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500627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1/7

1.选择题(共6题)

1.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陶渊明早年曾几度出仕,后来因为不满当时黑暗腐败的政治而走上归隐之路,过起了瓜田李下的田园生活。
②谁个惩办要严,谁个处罚从轻,农民都有极明白的计算,罚不当罪的极少。
③原来谦虚谨慎、勤奋努力的奥运冠军不复存在了,现在的他骄傲自大、目中无人,最终不孚众望,终于栽了大跟头。
④小强在超市购物时,明明把挎包存进超市的自动寄存柜,准备取走时却发现挎包不胫而走,谁该对此负责?
⑤被誉为“诗仙”的李白是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但其出生地却始终存在争议,可谓众说纷纭,风生水起,难有定论。
⑥著名女作家迟子建说,好的小说家很像一个修行的人,穿行在繁华的现实世界里,不管世态多么炎凉,都会安之若素。
A.①③⑥B.①②⑤C.②③⑤D.②③⑥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登上仰慕已久的泰山,同学们眼界大开,他们一会儿俯瞰脚下的云雾松柏,一会儿举目仰望远处的落日,指点江山,心潮澎湃。
B.奥运会开幕式上五彩斑斓、光彩夺目的焰火点亮了雄伟的“鸟巢”,扮靓了深邃的夜空。
C.“古来磨灭知几人,此老至今元不死。”文天祥就义已7个世纪有余,但他为国家社稷殒身不恤的品德、毁家纾难九死不悔的精神,足以使他名垂万古、俎豆千秋!
D.回首分手的时候,你我风华正茂 ,曾几何时,双鬓已然秋霜!
3.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野生兰花有两万多种,花的形状、大小、颜色、香味千奇百怪,但是目的只有一个:用花香吸引昆虫或蜂鸟来采蜜,花粉沾到了它们的身上,①   能帮助兰花传粉。②   兰花的繁衍离不开这些授粉者,③   它有着什么样奇怪的形状、构造,④   为了适应授粉者。授粉者为了能采到花蜜,⑤    要适应兰花。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兰花和授粉者⑥ 一起进化。

 

 

 

 

 

 

 

 

A

 

 

所以

 

无论

 

也只是

 

 

 

B

 

 

因此

 

不管

 

也都是

 

 

 

C

 

/

 

那么

 

即使

 

也是

 

 

 

D

 

然后

 

这样

 

尽管

 

但都是

 

 

/

 

 

 
A.AB.BC.CD.D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也是世界上最早制茶的国家,很久以前,中国人就把茶树种子和种茶经验传授给世界各国人民。
B.电视台推出了一档以读信为主要形式的节目,一封封饱含深情的书信,带领观众走进鲜活的时代场景,感受无比生动的人物情态。
C.我们曾经推崇鲁迅怀疑、批判和抗争的精神,然而在当下,不但这种精神没有被很好的继承,而且被很多人遗忘甚至铲除。
D.在2016年尤伯杯羽毛球赛决赛中,中国女队以3:1战胜韩国队,成功卫冕冠军,实现在这一赛事上的三连冠,这也是中国队第十四次捧起尤伯杯。
5.
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A.是寡人之过也
B.唯君图之
C.夫晋,何厌之有。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6.
以下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B.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C.夫晋,何厌之有?
D.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2.诗歌鉴赏(共1题)

