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1题)
1.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归隐是旧时文人理想中的一种闲散生活——躬耕、沽酒、题诗、作画、对弈等,但是古往今来很少有人心甘情愿过这种生活。 |
B.是人们没有足够的时间阅读呢?还是根本没养成读书习惯呢?造成国民阅读状况堪忧的原因很多,消除阅读隐忧势在必行。 |
C.君子要讲和谐,但不能随波逐流,更不能同流合污。《中庸》所谓“君子和而不流,”就是指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能有丝毫含糊。 |
D.休闲方式各种各样:古人看戏,今人看电视;乡下人在大树下闲聊,城里人在电脑上聊QQ,真是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呀! |
2.句子默写- (共1题)
2.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 。倚南窗以寄傲,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 ,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诸葛亮《出师表》)
(3)遥岑远目, ,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1)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 。倚南窗以寄傲,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 ,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诸葛亮《出师表》)
(3)遥岑远目, ,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3.现代文阅读- (共2题)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戏曲艺术的虚拟性
虚拟性,是中国戏曲艺术最显著、最本质的特征之一,是戏曲艺术程式化、体系化表现手法的精髓和灵魂。虚拟性作为戏曲艺术的核心成因,是在戏曲艺术长期发展中,遵循戏曲艺术的基本规律,经过戏剧艺术家对生活的精准提炼,一代代戏曲演员探索、创造和积累而成的。
中国戏曲特别重视叙事文学时空变换的自由,总是致力于打破舞台对时空变换的限制。所谓虚拟性,就是不受舞台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演员描摹客观景物形象的细致动作和虚拟化表演,表现和制造特定的环境、事件、动作和情节,将观众引入特定的戏剧情境。例如,在根本没有马匹的舞台上,演员手执一根马鞭,通过不同的挥鞭动作,就可以虚拟出上马、飞马、下马等意境。观众能接受和承认这种虚拟性表演方式,与我们古代文学创作中使用“比兴”手法有关。戏曲虚拟性表演与创作诗歌的“比兴”手法和绘画的写意手法如出一辙,体现着东方艺术在美学上的独到见解。
戏曲的虚拟性有其显著的特性。假设性是其突出特性之一。无论是对环境、事件,还是对人物的虚拟,在演员的主观意识中,所要虚拟的对象必须客观存在,并被假定为在舞台上可以客观存在。这样演员才有可能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虚拟、夸张和想象,使生活真实得以艺术再现。如《白蛇传》“游湖借伞”一折中,演员把艄公活动的舞台部分合理假定为游船,待许仙一步跨到“船上”,“船上”的人立刻左右起伏,虚拟出游船左右晃动的戏剧情境。如果追求实景效果和实际效应,很多事情在有限的舞台时间和空间中就难以实现。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真实性是戏曲艺术的理论基础,是戏曲艺术虚拟性的本质要求,一切虚拟必须源于生活实践,是生活的提炼,否则,虚拟的对象就成了无本之木,无米之炊,无法引领虚拟表演的欣赏对象,走进特定也即假定的戏剧情境。
在既有限又开放的戏曲舞台上,戏曲艺术的虚拟性和真实性是辩证的统一。真实性是基础,虚拟性是辅助,生活是实,艺术是虚,艺术创造的过程是以实生虚,又以虚来表现实的过程,没有生活的真实,就没有艺术的虚拟,没有艺术的虚拟,就体现不出舞台上生活的真实。真实性是虚拟性赖以生存的源泉和土壤,虚拟性是真实性艺术再现的形式和手段,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戏曲的虚拟性,是由剧作家、导演和演员创造和表现的,但却离不开观众的参与,是在剧作家、导演、演员和观众的互动中完成的。这种互动,包括观众对虚拟时空、虚拟环境、虚拟动作的认知,也包括对虚拟人物感情世界的认识,进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强烈的共鸣。演员逼真的虚拟,可以将静坐的观众引入或山川江海,或军营山寨,或行舟乘轿,或举杯相庆之中。如果没有观众参与互动,没有观众的理解和共鸣,再美的虚拟也只能是孤芳自赏。 (摘自2015年2月10 日《光明网》,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虚拟性”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小题2】(小题2)下列关于“戏曲虚拟性的特性”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戏曲艺术的虚拟性
