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浙江省温州中学高三3月高考模拟语文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507025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7/5/3

1.选择题(共1题)

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荨(xún)麻   褊狭(biǎn)    烘焙(bèi)    莺飞草长(zhǎnɡ)
B.褫夺(chǐ)   籼米 (xiān)   觊觎(jì) 以儆效尤(jǐnɡ)
C.处方(chǔ)   皈依(ɡuī) 芜杂(wú) 瑕瑜互见(xiàn)
D.囹圄(yǔ)    豆豉(chǐ) 摈弃(bìnɡ)   号呼靡及(mǐ)

2.诗歌鉴赏(共1题)

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踏莎行•山居
张 抡
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画。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已喜佳辰,更怜清夜。一轮明月林梢挂。松醪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
【注】①“松醪”:是松膏酿制的酒。②忘形:指朋友相交,不拘行迹。语出《庄子·让王》:“养志者忘形。”
【小题1】本词开篇两句有什么作用?
【小题2】分析上片与下片对山居生活描写角度的差异。

3.现代文阅读(共2题)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先秦美学中,荀子美学不但和老庄美学很为不同,而且和孔孟美学也不同。与孔孟老庄美学相比,荀子美学有它的优越之处,但也有它的弱点。
荀子美学的最大优越之处,在于它不像孔孟老庄那样讳言人的功利欲望的满足,它直截了当地宣称
美的要求是人的各种欲望当中的一种,把人的审美要求放到了完全现实感性的自然生命基础之上。虽然荀子不认为自然欲望的满足就是美,但荀子所说的美决不排斥在符合礼义的前提之下的各种欲望的满足。如荀子所讲的诉之于耳目的种种美,就同统治阶级的“养目”、“养耳”、“养口”、“养体”等等的生活享受分不开。此外,荀子所说的美同后期奴隶主企图“富有天下”的种种积极的努力和实际活动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一部《荀子》用大量的篇幅具体地讲了富国强兵之道,讲了统治者如何才能“富有天下”的种种办法和措施,无异于为后期奴隶主提供了一个富国强兵、王天下的百科指南。而荀子所说的美,离不开这些富国强兵、王天下的实际活动。在中国美学史上,荀子第一次强调了美同人的努力,同人征服外部世界的活动的密切关系;强调了美的产生和占有与人的活动分不开。如果说孔孟所说的美主要是个体人格在道德上的完善状态,老庄所说的美主要是超功利的精神自由境界,两者都基本上是内向的而非外向的,那么荀子却可以说是把美的追求引向了外部世界。虽然荀子也照样在讲个体人格在道德上的完善,并且也同样以此为美,但这并非荀子美学的主要特征。而且荀子讲人格修养处处重视实际的磨练,重视“行”、重视“积”,同孟子所倡导的“养吾浩然之气”是大异其趣的。对荀子来说,美主要存在于建功立业、富贵尊荣的外向的活动中,而不是存在于个体人格内存精神的崇高之中。即便是儒家强调的“乐”,在荀子这里,也主要不是同个体人格的完善相联系,而更着重于它的广泛的“移风易俗”的社会功能。完全可以说,荀子把美空前地世俗化了。连荀子所写的《成相》和《赋》也都显示了这种特点。这应该说是荀子美学的又一贡献。因为美本来不应脱离人在外部世界的多样的活动,不应脱离人同外部世界多方面的关系,不应脱离世俗的各种各样的生活。