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宿池州齐山寺,即杜牧之九日登高处
杨万里
我来秋浦正逢秋,梦里重来似旧游。
风月不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
谪仙狂饮颠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楼。
问着州民浑不识,齐山依旧俯寒流。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本诗首联点明来秋浦(即池州)的时间和自己对这里的向往,以实为梦,以新游为旧游,写出对此地的亲切感情。
B.颔联“风月不供诗酒债”,风月,指自然景物,作者在此指出留恋山水、纵情美酒会让人消磨意志,不思进取。
C.颈联中,“谪仙”诗风豪放,“小杜”放荡不羁;前者写出过“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名句,后者发出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感慨。
D.诗题中的“九日”是指重阳节,古人喜欢在此佳节登高远望,啸咏骋怀。
E. 诗人登临杜牧曾登高之处,运用拟人、用典等手法,既详细描绘了池州的美好风光,又表达了对先贤的景仰与追思之情。
【小题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高渐离以筑击始皇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扑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社稷幸得血食:国家或许得到保存。血食,享受祭祀。②庸保:帮工,伙计。庸,同“佣”。③家丈人:东家,主人。④矐其目:弄瞎他的眼睛。矐,熏瞎。
【小题1】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扑秦皇帝/不中
B.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扑秦皇帝/不中
C.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扑秦皇帝/不中
D.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扑秦皇帝/不中
【小题2】下列是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社稷,社为谷神,稷为土神。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这叫“祭社稷”,后来“社稷”就被用来借指国家。
B.皇帝,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自称“始皇帝”。从此“皇帝”成为中国两千年多来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C.堂,中国古建筑讲究“堂在前,室在后”,“堂”为行礼、交际的所在,相当于现在的客厅;“室”是内室,是堂里面住人的寝室。成语“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
D.筑,中国古代竹制乐器,起源于楚地,其声悲亢而激越,在先秦时广为流传。荆轲西刺秦王,太子丹易水送别,好友高渐离就曾慷慨击筑,荆轲和而歌之。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被燕国派刺客的行为激怒,立即增派军队前往赵国,令王翦的军队去攻打燕国,之后攻克了燕国的都城蓟。
B.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人搜查通缉燕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高渐离改变姓名藏匿在宋子做佣工。
C.高渐离在得知别人知道了他的身份后,不再担心受怕地躲藏了,于是换上了自己原来的行装。
D.秦始皇怜惜高渐离擅长击筑,于是特别赦免了他的死罪,熏瞎了他的眼睛,留在身边击筑。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
(2)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去者。