虚拟性,是中国戏曲艺术最显著、最本质的特征之一,是戏曲艺术程式化、体系化表现手法的精髓和灵魂。虚拟性作为戏曲艺术的核心成因,是在戏曲艺术长期发展中,遵循戏曲艺术的基本规律,经过戏剧艺术家对生活的精准提炼,一代代戏曲演员探索、创造和积累而成的。
中国戏曲特别重视叙事文学时空变换的自由,总是致力于打破舞台对时空变换的限制。所谓虚拟性,就是不受舞台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演员描摹客观景物形象的细致动作和虚拟化表演,表现和制造特定的环境、事件、动作和情节,将观众引入特定的戏剧情境。例如,在根本没有马匹的舞台上,演员手执一根马鞭,通过不同的挥鞭动作,就可以虚拟出上马、飞马、下马等意境。观众能接受和承认这种虚拟性表演方式,与我们古代文学创作中使用“比兴”手法有关。戏曲虚拟性表演与创作诗歌的“比兴”手法和绘画的写意手法如出一辙,体现着东方艺术在美学上的独到见解。
戏曲的虚拟性有其显著的特性。假设性是其突出特性之一。无论是对环境、事件,还是对人物的虚拟,在演员的主观意识中,所要虚拟的对象必须客观存在,并被假定为在舞台上可以客观存在。这样演员才有可能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虚拟、夸张和想象,使生活真实得以艺术再现。如《白蛇传》“游湖借伞”一折中,演员把艄公活动的舞台部分合理假定为游船,待许仙一步跨到“船上”,“船上”的人立刻左右起伏,虚拟出游船左右晃动的戏剧情境。如果追求实景效果和实际效应,很多事情在有限的舞台时间和空间中就难以实现。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真实性是戏曲艺术的理论基础,是戏曲艺术虚拟性的本质要求,一切虚拟必须源于生活实践,是生活的提炼,否则,虚拟的对象就成了无本之木,无米之炊,无法引领虚拟表演的欣赏对象,走进特定也即假定的戏剧情境。
在既有限又开放的戏曲舞台上,戏曲艺术的虚拟性和真实性是辩证的统一。真实性是基础,虚拟性是辅助,生活是实,艺术是虚,艺术创造的过程是以实生虚,又以虚来表现实的过程,没有生活的真实,就没有艺术的虚拟,没有艺术的虚拟,就体现不出舞台上生活的真实。真实性是虚拟性赖以生存的源泉和土壤,虚拟性是真实性艺术再现的形式和手段,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戏曲的虚拟性,是由剧作家、导演和演员创造和表现的,但却离不开观众的参与,是在剧作家、导演、演员和观众的互动中完成的。这种互动,包括观众对虚拟时空、虚拟环境、虚拟动作的认知,也包括对虚拟人物感情世界的认识,进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强烈的共鸣。演员逼真的虚拟,可以将静坐的观众引入或山川江海,或军营山寨,或行舟乘轿,或举杯相庆之中。如果没有观众参与互动,没有观众的理解和共鸣,再美的虚拟也只能是孤芳自赏。 (摘自2015年2月10 日《光明网》,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虚拟性”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虚拟性,是戏曲艺术的核心成因,也是戏曲艺术程式化、体系化表现手法的精髓和灵魂所在。 |
B.虚拟性,是戏剧艺术家遵循戏曲艺术的基本规律对生活的精准提炼,是中国戏曲艺术最显著、最本质的特征之一。 |
C.虚拟性,是演员打破舞台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描摹客观景物形象的细致动作和虚拟化表演,将观众引入特定戏剧情境的一种表演方式。 |
D.虚拟性,是演员运用诗歌创作的“比兴”手法和绘画的写意手法进行虚拟表演,它充分体现了东方艺术的美学见解。 |
A.《白蛇传》中演员把艄公活动的舞台合理假定为游船,虚拟出游船左右晃动的戏剧情境,展现了戏曲虚拟性中的假设性特性。 |
B.脱离了真实性,戏曲虚拟的对象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米之炊,无法引领虚拟表演的欣赏对象走进假定的戏剧情境。 |
C.在既有限又开放的戏剧舞台上,戏曲艺术往往凭借以实生虚,以虚来表现实而达到虚拟性和真实性的辩证统一。 |
D.即使没有观众的参与,戏曲的虚拟性也能在剧作家、导演和演员的创造、表现和充分互动中得以完成。 |
A.中国戏曲致力于打破舞台对时空变换的限制,重视叙事文学时空变换的自由,这可以通过戏曲虚拟性得到实现。 |
B.正因为戏曲虚拟性具有假设性的特性,演员才有可能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虚拟、夸张和想象,使生活真实得以艺术再现。 |
C.追求实景效果和实际效应,会导致很多事情在有限的舞台时间和空间中难以实现,可见戏曲虚拟性并非源于生活的实践。 |
D.演员逼真的虚拟表演、观众的参与互动以及观众的理解与共鸣,是实现戏曲虚拟性的重要条件。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大戈壁·火焰山·葡萄沟
汪曾祺
从乌鲁木齐到吐鲁番,要经过一片很大的戈壁滩。这是典型的大戈壁,寸草不生。没有任何生物。我经过别处的戈壁,总还有点芨芨草、梭梭、红柳,偶尔有一两棵曼陀罗开着白花,有几只像黑漆涂出来的乌鸦。这里什么都没有。没有飞鸟的影子,没有虫声,连苔藓的痕迹都没有。就是一片大平地,平极了。地面都是砾石。都差不多大,好像是筛选过的。有黑的、有白的。铺得很均匀。远看像铺了一地炉灰碴子。一望无际。真是荒凉。太古洪荒。真像是到了一个什么别的星球上。
我们的汽车以每小时八十公里的速度在平坦的柏油路上奔驰,我觉得汽车像一只快艇飞驶在海上。
戈壁上时常见到幻影,远看一片湖泊,清清楚楚。走近了,什么也没有。幻影曾经欺骗了很多干渴的旅人。幻影不难碰到,我们一路见到多次。
人怎么能通过这样的地方呢?他们为什么要通过这样的地方?他们要去干什么?
