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0分)
戴车匠
汪曾祺
戴车匠是东街一景。车匠是一种很古老的行业了。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车匠,无可考。想这是很久远的事了。所谓车匠,就是在木制的车床上用旋刀车旋小件圆形木器的那种人。从我记事的时候,全城似只有这一个车匠,一家车匠店。
车匠店离草巷口不远,坐南朝北。左邻是侯家银匠店,右邻是杨家香店。戴家车匠店夹在两家之间。门面很小,只有一间。地势却颇高。跨进门坎,得上五层台阶。因此车匠店有点像个小戏台(戴车匠就好像在台上演戏)。店里正面是一堵板壁。板壁上有一副一尺多长,四寸宽的小小的朱红对子,写的是: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不知这是哪位读书人的手笔。但是看戴车匠很喜欢这副对子。板壁后面,是住家。前面,是作坊。作坊靠西墙,放着两张车床。这所谓车床和现代的铁制车床是完全不同的。就像一张狭长的小床,木制的,有一个四框,当中有一个车轴,轴上安小块木料,轴下有皮条,皮条钉在踏板上,双脚上下踏动踏板,皮条牵动车轴,木料回转动,车匠坐在坐板上,两手执定旋刀,车旋成器,这就是中国的古式的车床,——其原理倒是和铁制车床是一样的。
戴车匠起得很早。在别家店铺才卸下铺板的时候,戴车匠已经吃了早饭,选好了材料,看看图样,坐到车床的坐板上了。一个人走进他的工作,是叫人感动的。他这就和这张床子成了一体,一刻不停地做起活了。看到戴车匠坐在床子上,让人想起古人说的“百工居于肆,以成其器”,中国的工匠,都是很勤快的。好吃懒做的工匠,大概没有,——很少。
车匠的木料都是坚实细致的,檀木——白檀、紫檀,红木,黄杨,枣木,梨木,最次的也是榆木的。戴车匠踩动踏板,执刀就料,旋刀轻轻地吟叫着,吐出细细的木花。木花如书带草,如韭菜叶,如番瓜瓤,有白的、浅黄的、粉红的、淡紫的,落在地面上,落在戴车匠的脚上,很好看。住在这条街上的孩子多爱上戴车匠家看戴车匠做活,一个一个,小傻子似的,聚精会神,一看看半天。
孩子们愿意上戴车匠家,还因为他养着一窝洋老鼠——白耗子,装在一个一面有玻璃的长方木箱里,挂在东面的墙上,洋老鼠在里面踩车、推磨、上楼、下楼,整天不闲着,——无事忙。戴车匠这么大的人了,对洋老鼠并无多大兴趣,养是给他的独儿子玩的。
一到快过清明节,大街小巷的孩子就都惦记起戴车匠。
这里的风俗,清明那天吃螺蛳,家家如此,说是清明吃螺蛳,可以明目。买几斤螺蛳,入盐,少放一点五香大料,煮出一大盆,可供孩子吃一天;孩子们除了吃,还可以玩,——用螺蛳弓把螺蛳壳射出去,螺蛳弓是竹制的小弓,有一支小弓箭,附在双股麻线拧成的弓弦上。竹箭从竹片窝成的弓背当中的一个窟窿里穿过去。孩子们用竹箭的尖端把螺蛳掏出吃了,用螺狮壳套在竹箭上,一拉弓弦,弓背弯成满月,一撒手,哒的一声,螺蛳壳便射了出去。射得相当高,相当远。在平地上,射上屋顶是没有问题的。——竹箭被弓背挡住,是射不出去的。
家家孩子吃螺蛳,放螺蛳弓,因此每年夏天瓦匠捡漏时,总要从瓦楞里打扫下好些螺蛳壳。不知道为什么,这种螺蛳弓都是车匠做,——其实这东西不用上床子旋,只要用破竹的作刀即能做成,应该由竹器店供应才对。清明前半个月,戴车匠就把别的活都停下,整天地做螺蛳弓。孩子们从戴车匠门前过,就都兴奋起。到了接近清明,戴车匠家就都是孩子。螺蛳弓分大、中、小三号,弹力有差,射程远近不同,价钱也不一样。孩子们眼睛发亮,挑选着,比较着,挨挨挤挤,叽叽喳喳,好不热闹。到清明那天,听吧,到处是拉弓放箭的声音:“哒——哒!”
戴车匠每年照例要给他的儿子做一张特号的大弓。所有的孩子看了都羡慕。
戴车匠眯缝着眼睛看着他的儿子坐在门坎上吃螺蛳,把螺蛳壳用力地射到对面一家倒闭了的钱庄的屋顶上,若有所思。
他在想什么呢?
他的儿子已经八岁了。他该不会是想:这孩子将干什么?是让他也学车匠,还是另学一门手艺?世事变化很快,他隐隐约约觉得,车匠这一行恐怕不能永远延续下去。
一九八一年,我回乡了一次(我去乡已四十余年)。东街已经完全变样,戴家车匠店已经没有痕迹了。——侯家银匠店,杨家香店,也都没有了。
也许这是最后一个车匠了。
(本文有删节)
【小题1】.小说回忆了四十多年前故乡的人和事,但倒数第二段却又补写了 1981 年的回乡见闻,时空上有很大的跳跃,你认为这一段有没有必要补写,为什么?(2 分)
【小题2】.简要概括戴车匠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4分)
【小题3】.赏析画线部分的语言表现技巧。(6分)
【小题4】.文中写清明节吃螺蛳射螺蛳壳的风俗,有什么作用?试加以分析。(4分)
【小题5】.结合全文,品味小说最后一句话所蕴含的思想感情。(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7-09 11:31: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一条绳索
秘鲁弗朗西斯科·埃斯卡特
①胡安发现了一条从天上垂下来的绳索。