但是,正是在荀子美学表现其优越性的地方,又恰好存在着荀子美学不及孔孟老庄美学的特点。这弱点在于荀子美学忽视了美同个体人格精神的自由的关系,忽视了美的超功利的特征。在孔孟那里,个体人格的道德的完善,人的不可屈服的尊严,完全压倒了功利欲望的满足;在老庄那里,对精神的自由的追求更是把功利欲望的追求和得失的考虑看作是人的精神枷锁,而必须加以抛弃。虽然孔孟讳言利,老庄主张超功利,都有消极作用,但由于具有肯定个体人格精神不为功利压倒的崇高价值这一方面,便刚好开启了通向审美的大门。荀子则不然,他考虑的全部问题是如何把“欲”同“礼”统一起来,使欲望的满足不违背“礼”。所以,荀子所追求的美的境界同孔孟老庄相对要低一些,他对审美和艺术的特征的把握也比孔孟老庄要差一些。
(节选自李泽厚《荀子美学与孔孟老庄美学的比较》)
【小题1】下面对荀子美学思想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宣称美的要求是人的各种欲望当中的一种,但荀子认为自然欲望的满足都不是美。
B.统治阶级的“养目”、“养耳”、“养口”、“养体”等等的生活享受,就是自然欲望的满足,与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C.美是在富国强兵、王天下这些实际活动中产生的,一旦不能建功立业,不能获得富贵尊荣,就无法获得美。
D.美不是存在于个体人格内在精神的崇高之中,而是存在于建功立业、富贵尊荣的外向的活动中。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荀子》为后期奴隶主指出了富国强兵、王天下之道,把美的追求引向了外部世界,把美空前地世俗化了。
B.荀子认为人格修养要重视实际的磨练,重视“行”、“积”,这同孟子倡导的“养吾浩然之气”的思想可以说异曲同工。
C.孔孟主张超功利,老庄讳言利,虽都有消极作用,却都肯定了个体人格精神不为功利所压倒的崇高价值,这恰好打开了通向审美的大门。
D.荀子所追求的美的境界比孔孟、老庄略低,对审美和艺术的特征把握也比他们略差,所以,他考虑的全部问题是统一“欲”和“礼”,使“欲”的满足不违“礼”。
【小题3】相比于孔孟老庄美学,概括荀子美学的优越之处。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桑吉此时正站在望得见小学校、望得见小学校操场和红旗的山丘上,对着水汽芬芳的空气,学着老师的口吻:“桑吉!”
②然后,他笑起来:“对不起,老师,桑吉逃学了!”
③此时,桑吉越过了丘冈,往南边的山坡下去几步,山坡下朝阳处的小学校和乡镇上那些房屋就从他眼前消失了。他开始顺着山坡向下奔跑。他奔跑,像草原上的很多孩子一样,并不是有什么急事需要奔跑,而是为了让柔软的风扑面而来,为了让自己像一只活力四射的小野兽一样跑得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春天里,草坡在脚底下已经变得松软了,有弹性了。很像是地震后,他们转移到省城去借读时,那所学校里的塑胶跑道。
④脚下出现了一道半米多高的土坎,桑吉轻松地跳下去了。那道坎是牦牛们磨角时挑出来的。
⑤他跳过一丛丛只有光秃秃的坚硬枝干的雪层杜鹃,再过几天,它们就会绽放新芽,再有一个月,它们就会开出细密的紫色花朵。
⑥挨着杜鹃花丛是一小片残雪,他听见那片残雪的硬壳在脚下破碎了。然后,天空在眼前旋转,那是他在雪上滑倒了。他仰身倒下,听到身体内部的东西震荡的声音。他笑了起来,学着同学们的声音,说:“老师,桑吉逃学了。”
⑦老师不相信。桑吉是最爱学习的学生,桑吉还是成绩最好的学生。
⑧老师说:“他是不是病了?”
⑨“老师,桑吉听说学校今年不放虫草假,就偷跑回家了。”
⑩本来,草原上的学校,每年五月都是要放虫草假的。挖虫草的季节,是草原上的人们每年收获最丰厚的季节。按惯例,学校都要放两周的虫草假,让学生们回家去帮忙。如今,退牧还草了,保护生态了,搬到定居点的牧民们没那么多地方放牧了。一家人的柴米油盐钱、向寺院作供养的钱、添置新衣裳和新家具的钱、供长大的孩子到远方上学的钱、看病的钱,都指望着这短暂的虫草季了。
