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浙江省湖州市菱湖中学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504403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9

1.选择题(共5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
A.息( qī)渣( zǐ )裂(jūn)寄生(hú)
B.红(zēng )机( cì )瓜(léng)藏( chǔ )
C.险(xìn)铁( xuè)知(niàn)乳(ǎo )
D.迤(wēi )席( yàn)修(qì)白泠(léng)
2.
下列各项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其制稍异于前
A.且何谓阁子也B.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C.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D.使不上漏
3.
下列歌词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桥上的恋人入对出双,桥边红药叹夜太漫长,月也摇晃,人也彷徨。(《庐州月》)
B.江南夜色下的小桥屋檐,读不懂塞北的荒野。(《断桥残雪》)
C.那薄如蝉翼的未来,经不起谁来拆。(《千里之外》)
D.石楠烟斗的雾,飘向枯萎的树,沉默地对我哭诉。(《夜的第七章》)
4.
下面对文章有关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脊轩志》围绕“百年老屋”的几度兴废,追忆昔日的读书生活和日常琐事,寄托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情怀念,并抒发了人亡物在的身世之感。
B.《长亭送别》中,作者选择秋天富有特征的景物组合意象,与人物的离愁别恨融合在一起,还运用比喻、对偶、叠词等手段,使感情表达含蓄而优雅。但和许多古典诗歌一样,《长亭送别》缺少人物的心理描写。
C.李密在向晋武帝上奏的《陈情表》中,既表达了对皇帝的感激之情,又申诉了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文章处处有根据,句句是实情,没有空洞之言,没有浮华之语,合情合理,感人之深。
D.《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描写了罗密欧在凯普莱特家的花园里与朱丽叶幽会的情景,莎士比亚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人物独白充满诗意,被公认为描写少男少女爱情的经典,广为传诵。
5.
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译:我凭借低微卑贱的身份,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的。
B.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译:每次移动桌子,环顾四周没有可以安置的地方。
C.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译:在前面开了四扇窗子,用矮墙围绕庭院,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射照耀,室内才明亮起来。
D.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译: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朝廷恩宠,不让我再做太子洗马。

2.句子默写(共1题)

6.
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三小题,全做则批前三小题。(6分),
(1)恨相见得迟,  。柳丝长玉骢难系,  。
(2)      ;茕茕独立,形影相吊 。
(3)青山隔送行,   
(4)但以刘日薄西山,         ,朝不虑夕。

3.文言文阅读(共2题)

7.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4分)
(2)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3分)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小题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久不见影 若:好像 B.大女郎也类:一类
C.以手门阖:打开D.诸父异爨迨:等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呱呱泣余扃牖
B.儿成,则可待乎他日汝当用
C.能足音辨人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
D.鸡栖厅室西连中闺
【小题3】下列各项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而刘夙婴疾病
A.急于星火B.得不焚
C.客逾庖而宴D.且臣少仕伪朝
【小题4】对这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由“篱”到“墙”,变厚的不仅仅是隔离的材料,而且还是一个大家庭成员之间的心理距离。
B.选文中作者自己直接回忆与母亲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引发对亡母的怀念,这自然也增重了作者感情上的负担,“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
C.选文中大母以手阖门、喃喃自语又持象笏至的动作描写惟妙惟肖地展现了祖母对孙儿的关切与期待之情。
D.选文表现了作者内心的三种伤痛:家道中落的沉痛、幼年丧母的哀伤、科举之途的忧虑,且哀痛之情逐渐加深。

4.现代文阅读(共1题)

9.
现代文阅读题(共15分)
焰火的变奏
赵丽宏
夜晚,没有风,湖水平静得像一面巨大的镜子,映照着夜空;在水天相接处,夜空和湖泊构成一个轴对称的浩瀚画面。
湖畔积聚着数不清的人。音乐响起,仿佛是从湖水里飘旋而出,在空旷的湖面回荡。紧随着音乐,湖天之间突然蹿出一道道光点,犹如活泼的蝌蚪,从湖水深处向深邃的夜空腾游;也像犀利的鸣镝,从空中呼啸着飞入湖底。只不过瞬间的工夫,这些蝌蚪和鸣镝便轰然炸裂,变成一朵朵巨大的彩色花朵,它们随风飘动变幻,继续着火焰在夜空里演出的奇妙童话。而天上发生的所有一切,无一遗漏,都同时倒映在湖里……
如果你的想象力不贫乏,那么,在这些千变万化的焰火里,可以联想起大地上所有的奇花异卉,可以联想起一年四季中大自然的美妙风景;当然也会联想起和焰火有关的的往事,回忆起和焰火有关的一些难忘瞬间。
天上的烟花像什么?在听到有人这样发问时,除了那些美好的回忆,我的脑海中竟出现了一些和此时气氛毫不相干的景象。那是战争中的夜景:枪弹和炮弹在夜空中划出耀眼的弧线,随之而来的,是爆炸,是火光,是惊悸的呼喊和痛苦的呻吟。
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人,都有这类恐怖的记忆:飞机在天空中隆隆飞过,炸弹从天而降,如飞蝗,如黑鹅,成群成片,大地摇动,火光四起,城市仿佛在地震中颤抖。“地震”之后,空中依然白云蓝天,但人间已是惨象遍地:火焰里血肉横飞,到处可以看到死者的鲜血和肢体,连树枝和电线上也挂着血淋淋的生命碎片……更凄惨的是失去亲人的哀痛景象:在被炸毁的火车站的站台上,一个未谙世事的孩子,坐在死去的母亲身边,惊惶无措地放声大哭;那个孩子的身边,也使烟和火……
这样的恶梦,和眼下舒展在湖天之间的美妙焰火,没有任何关系。然而,我却无法驱散火光中生发的遥远苦痛的联想。
炮火与焰火,都是火药爆炸产生的光芒,两者的目的和效果却是天差地别。炮火,是为进攻,为征服,为反坑,为破环,为杀戮,是人间最可怕最惨烈的景象,是战争、灾难和死亡的象征;焰火,是为庆祝,为团圆,为展示和平的欢乐,为表现人间的繁华和喜悦。同样是火花,同样是爆炸,两者所展示的,却是人类生活中完全不同的两个极端。
在满天满湖绚烂的焰火中,我默默地为人类的和平祈祷。但愿有这样一天,人间本来用着准备战争的火药,都被改做成了烟花,在一个全人类共庆的夜晚,让象征和平团圆的火焰之花开满地球的上空,万紫千红,此起彼伏。
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
【小题1】作者写象征喜庆的焰火,为什么要从平静的湖水写起?(4分)
答:
【小题2】为什么作者一方面说战争的“噩梦”与眼下的美妙火焰没有关系,另一方面又说自己无法驱散“遥远苦痛的联想”?(5分)
答:
【小题3】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收束全文,请对此简要赏析。(6分)
答: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5道)

    句子默写:(1道)

    文言文阅读:(2道)

    现代文阅读:(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