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2题)
1.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武汉、南京等城市出现的大型洪涝让不少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产生怀疑,专家指出,莫因发生洪涝就将“海绵城市”建设一笔抹杀。
②处在上海近郊的闵行,去年“商业综合体”格外热闹,宝龙城、七宝万科广场、新华联购物中心火爆开业,人潮涌动,呈现咄咄逼人的气势。
③理解我们的宏伟目标就必须联系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1840年以来的近现代史和90多年党的奋斗史,我们要敬畏和感恩历史,不可数典忘祖。
④目前,这两家馒头店都已改头换面,摆脱了脏乱差的加工环境,其中一家馒头店已符合发证条件,并顺利办理了卫生许可证和营业执照。
⑤日本动画不仅能够在其本土占据商业和文化双重层面的主流,而且能够在东亚市场与好莱坞形成分庭抗礼的局面,进而借助网络在全球范围吸引大量粉丝。
⑥昆明VR主题公园围绕“科普益智、亲子互动、时尚休闲”三个核心全力打造多元化的休闲综合体,适合不同人群,让你有设身处地的感受。
①武汉、南京等城市出现的大型洪涝让不少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产生怀疑,专家指出,莫因发生洪涝就将“海绵城市”建设一笔抹杀。
②处在上海近郊的闵行,去年“商业综合体”格外热闹,宝龙城、七宝万科广场、新华联购物中心火爆开业,人潮涌动,呈现咄咄逼人的气势。
③理解我们的宏伟目标就必须联系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1840年以来的近现代史和90多年党的奋斗史,我们要敬畏和感恩历史,不可数典忘祖。
④目前,这两家馒头店都已改头换面,摆脱了脏乱差的加工环境,其中一家馒头店已符合发证条件,并顺利办理了卫生许可证和营业执照。
⑤日本动画不仅能够在其本土占据商业和文化双重层面的主流,而且能够在东亚市场与好莱坞形成分庭抗礼的局面,进而借助网络在全球范围吸引大量粉丝。
⑥昆明VR主题公园围绕“科普益智、亲子互动、时尚休闲”三个核心全力打造多元化的休闲综合体,适合不同人群,让你有设身处地的感受。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①④⑥ | D.②③⑤ |
2.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教育部研发《小学图书馆基本配备书目》是为了以帮助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成为儿童阅读的合格守门人的目的,让他们从众多的图书中找到适合儿童阅读的读物。 |
B.公立医院要优先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强化药物使用监管,大力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促使医疗机构主动规范医疗行为,积极发挥在合理用药方面的药师作用。 |
C.将发展权的实现状况作为人权评价的核心维度,可以对发展中国家取得的人权成就形成更清晰的理解,防止发展中国家不落入片面强调个人自由权利的自由主义陷阱。 |
D.“美中企业总商会”是非营利性质的民间社团组织,创办的宗旨是加强美中企业家的联系,为美中在经贸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搭建平台,促进美中经贸关系发展。 |
2.诗歌鉴赏- (共1题)
3.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小题。
岁暮杂感十首(其二)①
曾国藩
高嵋山下是侬家②,岁岁年年斗物华。
老柏有情还忆我,夭桃无语自开花③。
几回南国思红豆,曾记西风浣碧纱。
最是故园难忘处,待莺亭畔路三叉。
(注)①曾国藩25岁进京科考未第,客居京城,准备参加来年会试,除夕将至时写下此诗。②侬:我。③夭桃:出自《诗经》,以“夭桃”称艳丽的桃花。
【小题1】对这首诗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E. 全诗一改传统思乡诗灰暗凄婉的色彩,语言质朴,笔调自然,词约意丰。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岁暮杂感十首(其二)①
