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清华中学2018届高三5月月考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501853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6/8

1.选择题(共2题)

1.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2017上半年数据显示,房价的涨幅大大超过金融产品回报率的最高水平,房地产市场的火爆让金融市场只能望其项背。
②由于暴力伤医事件在各地频繁发生,我国急需出台相关法律,扬汤止沸,遇制这种暴力伤医事件的苗头,为医护工作者撑起法律保护伞。
③他博观约取,师心自用,在原有对汉隶、明清行草等书法精深研习的基础上,形成了符合个人气质的艺术形态。
④孔子和弟子们在一起,谈的都是事关天下苍生的大事,他们不会求田问舍,不会蝇营狗苟,他们是胸怀天下而又洞穿未来的大丈夫。
⑤世界把他忘了,他也好像忘了世界,从37岁到50岁,他只是和他的学生们厮守,优哉游哉,聊以卒岁。
⑥上下五千余年,兴亡百千万事,大概光风霁月之时少,阴雨晦冥之时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2.
下列各句中,所引用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变革是发展的永恒推动力,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国家,都要努力冲破思想的藩篱,勇于创新,力争一流。
B.“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对党员干部来说,走好为官从政的第一步很重要,但守住初心,自始至终坚守住党员干部清正廉洁的底线,则更为重要。
C.“风物长宜放眼量”,祖国山水秀美壮丽,可以陶治性情,愉悦身心,我们在闲暇之余可以多去各地走一走,亲近当地的自然风光,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
D.“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着他的学生,感动着无数人,也因此获得了无数赞誉。

2.诗歌鉴赏(共1题)