②那条长得令人难以置信的绳索一直往上延伸,延伸,直至消失在冬日的云层里,胡安一边看着它一边想身边没有人会相信他看到的这一幕。
③“这孩子太孤独,出现幻觉了。”听到胡安的故事,他姑姑会这么说。“应该带他去看心理医生!”最后她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④于是胡安一直跑回了家,看见他爸爸正坐在门口的那段老树干上。“有一条绳子从天上垂下来!”胡安喊道。
⑤父亲沉默地看了他一眼,好像胡安说的是一种奇怪的无法理解的方言。
⑥胡安痛恨没有人认真地对待这件事,然而他已经习惯了,人们总是把他当成一个小孩子,尽管他都快十岁了,在大草原上可以骑着自行车到处来去。
⑦“爸爸,你得看看,我发现的那条绳子非常粗大,我一个人没法把它运回家。”胡安试着用父亲的语言表达,想让他别再像平时那样用轻蔑的表情看着自己。
⑧“请您跟我来一下吧,爸爸,就一会儿。”胡安哀求道。
⑨但这仍是徒劳,父亲不喜欢胡安求他玩耍,就像不喜欢玩耍本身,于是那孩子决定再次消失,重新向发现那条绳索的地方跑去。
⑩他很快又看到了它,在大草原中央,纹丝不动,风吹拂着,但那条绳索仍定定地悬在那里,并不是绷紧了,只是静静的。胡安看了它一会儿,又向天上望去,寻找一种解释,但是同样一无所获,这时他想到直到现在他还没有碰过那条绳索,就决定碰碰看,好证明那是真实的,而不仅仅是一种幻觉,或是海市蜃楼,就像那些在沙漠里迷路的旅行者所看到的。
⑪胡安重新看了一下绳索,决定走过去。但因为某种原因,他又想起了搂着绳索渴死的旅行者,不敢向前走一步。考虑了几秒钟后,他吸了一口气,向前迈出了第一步,然后,又一步,又一步,直到剩下不到一米的距离,他伸出胳膊,用指尖轻轻地碰了一下绳索。“很软。”他想。
⑫胡安决定拉一下那条绳索。他用双手抓住绳索,使劲向下一拉,但是什么也没发生,绳索顶住了他的全部力量,于是他决定全身吊上去,他助跑,牢牢地搂着绳索纵身一跳,就像一个九岁的人猿泰山一样吊在了绳索上。
⑬胡安想起了一个小孩和三颗菜豆的故事,那个小孩在他家院子里种下了三颗菜豆,最后菜豆长成了一棵巨大的爬蔓植物,一直长到了天上,那孩子顺着它爬上去,在顶端发现了一座城堡,里面满是财宝。但是真的是菜豆吗?菜豆不会长成爬蔓植物呀,真是个奇怪的故事……
⑭胡安学校的作业本上总是写满了老师的评语,说他是个非常不专心的孩子,喜欢在课堂上想入非非。现在胡安可给了所有那些老师一个理由了,在他眼前出现了一条悬空的神奇的绳索。“我应该爬上去,我得看看这是什么。”他这样想着,开始攀着绳索向上爬。
⑮胡安爬到了十米高的时候,就害怕得不敢继续了,但是也没有勇气松开手,于是就停在了那里,不知道该怎么办,他的小手很疼,胳膊开始颤抖,他决定慢慢地滑到地面上去,然后从家里随便找个人来,让他看看这条绳索。但是他刚准备动一下,就感到绳索开始下降。
⑯突然,从很高的地方传来一声:砰……胡安一下子掉在了地面上,绳索开始往他身上落,好像终于从固定它的地方松开了。
⑰绳索不停地往胡安身上落,把胡安埋在里面形成了一座小山;胡安绝望地挪动着胳膊,这时他感到绳索湿透了……他终于从里面钻了出来,一溜烟跑回了家。
⑱父母不想听胡安解释,他到家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开始下着细雨;一顿惩罚后,他上楼回到自己的房间,透过窗户看着雨,无法讲述自己的奇遇。雨不停地下了三天三夜,胡安的父母决定停止度假回城去;胡安无法回到发现绳索的地方了,全家人都监视着他,同时全家人都受够了那场绵绵不绝的雨。似乎所有人都认为他是那场雨的罪魁祸首……
⑲在绳索落地的地方,大雨形成了一个湖;随着时间的流逝,湖带来了植物,植物引来了动物,大草原变成了一个山谷;七十年后,那个被称为“拉坎提亚”的山谷里的湖成了当地河鳟最多的地方。最近一次我去那里,一些东西引起了我的注意,湖里的所有小艇上只有一个人没有在垂钓,那是一个老人,他看着沁凉的湖水,似乎在思念着什么,看了他好一会儿,我禁不住好奇心驱使,上前问他在找什么。
⑳“我的绳索。”他回答道。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生动形象地塑造了胡安这个人物,运用了语言和心理描写表现他的性格特点。
B.小说通过细节描写,将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绳索”写得充满真实感,比如绳索从空中垂下来的样子,对胡安爬绳索的过程描写也很真实。
C.小说主要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这样可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故事更具有真实感,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D.对比鲜明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色,看起来不可能发生的行为,就是通过胡安和“我”的对比表现出来的。
 
