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504325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9

1.选择题(共1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针(jiǔ)车(yùn)马脚(lòu)尽其妙(qǔ)
B.梗(jié)精(suǐ)子手(kuài)水摸鱼(hún)
C.缩(yā)横(gèng)脾气(nìng)不知耻(tián)
D.菜(zhái)连(lěi)紧咒(gū)由自取(jiù)

2.现代文阅读(共2题)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每小题3分)
人类智商提高一倍会怎样?
研究智力基础的神经学家发现,智商高的人大脑往往具有高度的协调性,拥有与大脑远区域相连的神经通路,而智商不那么高的人大脑中的通路较简单、较短。不过没人知道为何有些人的大脑能建立比其他人长得多的连接。
研究智力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名誉教授、神经学家理查德·海尔说:“在了解了构成智商基础的大脑机制后,从理论上讲,有可能对这些机制稍加改进以提高智商。”
这是一个能激发兴趣的想法,人们可能想知道:更聪明真的更好吗?如果我们的智商突然提高,比如说一倍,那生活和社会将变成什么样子?
有人估计17世纪的天才人物、万有引力的发现者艾萨克·牛顿的智商可能为200(尽管他从未接受过智商测试)。那么,用他作原型,如果我们都是“牛顿”,那将会怎样?世界会变得比今天先进得多吗?
海尔认为,智力水平更高在个体层面上是非常有利的。他说:“对多数人来说,以更高的智商体验世界更有趣。他们可以阅读更多东西,对某些事物可以有更深的理解,对生活也有更深的洞察力。”
海尔说,此外,200的智商将使我们能够从事我们最感兴趣的活动和事业,而不只是那些我们在智力上能够完成的事情。比如,我们可以在几周内就掌握新语言,或者成为脑外科医生。
科学家说,如果人类变得更聪明,那么也会更健康更长寿,因为人类将更好地了解什么行为能导致这些特性。华盛顿大学心理学名誉退休教授、国际智力研究学会会长厄尔·亨特认为:“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甚至还有控制糖尿病之类的慢性病,在认知上具有相当大的挑战性。从理论上讲,聪明的人能够迎接这类挑战。”
社会不会像个体那样,从人类智商普遍提高上获得那么多益处。虽然人们喜欢把社会问题归咎于人类的无知和愚蠢,但科学家说,这些因素的消失并不会带来一个和谐的乌托邦。智力的提高并不会与合作能力的提高相伴出现。
海尔说:“智力与个性和情感无关,因此可以有非常聪明,但同时也有点儿疯狂的人。即便所有人的智商都达到200,个性的范围仍然会和目前一样,而且由于个性是社会好坏的一个决定性因素,社会不一定就变得更好。”
虽然在满是牛顿的社会中,轻微犯罪率可能下降,但白领犯罪,比如金融诈骗和制药公司造假药,可能会增加,甚至变得更复杂。另一方面,打击犯罪也会变得更复杂。亨特写道:“邪恶的犯罪团伙会比以往更聪明,但制定和执行安全规则的政府官员也会变得更聪明!谁会赢?谁知道呢?”
虽然存在这些问题,但功能更强大的大脑将帮助我们发明技术来解决一些目前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我们可以想出一种超级有效的办法来淡化海水,或者开发出一种无限的代用能源。
据亨特说,有证据显示,许多人,如果智力明显提高,那么他们将不再信仰上帝。他写道:“一个小趋势是,高智商人士具有更宽容的社会态度,而且较不可能接受强烈的宗教信仰。这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可以通过思考了解事物,我们也可以不加怀疑地接受某事。如果我们全都变成出色的思考者,那么大概人们就会更倾向于接受通过思考对生命现象作出的解释,而不是基于信仰的解释。”
毫无疑问,有些人仍将接受基于信仰的宇宙论,因为历史上有很多非常聪明的宗教人士的例子。
亨特提到如果我们全都变得更聪明,预计会出现的另一个变化——人们会变得更漂亮!
