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7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犄(jī)角 悄(qiǎo)寂矿藏(zàng)厝(cuò)火积薪 |
B.掾(yuàn)吏颓圮(pǐ)瓜瓤(ráng)乘(chèng)人之危 |
C.稂(liáng)莠 锁钥(yuè)经幢(zhuàng)宫闱(wéi)秘事 |
D.绯闻(fēi)憎(zēng)恶 瘐(yǔ)毙数(shǔ)九寒天 |
2.25℃时,用0.10m/L的弱碱BOH滴定10.00 ml a mol/L的盐酸,溶液的pH与所加BOH溶液体积(V)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N点溶液中存在关系式:c(Cl-)=c(B+)+c(BOH)。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6.短周期主族元素a、b、c、d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d同主族,b的原子半径是所有短周期十族元素中最大的,c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四种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总和为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7.短周期主族元素a、b、c、d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d同主族,b的原子半径是所有短周期十族元素中最大的,c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四种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总和为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2.句子默写- (共1题)
8.
古诗文填空。(共8分)
(1)于嗟鸠兮, ;于嗟女兮, 。(《诗经》)
(2)开琼筵以坐花, 。不有佳咏,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3)闾阎扑地, ;舸舰弥津, 。(《滕王阁序》)
(4)鸟雀呼晴, 。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苏幕遮》)
(1)于嗟鸠兮, ;于嗟女兮, 。(《诗经》)
(2)开琼筵以坐花, 。不有佳咏,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3)闾阎扑地, ;舸舰弥津, 。(《滕王阁序》)
(4)鸟雀呼晴, 。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苏幕遮》)
3.现代文阅读- (共2题)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科学与人文似乎是两种非常不同的文化,但实际上它们却有着十分相似的结构。一般说来,无论是科学还是人文,大致都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形而下的,另一个是形而上的。如果说,前者属于倾向于外部世界的实证的和功利的层面的话,那么,后者则属于倾向于内心世界的思想的和精神的层面。当然,这两个层面的划分只是相对的,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贯通的。也正是如此,才使得人和文化保持积极的进取精神和旺盛的生命力,才能让我们领悟到人和文化的活生生的生命以及二者之间的深刻关联。
要全面而深刻地理解科学与人文这两种文化,须从根本上超越当代流行的各种狭隘的科学观和文化观,特别是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科学观,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和现代新儒家的文化观,还有正在兴起的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观。的确,科学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证性和功利性,至少其最终成果需要有很强的实证依据,并且最好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于是需要大量的实验、论证、数学推导和演算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形而下的技术层面的东西,是人们容易看到的。但是,科学绝对不是可以简单地依靠实证和功利这两个“齿轮”运作的机器,而是由无数具有极高品位和素养的人(科学家)所参与的极富创造性的活动。这些人带着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和观念,怀着什么样的探索动机,经历了什么样的心路历程和心灵体验,最终碰到并抓住了什么样的历史机遇,在很大程度上是属于形而上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它与人们通常所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密切相关,是人们不易觉察的。
另一方面,人文作为一种文化,也同样有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层面。我们不妨以艺术为例。尼采说,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海德格尔说,一切艺术“在本质上都是诗”,而“诗是真正地让我们安居的东西”。这显然都是从形而上层面来理解艺术。其实,艺术也存在着技术性很强的实证的和功利的层面。在这个形而下层面上,艺术强调的是实验、技法、技艺和功用等等,这与科学非常相似。要是没有形而下层面,艺术就不可能成为艺术。
总的说来,无论是科学还是人文,都有形而下和形而上两个层面,前者是体,后者是魂。如果说,前者在很大程度上追求的是技术层面上的精湛和高超,那么,后者则在很大程度上追求的是精神层面上的深奥和高远。然而,这两个层面和两种价值取向又是相辅相成、浑然一体和不可分割的。没有体的魂只是空洞而抽象的魂,因而不可能有活的生命;反之,没有魂的体则只是死亡而僵硬的体,同样没有生命。正是这种体和魂高度有机的结合,才使得科学与人文成为活生生的生命有机体,充满着丰富的人性和不竭的创造力,因而充满着蓬勃而旺盛的生命力。