E.小说中的“绳索”象征意义丰富,象征着成人缺失的童年好奇本能、象征人们向往的某种奇迹或理想等内容。
(2)第⑬⑭段的插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小说主人公胡安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4)小说最后两段安排七十年后寻找绳索的情节,结合文本和补充材料,探究这样写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盆兰花

老安是一个憨厚朴实的山民。

老安住在大山里,几间石墙、瓦顶的小屋,屋后是绿浪翻滚的千顷竹海,屋前是一池水波荡漾的山间湖泊,竹海的绿浪跌印在湖泊里,把清可见底的湖水,染成一池温润的碧玉。

老安非常爱这峰青水秀的大山。

老安也爱花,每当上山采药时,看见喜欢的花草,就挖回来,栽在自家那用竹篱笆圈成的小院里,有杜鹃、茶花、迎春、野玫瑰、山百合……最多的是兰花,老安栽了二十多盆的兰花。因此,一到春天,老安院子里的花,就开得姹紫嫣红、芳香四溢。

这年春天,省城一位画家到山里写生,路过老安的家时,眼晴倏地被满院五彩缤纷的花点亮,背着画夹,推开篱笆门,走了进去。

画家陶醉在花香扑鼻的世界里。

“你也喜欢花?”正在侍弄花草的老安问。

“是呵。尤其喜爱兰花呢!”画家在那二十多盆兰花前蹲下来,很夸张地吸吸鼻子,仿佛要把花香全都吸进腹中。

兰花有的已经开了,有的长满嫩绿的花箭,正含苞待放。

画家忽然问:“老乡,你这花卖不卖?”