(美国趣味科学网站1月14日文章,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智商”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智商高的人大脑都具有主度的协调性,拥有与大脑远区域相连的神经通路,而智商较低的人大脑中的通路较简单、较短。
B.智商高的人比智商低的人更觉得世界有趣,因为他们可以阅读更多东西,对某些事物可以有更深的理解,对生活也有更深的洞察力。
C.如果智商提高到200,人能够从事自己最感兴趣的活动和事业,而不只是那些在智力上能够完成的事情。比如在几周内就掌握新语言,或者成为脑外科医生。
D.智商是可以提高的,只要在了解了构成智商基础的大脑机制后对其稍加改进就能够实现。
【小题2】(小题2)下列对于人类智商与社会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智商普遍提高,社会上的轻微犯罪率可能下降,但白领犯罪,比如金融诈骗和制药公司造假药,可能会增加,甚至变得更复杂。
B.社会上有非常聪明,但同时也有点儿疯狂的人,这完全可能,因为人的智力与个性和情感无关。
C.社会问题的出现源于人类的无知和愚蠢,科学家认为人类智力的提高会与合作能力的提高相伴出现,从而和谐社会就能实现。
D.人类智商提高一倍,虽然未必能使社会变得更好,但功能更强大的大脑将帮助我们发明技术来解决一些目前难以解决的问题。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甚至还有控制糖尿病之类的慢性病,在认知上具有相当大的挑战性,只有聪明的人能够做到。
B.人类智商提高一倍,邪恶的犯罪团伙会比以往更聪明,但制定和执行安全规则的政府官员也会变得更聪明,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结果也未可知。
C.有人估计17世纪的天才人物、万有引力的发现者牛顿的智商可能为200,这只是主观臆断。
D.许多人,如果智力明显提高,那么他们将不再信仰上帝,原因是高智商人士倾向于接受通过思考对生命现象作出的解释,而不是基于信仰的解释。
3.
(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是谁扼杀了哀愁?
迟子建
①现代人一提“哀愁”二字,多带有鄙夷之色。好像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了,哀愁就得像旧时代的长工一样,卷起铺盖走人。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张扬各种世俗欲望的生活图景,人们好像是卸下了禁锢自己千百年的镣铐,忘我地跳着、叫着,有如踏上了人性自由的乐土,显得那么亢奋。
②哀愁如潮水一样渐渐回落了。没了哀愁,人们连梦想也没有了。缺乏了梦想的夜晚是那么的混沌,缺乏了梦想的黎明是那么的苍白。
③也许因为我特殊的生活经历吧,我是那么的喜欢哀愁。我从来没有把哀愁看做颓废、腐朽的代名词。相反,真正的哀愁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可以让人生长智慧、增长力量的。
④哀愁的生长是需要土壤的,而我的土壤就是那片苍茫的冻土。是那种人烟寂寥处的几缕鸡鸣,是映照在白雪地上的一束月光。哀愁在这样的环境中,悄然飘入我的心灵。
⑤我熟悉的一个擅长讲鬼怪故事的老人在春光中说没就没了,可他抽过的烟锅还在,怎不使人哀愁;雷电和狂风摧折了一片像蜡烛一样明亮的白桦林,从此那里的野花开得就少了,怎不令人哀愁;我期盼了一夏天的园田中的瓜果,在它即将成熟的时候,却被早霜断送了生命,怎不让人哀愁;雪来了,江封了,船停航了,我要有多半年的时光看不到轮船驶入码头,怎不叫人哀愁!