(摘编自孟建伟《教育与生命》)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科学与人文似乎是两种非常不同的文化,但实际上它们却有着十分相似的结构。一般说来,无论是科学还是人文,大致都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形而下的,另一个是形而上的。如果说,前者属于倾向于外部世界的实证的和功利的层面的话,那么,后者则属于倾向于内心世界的思想的和精神的层面。当然,这两个层面的划分只是相对的,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贯通的。也正是如此,才使得人和文化保持积极的进取精神和旺盛的生命力,才能让我们领悟到人和文化的活生生的生命以及二者之间的深刻关联。
要全面而深刻地理解科学与人文这两种文化,须从根本上超越当代流行的各种狭隘的科学观和文化观,特别是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科学观,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和现代新儒家的文化观,还有正在兴起的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观。的确,科学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证性和功利性,至少其最终成果需要有很强的实证依据,并且最好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于是需要大量的实验、论证、数学推导和演算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形而下的技术层面的东西,是人们容易看到的。但是,科学绝对不是可以简单地依靠实证和功利这两个“齿轮”运作的机器,而是由无数具有极高品位和素养的人(科学家)所参与的极富创造性的活动。这些人带着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和观念,怀着什么样的探索动机,经历了什么样的心路历程和心灵体验,最终碰到并抓住了什么样的历史机遇,在很大程度上是属于形而上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它与人们通常所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密切相关,是人们不易觉察的。
另一方面,人文作为一种文化,也同样有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层面。我们不妨以艺术为例。尼采说,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海德格尔说,一切艺术“在本质上都是诗”,而“诗是真正地让我们安居的东西”。这显然都是从形而上层面来理解艺术。其实,艺术也存在着技术性很强的实证的和功利的层面。在这个形而下层面上,艺术强调的是实验、技法、技艺和功用等等,这与科学非常相似。要是没有形而下层面,艺术就不可能成为艺术。
总的说来,无论是科学还是人文,都有形而下和形而上两个层面,前者是体,后者是魂。如果说,前者在很大程度上追求的是技术层面上的精湛和高超,那么,后者则在很大程度上追求的是精神层面上的深奥和高远。然而,这两个层面和两种价值取向又是相辅相成、浑然一体和不可分割的。没有体的魂只是空洞而抽象的魂,因而不可能有活的生命;反之,没有魂的体则只是死亡而僵硬的体,同样没有生命。正是这种体和魂高度有机的结合,才使得科学与人文成为活生生的生命有机体,充满着丰富的人性和不竭的创造力,因而充满着蓬勃而旺盛的生命力。
(摘编自孟建伟《教育与生命》)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学与人文形而下的层面是倾向于实证的和功利的层面,形而上的层面是倾向于思想的和精神的层面。 |
B.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科学观、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和现代新儒家的文化观等影响了人们全面而深刻地理解科学与人文。 |
C.科学与人文这两种文化表面非常不同,但在结构上却十分相似,即都具有形而下和形而上两个层面。 |
D.尼采与海德格尔从形而上层面来理解艺术,没有关注到艺术形而下的层面,他们对艺术的理解不全面不科学。 |
A.实证、功利和思想、精神两个层面高度有机地结合使科学和人文充满人性、创造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
B.科学活动中大量的实验、论证、数学推导和演算等都属于形而下的技术层面,是显性的,容易引起人们重视。 |
C.科学和人文都有形而下和形而上两个层面,这两个层面的划分只是相对的,它们更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 |
D.科学和人文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贯通,能让我们领悟到它们活生生的生命以及二者之间的深刻关联。 |
A.强调科学具有形而上的层面、人文具有形而下的层面,这是对科学与人文中容易被忽视的层面的强化。 |
B.因为形而下层面在很大程度上追求技术的精湛和高超,所以形而上层面就在很大程度上追求精神的深奥和高远。 |
C.科学需要大量的实验、论证、数学推导和演算等形而下层面的东西决定了其最终成果需要有很强的实证依据。 |
D.只有从根本上超越当代流行的各种狭隘的科学观和文化观,才能全面而深刻地理解科学与人文这两种文化。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可以预约的雪
林清玄
(1)东部的朋友来约我,到阳明山往金山的阳金公路看秋天的菅芒花。说是在他生命的印象中,春天东部山谷的野百合与秋季阳金公路的菅芒花,是台湾最美丽的风景。
(2)如今,东部山谷的野百合,因为山地的开发与环境的破坏,已经不可再得,只剩下北台湾的菅芒花是唯一可以预约的美景。
(3)他说:“就像住在北国的人预约雪景一样,秋天的菅芒花是可以预约的雪呀!”