老安憨憨地一笑,说:“卖啥卖?这些花儿不金贵,都是俺在山里挖的,你要是喜欢,尽管拿去!”

画家掏出钱,说:“一定得给你钱。”

老安急忙用手挡住,说:“啥钱不钱的,你也太小看俺山里人了!”

俩人拉扯了半天,最后,画家被老安的朴实感动,从画夹里取出刚画好的画,说:“我用这幅画换你一盆花,行吗?”

老安接过画,一看,画的正是他们山乡的风景。

画家说:“我是个画家,我叫李致宁。”

画家选了一盆兰花,抱在怀里,欢喜地走了。

老安不知道这李致宁是何方神圣,把那幅画翻来覆去地看了半天,也看不懂它究竟好在哪里,便随手扔在桌上。

没几天,画家从老安那儿抱走一盆兰花的事,传遍了小山村。这天,几个外出打工刚回乡的年轻人,急匆匆地来找老安。

一个人说:“老安叔,你被骗啦,那盆兰花肯定非常值钱!”

“值啥钱?”老安不解地问。

另一个人说:“我打工的那个城市,一盆兰花最贵卖到五千多块钱呢!”

“五千多块?”老安的手开始抖动起来。

又一个说:“五千多块算啥?在花卉超市里有一盆兰花,竟然卖了三万块!”

“三万块?那是啥兰花?”三万块,老安就是卖好些年的草药,也挣不到这么多钱呢!

老安的手快速抖动起来。

那人来到院子里,仔细地看了看,指着其中的一盆说:“好像就是这样的!

画家抱走的正是这种兰花!

老安的手剧烈地抖动起来。

临走时,几个年轻人说:“老安叔,你真傻,一幅破画就骗了你三万块,打水漂啦,响都不响呢!

老安的手飞快地抖啊抖,然后,抱起头,蹲在地上。

半晌,老安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这个狗日的画家!”站起身,冲进屋里,找到那幅画,咬牙切齿地撕了个粉碎。

又是一年春天,一个来山里游玩的城里人,走进老安的院子。这个人也非常喜爱兰花。

城里人指着其中的一盆,问:“老乡,这盆兰花卖不卖?

老安斜着眼睛,说:“你给啥价?

“一百块。”

老安重重地哼了声,说:“你骗不了俺,这盆少了三万块钱不卖!

那人惊叫一声:“这不过是普普通通的一盆兰花,顶多值一百块,真的,我不骗你!卖三万,你脑子有病啊?”

老安的眼里冒出火星,说:“别以为俺啥都不懂,去年,一个画家就用一幅画骗走了俺的一盆兰花,值三万块哩,狗日的!

“画家?叫啥名字?”那人疑惑地问。

老安想了想,说:“他叫李致宁!”

那人睁大了眼睛,问:“李致宁?那幅画呢?”

老安愕然地看着他:“干啥?

那人急急地说:“如果真是李致宁的画,我给你五万块钱,买下它!”那人知道,李致宁是位著名画家, 市场上他的一幅画,最少也值十万块钱。

“五万块!”老安惊叫一声。

老安的手又剧烈地抖动起来。

老安的双手剧烈地抖啊抖……然后,狠狠地抽了自己几个响亮的耳光。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对李致宁送给自己的画,老安怎么看也看不出好在哪里,后来感觉自己被李致宁骗了时,咬牙切齿地将画撕了个粉碎。
B.老安送花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全村,从外地打工回来的年轻人告诉老安兰花很贵,惋惜老安兰花没有卖到好价钱。
C.第二年春天,一位城里人也被老安的兰花吸引,提出购买。老安张口要五千块,城里人大吃一惊,骂老安脑子有病。
D.小说在构思上颇具匠心,先扬后抑,情节跌宕起伏。以老安所说兰花及画家画作价格时情绪的前后变化,讽刺了他的咎由自取。
【小题2】文中对老安生活环境和生活喜好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的老安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云品

