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资阳市川中丘陵地区2018-2019学年高二信息化试点班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97138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2/1

1.选择题(共1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上 ,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有了长足的发展,( )。同时,诗歌本身的发展也趋于成熟,题材扩大,诗体完备,诗家辈出,风格多样。在唐代三百余年的历史中,唐诗生机勃然,气象峥嵘,异彩纷呈,犹如春天,万木竞发,呈现一片 的气象。这些诗歌用材之广、内容之丰、技巧之精,都是 的。唐诗经久不衰,影响深远,可谓 ,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当代读者读懂唐诗,需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景,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与古代社会生活,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还要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
【小题1】依次填入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兼容并包   枯木荣发   前所未有   家喻户晓
B.兼收并蓄   枯木荣发   空前绝后   无所不晓
C.兼收并蓄   欣欣向荣   前所未有   无所不晓
D.兼容并包   欣欣向荣   空前绝后   家喻户晓
【小题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领略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感受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
B.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
C.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独特的古人审美情趣。
D.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
【小题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创作也受到了这些艺术形式的积极影响
B.诗歌创作也积极影响着唐朝的这些艺术形式
C.这些都从不同方面对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D.这些都从不同方面积极影响着诗歌创作的产生

2.诗歌鉴赏(共1题)

2.
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定风波苏轼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注:①王定国受苏轼“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宾州,歌女柔奴毅然随行。三年后王定国北归,让柔奴给苏轼敬酒。苏轼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词。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作清歌”写歌女柔奴能够自作歌曲,曼妙悦耳的歌声从她唇齿之间流转而出。
B.“风起”“雪飞”驰骋着想象,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王定国所贬之地的艰苦环境。
C.“岭梅”以斗霜傲雪的岭梅喻人,说歌女柔奴经此人生的寒冬,愈发地美艳、清香。
D.苏轼以“试问”二字,发出“岭南应该是不好吧”的疑惑,以此引出对方的回答。
【小题2】“此心安处是吾乡”有丰富的思想内蕴,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对,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上喜,制《用人论》赐大臣。淳熙二年,进起居郎。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时宦官甘昪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之族叔秬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时复议进取,上以问燧,对曰:“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上曰:“忠言也。”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上皆嘉纳。出知严州。严地狭财匮,始至,官镪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严,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八年,召还,言:“江、浙再岁水旱,愿下诏求言,仍令诸司通融郡县财赋,毋但督迫。”十年,上言广西诸郡民身丁钱之弊。事多施行。庆典霈泽,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绍熙四年卒,年七十七。
(节选自《宋史·萧燧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
B.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
C.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
D.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漕台,即漕司,是转运使的官署,主要负责主持考试、负责民政等。
B.轮对,宋代制度,又称“轮当面对”,指官员轮值上殿策对时政利弊。
C.持节,本指古代使臣奉命持符节出行,后泛指掌管地方军政的官员。
D.丁钱,我国封建社会向成年男子征收的一种赋税,始于汉,历代相沿。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燧天资聪慧,不畏权贵。他自幼能文,后进士及第;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于他,要他主持秋试录用秦熺,遭到拒绝。
B.萧燧正直进谏,切中时弊。皇上征询意见,他趁机劝谏皇上亲近君子疏远小人,亲信有功可赏赐财物却不可赋予权力,得帝赞许。
C.萧燧政绩卓著,深受嘉勉。严州地小物乏,他勤俭理政,以盈余填补拖欠,各地都感到宽松;皇上升迁萧燧的职位,治理婺州。
D.萧燧回到庙堂,心系百姓。淳熙年间,江浙两年遭遇天灾,他奏请下诏诸司协助解决,又奏言广西百姓深受赋税之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2)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