不能不想起张骞,想起班超,想起玄奘法师。这都是了不起的人……
快到吐鲁番了,已经看到坎儿井。坎儿井像一溜一溜巨大的蚁垤(垤:dié,蚂蚁做窝时堆在洞口的土)。下面,是暗渠,流着从天山引下来的雪水。这些大蚁垤是挖渠掏出的砾石堆。现在有了水泥管道,有些坎儿井已经废弃了,有些还在用着。总有一天,它们都会成为古迹的。但是不管到什么时候,看到这些巨大的蚁垤,想到人能够从这样的大戈壁下面,把水引了出来,还是会起历史的庄严感和悲壮感的。
到了吐鲁番,看到房屋、市街、树木,加上天气特殊的干热,人昏昏的,有点像做梦。有点不相信我们是从那样荒凉的戈壁滩上走过来的。
吐鲁番是一个著名的绿洲。绿洲是什么意思呢?我从小就在诗歌里知道绿洲,以为只是有水草树木的地方。而且既名为洲,想必很小。不对。绿洲很大。绿洲是人所居住的地方。绿洲意味着人的生活,人的勤劳,人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人的文明。
一出吐鲁番,南面便是火焰山。
又是戈壁。下面是苍茫的戈壁,前面是通红的火焰山。靠近火焰山时,发现戈壁上长了一丛丛翠绿翠绿的梭梭。这样一个无雨的、酷热的戈壁上怎么会长出梭梭来呢?而且是那样的绿!不知它是本来就是这样绿,还是通红的山把它衬得更绿了。大概在干旱的戈壁上,凡能发绿的植物,都罄其生命,拼命地绿。这一丛一丛的翠绿,是一声一声胜利的呼喊。
火焰山,前人记载,都说它颜色赤红如火。不止此也。整个山像一场正在延烧的大火。凡火之颜色、形态无不具。有些地方如火方炽,火苗高蹿,颜色正红。有些地方已经烧成白热,火头旋拧如波涛。有一处火头得了风,火借风势,呼啸而起,横扯成了一条很长的火带,颜色微黄。有几处,下面的小火为上面的大火所逼,带着烟沫气流,倒溢而出。有几个小山岔,褶缝间黑黑的,分明是残火将熄的烟炱(炱:tái,烟气凝积而成的黑灰)……
火焰山真是一个奇观。
火焰山大概是风造成的,山的石质本是红的,表面风化,成为细细的红沙。风于是在这些疏松的沙土上雕镂搜剔,刻出了一场热热烘烘,刮刮杂杂的大火。风是个大手笔。
火焰山下极热,盛夏地表温度至七十多度。
火焰山下,大戈壁上,有一条山沟,长十余里,沟中有一条从天山流下来的河,河两岸,除了石榴、无花果、棉花、一般的庄稼,种的都是葡萄,是为葡萄沟。
葡萄沟里到处是晾葡萄干的荫房。——葡萄干是晾出来的,不是晒出来的。四方的土房子,四面都用土墼(墼:jī,未烧的砖坯)砌出透空的花墙。无核白葡萄就一长串一长串地挂在里面,尽吐鲁番特有的干燥的热风,把它吹上四十天,就成了葡萄干,运到北京、上海、外国。
吐鲁番的葡萄全国第一,各样品种无不极甜,而且皮很薄,入口即化。吐鲁番人吃葡萄都不吐皮,因为无皮可吐。--不但不吐皮,连核也一同吃下,他们认为葡萄核是好东西。北京绕口令曰:“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儿。”未免少见多怪。
【小题1】作者为什么说张骞、班超、玄奘法师“都是了不起的人”?(4分)
【小题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绿洲意味着人的生活,人的勤劳,人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人的文明。
(2)这一丛一丛的翠绿,是一声一声胜利的呼喊。
【小题3】简要概述作者所写“从乌鲁木齐到吐鲁番”的大戈壁有哪些特点。(4分)
【小题4】这篇文章在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特色?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大戈壁·火焰山·葡萄沟
汪曾祺
从乌鲁木齐到吐鲁番,要经过一片很大的戈壁滩。这是典型的大戈壁,寸草不生。没有任何生物。我经过别处的戈壁,总还有点芨芨草、梭梭、红柳,偶尔有一两棵曼陀罗开着白花,有几只像黑漆涂出来的乌鸦。这里什么都没有。没有飞鸟的影子,没有虫声,连苔藓的痕迹都没有。就是一片大平地,平极了。地面都是砾石。都差不多大,好像是筛选过的。有黑的、有白的。铺得很均匀。远看像铺了一地炉灰碴子。一望无际。真是荒凉。太古洪荒。真像是到了一个什么别的星球上。