曾国藩
高嵋山下是侬家②,岁岁年年斗物华。
老柏有情还忆我,夭桃无语自开花③。
几回南国思红豆,曾记西风浣碧纱。
最是故园难忘处,待莺亭畔路三叉。
(注)①曾国藩25岁进京科考未第,客居京城,准备参加来年会试,除夕将至时写下此诗。②侬:我。③夭桃:出自《诗经》,以“夭桃”称艳丽的桃花。
【小题1】对这首诗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高嵋山下”交代了故乡的确切方位,“是侬家”一挥掷地,有力地烘托出作者对故乡的自豪和对青年自我的信心。 |
B.“物华”指自然风貌,“物华”前着一“斗”字,一方面突出故园万物竞绿的风姿,更重要的是表现出乡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
C.颔联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在“老柏有情”“夭桃无语”的对举中写出故乡树木花草对主人的悠悠思念。 |
D.颈联写红豆相思,西风浣纱,诗人在春秋交替中回想起自己在故乡的一段美好情愫,从而更激发了搏击人生的壮志豪情。 |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3.现代文阅读- (共2题)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乡贤,旧时又称乡绅,是指在本乡本土知书达理、才能出众、办事公道、德高望重之人。这些乡贤或以学问文章、或以清明善政、或以道德品行等赢得乡邑百姓的高度认同和效仿,从而形成植根乡野、兴盛基层的乡贤文化。乡贤文化的核心和基础是乡贤,乡贤的流失,必然导致乡贤文化的衰微。
传统乡贤文化的兴盛,在于乡绅在传统基层社会具有广阔的用武之地。在古代社会,中国历代统治者对基层社会控制相对较松,不少朝代是县以下不设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皇权不下县”。县以下的广大区域没有国家权力组织,主要依靠乡绅发挥作用来有效填补国家权力的空白。地方乡绅在国家行政体制之外代替或配合官府处理大量社会公共管理事务。这些事务涉及诸多内容,如基础设施建设、救灾、教育、维护社会秩序等。清代实行较为严密的保甲制度,官府在基层推行保甲法时,常常不得不借助乡绅及宗族组织完成,多半“责成本乡绅士,依照条法,实力举行”。可见乡绅对基层社会控制力之强和乡绅的作用之大。
反观当今,国家在县级政府以下设有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三级权力组织,对基层社会的掌控基本做到全覆盖。由于国家从组织机构上编织了较为完善的乡村管理系统,今天的乡贤很难像过去的乡绅一样,在乡村治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无疑是乡贤文化衰落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传统乡贤文化蔚为壮观,还有另一关键原因,这就是古代官场的“告老还乡”制度,保证了乡贤人才的绵绵瓜瓞,代不乏人。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有官吏“退而致仕”“还禄位于君”的记载。唐宋以降,官吏退休还乡渐成规矩,至明清时期,已成雷打不动的制度。官吏退职返乡,积极意义十分明显。其一,进则为官、退则为绅的返乡模式实现了人才资源从乡村流出到返回乡村的良性循环,使社会人才分布结构趋于合理,有利于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其二,官吏回乡后为建设故里出力,治理乡村、造福桑梓,崇文兴学、教化一方,保障了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事业兴旺发达,也使乡贤文化在乡村代代相传。其三,退职官员返乡,将毕生所学和积累的经验用于建设家乡,在维系乡村和谐稳定的同时,也促进了城市与乡村的平衡发展。
如今,各级领导干部退职后在城市养老的多,告老还乡建设乡村者少。如今的乡村再也无法像过去那样,实现人才从流出到流入的良性循环。当“告老还乡”被摈弃以后,乡贤的重要来源枯鱼涸辙,乡贤文化的凋敝也就在所难免了。
当代中国的重要课题之一,是如何把广大农村地区建设成为“生产发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美丽农村。传承和弘扬乡贤文化,就是汲取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智慧和经验,为农村治理提供有益的借鉴之资。
