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第五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96995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2/20

1.选择题(共9题)

1.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廖廓   亲和力   遗世独立   斑斓锦缎  絮絮叨叨
B.饿殍   什刹海   曝背谈天   盖莫能外  符箓咒语
C.跫音   回旋舞   养尊处优   心凝形释  雾缭烟绕
D.衽席   无尽藏   焦燥不宁   促膝谈心  玲珑剔透
2.
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倘若世界杯只是几家豪门四年一次的聚餐,而冠军老在几家传递,世界杯也会变得索然无味
B.我看到自己茕茕孑立的身影,在海边寂寞地拉长缩短,真是无聊极了。
C.老人嘱咐儿子,年轻人要踏实做事,不要高谈阔论,指点江山 ,云来雾去。
D.近年来,一些风华正茂的大学生沉迷网吧,从而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令人痛惜。
3.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耀(xuàn)   柴(pī)    步(kuĭ)   打(hāng)  树影婆(suō)
B.蹙(cuán)   箕(jù)    句(dòu)   慰(jí) 而不舍(qì)
C.参(xĭng)   麻(pì)    依(wèi)   道(hàng)  泪满眼(kuàng)
D.树(guàn)   颓(p í)   彳(chù)   惊(yà)    命途多(chuǎn)
4.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
B.“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
C.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
D.中国有句俗话,叫“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说的是人们一般都想不断有所进步。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回到故乡,我又看到了那阔别多年的乡亲,那小时候住过的特有的石头和茅草搭成的小屋,那崎岖的街道,那袅袅的炊烟,那熟悉的乡音。
B.现在全社会关注通货膨胀,民众担心物价持续上涨,国家发改委多次表示,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游资炒作造成的。
C.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父母与子女能否消除代沟,关键是父母要能够对下一代有更深的了解与同情,在思想上不至于老旧得太追不上孩子的时代。
D.青年人眼界开阔,富有正义感,民族的荣辱、国家的盛衰,往往能激起他们一腔报国之情。
6.

根据乘法口诀分别写出两个除法算式。

四九三十六

三九二十七

七九六十三

{#blank#}1{#/blank#}

{#blank#}2{#/blank#}

{#blank#}3{#/blank#}

{#blank#}4{#/blank#}

{#blank#}5{#/blank#}

{#blank#}6{#/blank#}

7.

根据乘法口诀分别写出两个除法算式。

四九三十六

三九二十七

七九六十三

{#blank#}1{#/blank#}

{#blank#}2{#/blank#}

{#blank#}3{#/blank#}

{#blank#}4{#/blank#}

{#blank#}5{#/blank#}

{#blank#}6{#/blank#}

8.

根据乘法口诀分别写出两个除法算式。

四九三十六

三九二十七

七九六十三

{#blank#}1{#/blank#}

{#blank#}2{#/blank#}

{#blank#}3{#/blank#}

{#blank#}4{#/blank#}

{#blank#}5{#/blank#}

{#blank#}6{#/blank#}

9.
下列默写的句子与课文一样的一项是(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
C.吾尝跂而望也,不如登高之博见矣。
D.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2.句子默写(共1题)

10.
补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赤壁赋》)
(2)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______________;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⑷韩愈《师说》中既可看作择师标准也可看作择师原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⑸《沁园春•长沙》中最能体现同学少年“主沉浮”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歌鉴赏(共2题)

11.
对卞之琳的《断章》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A.第一节写“你”在桥上看风景,不自觉地成了从楼上看风景的人的一道“风景”。
B.第二节写皎洁的月亮成了“你”的窗子的装饰品,而“你”成了别人(楼上的人)的梦境的装饰品。
C.两幅生动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了深刻的哲理:在同一时空中,作为主体的人或物,有可能变成客体。客体有可能变成主体。人们只要不被世俗观念所束缚,不计较一时的得失哀乐,就可以获得精神的自由和超越。
D.作为一首朦胧诗,这首诗用朴实单纯的语言,展现出一幅明丽的生活画面;语言明白如话,内涵却丰富深邃,达到了明与隐、实与虚、具体与抽象的和谐统一。
12.
对下面的三首小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竹(之一)
每攀登一步
都作一次小结
竹(之二)
青翠是你的本色
坚韧是你的意志
竹(之三)
在翠绿婆娑的外表下
你空空如也
A.第一首:赞美谦虚踏实的作风,是广大农民的象征。
B.第二首:赞颂永葆青春、生机勃勃、坚忍不拔的精神风貌,能象征革命者。
C.第三首:讽刺批判虚有外表,无真才实学的人,能象征伪君子。
D.上述三首诗皆是以竹喻人,但立意不尽相同。

