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6题)
A.侦缉(jī) 慰藉(jí) 内讧(hòng) 同仞敌忔(kài) 朝谇夕替(suì) |
B.巨孹(bò) 揣度(duó) 侪辈(chái) 循规蹈矩(jù) 郁邑侘傺(chì) |
C.联袂(mèi) 消弭(mí) 责难(nàn) 垂涎三尺(xián)可白公姥(mǔ) |
D.泥淖(nào) 木讷(nè) 忸怩(ní) 方凿圆枘(ruì) 葳蕤生光(ruí) |
A.揽茞(chǎi) 横亘(gèn) 秕糠(bì) 插科打诨(hún) 博闻强识(zhì) |
B.伶俜(pīng) 匀称(chèng) 羞赧(nǎn) 封妻荫子(yìn) 刍荛之见(ráo) |
C.遗施(wèi) 船舷(xián) 横祸(hèng)高屋建瓴(líng)酩酊大醉(dǐng) |
D.否泰(pǐ) 县掾(yuàn) 剔除(tì) 身陷囹圄(yǔ) 度德量力(liàng) |
A.他最近的状态一直不佳,接连几次考试都不理想,屡试不爽,心情有糟糕透了。 |
B.这次活动承蒙贵公司慷慨解囊,热情相助,取得了圆满成功。他日有托,本人定当投桃报李,鼎力相助。 |
C.戊戌变化后,废科举,兴学校,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西方的教育体系也登堂入室,私塾成了布满历史尘蟗的老朽,科学成了新宠。 |
D.古人之言固然有不少精妙之处,但如今到底是时代不同了,有些人一味执着于古语古训就是胶柱鼓瑟了。 |
A.月光如银,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变成一片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雨。 |
B.大学生当社区工作者,既缓解了就业压力,而且让学生拥有基层经验,是个好政策,但目前流失率不低,海淀几个街道的流失率就达到了30%。 |
C.金乌炭雕工艺精湛,采用纯天然颜料着色,具有高雅、时尚、个性的艺术享受,还能吸附有毒有害气体,是一种环保艺术品。 |
D.这些蔬菜长得这么好,是由于社员们精心管理的结果。 |
2.诗歌鉴赏- (共1题)
登鹳雀楼
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注]鹳雀楼:唐朝时建于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高阜上的一座三层楼,是当时的登临胜地,后废毁。
唐代诗人王之涣曾经写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当的诗相比,王之涣的诗显然更胜一筹。你认为王之涣的优胜之处表现在哪里?
3.文言文阅读- (共3题)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⑥深矣,常有以自下⑦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⑧。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哺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名。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 致:走到 |
B.将帅二三十子夫妇以蕃 蕃:从事农业生产 |
C.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 释:免除 |
D.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 食:给……吃 |
A.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 |
B.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 |
C.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将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
D.其达士,洁其居 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
A.勾践说于国人曰 勾践劝勉越国百姓说 |
B.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 于是勾践埋葬死去的人,慰问受伤的人,供养活着的人;谁家有忧就去慰问,谁家有喜就去祝贺 |
C.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然后勾践降低自己的身份待奉夫差,派三百个士做夫差的仆隶,用自己的身体做夫差的马 |
D.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哺也,无不歠也 |
东垣老人李君,讳①杲,字明之。其先世居真定,富于金财。君之幼也,异于群儿;及长,忠信笃敬,慎交游,与人相接,无戏言。衢间众人以为欢洽处,足迹未尝到,盖天性然也。受《论语》《孟子》于王内翰从之,受《春秋》于冯内翰叔献。宅有隙地,建书院,延待儒士。或不给者,尽周之。泰和中,岁饥,民多流亡,君极力赈救,全活者甚众。
母王氏寝疾,命里中数医拯之。温凉寒热,其说异同;百药备尝,竟莫知为何证而毙。君痛悼不知医而失其亲,有愿曰:“若遇良医,当力学以志②吾过!”闻易水洁古老人张君元素医名天下,捐金帛诣之。学数年,尽得其方法。进纳得官,监济源税。彼中民感时行疫厉,俗呼为大头天行。医工遍阅方书,无与对证者,出己见,妄下之,不效;复下之,比比至死。医不以为过,病家不以为非。君独恻然于心,废寝食,循流讨源,察标求本,制一方,与服之,乃效。特寿之于木,刻揭于耳目聚集之地,用之者无不效。