(选自钱念孙《乡贤文化为什么与我们渐行渐远》,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乡贤,旧时又称乡绅,是指在本乡本土知书达理、才能出众、办事公道、德高望重之人。这些乡贤或以学问文章、或以清明善政、或以道德品行等赢得乡邑百姓的高度认同和效仿,从而形成植根乡野、兴盛基层的乡贤文化。乡贤文化的核心和基础是乡贤,乡贤的流失,必然导致乡贤文化的衰微。
传统乡贤文化的兴盛,在于乡绅在传统基层社会具有广阔的用武之地。在古代社会,中国历代统治者对基层社会控制相对较松,不少朝代是县以下不设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皇权不下县”。县以下的广大区域没有国家权力组织,主要依靠乡绅发挥作用来有效填补国家权力的空白。地方乡绅在国家行政体制之外代替或配合官府处理大量社会公共管理事务。这些事务涉及诸多内容,如基础设施建设、救灾、教育、维护社会秩序等。清代实行较为严密的保甲制度,官府在基层推行保甲法时,常常不得不借助乡绅及宗族组织完成,多半“责成本乡绅士,依照条法,实力举行”。可见乡绅对基层社会控制力之强和乡绅的作用之大。
反观当今,国家在县级政府以下设有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三级权力组织,对基层社会的掌控基本做到全覆盖。由于国家从组织机构上编织了较为完善的乡村管理系统,今天的乡贤很难像过去的乡绅一样,在乡村治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无疑是乡贤文化衰落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传统乡贤文化蔚为壮观,还有另一关键原因,这就是古代官场的“告老还乡”制度,保证了乡贤人才的绵绵瓜瓞,代不乏人。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有官吏“退而致仕”“还禄位于君”的记载。唐宋以降,官吏退休还乡渐成规矩,至明清时期,已成雷打不动的制度。官吏退职返乡,积极意义十分明显。其一,进则为官、退则为绅的返乡模式实现了人才资源从乡村流出到返回乡村的良性循环,使社会人才分布结构趋于合理,有利于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其二,官吏回乡后为建设故里出力,治理乡村、造福桑梓,崇文兴学、教化一方,保障了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事业兴旺发达,也使乡贤文化在乡村代代相传。其三,退职官员返乡,将毕生所学和积累的经验用于建设家乡,在维系乡村和谐稳定的同时,也促进了城市与乡村的平衡发展。
如今,各级领导干部退职后在城市养老的多,告老还乡建设乡村者少。如今的乡村再也无法像过去那样,实现人才从流出到流入的良性循环。当“告老还乡”被摈弃以后,乡贤的重要来源枯鱼涸辙,乡贤文化的凋敝也就在所难免了。
当代中国的重要课题之一,是如何把广大农村地区建设成为“生产发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美丽农村。传承和弘扬乡贤文化,就是汲取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智慧和经验,为农村治理提供有益的借鉴之资。
(选自钱念孙《乡贤文化为什么与我们渐行渐远》,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旧时地方上以学问、善政、道德等闻名的人,被官方授予“乡贤”称号,赢得乡邑百姓的高度认同和效仿。 |
B.古代社会“皇权不下县”,因此县以下区域都由地方乡绅负责处理社会公共管理事务。 |
C.当今中国的组织机构对基层社会的掌控基本做到全覆盖,这是乡贤文化衰落的一个重要因素。 |
D.“告老还乡”制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成为定律,这一制度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
A.文章从管理体系和退休制度两个方面,阐述了传统乡贤文化蔚为壮观的原因。 |
B.文章运用古今对比的手法,论述了影响乡贤文化由兴盛到衰微的重要因素。 |
C.第2段提出乡贤填补县以下区域中国家权力的空白之后,用清代保甲制度作为例证。 |
D.第5段通过详细介绍古代官吏的用人制度,来阐释“告老还乡”的积极意义。 |