4.现代文阅读(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这不仅培养了中国人民高尚文雅、彬彬有礼的精神风貌,而且使中国赢得了“礼仪之邦”的美称。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上自朝廷的军国大政,下至民间的日常饮食,无不是在礼的规范下进行。礼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权威的制约因素。
《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杯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这就是说,礼,最初产生于人们的饮食活动中。中国先民把黍米放在火上烧熟,把剖开的小猪放在火上烤熟,在地上挖个坑贮存水,用双手捧着水来喝,用草扎成的槌子敲打地面当作鼓乐,好像用这种简陋的生活方式便可以向鬼神表示敬意,从而得到神的庇护和赐福。这样,最原始的祭礼也就由此产生了。《礼记》中认为原始的礼仪行为就是从人们的饮食活动中产生的。这便是所谓的“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人要吃喝,以为神也离不开食物,所以要将自己的食物也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中国的先民们想通过这种简单的仪式向神灵表达虔诚的崇拜心情,而当这种纪念仪式逐渐定型化,并取得较为固定的社会意义时,原始的礼便有了自己的雏形。这里,我们将“污尊而杯饮”之类的仪式称为“原始的礼”,主要是肯定了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这种源于饮食的祭礼,是中国先民顺应自然生活的文化创造。中国先民是按照人要吃饭穿衣的观念来构想诸神灵的生活的,以为祭祀就是让神吃喝,神吃好喝好以后才能保证大家平安。所以,“礼”与解为甜酒的“醴”字,音既相同,意义也有相通之处,亦非巧合。人们通过饮食来祭祀神,表现了中国先民重视现实和生命的原初心理。
关于礼的起源,国外的一些学者也有浓厚的兴趣,其中以英国学者史密斯的观点影响最大。史密斯认为,图腾制是由一种叫“图腾餐”的祭祀仪式发展而来的;“图腾餐”是神与神的崇拜者之间“共餐”,“共餐”的意思就是坐在同一张桌子上进餐。共餐本身就是一种礼貌的表现。世界上许多民族礼的起源大都与饮食有关。可以说,《礼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与史密斯的“共餐”制的说法有相似之处。他们都认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亲密莫过于“吃的是同一锅饭”,如中国先民们就将那种分立门户、自成一体的做法,视为另起炉灶、感情淡薄的表现,因而饮食筵宴就成了中国人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主要手段。在此基础上,各种饮食礼节也就产生了。
(摘编自姚伟钧《食与礼》,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不仅让“礼”得以产生,还最能制约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B.在我国,“礼”之所以与人们的饮食活动很密切,是因为先民们认为人神皆需食物。
C.原始祭礼的形成,大体经历了生活行为、仪礼定型、渐趋繁复的三个发展阶段。
D.关于“礼”的起源,世界很多民族与我国情形相同,都与先民饮食活动有关联。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述了《礼记》的片段,主要说明了原始祭礼萌发于先民的生活中,产生的年代久远。
B.文章从“客观事实”“主观心理”两个方面,分析了原始祭礼从饮食活动中诞育的过程。
C.文章通过对比分析中外民族“礼”的起源,认为共同饮食体现出了人与人间的亲密关系。
D.文章在理论论证中,提及了先民们对自然生活的顺应之举,也分析了先民们的原初心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始终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产生,又深深作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B.我国先民富有想象力,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创造出表达对神明崇拜与敬畏之情的仪礼形式。
C.汉字是感悟传统仪礼文化的载体,我们能从与“饮食祭祀”有关的汉字中品悟出先民对平安生活的追求。
D.各种饮食礼节让人们在丰富的饮食活动中不断加深情感、增进友谊,促进了国人对筵宴的认可。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耳边杜鹃啼
罗琅
①午夜梦回,睡不着觉时,我通常起身看书或写稿,醒的时间无定时。近来醒来常听见悲切鸟啼,像贺铸词《忆秦娥》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②杜鹃鸟通常在二月份起就开始夜啼,唐诗中有“杜鹃枝上月三更”。年年二月起,它的凄厉悲切的啼声,时近时远。我住的地方附近,有一片树林。那一片树林,晨昏可听到各种鸟鸣,自然每年也少不了杜鹃的“不如归去”的鸣叫,夜半鹃啼大概也发自那里。
③据说杜鹃啼到吐血而死。三月份姹紫嫣红的“山踯躅”,有人叫“映山红”,更多人则叫它为杜鹃花。传说是因杜鹃啼叫吐血亡后,这花便是它的血化成的。杜鹃鸟开始啼叫,正是杜鹃花开得最灿烂的时候。像现在已四月立夏,我在浅水湾头,耳边还有它悲悲啼啼的声音,传自山边。看来花虽已谢而鸟未亡,可见啼血化花只是美丽的附会。
④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据说它不自己营巢,产卵在地上,等到其它鸟类出去觅食,剩下空巢,它就把卵偷偷放进别人巢中,等别的鸟代它孵育。这自然不是一位好母亲所为。想来小鸟孵出来后,可能还要别人代它喂养到毛翼丰满,能自行觅食为止。这鸟比起乌鸦燕子的母性,显得不负责任,好在它能整天悲悲切切却引人同情,所以有说它是杜宇望帝的化身,使“蜀人悲子鹃鸟鸣”哩!
⑤据说逆旅中的游子,听到这种啼声,常常动起思家归心,唐代无名氏《杂诗》云:“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⑥有家归不得时,整天却听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心中的烦躁牵挂之情可以想象。杜鹃啼声凄厉悲切,古今公认,但它的声音大概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附会。有人听出它是“姑姑,姑姑”,也有人听出是“姑乎,姑乎”,而潮州人则听出是“姑虎,姑虎”,且凭这啼声,编织成一个动人的故事叫做《姑嫂鸟》,潮州家喻户晓,还在舞台演出。
⑦潮州旧历四月盛产杨梅,到了端午便过时。杨梅开花在初春,也正是杜鹃启啼之时。传说有姑嫂两人善于绣花,工艺精湛,能亲见之花均被绣尽,唯独未见杨梅花的样貌,而杨梅开花在夜间,开完便谢,同时杨梅多种于山林。封建时代的妇女三步不出闺门,她们两人深以未能亲见杨梅开花为憾,于是相议于月明之夜,结伴离家到杨梅林中观赏杨梅花开的形状,准备把它绣出来。当她们到杨梅林时,遇见一只老虎,嫂子惊得昏了过去,及醒来,不见小姑。于是一路呼唤“姑姑,姑姑”,后来叫得精疲力竭,发现小姑的鞋子,知为虎所噬,于是啼叫“姑姑”变成“姑虎”,“姑虎”,因怕回去婆家责骂,叫至吐血而死,死后化成鸟,在每年杨梅开花时即开始呼叫,一直要叫到端午杨梅过后为止。
⑧潮州人叫这种鸟为“姑嫂鸟”,而不说它是与杜宇有关。一种鸟有这样那样的传说,自然是各地有不同人创造的故事。文学作品是人创造出来的,故事同环境、时间相结合,可以编成动人的作品。即使像杜鹃这样不值得恭维的鸟,一样可以附会成凄婉哀伤的故事。当我们听到这些故事,甚至读到前人写的诗词时,我们同情其故事,就自然忘记了这种鸟的恶行止,可见文学手段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人们也喜欢把一些耳闻眼见的事物,与美好的传说结合在一起。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而且还会继续下去。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引用贺铸的词句,烘托了杜鹃鸟的形象,引发了人们对杜鹃鸟的同情,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文学性。
B.文章关于杜鹃鸟“啼血化花”的传说,作者对其事实依据不以为然,对其文学意蕴和文化内涵也并不认同。
C.文章引用唐代无名氏的《杂诗》诗句,渲染了杜鹃鸟凄厉的啼叫声,进一步加深了作者“有家归未得”的烦躁愁绪。
D.文章融叙事、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为一体,让个人情思和哲理意蕴相互映衬,形象鲜明,内涵丰富,可读性强。
【小题2】文章叙述“姑嫂鸟”的故事,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理解。
【小题3】杜鹃鸟为什么被美化了几千年?从文学的角度,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传统村落是活的文化遗产,承载着各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艺术结晶和民族地域特色,对当代及未来人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批传统村落逐步消失,保护发展传统村落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课题。住建部的数据显示,经过抢救性保护,过去5年间,我国基本实现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第一阶段的目标,已将4153个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大量濒危遗产得到抢救性保护,63%的村落传统公共建筑得到保护修缮,一大批国家级非遗代表项目得到很好传承。70%以上的村落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民收入一万元以上的村落由不足5%增至21%,社会保护意识和积极性空前高涨。
但以传统村落占比是全国第一的云南为例,旅游开发的比例不足10%,开发尚可的古村落比例不到1%。下一步保护工作的难点在于,云南、贵州等西部地区的基础较差,在保护、修缮中不仅要提升卫生、餐厨、通风等传统民居的性能,还要与扶贫工作结合,而这些工作的关键是地方政府要重视。
(摘编自《住建部:开发商不应该是传统村落保护的主体》,中国新闻网)
材料二:

