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江苏省抚州调研室高三模拟考试语文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505613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9

1.选择题(共5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liáo)起 百(qǐn)  (shān)动 (jīu)啾齐鸣
B.(wù)宁  (zuàn着  胳(bei) 面有(yùn)色
C.(jí)兴   脑(suǐ)  (hé)辙  (suì)心省力
D.(bān)开  (qián伏  (shěn)知 无可指(zhé)
2.

下列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3.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一句是( )
  :比如某省餐饮协会制定行规“酒店可谢绝客人自带酒水”,某市眼镜协会联合协会成员打击平价眼镜店,许多地方药品行业协会牵头本地药店封杀平价药店,他们从不敢向上对部门权力说“不”。
A.行业协会凭借某种垄断权能,完全可以联合业主们通过涨价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这样既不会与权力冲突,又不会承担成本
B.一个行业所以需要一个协会,最大的功能也是为防范政府权力的侵犯而非用来对付消费者,分散的消费者根本不能威胁到行业
C.许多行业协会不是代表行业利益向上与权力博弈,不是联合力量与权力进行谈判,而是回避与权力的冲突向消费者转嫁成本
D.当年行业协会所以产生,本来就是为了反抗权力对行业的压榨,分散的行业不得不凝聚成一个组织与权力进行谈判
4.

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5.注射后能使小白鼠因患败血病而死亡的是  (  )

2.诗歌鉴赏(共1题)

6.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春日即事

刘辰翁

远远游蜂不记家。数行新柳自啼鸦。寻思旧事即天涯。

睡起有情和画卷。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

【小题1】试结合具体的语句简要分析本词的词意主旨。
【小题2】词的末尾两句,写景的重点在哪个地方?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予阐释。

3.现代文阅读(共2题)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慈慧殿三号

——北平杂写之一

朱光潜

慈慧殿并没有殿,它只是后门里一个小胡同,因西口一座小庙得名。慈慧殿三号和这座小庙隔着三 四家居户,初次来访的朋友们都疑心它是庙,至少,它给他们的是一座古庙的印象,尤其是在树没有叶的时候;在北平,只有夏天才真是春天,所以慈慧殿三号像古庙的时候是很长的。它像庙,一则是因为它荒凉,二则是因为它冷清,但是最大的类似点恐怕在它的建筑,它孤零零地兀立在破墙荒园之中,显然与一般民房不同。这三年来,我做了它的临时“住持”,到现在仍没有请书家题一个某某斋或某某馆之类的匾额来点缀,始终很固执地叫它“慈慧殿三号”,这正如有庙无佛,多一事不如省一事。