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池州弄水亭

张舜民

清溪望处思悠悠,不独今人古亦愁。

借尔碧波明似镜,照予白发萤如鸥。

江山自美骚人宅,铙鼓常催过客舟。

惟有角声吹不断,斜阳横起九峰楼。

(注)①池州弄水亭:杜牧在池州为官时所创,亭上有杜牧诗歌石刻。②铙鼓:乐器,鼓的一种。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人漫步于池州弄水亭,远眺山川美景,思绪万千,感慨无限。
B.诗人登上池州弄水亭,望见清溪清澈如镜,暂时忘却了刚生的愁绪。
C.第五句运用屈原的典故,意在表明自己怀才不遇,却依然心系朝廷。
D.诗人所乘的客船停靠在清溪,铙鼓的敲击声传来,催促着诗人启程。
E. 夕阳斜照,远处传来接连不断的号角声,令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范纯粹①字德孺,以荫迁至赞善大夫。元丰中,为陕西转运判官。时五路出师伐西夏,高遵裕出环庆,刘昌祚出泾原。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诛之昌祚忧恚病卧其麾下皆愤焉纯粹恐两军不协致生他变劝遵裕往问昌祚疾其难遂解。神宗责诸将无功,谋欲再举。纯粹奏:“关陕事力单竭,公私大因,若复加骚动,根本可忧。异时言者必职臣是咎,臣不忍默默以始后悔。”神宗纳之,进为副使,吴居厚为京东转运使,数献羡赋。神宗将以徐州大钱二十万缗助陕西,纯粹语其僚曰:“吾部虽急,忍复取此膏血之余?”即奏:“本路得钱诚为利,自徐至边,劳费甚矣。”恳辞弗受。
哲宗立,居厚败,命纯粹以直龙图阁往代之,尽革其苛政。时苏轼自登州召还,纯粹与轼同建募役之议,轼谓纯粹讲此事尤为精详。时与夏议分疆界,纯粹请弃所取夏地,曰:“争地未弃,则边隙无时可除。如河东之葭芦、吴堡,深在夏境,于汉界地利形势,略无所益。而兰、会之地,耗蠹尤深,不可不弃。”所言皆略施行。纯粹又言:“今宜修明战守救援之法。”朝廷是之。及夏侵泾原,纯粹遣将曲珍救之,曰:“本道首建应援牵制之策,臣子之义,忘躯徇国,无谓邻路被寇,非我职也。”珍即日疾驰三百里,破之于曲律,捣横山,夏众遁去。元祐中,召为户部侍郎。
徽宗立,加龙图阁直学士,改知永兴军。卒,年七十余。纯粹沉毅有干略,才应时须,尝论卖官之滥,以为:“国法固许进纳取官,然未尝听其理选。夫天下士大夫服勤至于垂死,不沾世恩,其富民猾商,捐钱千万,则可任三子,切为朝廷惜之。”疏上,不听。凡论事剀切类此。
(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三》有删改)
注:①范纯粹,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四子。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诛之/昌祚忧恚/病卧其麾下/皆愤焉/纯粹恐两军不协/致生他变/劝遵裕往问昌祚疾/其难遂解/
B.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诛之/昌祚忧恚病卧/其麾下皆愤焉/纯粹恐两军不协/致生他变/劝遵裕往问昌祚疾/其难遂解/
C.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诛之/昌祚忧恚病卧/其麾下皆愤焉/纯粹恐两军不协/致生他变/劝遵裕往问昌祚疾/其难遂解/
D.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诛之/昌祚忧恚/病卧其麾下/皆愤焉/纯粹恐两军不协/致生他变/劝遵裕往问昌祚疾/其难遂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或免罪。范纯粹就是因为父荫而升了官。
B.羡赋,是指赋税收入在收支相抵后所剩余的部分。“数献羡赋”表明当地非常富裕。
C.缗,古代穿铜钱用的绳子,也是古代计量单位,一缗即一串铜钱,一般每串一千文。
D.军,宋代的地方行政区划名,与府、州、监同属于路,它有特定的政治、军事功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纯粹有大局意识。虽然不是自己的防区受到侵扰,他也主动派遣部下救援;与苏轼一同提出募役的建言,得到苏轼的称赞。
B.范纯粹体恤百姓。神宗要把二十万缗钱调拔给他的辖区,他认为这是地方官搜刮的百姓膏血,上书推辞。自己上任,则废除前任的苛致。
C.范纯粹思虑深远。宋夏议和,他认为占领人家的土地不放弃是战乱之源,况且这些西夏土地,有的难于驻守,有的耗费巨大,应果断放弃。
D.范纯粹仗义敢言。宋神宗想再次派军出征的时候,范纯粹直言上奏表示反对;他反对朝廷卖官太滥,认为这样做对士大夫们不公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异时言者必职臣是咎,臣不忍默默以贻后悔。
(2)臣子之义,忘躯徇国,无谓邻路被寇,非我职也。

