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2题)
Z为世界旅游名岛,岛上岳民采用古老的传统生产方式种植200多种本地土豆。Z岛农业系统因土豆遗传资源的多样性和种植方式的独特性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将土壤堆高起垄,于垄中播种土豆,再覆盖枯草。这是Z岛传统种植土豆的方法,如下图所示。近年来,Z岛有居民购买农业机械,为发展土豆制品产业而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的土豆。土豆为喜光作物,要求地温较稳定;喜水分多且透气性好的土壤;宜有机肥;忌渍水。
(2)分析z岛传统种植方式对土豆生长条件的改善作用。
材料一:右图为中印交界处,青藏高原南缘水系示意图
材料二: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三面被黄河环绕,南邻古长城。区域内煤炭、天然气等矿产丰富,有库布齐沙漠。
(2)巴丹吉林沙漠多盐湖,简述其形成过程。
(3)有“扬眉吐气”(羊绒、煤炭、稀土、天然气)之称的鄂尔多斯高原,目前面临生态环境恶化的窘况。为加快经济发展,有人提议鄂尔多斯依托丰富的资源,大力发展能源重化工业,你认为是否可行?请阐述理由。
2.单选题- (共11题)
原产于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1~3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下图中a、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A.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 | B.地势平缓,排水不畅 |
C.大气降水稳定,季节变化小 | D.有湖泊水连续补给 |
A.速生桉使地面蒸发加强,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 |
B.速生桉涵养水源能力强,使沼泽面积扩大 |
C.速生桉保持水土能力强,使天然次生林和灌木丛林更加发育 |
D.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使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 |
近年来,安徽省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强度(单位GDP的碳排放量)不断降低。左图表示1995-2009年安徽省碳排放量与GDP变化,右图表示1995-2009年安徽省煤炭和石油碳排放构成。
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图中( )
A.GDP增速低于碳排放量增速 | B.a表示碳排放量 |
C.c表示石油 | D.能源消费总量几乎不变 |
①加强皖北平原水能的开发
②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③调整产业结构
④发展节能技术
⑤提高皖南植被覆盖率,保护生态环境
A.①②⑤ | B.①③④ | C.①④⑤ | D.②③④ |