(摘编自《传统村落现状分析》,互联网)
材料三:
在传统村落开发规划和保护进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村落保护的商业化气息过于浓郁,将传统村落当成“旅游提款机”,忽视了村落固有的文化生态,有导致生态文化灾难的隐患;过分注重村落外表的整齐划一、富丽堂皇和高大上,忽视了村庄“人”的感受,没了原住民,没了原始行业和行当,没了活力和生机。
我省及时出台《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条例》,给传统村落保护行为分门别类、设定框架、详细界定、规范约束,给社会大众提供登高望远的观念引领。比如针对村落保护中的过度商业倾向,《条例》强调“注重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延续性,防止传统村落空心化、过度商业化”“在传统村落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应当尊重村民意愿,并对村民所有的建筑物处理作出约定”,提醒人们,村落保护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赚取真金白银,商业化开发更是为了给保护工作提供物质保障。
(摘编自《守住传统村落的味和魂》,贵州日报)
材料四:
当前传统村落保护存在的一个问题:资金问题,尽管各地政府部门都有一定的拨款,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另一个问题,则是村民的保护意识不强。甚至可以说,在一些贫困地区,衣食住行都存在问题,谈传统村落保护无疑是奢侈的。但是,传统村落是一代又一代先民遗留下来的宝贵财产,而且是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文化资源,一旦破坏就没了。这就是说,不管面临多少困难,存在多少问题,保护传统村落的力度,都不能有任何的减弱。
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来说,适当的开发是有必要的,也是为了给这些村落寻找到一条可持续的发展之道。但必须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若是开发过度,则不是一种保护,而是二次破坏,这必须引起重视。因而,要让传统村落保护真正“活”起来,就需要对症下药。对于资金的问题,除了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持之外,各地的科研机构、民间组织乃至有责任担当的企业,都可以参与进来。至于意识问题,则需要依靠文化普及,让村民、地方政府都能拥有保护传统村落的文化自觉。唯此,传统村落保护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发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摘编自《让传统村落保护真正“活”起来》,光明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基本实现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第一阶段的目标,大部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村民的收入得以不断增长。
B.过度商业化倾向不利于传统村落的保护,这是一种利益至上的行为,会使传统村落变成单纯的旅游区,失去生机和活力。
C.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态主要体现在村落的建筑、原始行业行当和原住民当中,在保护过程中,应尽量将这些因素保存下来。
D.传统村落的消失,根本原因在于村民的贫困,贫困促使人们外出务工,导致村落“空心”,建设更加落后,最后逐渐消失。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用文字和图表形式呈现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的现状,文字呈现具体生动,图表形式更直观,各有千秋。
B.材料二中古村落数量变化显示,2000年至2015年我国传统村落的数量骤减,形势十分严峻;可见,传统村落亟待保护。
C.材料三和材料四分析了在传统村落保护中出现的问题,显示出我国在这方面的经验不足,并结合实例指出了解决方向。
D.几则材料围绕“传统村落保护”的话题,分别从现实背景、现状问题、解决方法等方面展开阐述,并预示美好前景。
【小题3】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传统村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情景默写(共1题)