方英文

①初夏时节,南国的朋友与读者依次快递来各类名茶。美物当与良友分享才好,却因眼花腿软无力奔来跑去送上门。来访朋友不空手时,走时正好送点儿茶,也让人家离去时手中不空,所谓礼仪之邦,就是这种调调吧。

②那天下楼取快递,照例是茶。签字时电话响了,一接听便是哈哈哈。这是胖子的特色,不论通报何事,序言总是一盆笑声兜进你耳孔,仿佛自冲其肉连带涮肥。其实毫无效果,什么时候见了他依然是盛唐气象。正事完毕我顺嘴说了句想喝好茶了来我这儿拿。那你放在收发室里吧。胖子哈哈道,说他天天下班路过我单位门口,停车一取方便得很。

③走进收发室,跟收发员打招呼的同时拆开包裹的四盒茶。与胖子均分好了。取出两盒,写上胖子名字。收发员说,好啦,让你朋友下班后来拿便是。

④三天后路过收发室,进去看包裹依然躺在原位置。收发员说没人来拿啊,边说边推鼻梁上的眼镜。我咕哝着走出门来,随手发信问胖子,回答说近来特别忙,忙忘了哈哈。我心想你当然是不缺茶的,只是这么好的新茶你未必有:但是关键不在这里,在你既然答应了接受茶,就应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走。这不仅是个态度问题、尊重别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你正好借此证明你自己言而有信吐口唾沫砸个坑,无愧一匹耸立天地间的男子汉大丈夫!又想洒家也未免过于小题大做了,不就两盒茶叶嘛,至于让人家狠抓落实不过夜!若是两块金砖你瞧吧,胖子定会如激流里的水雷早就汹涌滚来抱走喽。

⑤紧接着,三天假,胖子是否将茶取走不知道,自己也随即忘了,毕竟芝麻粒个事儿。上班第三天出门取快递,恰好碰见收发员,告诉我说茶叶仍在呢,很可能是胖子来拿时他刚好下班了。这回我真是不爽了,却克制着以无所谓的口吻说人家看不上也罢,我拿回去自家喝吧。收发员上抬手掌托摸双层下巴,再竖起食指上推眼镜说,送出去的东西再收回来是不妥的。你是忙人事多,把你朋友电话留下我逮个空子送去吧,也就两站路嘛。这让我惊讶之余很是感动,顿觉回到雷锋年代。

⑥第二天一早胖子发来短信说茶叶收到了。收到而非拿到,说明是收发员送去的,当即感动起来。当时刚铺开宣纸,正在琢磨给一家杂志刊庆该题写什么内容,思维立马跳到收发员身上。得,送他幅宇吧——笔一挥,四尺横批四个字:云品自高。晾干后装进字袋。

⑦书房采南台距离单位十八站路。中途绕过大雁塔,下车步行一站路。步行了百十来米,迎面骑来了收发员。老远就招呼,感谢他替我送茶叶。他没有反应,近视嘛,到了跟前见是我这才停车,再次谢谢他。他说没事,手推眼镜这才想起有那么个事,于是再说两通没事没事。我说实在不好意思,我生性不爱交往也不爱胡乱打听,你贵姓啊?他说姓童。我说童师傅我清早给你写了幅字,随手将字袋插进他车前的网兜里——里面装着邮件与包裹。他一愣,不知所措地张着嘴巴,说都知道你的字挺值钱的我可不能白要。你说哪里话呀。我赶紧低调,这好比我自家地里的西瓜随手摘一个送你降降温嘛。

⑧听我这么说,他又一次推推眼镜,似觉我说得在理,才勉强接受。可是分手十几秒钟后,他忽然倒骑回来,超到我前面掉过头,将字袋抽出递还我说,我想了想还是不能要你的字。呀嘿!我今天这是怎么啦,送茶人不取,送字人不接,做人也未免太失败了!