4.文言文阅读(共2题)

13.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颜氏家训·勉学》)
14.
阅读下面清代刘开仿韩愈《师说》而写的《问说》的选文,翻译画线句子。
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nàn),审问而明辨之也。
(1)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2)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5.现代文阅读(共2题)

15.
阅读下边文章,完成各题。
瓦尔登湖:一个人的风景
维 新
16年前的春天,当我还是大二学生时,渴望“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人海子,在山海关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明天的渴望成了永远的渴望。他身边遗留的四本书中,有一本是梭罗的《瓦尔登湖》。9年前,《瓦尔登湖》的中文首译者徐迟先生,同样在“文化抑郁”中告别了尘世,不知他生命中还有多少渴望没有表现。我不知道他们与瓦尔登湖究竟有怎样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瓦尔登湖是他们心中永远不可能实现的一个梦。
3年前,当我来美国工作后,我想有一天一定要到那个安静的湖边去散散步。但随着时光的逝去,我与所有的都市人一样,在奔波的生活中竟然抽不出一天闲散的时间,我感觉瓦尔登湖也渐渐成了我心中一个不可实现的梦。今年6月里的一天,我终于推开了所有事情,从波士顿驱车前往瓦尔登湖,不仅是为了圆许久以前的梦,也是想要繁忙的生活中给自己一天放松的时间来冥想生命。
一个半小时后,我抵达了瓦尔登湖。当我真的踏上湖边那湿润的土地后,心情竟然久久难以平静。我不仅想到了梭罗,也想到了海子、徐迟,想他们真应该到瓦尔登湖来看看,那样他们也许就不会过早结束自己的生命了。哲人说,主动离开世界的人,大都在精神上不堪生活的重负,而在瓦尔登湖边,我感觉到生命就像一滴水一样简单
150年前,28岁的梭罗摆脱生活中所有的羁绊,来到林木环抱少见人迹的瓦尔登湖畔,靠一柄借来的斧头,伐木造屋掘地种粮,过一种最朴素最简单的生活。他吃湖里钓上来的鱼和自己种出来的豆,不吸烟不饮酒。他精确计算出维持最基本生活所需的花费:造屋用去29元1角2分,生活一周需2角7分……推算下去,他发现一年中只需工作6星期就能挣足维持健康生活所需的金钱。他每天的日程是读书、思索和写作,用大量的时间享受自然。
遥想梭罗的生活,我感到惭愧之极。这么多年,我从北京到上海,从纽约到波士顿,经多年打拼,在很多人眼中也渐渐算成功人士了,有房有车,有不错的年收入,存款日益增多,但拥有这一切并没有使我的心灵真正安稳下来。我每天仍不停工作,想挣更多的钱过更好的日子。站在瓦尔登湖边我真切地感悟到生活中的“更好”永远是彼岸,真的应该像梭罗一样简单生活在当下。梭罗在湖边生活了两年两个月零两天,这段时间内,他完成了一种生活方式的实验:遵循本性生活,确定什么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他说:“身处发达的物质文明中却经营一种原始的流放式生活,这么做也许会有许多收获。”
他离开这里的时候,写出了传世的不朽之作《瓦尔登湖》。这样心境下流淌出来的文字,自然平静深湛。如微风徐徐吹过的瓦尔登湖面。
来到瓦尔登湖,怎能不去看那世界闻名的小木屋呢?小木屋离湖畔很近,顺蜿蜒湖畔走半分钟就到了。眼前小木屋显示出一种原始的感觉,斑驳的白桦木透出岁月的沧桑。推开散发古朴意味的木门,看到屋内只有一桌一床三把椅子,很难想象梭罗就在这样一个地方生活了两年,寻求一种极简朴的生活。他以一种近乎英雄主义的孤身生命体验,证明一个人的生存所需其实真的很少很少,并设想用自己的生命感悟去阻拦文明人迅速滑向奢侈的陷阱。
在瓦尔登湖边散步,我渐渐安静下来,渐渐体验到当年梭罗接近自然、接近生活中最简单原则的生命感悟,我感觉到一种生命的升华。每一个人生命中都有一个瓦尔登湖,那是一个梦,一个世外桃源,所以我们才一直苦苦追寻。其实,人有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可供选择,梭罗选择了简单和淳朴,选择了瓦尔登湖的平静。于是他看到了忙碌生活背后人们所忽略的美景,便悟出了张开怀抱真诚面对大自然的意义。他说:“我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看看是否有什么东西是生活会教给我而我却没有领悟到的,想知道假如我不到这里的话,当我临终时,会不会对自己没有经历过的生活毫无察觉。”
(2005年8月30日《文摘周报》,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对于海子与徐迟来说,瓦尔登湖成了他们“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梦”,以自杀方式“过早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是原因,但不是深层原因。
B.当作者认识到生活中的“更好”永远是彼岸时,他觉得真应该像梭罗一样投入大自然中去简单地生活。
C.梭罗在物质文明时代,以原始的流放式生活来“收获”生命体悟,并启示人类:不应为追求自己的奢侈而无度地向自然索取,体现出深刻的生态伦理观。
D.“瓦尔登湖”在文中虚实相生,“每一个人生命中都有一个瓦尔登湖,那是一个梦,一个世外桃源”,这里的“瓦尔登湖”指人的“梦想”,永远不可能实现。
E. 本文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恬淡从容的文笔中渗入生命的思考与体悟,也属“心境”下流淌出来的文字,平静而深湛。
【小题2】从文中看,瓦尔登湖为什么“渐渐成了我心中一个不可实现的梦”?
【小题3】通过作者阐述的自我体悟,以及文中提到的海子、徐迟两位诗人看,“生命就像一滴水一样简单”实际上可从两个层面理解,请分析这两层含义各是什么。
【小题4】梭罗所说的“人生最本质的问题”是什么?请用文中现成的短语回答。
16.
阅读下边文字,完成各题。