A.如今的农村因乡贤消失而导致乡贤文化衰落;要想传承乡贤文化,首先要培养乡贤。 |
B.中国历代统治者对基层社会控制相对较松,于是乡贤就成为传统社会中协调国家政权与基层民众关系的重要角色。 |
C.古代“告老还乡”制度对于解决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城乡平衡发展等当代社会问题,也有借鉴意义。 |
D.现代社会强调乡贤文化的复兴,不仅要汲取传统文化的智慧和经验,也要坚持依法治乡的现代理念。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苏格兰的风
苏丽丽
①一直很喜欢宗白华的一句话,他说晋人在山水中,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对我而言,每一次旅行就是向内发现自己的深情的过程。被各种文字图像规训过的现代人,其实最难唤起的是感动,因为有些美景来得太容易,那些旅程太流水线。也许只有决然地将自己放置在一个有意无意的困境中,才能唤醒原初的遇见的感动。
②今年夏天去了苏格兰,比北更北的地方。在牛津的古老学院里坐久了,觉得那些历史似乎都化在骨子里,懒得抬眼从迷思中醒来。似乎英国从来都是如此这般温文尔雅,带着古旧的华丽印记。英国中产阶级休闲时最爱的温德米尔湖区,有最纯正的英国乡村范儿。漫步湖区小路,到处是苍苔冷冷,绿意朴拙,偶尔可见一人一狗安静走过。英国的乡村就是这样带着优雅和尊严慢条斯理地存在着,但都太符合想象,一种倦怠不禁从心底蔓延开来。
③苏格兰高地则迥然不同,剥离华美的历史和文明的外壳,那种粗粝雄浑,让人一见就说不出话来。眼前的风景似乎早已见过,前世今生,有一种心心相印的熟悉感;但又在某个节点无穷惊喜,刷新了原先的想象。
④在沉默的无边无际的公路上,看到了苏格兰高地最美的一部分风景。高山,深林,疾风,劲草,大海,平原;云层那么低,那么厚,几乎压在山峦和平原之上,带着海洋饱满的水分,丰盈流动,变幻万端。前方的路延伸得无穷无尽,虽然是八月,草地已然尽是黄色。感觉自己像被包裹在天地之间的一个大玻璃盒里,只有置身于这样的场景,才能理解英国风景画家笔下的云层为何那样丰富;只有亲眼见到苏格兰的风景,才能理解这个民族为何那样坚忍强悍。
⑤一路向北,温度很低,八月里,穿着薄羽绒服还是觉得冷,这是比漠河还要北的地方。路过的因弗里斯小城像停留在17世纪,整个城市清冷,冷清。市中心桥边的古堡和尖顶教堂,朴素安静。
⑥听说苏格兰的城堡最值得看,于是千里迢迢去看斯通黑文城堡。在全球旅游旺季的八月,这里游人寥寥。城堡位于悬崖边的海岸上,早已沧桑遍体。还未走近它,就被海风吹得站不住脚。海边的峭石上,城堡孤零零的,脚下是北海的惊涛,一拍拍地咬噬着岩石。屋顶和墙壁早已倾颓,千疮百孔,城堡虽形销骨立,却坚忍、傲慢。据说这个城堡曾经挡住了英格兰军队十个月的围攻,保障了苏格兰的王权。多少金戈铁马远去了,眼前海鸥悲鸣、断壁残垣,视野尽处是幽深的苍黑的北海,漫天漫地,让人突然觉得,这才是从茫茫的历史深处吹来的悲风。可怜的现代人,太久地生活在符号的世界中,那些更深的感受,似乎根本进入不到心里。
⑦经过的其他城堡,几乎都是一样的破败。那些已经被时间磨损得形状模糊的兽首和神灵、武士的面容,那无处不在的八月的寒风,那些黑暗的冰冷的石墙垒出来的幽深的房间,都在提示我,这是一个苦寒之地。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并不占有地缘或气候上的先机,但在他们并不漫长的历史中,却出现了无数扭转人类文明进程的风流人物。
⑧直到在暮色中抵达爱丁堡,连绵的壮丽高大的古建筑之城缓缓地铺陈在我面前的那一刻,我被一种璀璨的“文明的他者”的光芒震慑了。爱丁堡无愧是“北方的雅典”,它气象阔大,仪态万方,丝毫不容轻亵。在任何一个角落,爱丁堡都是典雅与得体的表率。它的城堡和大学,保存完好的古典建筑和街道,满眼的苏格兰格子和满耳的风笛声,都带着苏格兰人的骄傲和文化印记。朋友说,你一定要去酒吧,叫上一杯烈性黑啤,听他们唱歌,那才是苏格兰。不由想起了自金雀花王朝以来英格兰对苏格兰的不断征服与蚕食,想起了因《勇敢的心》而为世人熟知的苏格兰勇士的形象……
⑨结束苏格兰之旅,回到湿热的南京,回到桂子香气里,回到嗅觉和味觉都无比亲切熟悉的江南,也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想起那些在苏格兰吹过的风,心中顿时一虚一紧,觉得这样出离现实的片刻,正是人生最好的礼物。
(文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作者写第2段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小题3】“苏格兰的风”在文中有什么意蕴?请结合全文探究。