⑥我所耳闻目睹的民间传奇故事、苍凉世事以及风云变幻的大自然,它们就像三股弦。它们扭结在一起,奏出了“哀愁”的旋律。所以创作伊始,我的笔触就自然而然地伸向了这片哀愁的天空,我也格外欣赏那些散发着哀愁之气的作品。我发现哀愁特别喜欢在俄罗斯落脚,那里的森林和草原似乎散发着一股酵母的气息,能把庸碌的生活发酵了,呈现出动人的诗意光泽,从而洞穿人的心灵世界。他们的美术、音乐和文学,无不洋溢着哀愁之气。比如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艾托玛托夫的《白轮船》、屠格涅夫的《白净草原》、阿斯塔菲耶夫的《鱼王》等等,它们博大幽深、苍凉辽阔,如远古的牧歌,凛冽而温暖。所以当我听到苏联解体的消息,当全世界很多人为这个民族的前途而担忧的时候,我曾对人讲,俄罗斯是不死的,它会复苏的!理由就是:这是一个拥有了伟大哀愁的民族啊。
⑦人的怜悯之心是裹挟在哀愁之中的,而缺乏了怜悯的艺术是不会有生命力的。哀愁是花朵上的露珠,是撒在水上的一片湿润而灿烂的夕照,是情到深处的一声知足的叹息。可是在这个时代,充斥在生活中的要么是欲望膨胀的嚎叫,要么是麻木不仁的冷漠。此时的哀愁就像丧家犬一样流落着。生活似乎在日新月异发生着变化,新信息纷至沓来,几达爆炸的程度,人们生怕被扣上落伍和守旧的帽子,疲于认知新事物,应付新潮流。于是,我们的脚步在不断拔起的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间变得机械和迟缓,我们的目光在形形色色的庆典的焰火中变得干涩和贫乏,我们的心灵在第一时间获知了发生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新闻时却变得茫然和焦渴。
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似乎已经不会哀愁了。密集的生活挤压了我们的梦想,求新的狗把我们追得疲于奔逃。我们实现了物质的梦想,获得了令人眩晕的所谓精神享受,可我们的心却像一枚在秋风中飘荡的果子,渐渐失去了水分和甜香气,干涩了、萎缩了。我们因为盲从而陷入精神的困境,丧失了自我,把自己囚禁在牢笼中,捆绑在尸床上。那种散发着哀愁之气的艺术的生活已经别我们而去了。
⑨是谁扼杀了哀愁呢?是那一声连着一声的市井的叫卖声呢,还是让星光暗淡的闪烁的霓虹灯?是越来越眩目的高科技产品所散发的迷幻之气呢,还是大自然蒙难后产生出的滚滚沙尘?
⑩我们被阻隔在了青山绿水之外,不闻清风鸟语,不见明月彩云,哀愁的土壤就这样寸寸流失。我们所创造的那些被标榜为艺术的作品,要么言之无物、空洞乏味,要么迷离傥荡、装神弄鬼。那些自诩为切近底层生活的貌似饱满的东西,散发的却是一股雄赳赳的粗鄙之气。我们的心中不再有哀愁了,所以说尽管我们过得很热闹,但内心是空虚的;我们看似生活富足,可我们捧在手中的,不过是一只自慰的空碗罢了。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文中写现代人对“哀愁”多带有鄙夷之色,将之看作是禁锢自己的镣铐急于挣脱和抛弃,明确指出现代人在追求物质欲望时完全失去了天性。
B.作者从切身的人世体验出发,以看似零散随意的意象和极富诗意的笔调描述了“哀愁”的诸种面貌,证明了哀愁是人心中最为温润的东西。
C.第⑥段提到苏联解体的事情,是为告诉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不仅个人不会哀愁了,而且民族缺乏哀愁,从而缺乏凝聚力。
D.全文多在对比中凸显“哀愁”的价值与意义,用哲思的笔调追思了一种远逝的情怀,表现了对缺乏哀愁感的现代文明的深刻反思。
E.作者说自己格外欣赏那些散发着哀愁之气的作品,但现实中许多艺术作品却显得粗鄙乏味,不能真正地切近生活,不能展现生活的本来面貌。
【小题2】在作者认为,真正的哀愁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章分条概括。(4分)
【小题3】结合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简要赏析文末画线语句的含义。(3分)
文章以“是谁扼杀了哀愁”为题有什么好处?(3分)
【小题4】作者为什么说“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似乎已经不会哀愁了”?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8分)

3.语言表达(共1题)

4.
有生命的词语应该反映时代气息,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丰富词义和色彩。“奇葩”就是这样一个雅俗共赏、含义丰富、褒贬兼备、极富生命力的词语。请分别指出下列句子中“奇葩”一词的含义。(6分)
(1)林书豪是第一个在仅仅一周时间内就达到这个高度的NBA运动员,堪称奇葩
(2)有的老师不许学生课堂上插嘴,同学们也大都认为课堂上随意插嘴的人是奇葩
(3)综观这些奇葩校规,其特点荒唐可笑,简单粗暴。尽管用心良苦,但收效甚微。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语言表达:(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