4.现代文阅读(共3题)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从《中国诗词大会》到《中国成语大会》,从《唐诗风云会》到《最爱是中华》,近来,多档主打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热播,引发社会关注。尤其是《中国诗词大会》点燃了人们心中对传统文化的向往之情,更让舆论惊呼传统文化正在勃兴。
为什么似乎在一夜之间,传统文化节目就火起来了?其实,这些节目并不是最近开播的,不少都播出一些年头了。传统文化节目的产品供给,可以说一直都在持续。
这些年,播放平台的一些文化内容输出,极大拉低了社会需求的下限。电视剧里,变着花样杀掉成千上万日本鬼子的抗战雷剧,“玛丽苏”女主角与“霸道总裁”男主角谈情说爱的戏码,打打闹闹纷纷扰扰的婆媳育儿剧,打着魔幻主义旗号扎堆出现的古装玄幻剧,已经开始让大家厌倦了,大家希望看到有文化积累和沉淀的精品剧目。综艺节目也如此,要么音乐选秀扎堆,要么明星真人秀扎堆,真正有文化内涵的节目也是少之又少。
被乌七八糟的事物包围太久,大家希望看到有文化积累和沉淀的精品剧目。这种需求没有被满足,成为一种强制储蓄,一直在寻找突破口。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再在这种被压制的文化需求的推动下,套用“文青”的话就是,谁的内心没有诗和远方?
另外,更重要的是,这些年来,我国重视并大力推广传统文化的复兴工作。目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意见,宣布将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全面复兴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国民教育始终,中小幼课堂和教材更是其中重点。
从实践上看,各地学校这些年也确实都在传统文化教育上下了很多功夫,比如在武亦姝的学校复旦附中,传统文化教育已成风习。她随口吟诵的《诗经·七月》,学校自编的《中华古诗文阅读》第一册翻开就是。
在看惯了网红脸、听多了鸡汤话的当下,恰如其分地出现了“满足人们对古代才女的全部幻想”—— 长发披垂,柳眉凤目,身材颀长,将一身汉服穿得飘逸出挑,诗词储备丰富,写得一手好字,“腹有诗书气自华”,堪称“颜值与才华齐飞”的武亦姝这样的人物,加上上海高中名校的就读背景,怎能不火?与其让播放平台被庸俗节目占据,不如用充满诗香的节目占据。所以,我们感谢武亦姝,我们感谢这些传统文化节目。他们的坚持,终于等来了社会需求的转向,终于等来了更多人的关注。
需要指出的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有传播基础的部分,也就是说有可能广为传播的部分,莫过于古诗词。而唐诗宋词,我们从小就背,接受面广。所以,传统文化节目的落脚点几乎无一不是如此——学数学要从一加一开始学起,学英语要从ABC开始。古诗词的鉴赏,有助于形成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兴趣。在此基础上,才有向深处探寻传统文化的动力。
不过,我们不会忘记,几年前,《百家讲坛》因为于丹、易中天等人的讲述,让传统文化红火了一阵子,但接下来就恢复平寂了。实实在在的传统文化知识,还是没人看。这次古诗词节目带火的传统文化热潮,能否持续?能否带动更多人去翻阅我们的文化经典?还是会成为新闻热点事件一样,没两天就被人们抛诸脑后?这是需要继续观察和讨论的。
(节编自慕松《传统文化为何成当代热需品》2017年02月16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诗词大会》等传统文化类节目的热播,点燃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向往之情,更说明传统文化正全面复兴。
B.一夜之间突然就火起来的传统文化节目,并不是最近才开播的,传统文化类节目的产品供给其实一直都在持续。
C.由于大家对有文化积累和沉淀的精品剧目的需求没有被满足,《中国诗词大会》就成了被压制的文化需求的突破口。
D.这些年来,我国从中央到地方一直重视并大力推广传统文化的复兴工作,使传统文化节目和传统文化知识、文化经典得到了持续地发展。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些年,播放平台的一些文化内容输出,极大地拉低了社会需求的下限,例如充斥荧屏的各类电视剧和综艺节目。
B.“满足人们对古代才女的全部幻想”的武亦姝的走红,表明了人们宁愿用充满诗香的传统文化节目占据播放平台的意愿。
C.各地学校这些年也确实都在传统文化教育上下了很多功夫,像《诗经・七月》这样的诗歌,学生都能随口吟诵,可见传统文化教育已成风习。
D.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最有传统基础的部分,也就是说是有可能广为传播的部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抗战神剧,都市爱情剧、婆媳育儿剧、古装玄幻剧等电视剧和音乐选秀、明星真人秀扎堆的综艺节目,由于大多缺乏文化内涵,观众已经开始厌倦了。