  慈慧殿三号的左右邻家都有崭新的朱漆大门,它的破烂污秽的门楼居在中间,越发显得它是一个破落户的样子。一进门,右手是一个煤栈,是今年新搬来的,天晴时天井里右方隙地总是晒着煤球,有时门口停着运煤的大车以及所应有的附属品——黑麻布袋,黑牲口,满面涂着黑煤灰的车夫。在北方居过的人会立刻联想到一种类型的龌龊场所。一粘上煤没有不黑不脏的,你想想德胜门外,门头沟车站或是旧工厂的锅炉房,你对于慈慧殿三号的门面就可以想像得一个大概。
  和煤栈对面的——仍然在慈慧殿三号疆域以内——是一个车房,所谓“车房”,就是停人力车和人力车夫居住的地方。无论是停车的或是住车夫的,房子照例是只有三面墙,一面露天,房子对于他们的用处只是遮风雨;至于防贼,掩盖秘密,都全是另一个阶级的需要。慈慧殿三号的门楼右手只有两间这样三面墙的房子,五六个车子占了一间;在其余的一间里,车夫,车夫的妻子和猫狗进行他们的一切活动:做饭,吃饭,睡觉,养儿子,会客谈天等等。晚上回来,你总可以看见车夫和 他的大肚子妻子“举案齐眉”式的蹲在地上用晚饭,房东的看门的老太婆捧着长烟杆,闭着眼睛,坐在旁边吸旱烟。有时他们围着那位精明强干的车夫听他演说时事或故事。虽无瓜架豆棚,却是乡村式的太平岁月。
  这些都在二道门以外。进二道门一直望进去是一座高大而空阔的四合房子。里面整年地鸦雀无声,原因是唯一的男主人天天是夜出早归,白天里是他的高卧时间;其余尽是妇道之家,都挤在最后一间房子,让前面的房子空着。房子里面从“御赐”的屏风到四足不全的椅凳都已逐渐典卖干净,连这座空房子也已经抵押了超过卖价的债项。这里面七八口之家怎样撑持他们的槁木死灰的生命是谁也猜不出来的疑案。在三十年以前他们是声威煊赫的“皇代子”,杀人不用偿命的。
  从煤栈车房转弯走进隔墙的门,你不能不感到一种突然惊讶。北平城里人家有三棵两棵楸树的便视为珍宝,这里的楸树一数就可以数上十来棵,沿后院东墙脚的一排七棵俨然形成一段天然的墙。我到北平以后才见识楸树,一见就欢喜它。它在树木中间是神仙中间的铁拐李,庄子所说的“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拿来形容楸似乎比形容樗更恰当。最奇怪的是这臃肿卷曲的老树到春天来会开类似牵牛的白花,到夏天来会放类似桑榆的碧绿的嫩叶。这园子里树木本来很杂乱,大的小的,高的低的,不伦不类地混在一起;但是这十来棵楸树在杂乱中辟出一个头绪来,替园子注定一个明显的个性。
  园子终年是荒着的。一到夏天来,狗尾草,蒿子,前几年枣核落下地所长生的小树,以及许多只有植物学家才能辨别的草都长得有腰深。偶尔栽几棵丝瓜,玉蜀黍,以及西红柿之类的蔬菜,到后来都没在草里看不见。我自己特别挖过一片地,种了几棵芍药,两年没有开过一朵花。所以园子里所有的草木花都是自生自长用不着人经营的。秋天栽菊花比较成功,因为那时节没有多少乱草和它作剧烈的“生存竞争”。这一年以来,厨子稍分余暇来做“开荒”的工作,但是乱草总是比他勤快,随拔随长,日夜不息。
园子里没有什么家畜动物。鸟雀儿北方本来就不多,但是因为几十棵老树的招邀,北方所有的鸟雀儿这里也算应有尽有。长年的顾客要算老鸹。它在鸟类中大概是最爱叫苦爱吵嘴的。你整年都听它在叫,但是永远听不出一点叫声是表现它对于生命的欣悦。在天要亮未亮的时候,它叫得特别起劲,它仿佛拚命地不让你享受香甜的晨睡,你不醒,它也引你做惊惧梦。我初来时曾买了弓弹去射它,后来弓坏了,弹完了,也就只得向它投降。反正披衣冒冷风起来驱逐它,你也还是不能睡早觉。
有一位朋友的太太说慈慧殿三号颇类似《聊斋志异》中所觉见的故家第宅。一件“异”事也颇堪一“志”。有一天晚上,一切都沉在寂静里,猛然间听见一位穿革履的女人滴滴嗒嗒地从外面走廊的砖地上一步一步地走进来。我走到门前掀帘子去迎她,声音却没有了,什么也没有看见。这究竟很奇怪,因为我们坐的地方是一个很空旷的园子里,离街很远,平时在房子里绝对听不见街上行人的步声,而且那次听见步声分明是在走廊的砖地上。这件事常存在我的心里,我 仿佛得到一种启示,觉得我在这城市中所听到的一切声音都像那一夜所听到的步声,听起来那么近,而实在却又那么远。