文学创作中的故乡情结

阅读多于写作,心情渐趋宁静的同时,对许多事也日渐淡泊,这或许是每个写作者的必经之路。人们经常反思并不断在作品中追问自己:我究竟是谁?我为什么要与你对话?我为什么要想这些问题?
苏子曾说:“此心安处即故乡。”只要这个地方能让你安心,它就能成为你的故乡。人们常常为自己的故乡远离了自己的精神而滋生不满,萌生深深的寂寞。于是很自然的开始寻找,在寻找中因为屡次的失望,为自己虚构一个可以栖居的家园,并美其名曰故乡。这种以设想方式存在的家园,由于没有养活生命血液的泥土和水源,终难以一种长青树的姿态存于世。故乡不是一种虚拟,而是一种思想和精神。只要你思想通融,精神淡定超脱,何处都可为故乡。所以,尽管苏子一生都在迁徙、流浪,却总能随处找到自己栖居的故乡。他很安心,把自己遭遇的一切通脱地看作一种缘分。因此,他不管走到哪里,即便是条件异常艰苦的流放,也能在那里其乐融融,劳作休闲之时,用笔轻轻地打量“这一个”让自己“安心”的故乡
安心难得,静坐反审自己的心灵故乡无疑更难。生命基于这个世界来说,在滚滚流逝的时间长河中,好像一朵浮萍。淹没于浩瀚的时间长河,人们常生无家可归之感。当夜深人静或独处时,便会不自觉地想家,却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家在哪里。人类需要以情感交流的方式在这个世界生存。人类的心灵如此孤独,该如何与别人进行和谐的交流呢?这便要求一种所谓“共同语言”。
古语:道不同则不相为谋。共同语言产生的前提,便是志同道合,即交流双方形成基本一致的思想。然而根据交际经验,两个人要形成基本一致的思想,需要很多约定俗成的条件。两个同乡见面可以聊记忆中关于故乡的轶闻趣事,昔日情人见面黯然神伤一番,老同学见面可以侃谈某个难忘的老师和同学。由此可见,人们愿叙及并为之留恋的还是所熟悉的。不管已逝的抑或将来发生的人或事,人们总喜欢以熟悉的方式去感之想之。
其实文学创作与生活一样,越是熟悉的便越能感觉到它一颦一笑的气质。人们在与别人交谈或向别人做介绍时,会不自觉地拣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物。人们在外面工作累了总会想家,家中的亲人此时会让人备感亲切,感到跟他们有说不完的话。其实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说话,即你怎样将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对生命的特别感悟很自然地流露出来,让读者情不自禁地主动与你交流,以期达到共鸣的效果。但前提是要让读者主动读你,然后想读懂你,你得具备给他们“实在”东西的素质。这个实在,乃对生命的真实体验。
从故乡出发,反观故乡,又回归故乡。这是每个创作者的必经之路。前边述及的故乡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人最潜在、最核心的生命意识。《圣经》上说,我们好比生活在一只船上,将来不可知。鉴于对将来的不可知性,在创作时才会假设或者虚拟一个貌似存在的故乡来抚慰我们飘浮的精神。对一个正谨慎行走在文学创作之路上的人来说当知道,逃不出故乡却愿在遥望故乡中寻找一个可以让精神安息的家园,是一种无法摆脱的宿命。
【小题1】下列关于第二节节末“‘这一个’让自己‘安心’的故乡”的说法,最正确的一项是(    )
A.指以设想方式存在的家园。