4.现代文阅读(共2题)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新诗的“变”与“常”
吕进
新诗是中国诗歌的现代形态。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变,所以“变”是新诗的根本。对新诗的“新”的误读,造成了新诗百年发展道路的曲折,造成了在新文学中充当先锋和旗帜的新诗至今还处在现代文学的边缘,还在大多数国人的艺术鉴赏视野之外。在一些理论者那里,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
其实,“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题。“变”就是“常”,而且是一种永恒的“常”。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取决于它对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新诗的“变”又和中国诗歌的“常”联系在一起。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无论怎么变,这些“常”总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重新认领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振衰起弊的前提。
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也就是说,“常”不是诗体,不是古典诗歌本身,“常”是诗歌精神,是审美精神。
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崇尚家国为上。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和同情,常常是和对家国的兴衰的关注联系在一起的。“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是古诗发展的一个规律。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没有“走出”,没有审美距离,就没有诗美体验,也就没有诗。但这是创作状态。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从来讲究“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常”。
新诗可以不都写现代格律诗。但是,中国古典诗歌是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要义就是诗对形式和音乐性的寻求。注重听觉,注重吟诵,因而注重格律,这是中国古诗的“常”。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这是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许多新诗人对此有所感悟。徐志摩在《翡冷翠的一夜》的创作中加强了音乐性,闻一多说,这是徐诗“一个绝大的进步”。从“感情泛滥”到“情感羁勒”,说明徐志摩的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强。没有形式感和音乐感的人绝对称不上是诗人。
中国诗歌在传播上也有“常”。在诗歌创作寻言的时候,总是尽量用最浅显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诸如此类的诗章在我们民族中流传千年,和言说方式非常有关。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这是新诗必须注意的我们民族诗歌之“常”。
新诗,新其形式需是诗。新诗在“变”中就有时时回望“故乡”的必要。在 “变”中继承“常”是非常重要的。
(选自《人民日报》2010年3月15日)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诗歌的“常”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诗无论怎么变,“常”都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所以新诗有的时候要在“变”中继承“常”。
B.中国诗歌在精神上从来崇尚家国为上,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
C.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常”是诗歌精神,是审美精神。
D.在传播上,中国诗歌总是尽量用最浅显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
【小题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诗歌一直讲究以“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为评价标准,而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
B.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是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
C.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这便是创作的境界。
D.当徐志摩的诗从“情感泛滥”到“情感羁勒”时,证明了他在诗歌创作上加强了形式感和音乐感。
【小题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
A.变是新诗的根本,作者认为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
B.现今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彰显了新诗对新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
C.在“变”中继承“常”,在“变”中时时回望“故乡”,新诗就会在未来文学中充任先锋和旗帜的作用,就可以进入国人艺术鉴赏的视野之内了。
D.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是民族诗歌之“常”,在新诗未来发展创作过程中也同样值得我们重视。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1965年,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群年轻人将一些涂成白色、没有上锁的自行车放在公共区域,供人们免费使用。这次尝试被普遍认为是共享单车的起源。现今,共享单车在全球遍地开花,但是发展得都不尽相同。
有数据显示,西雅图市的斜坡道路是该计划夭折的重要因素;纽约市公共自行车共享计划在用户体验不佳的情况下,经营状况也每况愈下;又比如,巴塞罗那的Bicing每年赤字竟高达1200万美元,与Bicing同属难兄难弟的还有伦敦公共自行车系统……
与众不同的是,法国成了世界上首个成功推行共享单车项目的国家。最为著名的案例应数巴黎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Velib,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便宜,当然,该系统运转良好还离不开资本及政府的配合——通过与德高广告公司合作。
(摘编自《共享单车在中国很火热在欧美日子并不好过》,新浪综合,2017-03-22)
材料二
只有共享的旗帜,没有共治的思路,“骑得更远”只会是一句口号。从媒体报道来看,共享单车的管理涉及到两个职能部门,交通部门大多持开放心态,城管部门大多是谨慎口吻。共享单车的管理乱局,其实也是新的“公地困局”。反正道路是公共资源,企业可以乱投放,骑者照样乱停靠。当然,板子也不能全部打在管理上,大家,包括骑行者,也应该为文明骑行做些什么。要共享,得共治。共享单车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也是社会治理共识的形成。
(摘编自《商报评:如何让共享单车骑得更远?》,深圳新闻网,2017-3-23)
材料三
近日,深圳蛇口湾厦山公园出入口,出现了大批被人为破坏的共享单车。面对堆积成山的共享单车,从事此领域的企业,显然难逃其责。无论是提供共享单车的企业、参与享受共享单车便利的个人,还是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机构,面对有助于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共享单车,反思的视野目前尚停留在那辆街头的单车上,倘若承认我们共享的不只是一辆单车,而是一种社会运转的思维,那么就需要将反思的视野放得再宽阔一些,去关注社会良性运转的基石:信任、规则与秩序。
(摘编自《共享单车应真正体现共享思维》,《人民网·观点》,2017-03-19)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指出,起源于荷兰、推广到全球的共享单车已经出现两极分化:不是亏损严重而夭折,就是发展良好大赚特赚。
B.材料二提到,交通和城管两部门面对共享单车管理难题持有不同态度,反映了职能部门间缺乏沟通、各自为政的现实。
C.材料二认为要共享,就得共治,共享的旗帜和共治的思路缺一不可,共享单车持续发展必须在社会治理共识形成之后。
D.材料三认为如果缺乏社会良性运转所需要的信任、规则和秩序,共享单车当前面临的管理难题就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小题2】西方国家共享单车现状对我国共享单车发展有哪些启示?结合材料一简要回答。
【小题3】材料二和材料三一致认为,要突破共享单车的管理困局,这个领域的企业、公共管理者和享受此便利的市民都有责任。针对“共享单车”出现的问题,分别从企业、公共管理者、市民这三个层面你能想出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请分条作答。

5.材料作文(共1题)

11.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不久前,一辆三轮车把一辆宾利车给撞了,骑三轮车的老大爷赶忙道歉解释说:不好意思,自己残疾,腿脚不好。开宾利车的是一位小伙子,当他了解到情况后,大度地说:算了吧,也不是故意的。小伙子刚要开车走,老大爷觉得还是要赔偿,便赶紧扔到宾利车里一袋葱。
这一事件的结局,让大家心里觉得很温暖,对小伙子和老大爷解决问题的做法赞不绝口。
请根据材料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字数不少于800字。
要求:题目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
题目一:小伙子,好样的
题目二:为识理的老大爷点赞

6.语言表达(共1题)

12.
下列词句出自陶行知先生题晓庄学校对联,请把它们组合成正确的上下联。
五谷不分  大事必闻  四体不勤  才算学生  小疑必问  孰为夫子
上联: 下联: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6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