⑾桑吉的姐姐在省城上中学。父亲和母亲都怨姐姐把太多的钱花在打扮上了。而桑吉在城里的学校借读过,他知道,姐姐那些花费都是必需的。她要穿裙子,还要穿裤子。穿裙子和穿裤子还要搭配不同的鞋,皮的鞋、布的鞋、塑料的鞋
⑿桑吉说:“今年虫草假的时候,我要挣两千元。一千元寄给姐姐,一千元给奶奶看医生!”
⒀所以,他就打定主意逃学了。
⒁奔跑中,他重重地摔倒在一摊残雪上,仰身倒地时,胸腔中的器官都振荡了,脑子就像篮球架上的钢圈被敲击过后一样,嗡嗡作响。
⒂桑吉庆幸的是,他没有咬着自己的舌头。
⒃然后,他侧过身,让脸贴着冰凉的雪,这样能让痛楚和脑子里嗡嗡的蜂鸣声平复下来。
⒄这时,他看见了这一年的第一只虫草!
………
⒅桑吉一直匍匐在草地上,他的一双膝盖很快就被苏醒的冻土打湿了。他的眼睛为了寻找这短而细小的虫草芽都流出了泪水。一些把巢筑在枯草窠下的云雀被他惊飞起来,不高兴地在他头顶上忽上忽下,喳喳叫唤。
⒆和其他飞鸟比起来,云雀飞翔的姿态有些可笑。直上直下,像是一块石子、一团泥巴,被抛起又落下,落下又抛起。桑吉站起身,双臂向后,像翅膀一样张开。他用这种姿势冲下了山坡。他做盘旋的姿态,他做俯冲的姿态。他这样子的意思是对着向他发出抗议声的云雀说,为什么不用这样漂亮的姿态飞翔?
⒇云雀不理会他,又落回到草窠中,蓬松着羽毛,吸收太阳的暖意。
在这些云雀看来,这个小野兽一样的孩子同样也是可笑的,他做着飞翔的姿态,却永远只能在地上吃力地奔跑,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像一只笨拙的旱獭。
(节选自阿来《三只虫草》,有删改)
【小题1】文章第②段的描写,表现了桑吉怎样的心理?
【小题2】赏析下面画线的句子。
⑴ 他奔跑,像草原上的很多孩子一样,并不是有什么急事需要奔跑,而是为了让柔软的风扑面而来,为了让自己像一只活力四射的小野兽一样跑得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
⑵ 她要穿裙子,还要穿裤子。穿裙子和穿裤子还要搭配不同的鞋,皮的鞋、布的鞋、塑料的鞋。
【小题3】分析小说第⑩段的作用。
【小题4】有人认为,描写云雀的文字是小说的赘笔。谈谈你的看法。
【小题5】联系全文,探究小说的主旨。

4.名著阅读(共1题)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其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致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大学》章句)
【小题1】这段话中“格物”“致知”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小题2】根据这段话,分析“格物”与“致知”的关系。

5.材料作文(共1题)

6.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勇敢是一种基于自尊的意识而发展成的能力。 ——拿破仑
人的一生中,最光辉的一天并非是功成名就那天,而是从悲叹与绝望中产生对人生的挑战,以勇敢迈向意志那天。——福楼拜
人生道路上,坎坎坷坷,风雨莫测,这些困境需要靠你的勇敢去战胜。或许你会觉得很艰难,但当经历艰难再回首往事的时候,你会发现,生活一直都掌握在你手中。
综合上述三则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6.语言表达(共1题)

7.
欣赏王献忠的漫画《到“百度”里转了一圈》,根据要求答题。

(1)用一句话说明这幅漫画的寓意。(不超过25 个字)
(2)从这幅漫画的特点出发,简要地对它进行评价。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道)

    诗歌鉴赏:(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名著阅读:(1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