苏格兰的风
苏丽丽
①一直很喜欢宗白华的一句话,他说晋人在山水中,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对我而言,每一次旅行就是向内发现自己的深情的过程。被各种文字图像规训过的现代人,其实最难唤起的是感动,因为有些美景来得太容易,那些旅程太流水线。也许只有决然地将自己放置在一个有意无意的困境中,才能唤醒原初的遇见的感动。
②今年夏天去了苏格兰,比北更北的地方。在牛津的古老学院里坐久了,觉得那些历史似乎都化在骨子里,懒得抬眼从迷思中醒来。似乎英国从来都是如此这般温文尔雅,带着古旧的华丽印记。英国中产阶级休闲时最爱的温德米尔湖区,有最纯正的英国乡村范儿。漫步湖区小路,到处是苍苔冷冷,绿意朴拙,偶尔可见一人一狗安静走过。英国的乡村就是这样带着优雅和尊严慢条斯理地存在着,但都太符合想象,一种倦怠不禁从心底蔓延开来。
③苏格兰高地则迥然不同,剥离华美的历史和文明的外壳,那种粗粝雄浑,让人一见就说不出话来。眼前的风景似乎早已见过,前世今生,有一种心心相印的熟悉感;但又在某个节点无穷惊喜,刷新了原先的想象。
④在沉默的无边无际的公路上,看到了苏格兰高地最美的一部分风景。高山,深林,疾风,劲草,大海,平原;云层那么低,那么厚,几乎压在山峦和平原之上,带着海洋饱满的水分,丰盈流动,变幻万端。前方的路延伸得无穷无尽,虽然是八月,草地已然尽是黄色。感觉自己像被包裹在天地之间的一个大玻璃盒里,只有置身于这样的场景,才能理解英国风景画家笔下的云层为何那样丰富;只有亲眼见到苏格兰的风景,才能理解这个民族为何那样坚忍强悍。
⑤一路向北,温度很低,八月里,穿着薄羽绒服还是觉得冷,这是比漠河还要北的地方。路过的因弗里斯小城像停留在17世纪,整个城市清冷,冷清。市中心桥边的古堡和尖顶教堂,朴素安静。
⑥听说苏格兰的城堡最值得看,于是千里迢迢去看斯通黑文城堡。在全球旅游旺季的八月,这里游人寥寥。城堡位于悬崖边的海岸上,早已沧桑遍体。还未走近它,就被海风吹得站不住脚。海边的峭石上,城堡孤零零的,脚下是北海的惊涛,一拍拍地咬噬着岩石。屋顶和墙壁早已倾颓,千疮百孔,城堡虽形销骨立,却坚忍、傲慢。据说这个城堡曾经挡住了英格兰军队十个月的围攻,保障了苏格兰的王权。多少金戈铁马远去了,眼前海鸥悲鸣、断壁残垣,视野尽处是幽深的苍黑的北海,漫天漫地,让人突然觉得,这才是从茫茫的历史深处吹来的悲风。可怜的现代人,太久地生活在符号的世界中,那些更深的感受,似乎根本进入不到心里。
⑦经过的其他城堡,几乎都是一样的破败。那些已经被时间磨损得形状模糊的兽首和神灵、武士的面容,那无处不在的八月的寒风,那些黑暗的冰冷的石墙垒出来的幽深的房间,都在提示我,这是一个苦寒之地。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并不占有地缘或气候上的先机,但在他们并不漫长的历史中,却出现了无数扭转人类文明进程的风流人物。
⑧直到在暮色中抵达爱丁堡,连绵的壮丽高大的古建筑之城缓缓地铺陈在我面前的那一刻,我被一种璀璨的“文明的他者”的光芒震慑了。爱丁堡无愧是“北方的雅典”,它气象阔大,仪态万方,丝毫不容轻亵。在任何一个角落,爱丁堡都是典雅与得体的表率。它的城堡和大学,保存完好的古典建筑和街道,满眼的苏格兰格子和满耳的风笛声,都带着苏格兰人的骄傲和文化印记。朋友说,你一定要去酒吧,叫上一杯烈性黑啤,听他们唱歌,那才是苏格兰。不由想起了自金雀花王朝以来英格兰对苏格兰的不断征服与蚕食,想起了因《勇敢的心》而为世人熟知的苏格兰勇士的形象……
⑨结束苏格兰之旅,回到湿热的南京,回到桂子香气里,回到嗅觉和味觉都无比亲切熟悉的江南,也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想起那些在苏格兰吹过的风,心中顿时一虚一紧,觉得这样出离现实的片刻,正是人生最好的礼物。
(文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引用宗白华的话是为了引出“在旅行中发现自我深情”的话题,作者认为现代人也要寻找人与自然相遇时的感动。 |
B.听说苏格兰的爱丁堡最值得看,因此“我”踏上了苏格兰之旅;果然,这里的风景给了“我”无穷惊喜。 |
C.文章多处用符号世界中现代人的生活与“我”的苏格兰之行做对比,为了表现自然对于唤醒人类原初情感的重要意义。 |
D.文章借一次苏格兰之旅,描绘了苏格兰高地迥然不同的雄浑壮美,也渗透了作者关于人生与生命的哲理思考。 |
【小题3】“苏格兰的风”在文中有什么意蕴?请结合全文探究。