⑨说实话你别见外啊。收发员说,我晓得你的字大家都求之不得的。可是我这人无聊得很,从来没喜欢过书法。我说,那你喜欢什么呢?他往上推着眼镜,竭力回想着自己究竟喜欢什么。我没啥爱好。他说,除了吃饭睡觉上班,还真是没啥爱好。这是绝对不可能的。我说,人怎么能没有爱好呢?就是和尚也爱上个电视与漂亮的女主持谈茶论道嘛。

⑩他取下眼镜哈一口气,掏出卫生纸认真地擦着,脸上写满了尴尬。眼镜擦好了戴上,笑了,说我就爱好个跑来跑去给人送东西——不耽误时间了,退休人员等着邮件和包裹呢。望着他舒缓踏车的背影,我这里就相当尴尬了。

(选自2017年7月8日《燕赵都市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A.小说第④段主要采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将“我”对胖子未能如约及时取走茶叶的不满表现得淋漓尽致、趣味横生,令人信服。
B.送字给收发员遭拒绝,一直信奉“礼仪之邦应礼尚往来”处世原则的“我”竟然碰壁,这是造成“我”“相当尴尬”的原因之一。
C.小说善于抓住人物特征刻画形象,如胖子的“哈哈哈”说明其遇事常敷衍应付,收发员“手推眼镜”则凸显其谨小慎微的性格。
D.本文的语言雅俗共赏,耐人寻味,既有典雅的书面语,也有通俗的熟语;既因巧用修辞而生动形象,又因调侃意味而幽默风趣。
【小题2】小说中胖子这一人物有何作用?
【小题3】收发员童师傅的“云品自高”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说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一只破靴子
英高尔斯华绥
剧本《顺流而下》巡回演出的第二天中午,演员吉尔勃特·凯斯特从东海岸的海滨寓所走出来。他刚刚度过六个月的失业生涯,现在在《顺流而下》的最后一幕扮演杜密纳克医生这个角色。他明白,他的年龄已让他辉煌不再,一周四镑的薪金也不能使他再发财了,但是一想到终于又获得了工作,他的举止神情就轻松活泼起来。
他走到鲜鱼铺的前面,带着淡淡的笑容注视一只大龙虾。多少年不吃大龙虾了呀!接着,他顺着街道走去,在一家成衣铺前面又停了下来。映在橱窗上的一个长期一天只吃两顿饭的人的英姿,架在柔和的棕色眼睛前面的优美的眼镜,和他在1912年参加《教育西蒙》演出得来的雅致的丝绒帽,给了他一丝淡淡的美感。他站在橱窗前面,脱下帽子,露出他头上的新玩意儿:一绺白发。这是一宗财产呢,还是一生结局的开端呢?
他继续向前走去,发觉一张熟悉的面孔从他的身旁掠过,一转身看见一个矮小的衣冠楚楚的人也转过脸来——一张又红、又亮、又圆的脸。
“凯斯特?对了,就是你。从你离开疗养所以来还没有碰过头呢。你记得我们演《戈塔·格兰姆伯斯》的时候多有趣呀!我起誓,真高兴见到你。走,我请你吃饭。”
这个人就是布列斯·格里恒,南海岸疗养所娱乐界的阔东家和灵魂。
“好吧!”凯斯特稍稍拉长声调慢吞吞地答道。
两个人并排走着。一个是褴褛得别致,另一个是衣冠楚楚,胖乎乎的一团。
“请坐!堂倌,来一只又好又大的虾,一盘色拉,另外——嗯——一小块牛排加炸得脆酥酥的土豆片,一瓶我喜欢喝的白葡萄酒。”
房间里摆着两张小桌子。他们两个人占了一张,面对面坐下。
凯斯特突然滔滔不绝地大谈戏剧、音乐和艺术。那矮小鄙俗的东道主把眼睛睁得滚圆,不时发出惊叹声,这些显然大大地鼓舞了凯斯特。
“哎哟,凯斯特,”格里恒突然叫起来,“你有白头发啦!这是突然有的吗?”
“不,是慢慢长出来的。”
“怎么回事呢?”