我们的汽车以每小时八十公里的速度在平坦的柏油路上奔驰,我觉得汽车像一只快艇飞驶在海上。
戈壁上时常见到幻影,远看一片湖泊,清清楚楚。走近了,什么也没有。幻影曾经欺骗了很多干渴的旅人。幻影不难碰到,我们一路见到多次。
人怎么能通过这样的地方呢?他们为什么要通过这样的地方?他们要去干什么?
不能不想起张骞,想起班超,想起玄奘法师。这都是了不起的人……
快到吐鲁番了,已经看到坎儿井。坎儿井像一溜一溜巨大的蚁垤(垤:dié,蚂蚁做窝时堆在洞口的土)。下面,是暗渠,流着从天山引下来的雪水。这些大蚁垤是挖渠掏出的砾石堆。现在有了水泥管道,有些坎儿井已经废弃了,有些还在用着。总有一天,它们都会成为古迹的。但是不管到什么时候,看到这些巨大的蚁垤,想到人能够从这样的大戈壁下面,把水引了出来,还是会起历史的庄严感和悲壮感的。
到了吐鲁番,看到房屋、市街、树木,加上天气特殊的干热,人昏昏的,有点像做梦。有点不相信我们是从那样荒凉的戈壁滩上走过来的。
吐鲁番是一个著名的绿洲。绿洲是什么意思呢?我从小就在诗歌里知道绿洲,以为只是有水草树木的地方。而且既名为洲,想必很小。不对。绿洲很大。绿洲是人所居住的地方。绿洲意味着人的生活,人的勤劳,人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人的文明。
一出吐鲁番,南面便是火焰山。
又是戈壁。下面是苍茫的戈壁,前面是通红的火焰山。靠近火焰山时,发现戈壁上长了一丛丛翠绿翠绿的梭梭。这样一个无雨的、酷热的戈壁上怎么会长出梭梭来呢?而且是那样的绿!不知它是本来就是这样绿,还是通红的山把它衬得更绿了。大概在干旱的戈壁上,凡能发绿的植物,都罄其生命,拼命地绿。这一丛一丛的翠绿,是一声一声胜利的呼喊。
火焰山,前人记载,都说它颜色赤红如火。不止此也。整个山像一场正在延烧的大火。凡火之颜色、形态无不具。有些地方如火方炽,火苗高蹿,颜色正红。有些地方已经烧成白热,火头旋拧如波涛。有一处火头得了风,火借风势,呼啸而起,横扯成了一条很长的火带,颜色微黄。有几处,下面的小火为上面的大火所逼,带着烟沫气流,倒溢而出。有几个小山岔,褶缝间黑黑的,分明是残火将熄的烟炱(炱:tái,烟气凝积而成的黑灰)……
火焰山真是一个奇观。
火焰山大概是风造成的,山的石质本是红的,表面风化,成为细细的红沙。风于是在这些疏松的沙土上雕镂搜剔,刻出了一场热热烘烘,刮刮杂杂的大火。风是个大手笔。
火焰山下极热,盛夏地表温度至七十多度。
火焰山下,大戈壁上,有一条山沟,长十余里,沟中有一条从天山流下来的河,河两岸,除了石榴、无花果、棉花、一般的庄稼,种的都是葡萄,是为葡萄沟。
葡萄沟里到处是晾葡萄干的荫房。——葡萄干是晾出来的,不是晒出来的。四方的土房子,四面都用土墼(墼:jī,未烧的砖坯)砌出透空的花墙。无核白葡萄就一长串一长串地挂在里面,尽吐鲁番特有的干燥的热风,把它吹上四十天,就成了葡萄干,运到北京、上海、外国。
吐鲁番的葡萄全国第一,各样品种无不极甜,而且皮很薄,入口即化。吐鲁番人吃葡萄都不吐皮,因为无皮可吐。--不但不吐皮,连核也一同吃下,他们认为葡萄核是好东西。北京绕口令曰:“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儿。”未免少见多怪。
【小题1】作者为什么说张骞、班超、玄奘法师“都是了不起的人”?(4分)
【小题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绿洲意味着人的生活,人的勤劳,人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人的文明。
(2)这一丛一丛的翠绿,是一声一声胜利的呼喊。
【小题3】简要概述作者所写“从乌鲁木齐到吐鲁番”的大戈壁有哪些特点。(4分)
【小题4】这篇文章在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特色?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4.语言表达- (共2题)
5.
