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福建省福州三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506067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8

1.选择题(共14题)

1.
下列加点字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   )
A.校(jiào)样妻孥(nú)园囿(yòu)稗(bèi)官野史
B.朝觐(jìn)誊(téng)写鞭挞(dá)强(qiǎng)词夺理
C.亟(qì)待勖(xù)勉伛偻(lǚ)斗斛(hú)之禄
D.聒(guō)噪缫(sāo)丝商贾(gǔ)谆(zhūn)谆教诲
2.
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何为而在吾侧也?
A.如不能守以终丧,则遂取以来。B.理,非吾业也。
C.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D.惟兄嫂是依。
3.为证实叶绿体有放氧功能,可利用含有水绵与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进行实验,装片需要给予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是
4.为证实叶绿体有放氧功能,可利用含有水绵与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进行实验,装片需要给予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是
5.
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译:(如果)是真的,我哥哥有如此美好的品德反而使他的儿子短命吗?你这样纯洁聪明却不能承受先人的恩泽吗?
B.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译:种植树木要像培育子女一样,(栽好后)置于一旁要便丢弃一样,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可保全而能按照它的本性自然生长了。
C.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防,遂而鸡豚。
译:官府命令催促你们耕田,勉励你们播种,督促你们收割。早点缫好你们的丝,早点纺好你的们的线。养育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和猪。
D.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译:然而我住在乡里,看到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布命令,像很可怜的样子,但最后却给百姓造成了灾祸。
6.要准确快捷统计测算出甲乙两地灾害信息材料,主要依靠(    )
7.关于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8.在赤道上某处有一支避雷针。当带有负电的乌云经过避雷针上方时,避雷针开始放电,不考虑地磁偏角,则地磁场对避雷针的作用力的方向为                               (   )
9.在赤道上某处有一支避雷针。当带有负电的乌云经过避雷针上方时,避雷针开始放电,不考虑地磁偏角,则地磁场对避雷针的作用力的方向为                               (   )
10.世界上有两类国家,一类是头脑国家,一类是躯干国家。头脑国家是产生知识、输出知识,躯干国家是接受知识、应用知识。从哲学上看,我国要成为“头脑国家”,就必须   
①在理论学习中实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培育创新精神,促进事物的发展
③培养创造性思维,深化和扩展认识             
④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活动
11.巴西政府大规模开发亚马孙流域计划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正确的是(  )
①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 ②移民亚马孙平原
③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④接纳海外移民,开发亚马孙平原
12.温家宝总理说:“我从数以百万计的跟帖留言中看到了‘信心和力量”’。从哲学角度看,“信心和力量”源自                                        
13.温家宝总理说:“我从数以百万计的跟帖留言中看到了‘信心和力量”’。从哲学角度看,“信心和力量”源自                                        
14.温家宝总理说:“我从数以百万计的跟帖留言中看到了‘信心和力量”’。从哲学角度看,“信心和力量”源自                                        

2.诗歌鉴赏(共2题)

15.
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屈原《湘夫人》的主旨是什么?
16.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下面小题。

听流人水调子

[唐]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①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②水调子:水调歌

【小题1】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与周邦彦的《苏幕遮》都通过写秋景来抒发思乡之情。
B.诗中“孤舟微月对枫林”与纳兰容若的《长相思》中“风一更,雪一更”都是写景句,都有烘托情感的作用。
C.这首诗写得凄婉哀怨,与花间派“温韦”的风格相同。
D.“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所寄寓的情怀与这首诗相近。
【小题2】赏析“岭色千重万重雨”一句。

3.现代文阅读(共2题)

17.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问题。

幸福一小时

远远地站在那所大学门前,一直给工友神侃这是“我的大学”的杨小一心里怵怵的。舍不得花钱坐公交车的他,足足走了两个小时才到。虽然前些日子落了场雪,路面打滑,嘴里哈着白腾腾的雾气,但他的全身都热呼呼的。

其实小一来这座城市主要是想看看自己当年最想上的大学是啥样子。那所大学是他几年来天南海北打工的精神支柱。

扛了三个月的水泥沙包,在工友们一再请求下,包工头给每人发了50元零用钱。小一用30元在街头三轮车上买到一件棉衣。那天下午,他休了半天工,要穿着新衣服去看“我的大学”。

那所大学太气派了!那高楼、那道路、那残存些许落雪的绿草坪、那些仍然苍翠的大树,都让小一充满自豪。我的娘啊,这就是“我的大学”!

“干什么的?说你呢!”