君初不以医为名,人亦不知君之深于医也。君避兵汴梁,遂以医游公卿间,其明效大验,具载别书。壬辰北渡,寓东平;至甲辰,还乡里。一日,谓友人周都运德父曰:“吾老,欲遗传后世,艰其人,奈何?”德父曰:“廉台罗天益谦父,性行敦朴,尝恨所业未精,有志于学,君欲传道,斯人其可也。”他日,偕往拜之。君一见曰:“汝来学觅钱医人乎?学传道医人乎?”谦父曰:“亦传道耳。”遂就学,日用饮食,仰给于君。学三年,嘉其久而不倦也,予之白金二十两,曰:“吾知汝活计甚难,恐汝动心,半途而止,可以此给妻子。”谦父力辞不受。君曰:“吾大者不惜,何吝乎细?汝勿复辞。”君所期者可知矣。临终,平日所著书检勘,卷帙以类相从,列于几前,嘱谦父曰:“此书付汝,非为李明之、罗谦父,盖为天下后世,慎勿湮没,推而行之。”得年七十有二,实辛亥二月二十五日也。
(取材于元·砚坚《东垣老人传》,有删改)
注释:①讳:古代称死后的尊者时,在名前加“讳”字,表敬意。②志:记,这里是“弥补”的意思。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不给者,尽周之给:供给 |
B.复下之,比比至死比比:接连,连续 |
C.艰其人,奈何艰:为……感到困难 |
D.慎勿湮没,推而行之慎:千万 |
A.其先世居真定,富于金财受《春秋》于冯内翰叔献 |
B.与人相接,无戏言医工遍阅方书,无与对证者 |
C.君痛悼不知医而失其亲嘉其久而不倦也 |
D.学数年,尽得其方法君欲传道,斯人其可也 |
A.及长,忠信笃敬,慎交游 等到长大以后,李杲忠诚守信、淳厚恭敬,在结交朋友的事情上非常慎重 |
B.闻易水洁古老人张君元素医名天下,捐金帛诣之 听说易水的洁古老人张元素医术高超,李杲就捐给他金银绸缎并前去拜访他 |
C.特寿之于木,刻揭于耳目聚集之地 李杲特意把药方雕刻在木版上永久保存,并刻印出来,张贴在人多的地方 |
D.遂就学,日用饮食,仰给于君 |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杲稳重自持。街区里一般人认为是欢娱惬意的游乐场所,他都不曾去过。 |
B.李杲乐善好施。泰和年间,谷物歉收,他竭尽全力救济了很多流离困顿的百姓。 |
C.李杲富有孝心。他为自己不懂医术而失去母亲非常悲痛,决心学医来弥补过失。 |
D.李杲师德高尚。他亲自拜访罗谦父,并毫无保留地将医学大道传给这位继承人。 |
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馀,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①。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取材于钟嵘《诗品》)
注①踬:zhì不顺利,不流畅。
4.现代文阅读- (共2题)
中国的侠文化历史悠长,“侠”这一概念最早见于战国时韩非子的《五蠹》:“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这里的法和禁指国家的法律制度。韩非子站在法家的立场指出了“侠”目无法纪、好斗使力的一面。司马迁则以民间道德定义侠客形象,其在《史记》中专立《游侠列传》,云:“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随后又立《刺客列传》指明侠的本质就是舍己为人,他们明大义,识大体,他们的义愤为国难而发,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成为铲除不平、伸张正义的一种社会力量。后代讨论侠的时候,主要根据(依据)的就是司马迁的这一段话。
班固在《汉书》中作《游侠传》,从《后汉书》起,官修史书不再专门为游侠立传。此后史书对侠的记述便无以为继(销声匿迹)。史家没有记载的东西,就以诗、文、小说、戏曲等形式记载流传下来,侠的形象由此出“史”入“文”。也就是说,政府希望独掌法律,不喜欢跟政府唱对台戏的游侠。而游侠认为政府有不公正的地方,所以要凭借自己的力量执掌正义,决定是非和生杀。这一点是像中国这种大一统帝国绝对不能允许的。因此,从汉景帝开始就大量杀戮游侠,中国历代帝王,只要建立起政权,国家稳定以后,一定杀游侠。所以,侠存在的空间主要是乱世。
中国人为什么在侠的身上寄予那么大的希望?柳亚子诗云“乱世天教重侠游”,就是说,在乱世里面,老百姓更易被欺侮,更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所以,格外地想念侠。人们在侠的身上寄托了被拯救(救济)的希望。
不仅乱世,就是所谓的太平盛世,封建社会的很多不公也无法通过政府得到适当处理,很多坏人,官府和法律制服不了,或者说不愿意管制,这时民众希望在法律和政府之外,另外有一批人,这批人跟政府没关系,但是他们能够帮助老百姓,即所谓拯世济难。这就是侠能够被接受或者代代相传(薪火相传)的心理基础。
侠由产生到消亡的过程中,其特征中的积极方面,也就是符合主流意识需要的元素,可以理解为武侠精神的体现,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人格精神中的一部分。结合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中对武侠精神的 诠释,再纵观历史武侠人物的悲壮侠义之举,可以将武侠精神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恩——知恩必报,重义轻命。所谓“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自战国末期武侠产生起,知恩必报就已成为侠的最坚定的信念之一。受人恩惠,无论多少,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要加倍回报,如果无以为报就要杀身成仁,以死来报答知遇之恩,这是侠最初产生之时所秉持的信条,后来这一信条广泛地流传于民间大众,逐渐成为平民大众的一条伦理道德。
信——言出必行,一诺千金。“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已成为侠最根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侠者忠于然诺,一言既出,舍命践行,以为立于天地间的信条。