(选自《朱光潜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有删节。)

【小题1】作者笔下的慈慧殿三号给你什么印象?请概括其特点。
【小题2】对于慈慧殿三号这样一个大院落作者是怎样介绍交代的?采用了什么笔调描写?
【小题3】寻找《慈慧殿三号》里美的意蕴,那一定会在字里行间注意到:朱先生在我们不经意处突然给我们跳出几句回味无穷的幽默。试略举两例并说说其谐趣、幽默所在。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孔子的殷人意识

如果孔子内心有什么隐秘的话,那一定是深藏心底的殷人意识。

  孔子一心向往周朝,将自己所有的政治理想都寄托在那个逝去了的辉煌王朝。他曾由衷地赞叹:“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篇)甚至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阳货篇)孔子又一生仰慕周公,因为正是周公设计和创制了周朝的一整套政治制度和礼乐文化。对周公的热爱,竟能让孔子常常梦见周公。晚年时,他还在感叹:“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述而篇)意思是说自己太衰老了,以至于近来不再梦见周公了。
  但是,历史上的周朝,对于殷商后裔,包括孔子的先祖们,并不是一个天堂般的世界。
  在一个周人掌权的社会,殷人的社会地位不断下降。孔子家族就是最好的例证。
  周代的贵族等级,天子之下,分为四等。诸侯一等,即各国国君;公卿二等,即宗亲国戚,有食邑;士人三等,有俸禄;庶民四等,即无爵无禄的百姓,耕田务农,做工经商。
  武王伐纣,灭商建周。殷商旧族被置于宋国,但还能享受贵族待遇。孔子的第六代祖先,还是宋国的上卿。孔氏后因宋变而奔鲁,孔子曾祖父一辈,已为人家臣,属“士人”阶层了。到了孔子这一代,几乎沦为庶民。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子罕篇)这是实话。庶民没有食邑俸禄,需要自己谋生。孔子年轻时,当过“委吏”,就是管理库房;还做过“乘田”,就是放养牛羊。传说还当过吹鼓手,为人出殡送葬。
  如此看来,孔子对周朝的向往和周公的崇敬,显然基于政治理念,超越了个人经验和氏族立场。
  孔子难道忘记了自己的殷人身份?没有。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孔子临终前,告诉子贡,自己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间”,又解释说:“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间。”(《孔子世家》)孔子梦见自己死后,灵柩停放在大厅的两柱中间,受人祭奠。按照礼俗,夏人殡于东阶,周人殡于西阶,殷人则停灵受奠于两柱之间。这个梦的重要性,不在于孔子对死之将临的预感,而在于潜意识中对自己殷人身份的最终确认。他最后对子贡说:“予殆殷人也”——我终究还是殷人呵!
  《论语》中,记录了子贡的一段话,为暴君商纣王作了不寻常的辩护。他说:“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天下之恶皆归焉。”(子张篇)意思是说,纣王的不善,没有传说中的那样厉害。一个人成了坏人,大家就会把所有的坏事都算到他身上。孔子对此是什么态度呢?《论语》中没有记载,大概十分赞同,至少没有异议。
  胡适在《说儒》一文中,说高冠、博带之“儒服”,就是古服,而那时的古服就是“殷服”。孔子也曾对鲁哀公说,他“不知儒服”,而“其服也乡”(礼记•儒行)——只是穿着家乡的衣服。孔子的老家是宋国,那是殷商遗民之地。这说明,孔子穿的“儒服”,其实是殷人衣冠,多少有点故国之思。
  孔子的殷人意识,还直接体现在他的政治诉求中。他的“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尧曰篇),一向被视为是“复古”或“复辟”的纲领,但从殷商遗民的角度来看,这更像是一个被统治族群要求恢复权利的呼声:“兴灭国”,就是恢复被灭亡了的国家;“继绝世”,就是延续已断绝了的世族;“举逸民”,就是启用那些流散在民间的人才。这难道不是也在说殷商旧国、孔氏家族和孔子自己吗?
  孔子理智上向往着周王朝所 代表的礼乐文明,情感上却无法摆脱对自己殷人身份的认同。在他的内心深处,是否也有着理智和情感的冲突?
【小题1】有关孔子一心向往周朝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孔子向往周朝的原因,是为了那个王朝逝去了的辉煌。
B. 孔子向往的对象实质是周朝的一整套政治制度和礼乐文化。
C. 孔子对周朝的向往还体现在对周公的仰慕和热爱上。
D. 孔子的这种思想倾向,出于理性,超越了个人情感。
【小题2】不能作为孔子具有殷人意识的论据的一项是(    )
A. 孔子临终前,告诉子贡,自己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死后,灵柩停放在大厅的两柱中间,受人祭奠。
B. 《论语》中,记录了子贡说的一段话:“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天下之恶皆归焉。”
C. 孔子曾对鲁哀公说,他“不知儒服”,只是穿着家乡的衣服。
D. 孔子提出了“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的政治诉求。
【小题3】根据本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周代,如果一个人拥有俸禄,但没有封地,他应当属于“士”这一阶层。
B. 虽然孔氏家族到孔子这一代地位不高,但孔子的祖先在殷商时社会地位很高,至少
在“卿”一级。
C. 孔子在晚年时说到自己很久没有梦见周公,这里有对自己衰老的感叹,也有为政治
理想未能实现而寻找精神寄托的流露。
D. 一面是向往的周王朝,一面是殷人的身份,孔子内心深处始终挣扎在理智和情感的冲突中。
【小题4】引用诗文来形容文中所述孔子对周公的感情,最适合的一项是
A.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B. 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C.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D.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4.材料作文(共1题)

9.
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作文。
“获得这枚金牌以后,可能会改变很多,以后会更有信心,也会让我爸妈生活得更好。”这是周洋在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上的夺冠感言。最近这份感言受到批评。“感谢你爹你妈没问题,首先还是要感谢国家。”有关体育领导表示,“心里面也要有国家,要把国家放在前面,别光说感谢父母就完了。”
假如你是周洋的父母,闻听这个批评后,会有何感想和看法?请你代周洋父母写一篇文章,对此事作一回应。
要求:⑴必须写议论文。⑵要符合写作规定的身份、角度。 内容要得体。⑶题目自拟。 ⑷立意自定。⑸800以上。⑹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5.语言表达(共1题)

10.
好笑话不是一笑了之,而是笑过之后留有余味。读下面的笑话故事,挖掘里面耐人寻味的东西,像示例那样写出你的顿悟,表达一定的思考。(不超过50字)
示例:
[笑话故事]
调羹
麦克走进餐馆,点了一份汤,服务员马上给他端了上来。 
服务员刚走开,麦克就嚷嚷起来:“对不起,这汤我没法喝。”
服务员重新给他上了一个汤,他还是说:“对不起,这汤我没法喝。”
服务员只好叫来经理。 
经理毕 恭毕敬地朝麦克点点头,说:“先生,这道菜是本店最拿手的,深受顾客欢迎,难道您……”
“我是说,调羹在哪里呢?”
[顿悟]:
有错就改,当然是件好事。但我们常常却改掉正确的,留下错误的,结果是错上加错。
[笑话故事]
卖书
一个很有名的作家要来书店参观。书店老板受宠若惊,连忙把所有的书撤下,全部换上作家的书。作家来到书店后,心里非常高兴,问道:“贵店只售本人的书吗?”
“ 当然不是。”书店老板回答,“别的书销路很好,都卖完了。”
[顿悟]: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5道)

    诗歌鉴赏:(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