呵斥声把美滋滋算盘着回去如何向工友们炫耀的小一吓了一跳,离大门十来米远保安就冲他喊。还真负责,瞧,“我的大学”连门口保安都比别的地方负责。毕竟心里有点怵,他磨磨蹭蹭过去,掏出平时自己都不舍得吸的烟递过去,怯怯地说,想进校园看看。保安乜斜了一眼他手里的烟,并没有接,“哼”了一声,说:“不行,学校是能乱看的?”

说了许多好话,最后杨小一不得不郑重地表示:到这座城市打工就是为了能来看看“我的大学”。保安突然笑出一句:“你的大学?”

话说到这儿,小一的脸由红变成青紫。失望至极的他决然转身,仅仅走了两三步,寻思着,就这样走了?不行。再次面对学校,他发现学校西墙外是农田,突然喜上眉梢。

他要沿校园外墙走一圈。墙外的农田里有积雪,一踩两脚泥。他顾不得许多,仰着脖颈,脚尖点地行走,目光贪婪地尽可能伸向一人多高的围墙里面:高耸的教学楼、笔直的大道、幽静的小树林……

树丛阻挡了视线,小一急匆匆往前小跑,突然发现了围墙上的一个缺口,想都没想,他就从那儿跳了进去。“咚”的一声,躺在地上的小一全身泥水,原来缺口里侧是一片低洼,一滑一摔,疼得他叫出了声。望一眼斜西的太阳,他咬着牙急急地爬起来,一瘸一拐地走向不远处的水泥大道。没想到,刚接近路边,正好有个保安迎上来问:你怎么回事?小一忙说,我跳墙进来,只想看看学校,没别的意思……

听他这么说,回过神儿的保安上去就扭住了他,一句也不听他解释。在保安室里,他那狼狈样显然被当成了贼,两手抱头蹲在墙角,裤带也被抽去。几人轮番审讯,说他如果再不老实就交给派出所。半个多小时也没审出什么,保安们对他放行了,并警告他不许再来,若再抓住,就怎么怎么样。

一名保安带他走向大门。此时的杨小一觉得很美气,虽然受了罪,却能亲自走在校园里,幸福啊!望着学生们谈笑着从身边经过,他想,如果当年不是爹有病,家里没有钱,或许他就跟这些学生们一样。但此念头转瞬即逝,他如饥似渴地东张西望,教学楼、餐厅、实验楼、足球场、湖水……恨不得把这些都装进自己眼里。他很满足,“我的大学”比想象得还漂亮。

直到保安说一直走、快点出去,他才注意到学校大门就在前方路口。

恋恋不舍地站在大门口,禁不住回头望了一眼,刚走过的笔直的大道上已不见了那个带他出来的保安的影子。

习惯性看看手表,小一嘴角泛起笑意,心说,虽然不到一个小时,却能亲自走在校园里,幸福啊!