有一句话已经滚到凯斯特的唇边:“你挨挨饿看。”
可是他回答说:“我也不晓得。”
格里恒坐在那里,嘴唇微微张开,衔着雪茄烟,他那像小圆石般明亮的眼睛盯住桌布外边,接近地板的什么东西。格里恒的眼皮跳了几下,然后说道:“我说呀,老兄,你手头真的很——很紧吗?我是说,如果我帮得上忙,你就直说吧。咱们是老朋友,你又不是不知道,而且——”又一次,格里恒眼睛睁得滚圆,注视地板上的什么东西,凯斯特的眼光跟着扫了过去。悬在地板上空的是——他那只破靴子。因为他跷起腿坐着,这只靴子在离开地面六英寸光景的空中摆动着——破了——两道裂缝横在鞋头和鞋带之间。
对!凯斯特自己明白,那是他靠扮演《傻瓜》一剧中贝蒂·卡斯戴斯得来的一双靴子中的一只,那是在大战就要爆发时的事。
他的视线从那只破靴子移到格里恒身上,看到他头发梳得光光的,带着关注的神情。
凯斯特苦笑了一下说:“不,不要,谢谢。”
格里恒的眼睛又睁得滚圆——凯斯特已经将他那只脚放下。格里恒付了账,站起来。
“老兄,对不起,我两点半钟还有约会,见到你真是太高兴了,再见!”
“再见,”凯斯特说,“谢谢你。”
现在只剩下凯斯特一个人了。现在他是单独和他的心灵、他的破靴子、他的未来的生活在一起了……
这时两个年轻的女人走了过来,就在他和房门之间的那张桌子的旁边坐下。他瞧见她们在看他,他的灵敏的耳朵听见她们在絮絮低语:“没问题——是在最后一幕。你瞧瞧他那绺白头发!”“噢!对了,对了!不就是那一绺白头发——不就是他!”
凯斯特挺起腰板,微微一笑,端了一端他的眼镜。她们居然已认出剧中的杜密纳克医生就是他。
他挺挺身子站了起来,那两个年轻的女人抬头望望他。凯斯特神态英俊,带着浅浅的笑容,从她们的身子旁掠过,尽可能不让她们看见他那只破靴子。
(选自《高尔斯华绥短篇小说集》,有删改)
【小题1】凯斯特从一位著名演员陷入落魄潦倒的境地,你认为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小题2】小说中的凯斯特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举出两例加以分析。
【小题4】小说题为《一只破靴子》,但也有人认为以《一绺白头发》为题好,你认为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黑锅
李培俊
小麦家的红公鸡丢了,一大早小麦打开鸡窝,那只红公鸡率先钻出鸡窝,拍打着翅膀飞上墙头,撒过欢,落在榆树下的阴凉里,叨食着一颗颗肥大的榆钱。可到了傍晚,鸡该进窝了,那只红公鸡却没影了,不见了。小麦和朝晖两口子分头走出家门,在房前、屋后、路沟里寻找,两口子在家门口重新会合时,摇着头叹了口气。
这只公鸡是两口子的宝贝,火红火红的不带一点杂色,脖颈那儿有一圈金黄的毛羽,像戴了个金色的项圈。红公鸡的叫声也很特别,纯净、清脆、嘹亮,那声咯咯咯,先高后低,中间拐个弯,然后长声扬起,尾声拖得特别长,有点女高音的味道。
红公鸡没了,丢了,夫妻俩的生活便少了许多乐趣。晚上躺在床上,两口子唉声叹气一番,惋惜一番。小麦说,你说,咱家的公鸡咋就丢了呢?朝晖说,可能让黄鼠狼拉走了吧。小麦说,不像,要是野物吃了,总得留下点鸡毛啥的。朝晖说,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被人捉去吃了。小麦挺身坐起,说,瞧我这脑子,咋没想到这回事呢。接下来,两口子把村里人过了一遍筛子。最后,两口子把焦点集中到王五身上。王五是村里有名的穷汉,因为穷,老婆跟一个收中药材的外乡人跑了,一去10年没有踪影。王五心凉了,地也不好好侍弄,收下的粮食仅够填饱肚子。