B.建立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兴趣,古词的鉴赏是基础础,有了它就有了向深处探寻传统文化的动力。
C.《百家讲坛》让传统文化火了一阵子,是因为于丹、易中天等人的讲述;之后恢复平寂,因为实实在在的传统文化知识不能引起大多数人的兴趣。
D.被古诗词带火的传统文化热潮潮能否具有续性、带动性,持久性,还有待于继续观察和讨论。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最后一次告别
胡发平
事情是这样发生的。
昨夜是司机最后一次出车,他要告知女人他退休了。这事儿太简单不过了,可是女人意外地没有来。司机心里忐忑不安,对女人似乎有了某种牵挂。
翌日,司机便打的直奔女人家。他坐在的士上,沉淀下去的回忆无意间被翻开,零散的洒落在街道。
几年了,每周末女人都上班到很晚,下班时正好赶上末班车,她坐车一直坐到终点。终点在一条街的尽头,而她家就在正对着街的一条深巷里。她最后一个下车,司机也不忙把车开走,依然亮着前灯,照着通向她家的深巷子。
女人呢,一点也不害怕了,踩着那一地明亮的灯光走到家门。之后,女人向司机挥手致意,露出一脸灿烂的笑容。是时,司机也闪烁两下车灯回敬,然后欣慰地才调头开走。
司机已在公交车驾驶员这个岗位上熬到了年纪,满头如雪的白发。他驾驶着大班车,载着芸芸众生的欢乐或悲哀,往返穿梭在这个城市上万次,也饱经风霜雨雪,现已经安全“着陆”了。
然而,不论司机见识到什么危险或悲剧,那女人向他挥手致意的景象,却已经牢牢地铭记在他的心里,融入在了他的生活。所以他一定要告知女人,他不能“照亮”她了。
的士缓缓地停在街的尽头,他的心忽然被回忆撞了一下。他走进了巷子,觉得巷子窄小,两旁房屋破旧潦倒,仿佛他以前从来没有见过似的。他一路走去,惶恐和慌乱之感愈来愈强。难道这是他无数次照亮的巷子吗?难道这是她黑暗中要通过的巷道吗?他一路走去,精神上的担忧有增无减。他看见屋前的花坛和爬墙的紫腾,立刻就知道他找对了地方。
于是,他站定在女人家门口。
咚咚咚,司机敲了三下门。迷迷糊糊中,他听到屋里传出一个苍老懦弱的声音。
咚咚咚,谁呀?门“吱”的一声开了。一位老奶奶怯怯地立在门口,看上去好像是腿脚不大利索,摇摇晃晃的。司机上前跟老人打了招呼,但他没了先前的喜色。
老人两眼闪着陌生的光,不安地在他身上搜索了好一阵。忽然一甩手,晃荡着自顾地往屋里走。司机赶忙搀扶着老人进屋,让她坐在沙发上。他打量着她小小的家,简单的家具,简单的陈设,但墙上却挂满了各种奖牌,还有出席各级劳模表彰大会的留影——天哪,老人原是本市棉纺厂的厂长。那时候,她多么的荣耀啊。
一张照片上,老人笑容可掬地与五个大学生在一起,其中一个女孩老人还用长长的胳膊搂着她的肩膀。司机仔细辨认,女孩就是他要找的女人。
不错,是她,肯定是她。女人原是老人捐资助学的学生。
司机的心被撞击,仿佛是寒冬里起了一盆火,立刻让他在小小屋里捡拾到许多温暖。
老人欣喜地告诉司机,女孩来自山区农村,大学毕业后分在医院当了大夫。昨晚,她有手术,没有来。稍息会儿,老人又款款而谈,说,她周末抽空就来,帮我擦洗身子,整理家务。你瞧,这不争气的腿脚,拖累孩子啦。
从老人的话语中,可以听出她没有过多抱怨过去,却热诚对待自己时下的生活。司机思绪万千,隐约看到了老人炫耀的过去,一段温馨感人的后来。他的心再次被撞击,眼不经意间滚下一颗泪。最后,他结结巴巴地说句笨拙的话,告别老人。老人硬是起身相送,她在屋里走动很慢,很吃力。
司机已走出小巷,老人还立在门口招手,喊着明儿再来一类的话儿。从巷口往里看,老人变得很矮小,伸出的右臂像一只细弱而又竭力摇动着的翅膀。
就在司机离开小巷那时,他慢慢地向深巷微微弯腰,在心底里深深地向老人和女人祈福。
(选自《百花园》2013年3期,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昨夜是司机最后一次出车,她要告知女人他退休了,但“女人意外地没有来”让他心生牵挂,设置了悬念,引出了后文“家访”的故事。
B.文中说公交司机往返穿梭城市之中,但已经安全“着陆”了,不仅赞美了司机的敬业精神,而且也表达了对普通劳动者敬业精神的敬意。
C.文中多次写到司机的心被撞击,听完老人的讲述后不经意间滚下一颗泪,写出了司机对老人艰辛生活的同情。
D.小说开头先写司机坐在的士上翻开回忆,后写“的土缓缓地停在街的尽头”回到现实,交代背景故事,情节安排富有匠心。
【小题2】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情节安排巧妙,多条线索交织,请至少理出两条线素,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专家指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郝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近十几年来,核心素养的教育与测评日益引起全球的关注,甚至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制定教育政策、开展教育改革的基础。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与经济变革,全球许多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都在思考如何培养未来的公民,以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与生活。