(4)我答应了朋友的邀约,想到两年前我们也曾经在凉风初起的秋天,与一些朋友到阳明山看菅芒花。
(5)经过了两年,菅芒花有如预约,又与我们来人间会面。可是同看菅芒花的人,因为因缘的变迁离散,早就面目全非了。
(6)一个朋友远离乡土,去到下雪的国度安居。
(7)一个朋友患了幻听,经常在耳边听到幼年的驼铃。
(8)一个朋友竟被稀有的百步蛇咬到,在鬼门关来回走了三趟。
(9)约我看菅芒花的朋友结束了二十年的婚姻,重过单身汉无拘无束的生活。
(10)我呢!最慈爱的妈妈病故,经历了离婚再婚,又在45岁有了第二个孩子。
(11)才短短的两年,如果我们转头一看,回顾四周,两年是足以让所有的人都天旋地转的时间了,即使过着最平凡安稳生活的人,也不可能两年里都没有因缘的离散呀!即使是最无感冷漠的心,也不可能在两年里没有哭笑和波涛呀!
(12)在我们的生命里,到底变是正常的,或者不变是正常的?
(13)那围绕在窗前的溪水,是每一个刹那都在变化的,即使看起来不动的青山,也是随着季节在流变的。我们在心灵深处明知道生命不可能不变,可是在生活中又习惯于安逸不变,这就造成了人生的困局。
(14)我们谁不是在少年时代就渴望这样的人生:爱情圆满,维持恒久;事业成功,平步青云;父母康健,天伦永在;妻贤子孝,家庭和乐;兄弟朋友,义薄云天……这是对于生命“常”的向往。但是在岁月的拖磨里,我们逐渐看见隐藏在“常”的面具中,那闪烁不定的“变”的眼睛。我们仿佛纵身于大浪,虽然紧紧抱住生命的浮木,却一点也没有能力抵挡巨浪,只是随风波浮沉。也才逐渐了解到因缘的不可思议,生命的大部分都是不可预约的。
(15)我们可以预约明年秋天山上的菅芒花开,但我们怎能预约菅芒花开时,我们的人生有什么变化呢?
(16)我们也许可以预约得更远,例如来生的会面,但我们如何确知,在三生石上的,真是前世相约的精魂呢?
(17)在我们的生命旅途,都曾有过开同学会的经历,也曾有过与十年、二十年不见的朋友不期而遇的经历。当我们在两相凝望之时常会大为震惊,因为变化之大往往超过我们的预期。我每次在开同学会或与旧友重逢之后,心总会陷入一种可畏惧的茫然,我畏惧于生之流变巨大,也茫然于人之渺小无奈。
(18)思绪随着茫然跌落,想着:如果能回到三十年前多好,生命没有考验,情爱没有风波,生活没有苦难,婚姻没有折磨,只有欢笑、狂歌、顾盼、舞踊。
(19)可是我也随之转念,真能回到三十年前,又走过三十年,不也是一样的变化,一样的苦难吗?除非我们让时空停格、岁月定影,然而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20)深深去认识生命里的“常”与“变”,并因而生起悯恕之心,对生命的恒常有祝福之念,对生命的变化有宽容之心。进而对自身因缘的变化不悔不忧,对别人因素的变化无怨无忧。这才是我们人生的课题吧!
(21)当然,因缘的“常”不见得是好的,因缘的“变”也不全是坏的,春日温暖的风使野百合绽放,秋天萧飒的风使菅芒花展颜,同是时空流变中美丽的定影、动人的停格,只看站在山头的人能不能全心投入,懂不懂得欣赏了。
(22)在岁月,我们走过了许多春夏秋冬;在人生,我们走过了许多冷暖炎凉。我总相信,在更深更广处,我们一定要保持着美好的心、欣赏的心,就像是春天想到百合、秋天想到菅芒花,永远保持着预约的希望。
(23)尚未看到菅芒花的此时,想到车子在米色苍茫的山径蜿蜒而上,菅芒花与从前的记忆美丽相迭,我的心也随着山路而蜿蜒了。
【小题1】请结合文意,概括文中“常”与“变”的内涵。(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请简要赏析文中第14自然段画线的句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本文内容不是写雪,为什么以“可以预约的雪”为题?(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请梳理文章写作思路。(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作者认为我们应该采用怎样的态度去面对人生中的“常”与“变”?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经历,评价作者观点。(7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以预约的雪
林清玄
(1)东部的朋友来约我,到阳明山往金山的阳金公路看秋天的菅芒花。说是在他生命的印象中,春天东部山谷的野百合与秋季阳金公路的菅芒花,是台湾最美丽的风景。
(2)如今,东部山谷的野百合,因为山地的开发与环境的破坏,已经不可再得,只剩下北台湾的菅芒花是唯一可以预约的美景。
(3)他说:“就像住在北国的人预约雪景一样,秋天的菅芒花是可以预约的雪呀!”