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李白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场景。
(2)《登高》中,杜甫借落叶与江水,表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揭示贫富差距悬殊,从反面论证自己观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材料作文(共1题)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①舍本逐末:放弃事物的根本和主要方面,追求细枝末节,形容本末倒置。
②瞻前顾后:形容做事谨慎,考虑周密;也形容犹豫不决,顾虑过多。
③不识抬举:不理解别人对自己的称赞或提拔;多用于指责人不接受或不珍视别人对他的好意。
④吹毛求疵:吹开皮上的毛去寻找皮上的疵点,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毛病和差错。
⑤见异思迁:看到不同的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
⑥水滴石穿:比喻只要有坚强地毅力,持之以恒,再难的事情也能做成。
读了上面六个成语及其解释,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个成语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使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7.语言表达(共2题)

9.
下面是一位同学的助学贷款发放及资金支付流程图,请把这个图撰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20字。
10.
下面是新华社的一则新闻,请根据新闻内容写出导语,不超过70字。
新华社德国不来梅10月3日电   
一年一度的世界航天界最大盛会国际宇航大会正在德国城市不来梅举行。欧洲航天局局长扬·韦尔纳告诉新华社记者,欧航局非常希望促进航天领域的国际合作,而中国是国际航天合作的一个积极参与者。
韦尔纳说,欧洲和中国在航天领域已经开展了许多合作,欧洲宇航员还曾前往中国与中国航天员共同训练。多名欧航局宇航员正在学习中文。欧航局德国籍宇航员马天已经学习中文6年多。马天此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曾表示,他希望能去未来的中国空间站,与中国航天员以及其他国家宇航员一起工作。“除了毛雷尔,还有几名欧航局宇航员正在学习中文,这也是在为以后和中国开展更多的航天合作做准备。”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张克俭表示,中国愿意在嫦娥六号的轨道器和着陆器上为国际合作伙伴提供10千克的载荷。韦尔纳对此也表示了兴趣。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3道)

    情景默写:(1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