【小题1】浙江和江苏的生物质能满足状况相差较小,但薪柴总量相差很大,其主要原因是( )
A.江苏的纬度较高,水热条件较差 |
B.浙江省是农业大省,农业秸秆多 |
C.浙江以低山丘陵为主,江苏以平原地形为主 |
D.江苏能源矿产资源更充足 |
①大力发展沼气,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
②大面积种植薪炭林,解决我国能源不足状况
③因地制宜发展小水电
④推广使用省柴灶
⑤提倡燃烧秸秆,以减少对地表植被的破坏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④⑤ | D.③④⑤ |
位于长江中上游的某茶场,茶园面积600亩,每年四月、六月、十一月要锄草三次,久而久之,茶园“消瘦”了,同时,锄草需要大量劳动力,困惑之际,茶场主人想到“羊喜吃嫩草,却不吃嫩茶”,于是把羊引进茶园,既节省了人力物力,又保持了水土,肥沃了茶园,可谓一举多得。
据此回答下列小题。【小题1】根据长江流域地理特征可以推知,三次锄草中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 ( )
A.四月、五月 | B.四月 |
C.六月 | D.十一月 |
A.缺乏分解者 | B.缺少枯枝落叶 |
C.土壤中有机质被微生物分解 | D.表层土壤被大量冲走 |
中国的饮食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菜系及相应的饮食习惯。一个地方饮食的建立与许多因素都有关联,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地理环境。
结合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关于该地区农业生产与饮食习惯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甲区更适合发展水稻种植 |
B.乙区域更适合发展苹果等林业生产 |
C.该地区人们离不开牛羊奶酪和肉食 |
D.该地区饮食为“饭稻羹鱼”“山珍海味” |
①山西人爱吃醋与该地区水土流失,土壤中钙较少有关
②重庆人喜辣的食俗多与该区域冬季受冷空气影响明显、气候寒冷,湿度更大有关
③北方喜爱咸是因为冬季寒冷干燥,新鲜蔬菜少,形成了腌制蔬菜的习俗
④南方人喜爱甜食与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有关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② | D.③④ |
近几年,每到农忙季节,安徽大地上活跃着数支农机专业服务队,实施跨区作业,帮助农民及时收割和播种。家住亳州老陈一家农机队每到春季和秋季就上路奔赴农区作业了。
下图为该农机队在省内作业路线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下面对该农机队作业路线的推测,较为合理的( )
A.①线是冬小麦的耕种路线,②线是冬小麦收割作业路线 |
B.①线是水稻的收割路线, ②线是水稻耕种作业路线 |
C.①线是冬小麦的收割路线,②线是冬小麦耕种作业路线 |
D.①线是玉米的耕种路线, ②线是玉米收割作业路线 |
A.地形 | B.气候 | C.土壤 | D.政策 |
①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农村劳动力短缺,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
②政府加大资金和技术扶持,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
③引导农机户成立农机合作社组织 ,建立农机手培训--作业--机修服务网络化
④加强农村互联网工程建设,便于农机服务供需方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合理安排农机作业
⑤适度扩大农业生产规模,促进农业生产区域专业化
⑥我省南北方农村应统一推行大型农业机械化,提高生产效率
A.①②③④⑤⑥ | B.①②③④⑤ | C.②③④⑤⑥ | D.②③④⑤ |
A.利于提高农业生产商品率和生产率 | B.利于提高农业机械化和专业化水平 |
C.增加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负担 | D.与政府政策无关,纯属市场行为 |

【小题1】①、②、③的能源类型是
A.太阳能、地热能、风能 |
B.风能、地热能、太阳能 |
C.太阳能、风能、地热能 |
D.地热能、太阳能、风能 |
A.地形 | B.市场 |
C.资源 | D.技术 |

【小题1】据图可知( )
A.耕地比重大的地区, 25°以上坡耕地比重小 |
B.25°以上坡耕地比重大的地区,灌溉设施少 |
C.东部地区有灌溉设施的耕地面积最大 |
D.中部地区25°以上坡耕地面积大于东部地区 |
A.春季土壤水分多,夏季降水丰富 | B.耕作方式先进,机械化程度高 |
C.农作物耐旱程度高,需水量小 | D.河流较多,无需修建大量灌溉设施 |

【小题1】图示河流建有众多的大坝,用于发电。但乙图大坝的发电使用年限大大低于设计年限,其原因主要是( )
A.工程质量低 | B.设计不准确 |
C.人为破坏严重 | D.泥沙淤积严重 |
A.已找到了比水电更好的能源 | B.恢复原始生态环境 |
C.水坝防洪功能丧失 | D.水电运营成本不断增加 |
网格模式是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储存分析时采用的主要方式之一。下图为某地不同地理信息的网格图,每格约100 km2。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①气候 ②土壤 ③交通 ④居民点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A.乙—Ⅰ | B.戊—Ⅱ |
C.丙—Ⅳ | D.丙—Ⅴ |

【小题1】图中,甲表示( )
A.土地盐碱化 | B.河流下游水位上升 |
C.河流下游流量减少 | D.流动沙丘向绿洲侵袭 |
①燃料短缺
②砍伐森林
③不合理灌溉
④盲目扩大耕地
⑤风沙侵袭
A.①③⑤ | B.②③④ | C.①④⑤ | D.①③④ |
3.选择题- (共2题)
如图为实验室常用电流表的内部结构图.多匝金属线圈悬置在磁体的两极间,线圈与一根指针相连.当线圈中有电流通过时,它受力转动带动指针偏转,便可显示出电流的大小.下列与此工作原理相同的电器设备是( )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单选题:(11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