B.指条件异常艰苦的流放之地。
C.指一种思想和精神上能让自己栖居之处。
D.指自己奋斗和奉献过的故乡。
【小题2】纵观全文,下列有关作者对于“文学创作中的故乡情结”的论述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常常为自己的故乡远离了自己的精神而滋生不满,萌生深深的寂寞。
B.苏子的一生便充分说明只要“安心”,就能在文学创作中找到自己的故乡。
C.从对生命的真实体验出发,反观故乡,又回归故乡。这是每个创作者的必经之路。
D.由于将来不可知,人们在创作时就会假设或虚拟一个貌似存在的故乡来抚慰我们飘浮的精神。
【小题3】下列理解与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时间长河中,人无法还家,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B.文学创作与生活一样,是要将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对生命的特别感悟很自然地流露出来,并让人情不自禁地主动与你交流。
C.故乡情结是一个人最潜在、最核心的生命意识。
D.人生注定逃不出故乡,却愿在遥望故乡中寻找一个可以让精神安息的家园。

6.材料作文(共1题)

1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作文。
孔子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大自然造就了人,也陶冶着人,改变着人。陆游为梅花填词,想到了孤芳自赏;***为梅花填词,想到了无产阶级革命者的情怀。一个人在面临挫折,意志消沉时,看到傲岸青松,看到翱翔雄鹰,也许会增添生活的勇气;一个人在心事渺茫、忧心如焚时,看到浩瀚大海,看到湛蓝天空,也许会豁然开朗,壮志满怀。回想自己这方面的经历,想必也从自然中得到许多启迪。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7.语言表达(共2题)

18.
在下面一段横线上各补充一句话,均不超15字,使上下连贯,带有哲理,发人深思。
公园里一矍铄老者伫立遐思,一群少男少女嬉闹而来。一少年咧嘴一乐:“这老头像这树上的一只核桃!”“那我们呢?”伙伴们一齐笑问。“我们像这满园的花朵!”少年得意的回答引来一阵喝彩。老人左手摘下一朵花,右手握着一颗核桃,温馨而从容地对他们说:“少年是花,老年是果,_______________,但是,________________。”老人话刚说完,少年们顿时安静下来,陷入了沉思。
19.
读下面一段小幽默《点名》,加一个精练得当的评论。(不超过30个字)
某位老师接手新班级,第一堂课照例老一套,拿着花名册点名认学生。也奇怪,学生的名字有些特别:牛犇、金鑫、水淼……一下子难倒了他,情急之下,他大声念道:“牛一群,金一堆,水一大片……”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9道)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2道)

    文言文阅读:(2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