勇——千里赡急,不吝其生。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说:“趋人之急,甚己之私。”又说:“千里赡急,不吝其生。”轻生是武侠精神中至为壮烈、震撼人心的因素。这一生死观一反乐生畏死的人之常情,洞达人世,视死如归,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血性洋溢。
义——除暴安良,打抱不平。执义为武侠精神的核心。孔子解释,“义者,宜也”。胡适解释“宜就是应该,凡是应该如此做的,便是义”。侠与义往往组合成词也说明义为侠之核心。遇见不平之事他们仗义执言,危难之际他们急公好义。他们行侠不为私利,不单为某一个人,而是为了伸张正义,除暴安良,所以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甘为公义而战,甘为天道授命,凡义之所在,九死不悔。这一条武侠准则是对先前侠为人排忧解难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忠——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宋朝以后由于受到儒家理学的影响,产生了具有儒家观念和伦理内容的“忠义”武侠观,如两宋时期武侠豪杰纷纷组织抗辽抗金团体,明朝时期沿海武侠组织抗击倭寇入侵等。这类武侠组织均以反抗异族入侵、捍卫民族利益和荣誉为宗旨。由此,中国武侠精神由单纯的个人或集体恩怨上升到为国为民的民族大义上,武侠精神达到了最高境界——为国为民的大侠精神。
侠之所以受欢迎,还有一点就是侠身上展现出的气质:独立不羁,自由放达。古代侠士,衣带飘飘,倚剑长歌。他们不要名位,不要爵禄,也不想受到任何社会和他人的束缚,他们只想做自己想做的事。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将不平之事变成公平之事;轻财好施,赈穷救急,不分贫富贵贱,一视同仁,追求公平与自由。这种天马行空、豪放肆意的气度,很受文人的欣赏。
正因为这样,中国的文人,或者说一直到现在的读书人,或多或少都对侠的观念、对写侠的诗文、对武侠小说感兴趣。虽然《史记》《汉书》以后的中国史书,没有再记载关于侠的故事,可是,我们从魏晋隋唐描写游侠的诗歌文章,从唐代宋代的豪侠小说,从元代及明代清代的游侠杂剧传奇,从明清的侠义小说,到20世纪的武侠小说,一直到现在台湾、香港很流行的武侠电影,都可看到大侠的身影。
侠作为一个特殊历史阶段的社会群体虽已消失,但是武侠崇尚的“重义轻生”,“舍生取义”,追求道德完美和理想人格的传统心态,早已积淀于中华民族伦理文化意识的深处,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发展道路。
【小题1】文中加粗词语可以互相替换的一项是
A.根据(依据) | B.无以为继(销声匿迹) |
C.拯救(救济) | D.代代相传(薪火相传) |
A.中国的侠文化源远流长。从现有研究资料看,侠的起源不会晚于战国末期。 |
B.侠的身上既有目无法纪、好斗使力的一面,也有舍已为人、尊信守诺的一面。 |
C.侠只有在乱世才能生存,如是太平盛世,生活安定,百姓就不会特别怀念侠。 |
D.《史记》《汉书》之后,侠淡出正史,处于无记录状态,便武侠文学从未绝迹。 |
【小题4】结合上下文内容,从下列两个链接材料中任选一个人物,分析其表现行为所体现的武侠精神。
链接材料一:
《侠义公安小说史》高度赞扬水浒英雄的侠义,说“《水浒传》是一部歌颂侠客义士的史诗”,其侠义多表殃为水浒英雄(如鲁智深、武松、宋江、柴进等)的个体行为。
链接材料二: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取舞阳所持图!”
……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我欣赏着米洛斯的维纳斯,一个奇怪的念头忽地攫住我的心——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也就是说,使人不能不感到,这座丧失了双臂的雕像中,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
据说,这座用帕罗斯岛产的大理石雕刻而成的维纳斯像,是19世纪初叶米洛斯岛的一个农人在无意中发掘出来的,后被法国人购下,搬进了巴黎的罗浮宫博物馆。那时候,维纳斯无意识地隐藏了那两条玉臂,为了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对此,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小题1】上文第一段中“一个奇怪的念头”指什么?
【小题2】上文第一段中“某些东西”指的是什么?
【小题3】联系全文,说说上文第二段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5.名著阅读- (共1题)
6.语言表达- (共1题)
古代文人即有为商家写春联者, 鼎鼎大名的明代才子唐伯虎便是其中一位。旧历年底,香港天地图书公司营业经理刘文良先生恭请我撰一春联,“要有‘天地读书’等字眼在内”, 在下就为他拟了一副力求通俗的对联: “每天读好书,_________。”我的联作本甚平庸,平仄亦不规范,之所以敢拟,不过抛砖引玉罢了。
【小题1】文中加画线的词语,使用不够得体的一项是( )A.鼎鼎大名 | B.恭请 | C.在下 | D.抛砖引玉 |
A.天地称一统 | B.囊括八方地 | C.图书富百域 | D.此地有良朋 |
7.命题作文- (共2题)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6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3道)
现代文阅读:(2道)
名著阅读:(1道)
语言表达:(1道)
命题作文:(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