大门口还是原来那个门卫,他一眼就认出了小一,责问:你没登记怎么进去的?瞧你身上咋回事?一看你就不是好人。门卫大声召唤同伴,杨小一又一次双手抱头蹲在保安室的墙角。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三次详细描写了杨小一分别在校门口、校园外墙和校内看到的“我的大学”的情景,如此细致的环境描写意在突出体现杨柳小一对心中的大学的向往与留恋。
B.本文多次写到校园的保安。保安贯穿全文,杨小一的校园游是在保安的监督下完成的,保安起到了见证人的作用,保安是本文的重要线索人物。
C.“虽然前些日子落了场雪,路面打滑,嘴里哈着白腾腾的雾气,但他的全身都热呼呼的。”文章开头这样写,是为下文杨小一跳墙进校园却全然不顾寒冷埋下伏笔,体现杨小一看看“我的大学”的决心。
D.“小一的脸由红变成青紫”。杨小一的脸“变成青紫”是因为不能进入校园而失望至极和自己的真情告白被保安蔑视、讥笑所造成的窘迫、羞辱和伤害。
E.为了能够看看“我的大学”,杨小一付出了许多,包括到这座城市打工,包括忍受门卫的不公平待遇等等,这些过程让人心酸,与杨小一的心理形成巨大的反差,鲜明的对比。
【小题2】杨小一是个圆形人物,请从文中的叙述描写中,概括杨小一的性格特点。(提示:分点回答,不必分析)
【小题3】请结合小说内容,以“幸福是……”的答题方式,谈谈你对“幸福”的理解。
18.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9—11题。
如何看待文学的网络时代
中国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随之迅速侵入文学领域。当我们的作家和学者还在寻找对策和命名权的时候,“网络文学”这个大而化之的名称突然登堂入室,并且暴得大名。
文学的网络时代是否会导致作家群体的消失?作家在文学的纸媒时代中无疑是文学的最重要因素,甚至具有无上的权威,“作家中心论”既使文学得到充分发展,也导致了文学的重名不重实,因而中国文学史上也不断出现后世作者假借前世著名作家之名创作文学作品的现象。而在文学的网络时代,作家的权威性不断受到质疑,作家不再具有神圣的光环,而在网络上仅仅以“写手”的身份出现,“写手”的身份是多重性的,他们可能不再是专职的文学创作者,而有可能是教师、工人、公务员或从事其他各种职业;他们大多数时候是化名(网名)的,有时甚至是“无名”的,由于不受“名”的局限而具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创造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这个群体可能在不久的未来逐渐显示出巨大潜力,他们将不再需要专业的培养机制来催生,也可能不再需要专业的机构予以养护,他们将诞生于民间、生活于民间并且服务于民间。文学在网络时代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文学,仅仅是作者、作品和读者等文学要素在网络时代的地位和形态发生了变化而已。
文学并不是仅仅指那些写在纸上的语言艺术,文学的本性不在于纸张这种传播媒介,而在于用语言来虚构文学形象,以此来传递情感并达到审美状态。也就是说,文学不会在网络时代中消亡,但是文学会变化为各种不同的存在形式,甚至在博客、论坛、网络聊天和网络游戏等网络形式中也存在着文学的元素。有时甚至直接可以成为文学,例如博客中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具备精妙的语言艺术,传递了创作者的真情实感,并且蕴含了形而上的审美思考:虽然这些作品有时是真人真事,并未以语言虚构文学形象,但是他们塑造的形象更加真实、表达的情感更加真切、蕴含的形而上思考更加具有审美价值,因而毫无疑问地应当被纳入文学范畴。此外,文学从“孔门四科”之一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最后与西方的文学含义接轨,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文学的内涵和外延也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文学在网络时代出现各种不同的变化也将成为必然,我们也不必因其变化而断定文学的消亡。
由此观之,网络时代的文学不可能消亡,但是在文学要素和表现形式等问题上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才是文学创作者和研究者应该关注的核心,而不是仅仅纠缠于虚空的“网络文学”概念、或者纠结于缥缈的文学消亡论。只有如此,才能推进网络时代的文学更好更快地发展。  
【小题1】下列关于“网络时代的文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   )
A.“网络文学”这个名称是在迅猛发展的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并且迅速侵入文学领域后出现的。
B.文学发展至网络时代,作者的权威地位逐渐被取消,作者和读者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每个人即可以是读者,也可以是作者。
C.网络时代的作家群体具有巨大潜力,他们从专职的文学创作,走向民间、生活于民间并且服务于民间。
D.网络时代的文学丰富多彩,是因为“写手”大多时候是化名有时甚至是“无名”而不受“名”的局限,具有更大想象空间。
【小题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或推理,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
A.“作家中心论”导致文学重名不重实,有些作者假借前世著名作家之名创作作品,这阻碍了文学的发展。
B.文学可以分为纸媒时代和网络时代,不同的时代,文学的表现形式会有许多的不同。
C.博客中的优秀作品可以纳入文学范畴,有可能成为文学的经典。
D.文学工作者只纠缠于虚空的“网络文学”概念或纠结于“文学消亡论”,无助于网络时代文学更快更好的发展。
【小题3】“网络时代的文学不可能消亡”,能支持这个结论的基本观点有哪些?(5分)

4.材料作文(共1题)

1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50分)
著名画家陈丹青说:“我有时候真想写本《素描批判》。不好象现在那样把素描作为金科玉律。素描在我国美术教育中有如此地位,与徐悲鸿有关。徐悲鸿好像说过,素描是一切绘画的基础。”“我没有素描基础,不是照样画创作?中国传统绘画从来就不画素描,难道就是没基础了?想当年,我们一起画画的同学中,那些把大卫石膏像画得好得无与伦比的人,现在不知道哪里去了。”
陈丹青素描的言论引起了争议,你有何评论,有何感想,有何联想。
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5.其他(共2题)

20.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下》)
【小题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齐宣王伐燕取胜,十分得意,孟子并未附和,提出自己对“取胜”的见解。
B.孟子以武王文王为例,说明“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是可行之的。
C.孟子有言“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此意与“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基本相同。
D.此选段体现孟子的民本思想,君王之所以为王是因为他得到民众的信任与支持。
【小题2】结合上面选段,谈谈孟子是怎么看待战争的。(4分)
21.
孟子说的“浩然之气”是怎样养成的?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4道)

    诗歌鉴赏:(2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材料作文:(1道)

    其他:(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