(4)我答应了朋友的邀约,想到两年前我们也曾经在凉风初起的秋天,与一些朋友到阳明山看菅芒花。
(5)经过了两年,菅芒花有如预约,又与我们来人间会面。可是同看菅芒花的人,因为因缘的变迁离散,早就面目全非了。
(6)一个朋友远离乡土,去到下雪的国度安居。
(7)一个朋友患了幻听,经常在耳边听到幼年的驼铃。
(8)一个朋友竟被稀有的百步蛇咬到,在鬼门关来回走了三趟。
(9)约我看菅芒花的朋友结束了二十年的婚姻,重过单身汉无拘无束的生活。
(10)我呢!最慈爱的妈妈病故,经历了离婚再婚,又在45岁有了第二个孩子。
(11)才短短的两年,如果我们转头一看,回顾四周,两年是足以让所有的人都天旋地转的时间了,即使过着最平凡安稳生活的人,也不可能两年里都没有因缘的离散呀!即使是最无感冷漠的心,也不可能在两年里没有哭笑和波涛呀!
(12)在我们的生命里,到底变是正常的,或者不变是正常的?
(13)那围绕在窗前的溪水,是每一个刹那都在变化的,即使看起来不动的青山,也是随着季节在流变的。我们在心灵深处明知道生命不可能不变,可是在生活中又习惯于安逸不变,这就造成了人生的困局。
(14)我们谁不是在少年时代就渴望这样的人生:爱情圆满,维持恒久;事业成功,平步青云;父母康健,天伦永在;妻贤子孝,家庭和乐;兄弟朋友,义薄云天……这是对于生命“常”的向往。但是在岁月的拖磨里,我们逐渐看见隐藏在“常”的面具中,那闪烁不定的“变”的眼睛。我们仿佛纵身于大浪,虽然紧紧抱住生命的浮木,却一点也没有能力抵挡巨浪,只是随风波浮沉。也才逐渐了解到因缘的不可思议,生命的大部分都是不可预约的。
(15)我们可以预约明年秋天山上的菅芒花开,但我们怎能预约菅芒花开时,我们的人生有什么变化呢?
(16)我们也许可以预约得更远,例如来生的会面,但我们如何确知,在三生石上的,真是前世相约的精魂呢?
(17)在我们的生命旅途,都曾有过开同学会的经历,也曾有过与十年、二十年不见的朋友不期而遇的经历。当我们在两相凝望之时常会大为震惊,因为变化之大往往超过我们的预期。我每次在开同学会或与旧友重逢之后,心总会陷入一种可畏惧的茫然,我畏惧于生之流变巨大,也茫然于人之渺小无奈。
(18)思绪随着茫然跌落,想着:如果能回到三十年前多好,生命没有考验,情爱没有风波,生活没有苦难,婚姻没有折磨,只有欢笑、狂歌、顾盼、舞踊。
(19)可是我也随之转念,真能回到三十年前,又走过三十年,不也是一样的变化,一样的苦难吗?除非我们让时空停格、岁月定影,然而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20)深深去认识生命里的“常”与“变”,并因而生起悯恕之心,对生命的恒常有祝福之念,对生命的变化有宽容之心。进而对自身因缘的变化不悔不忧,对别人因素的变化无怨无忧。这才是我们人生的课题吧!
(21)当然,因缘的“常”不见得是好的,因缘的“变”也不全是坏的,春日温暖的风使野百合绽放,秋天萧飒的风使菅芒花展颜,同是时空流变中美丽的定影、动人的停格,只看站在山头的人能不能全心投入,懂不懂得欣赏了。
(22)在岁月,我们走过了许多春夏秋冬;在人生,我们走过了许多冷暖炎凉。我总相信,在更深更广处,我们一定要保持着美好的心、欣赏的心,就像是春天想到百合、秋天想到菅芒花,永远保持着预约的希望。
(23)尚未看到菅芒花的此时,想到车子在米色苍茫的山径蜿蜒而上,菅芒花与从前的记忆美丽相迭,我的心也随着山路而蜿蜒了。
【小题1】请结合文意,概括文中“常”与“变”的内涵。(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请简要赏析文中第14自然段画线的句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本文内容不是写雪,为什么以“可以预约的雪”为题?(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请梳理文章写作思路。(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作者认为我们应该采用怎样的态度去面对人生中的“常”与“变”?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经历,评价作者观点。(7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名著阅读- (共1题)
11.
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回答问题。
(曹)植略不思索,即口占一首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曹丕听后有何反应?他又是如何处置曹植的?请简述相关情节。
(曹)植略不思索,即口占一首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曹丕听后有何反应?他又是如何处置曹植的?请简述相关情节。
5.语言表达-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7道)
句子默写:(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名著阅读:(1道)
语言表达:(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