吃鸡子要煮要炖,煮了炖了就会有香味飘出来,正好抓个现行。两口子半夜起身,偷偷踅摸到王五家附近。王五已经睡了,屋里黑洞洞的不见一星灯光,隔着破窗户,能听见王五粗重的鼻鼾,长一声短一声的。
不过,两口子还是断定,红公鸡是被王五偷了,怕露馅,今天没煮没炖。
第二天一早,小麦路过王五门口,清清嗓子,骂起阵来。小麦说,我家红公鸡被人逮去吃了,谁吃了让他口舌长疔疮,让他拉肚子。小麦性子绵,不惯骂人,骂声显得有气无力,只是比往常说话声音大了点而已,而且脸还红着。不大一会,王五家门口便围了不少人,小麦这种叫阵就大有深意了,有所指了,不然,咋没到别的地方骂?大家的目光紧紧盯住王五房门。王五出来了,王五问小麦,出了啥事?咋都跑到我家来了?小麦说,我家红公鸡让人吃了。王五说,你家公鸡让人吃了,跑到我这儿骂啥?小麦说,不吃盐不发渴,我骂偷鸡子的贼,你吃啥热呢?王五说,你这是怀疑我了?小麦说,谁吃谁知道!小麦又把刚才骂人的话重复了一遍便草草收场。
下午三点多,二嫂匆匆跑到小麦家,说,应了!应了!小麦就问啥应了?二嫂说,去村卫生所拿药,正碰上王五也去看病,你猜咋了?他真拉肚子呢,人软得像根面条。
小麦却高兴不起来,二嫂一走,小麦对朝晖说,都是你,叫我骂人家咒人家,咒得王五真拉肚子了,看这事弄得!朝晖脸上木木的,没说话。小麦说,不就一只鸡子吗?值几个,丢了咱再养,总比人家害病强吧。朝晖说,病都骂出来了,你说咋办?小麦说,拉肚子这病我有经验,光吃药不行,甜汤里打鸡蛋,最补肚子。小麦进了厨房,搅了一大碗甜汤,磕进去两个鸡蛋,端给朝晖,说,事儿是你让惹的,你得送去。朝晖很不情愿,小麦就把脸挂起来,说,你不去我也不逼你,今天晚上你睡沙发啊。朝晖忙说,我去,我去。
王五也是有个性的人,小麦骂了他,让他很没面子,窝了一肚子火,王五越想越气,中午也没做饭,吃了一碗昨天的剩饭,把肚子吃坏了。可他没有想到,朝晖竟送来一碗鸡蛋甜汤。
王五下决心找回小麦家的红公鸡,以证明自己的清白。两天后,王五还真在小山一个洼地里找到了那只红公鸡,公鸡被野藤缠住脚了。王五一阵狂喜,亮起巴掌,对着红公鸡虚挥一掌,说,我打死你个小东西,让老子挨骂背黑锅。
王五把红公鸡送到朝晖家,小麦接了,说朝晖,还不让五哥去屋里坐?小麦还说,今天五哥别走了,我给炒几个菜,你哥俩喝二两。菜端上桌,瓷盆里盛着的却是那只红公鸡。王五说,小麦,你……你……小麦说,你啥呢,不就一只鸡子嘛,比人的情义还要紧?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是小说的线索,故事情节可以分为“丢鸡”“找鸡”“得鸡”“杀鸡”四个阶段,线索清晰,叙述井然有序。
B.王五是小说重点描述的人物之一,因为小麦家的公鸡丢失,他无端地背了偷鸡的黑锅,小说以“黑锅”为标题,表现了对他的同情和对小麦夫妇的批评。
C.小说篇幅短小,但人物形象十分鲜明,这主要得益于作者采用了对比、反衬的艺术手法,还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社会环境描写等。
D.小麦夫妇猜测他们家的公鸡是王五偷走的,是因为王五既穷,又不好好地侍弄土地,收的粮食只够填饱肚子。
E. 写王五在一个洼地里找到了那只红公鸡,是为了说明王五做事认真,这既是情节的合理发展,又为下文写“杀鸡”做铺垫。
【小题2】简要分析“二嫂告诉小麦王五生病”这一情节在小说中的作用。
【小题3】结合小说情节,简要分析小麦的性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