(捕编自《人民日报》2016年10月13日《今天,为何要提“核心素养”》)
材料二: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基于全面发展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它包含多方面多层次的品质结构。对于“核心素养”一词,不同国家表述不同,如美国将其称之为“关键素养”,澳大利亚称为“综合能力”,但都表达了对于未来的公民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应该具备怎样素质的追问。
材料三:
作为与终身学习战略并行的教育变革的指导体系,核心素养已成为近十年来欧盟教育发展的支柱性理念。欧盟希望以核心素养取代传统的以“读、写、算”为核心的基本能力,引发并指导各成员国的课程变革。2006年12月,欧洲议会(Europen Parliament)和欧盟理事会(EuropeanCouncil)通过了关于核心素养的建议案,向各成员国推荐母语、外语、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公民与社会素养、创业精神以及艺术素养等八大核心素养体系,每个核心素养均从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维度进行描述。在这一建议案中,核心素养被定义为:在知识社会中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
欧盟学生核心素养的核心理念是使全体欧盟公民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其突出特点在于统整了个人、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的目标与追求。相比分科知识,欧盟的核心素养理念具有更强的综合性、迁移性等特征,但它并没有排斥母语、数学和科学等传统意义上的基本技能,这印证了欧盟核心素养的基本理念是强调跨学科、综合性的能力培养,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传统的基本技能,而是将其作为核心素养的基础。
(选编自胡升平《核心素养,欧盟的观点》新浪博客)
材料四:
知识在人的外层,能力在人的中层,素养在人的内层。也就是说,素养跟人的关系最紧密。知识、能力一般只停留在人的认识领域和范围,而素养还进入人的情意、精神,乃至于血液、神经,它和人的整个生命融为一体,变成人的天性、习惯、气质、性格,所以它会在一切场合、一切活动中自然流露、表现出来,这是素养最本质的特点。
素养具有综合性、包容性。一般而言,能力包含知识,而素养包含知识和能力,但值得强调的是,不是所有的知识和能力都能转化为素养,只有当知识由公共知识真正转化为个体知识、能力,由只在特殊情境表现出来的能力转化为具有广泛的迁移性的能力时,知识和能力才会成为人的一种素养。反过来说,最有价值的知识和能力就是可以转化为人的素养的知识和能力。
(选编自余文森《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意蕴》)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从社会价值角度全面地阐释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功能。
B.材料二图中表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多方面多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
C.材料四从结构这个方面,论述素养在内层是最本质特点,结构中富有综合性、包容性。
D.四则材料围绕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主题,涉及核心素养的教育、发展,以及国外成果。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欧盟学生核心素养在内容界定和价值取向方面有什么不同。

5.情景默写(共1题)

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乐声之多与市井言语对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山中雾气和空中尘埃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马说》中写到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悲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2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3道)

    情景默写:(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