了黄宗羲嫉恶如仇,铁骨铮铮的形象,他入都讼冤,锥刺阉党,拒绝贿赂,最终为父昭雪。
C.甲文中因为这五位义士和苏州民众的英勇行为,阉党不再敢随意镇压,不得不有所收敛,直到拨乱反正的政治局面形成。
D.乙文中曹钦程得知自己牵连到魏忠贤的逆案中时,实事求是地上疏申辩原先的奏疏并非出自自己之手。
【小题4】翻译下列语句。(5分)
(1)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2分)
(2)狱竟,偕诸家子弟设祭狱门,哭声达禁中。(3分)

4.现代文阅读(共1题)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0分)
戴车匠
汪曾祺
戴车匠是东街一景。车匠是一种很古老的行业了。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车匠,无可考。想这是很久远的事了。所谓车匠,就是在木制的车床上用旋刀车旋小件圆形木器的那种人。从我记事的时候,全城似只有这一个车匠,一家车匠店。
车匠店离草巷口不远,坐南朝北。左邻是侯家银匠店,右邻是杨家香店。戴家车匠店夹在两家之间。门面很小,只有一间。地势却颇高。跨进门坎,得上五层台阶。因此车匠店有点像个小戏台(戴车匠就好像在台上演戏)。店里正面是一堵板壁。板壁上有一副一尺多长,四寸宽的小小的朱红对子,写的是: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不知这是哪位读书人的手笔。但是看戴车匠很喜欢这副对子。板壁后面,是住家。前面,是作坊。作坊靠西墙,放着两张车床。这所谓车床和现代的铁制车床是完全不同的。就像一张狭长的小床,木制的,有一个四框,当中有一个车轴,轴上安小块木料,轴下有皮条,皮条钉在踏板上,双脚上下踏动踏板,皮条牵动车轴,木料回转动,车匠坐在坐板上,两手执定旋刀,车旋成器,这就是中国的古式的车床,——其原理倒是和铁制车床是一样的。
戴车匠起得很早。在别家店铺才卸下铺板的时候,戴车匠已经吃了早饭,选好了材料,看看图样,坐到车床的坐板上了。一个人走进他的工作,是叫人感动的。他这就和这张床子成了一体,一刻不停地做起活了。看到戴车匠坐在床子上,让人想起古人说的“百工居于肆,以成其器”,中国的工匠,都是很勤快的。好吃懒做的工匠,大概没有,——很少。
车匠的木料都是坚实细致的,檀木——白檀、紫檀,红木,黄杨,枣木,梨木,最次的也是榆木的。戴车匠踩动踏板,执刀就料,旋刀轻轻地吟叫着,吐出细细的木花。木花如书带草,如韭菜叶,如番瓜瓤,有白的、浅黄的、粉红的、淡紫的,落在地面上,落在戴车匠的脚上,很好看。住在这条街上的孩子多爱上戴车匠家看戴车匠做活,一个一个,小傻子似的,聚精会神,一看看半天。
孩子们愿意上戴车匠家,还因为他养着一窝洋老鼠——白耗子,装在一个一面有玻璃的长方木箱里,挂在东面的墙上,洋老鼠在里面踩车、推磨、上楼、下楼,整天不闲着,——无事忙。戴车匠这么大的人了,对洋老鼠并无多大兴趣,养是给他的独儿子玩的。
一到快过清明节,大街小巷的孩子就都惦记起戴车匠。
这里的风俗,清明那天吃螺蛳,家家如此,说是清明吃螺蛳,可以明目。买几斤螺蛳,入盐,少放一点五香大料,煮出一大盆,可供孩子吃一天;孩子们除了吃,还可以玩,——用螺蛳弓把螺蛳壳射出去,螺蛳弓是竹制的小弓,有一支小弓箭,附在双股麻线拧成的弓弦上。竹箭从竹片窝成的弓背当中的一个窟窿里穿过去。孩子们用竹箭的尖端把螺蛳掏出吃了,用螺狮壳套在竹箭上,一拉弓弦,弓背弯成满月,一撒手,哒的一声,螺蛳壳便射了出去。射得相当高,相当远。在平地上,射上屋顶是没有问题的。——竹箭被弓背挡住,是射不出去的。
家家孩子吃螺蛳,放螺蛳弓,因此每年夏天瓦匠捡漏时,总要从瓦楞里打扫下好些螺蛳壳。不知道为什么,这种螺蛳弓都是车匠做,——其实这东西不用上床子旋,只要用破竹的作刀即能做成,应该由竹器店供应才对。清明前半个月,戴车匠就把别的活都停下,整天地做螺蛳弓。孩子们从戴车匠门前过,就都兴奋起。到了接近清明,戴车匠家就都是孩子。螺蛳弓分大、中、小三号,弹力有差,射程远近不同,价钱也不一样。孩子们眼睛发亮,挑选着,比较着,挨挨挤挤,叽叽喳喳,好不热闹。到清明那天,听吧,到处是拉弓放箭的声音:“哒——哒!”
戴车匠每年照例要给他的儿子做一张特号的大弓。所有的孩子看了都羡慕。
戴车匠眯缝着眼睛看着他的儿子坐在门坎上吃螺蛳,把螺蛳壳用力地射到对面一家倒闭了的钱庄的屋顶上,若有所思。
他在想什么呢?
他的儿子已经八岁了。他该不会是想:这孩子将干什么?是让他也学车匠,还是另学一门手艺?世事变化很快,他隐隐约约觉得,车匠这一行恐怕不能永远延续下去。
一九八一年,我回乡了一次(我去乡已四十余年)。东街已经完全变样,戴家车匠店已经没有痕迹了。——侯家银匠店,杨家香店,也都没有了。
也许这是最后一个车匠了。
(本文有删节)
【小题1】.小说回忆了四十多年前故乡的人和事,但倒数第二段却又补写了 1981 年的回乡见闻,时空上有很大的跳跃,你认为这一段有没有必要补写,为什么?(2 分)
【小题2】.简要概括戴车匠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4分)
【小题3】.赏析画线部分的语言表现技巧。(6分)
【小题4】.文中写清明节吃螺蛳射螺蛳壳的风俗,有什么作用?试加以分析。(4分)
【小题5】.结合全文,品味小说最后一句话所蕴含的思想感情。(4分)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2道)

    句子默写:(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