按照要求,把下面的三句话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减词语)
①《富春山居图》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②黄公望是《富春山居图》的作者。
③中国古代山水画的艺术魅力在《富春山居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1)以《富春山居图》为主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黄公望为主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富春山居图》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②黄公望是《富春山居图》的作者。
③中国古代山水画的艺术魅力在《富春山居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1)以《富春山居图》为主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黄公望为主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命题作文- (共1题)
6.其他- (共2题)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睿智豁达的苏轼认为,贾谊“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不懂涛光养晦,不能自用其才。而历经宦海沉浮的王安石比苏轼更为洞明,在《贾生》诗中他提出了自用其才的标准。他写道:“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意在表明,君王待臣厚薄,臣子是否自用其才,评价的标准不在于官爵高低,关键要看臣子的谋议是否得到采纳和施行。这是很有见地的经验之谈,显然,政治家们要比诗人们眼光更为深笃,值得后人深思和借鉴。
透视贾谊的人生际遇和苏轼、王安石等人的诗作情怀,我们可从中受到启迪,那就是要学会刚愎自用,方能成才。
刘禹锡在《学阮公体》诗中曾言:“(甲)”,可谓一语道破了古代有才华的读书人或知识分子,即贾谊们的痼疾。他们往往多愁善感,情绪多变。遇有顺境,就激情满怀,意气风发,“(乙)”;而遇到逆境,就心怀愤懑,一愁莫展且自感怀才不遇,“(丙)”。有的甚至义气用事,自暴自弃,于事无补,于己有害。
今天我们生正逢时,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以“出世”情怀,自用其才。因为古人早就告诉我们:“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小题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上面所选文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小题3】依次填入第三段甲、乙、丙三处的语句,句意连贯、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②昔贤多使气,忧国不谋身
③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睿智豁达的苏轼认为,贾谊“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不懂涛光养晦,不能自用其才。而历经宦海沉浮的王安石比苏轼更为洞明,在《贾生》诗中他提出了自用其才的标准。他写道:“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意在表明,君王待臣厚薄,臣子是否自用其才,评价的标准不在于官爵高低,关键要看臣子的谋议是否得到采纳和施行。这是很有见地的经验之谈,显然,政治家们要比诗人们眼光更为深笃,值得后人深思和借鉴。
透视贾谊的人生际遇和苏轼、王安石等人的诗作情怀,我们可从中受到启迪,那就是要学会刚愎自用,方能成才。
刘禹锡在《学阮公体》诗中曾言:“(甲)”,可谓一语道破了古代有才华的读书人或知识分子,即贾谊们的痼疾。他们往往多愁善感,情绪多变。遇有顺境,就激情满怀,意气风发,“(乙)”;而遇到逆境,就心怀愤懑,一愁莫展且自感怀才不遇,“(丙)”。有的甚至义气用事,自暴自弃,于事无补,于己有害。
今天我们生正逢时,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以“出世”情怀,自用其才。因为古人早就告诉我们:“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小题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睿智(ruì)涛光养晦 | B.何啻(chì)宦海沉浮 |
C.痼疾(gù)一愁莫展 | D.愤懑(mǎn)义气用事 |
A.深笃 | B.刚愎自用 | C.自暴自弃 | D.出世 |
①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②昔贤多使气,忧国不谋身
③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A.①③② | B.②③① | C.②①③ | D.③②①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道)
句子默写:(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语言表达:(2道)
命题作文:(1道)
其他:(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