4.情景默写- (共1题)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从《诗经·氓》最后一章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看,男女主人公年少时关系非常融洽。
(2)在《离骚》中,屈原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抒胸臆,表明心志,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纵死不悔。
(3)《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比喻新颖,生动形象地抒发了曹操对人生短暂的深沉感慨。
(1)从《诗经·氓》最后一章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看,男女主人公年少时关系非常融洽。
(2)在《离骚》中,屈原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抒胸臆,表明心志,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纵死不悔。
(3)《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比喻新颖,生动形象地抒发了曹操对人生短暂的深沉感慨。
5.材料作文- (共1题)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美国著名插画家“塔莎奶奶”为了让“年轻”永驻,不惜花费几十年的光阴,在荒野上建成了一座鲜花盛开的美丽农庄。满脸皱纹如菊、双手青筋如虬的她,扎着俏丽的小花巾,穿着素色布裙,赤着脚,修剪草坪,逗弄小狗,泛舟清溪,吟诗作画。92岁依然美丽优雅的她,想告诉世界,精神灿烂,可以活成一座花园,可以活成一种传奇。
请根据对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美国著名插画家“塔莎奶奶”为了让“年轻”永驻,不惜花费几十年的光阴,在荒野上建成了一座鲜花盛开的美丽农庄。满脸皱纹如菊、双手青筋如虬的她,扎着俏丽的小花巾,穿着素色布裙,赤着脚,修剪草坪,逗弄小狗,泛舟清溪,吟诗作画。92岁依然美丽优雅的她,想告诉世界,精神灿烂,可以活成一座花园,可以活成一种传奇。
请根据对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6.语言表达- (共1题)
8.
请给下面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要求:采用对偶短句的形式,不超过25个字。
端午节如期而至,挂菖蒲、品粽子、赛龙舟、佩香包……这些传统的节日习俗,唤醒独特而鲜明的集体历史文化记忆。一缕缕千年不绝的民族文化情感滋润着人们的心灵。
端午文化与屈子精神,已化作了国人的文化基因,现在最关键的是让端午文化进一步适应现代生活,与当下生活产生更紧密的联系,形成更多时尚活泼的创新形态。比如,借鉴网络直播模式,将原生态的采粽叶、包粽子、做香包的情景搬上直播平台,好吃好看又好玩;在地方特色旅游中融入端午活动;设计一些与端午相关的时尚且实用的文化创意产品,使之更好地融入年轻人的生活……时代改变生活,不变的是民族文化符号,在传承中别开生面,在更新中保存内涵,主动适应变化,注入时代气质,传统节日就能过得更有价值、更有韵味。
端午节如期而至,挂菖蒲、品粽子、赛龙舟、佩香包……这些传统的节日习俗,唤醒独特而鲜明的集体历史文化记忆。一缕缕千年不绝的民族文化情感滋润着人们的心灵。
端午文化与屈子精神,已化作了国人的文化基因,现在最关键的是让端午文化进一步适应现代生活,与当下生活产生更紧密的联系,形成更多时尚活泼的创新形态。比如,借鉴网络直播模式,将原生态的采粽叶、包粽子、做香包的情景搬上直播平台,好吃好看又好玩;在地方特色旅游中融入端午活动;设计一些与端午相关的时尚且实用的文化创意产品,使之更好地融入年轻人的生活……时代改变生活,不变的是民族文化符号,在传承中别开生面,在更新中保存内涵,主动适应变化,注入时代气质,传统节日就能过得更有价值、更有韵味。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2道)
诗歌鉴赏:(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情景默写:(1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