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1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科技发展________,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但是,________的是,中国科研在基础性研究方面依然相对薄弱,( ① ),高端产品的品质在短时期内也难以得到较大提升。所以,加强自主创新、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快科技攻关,成为我们的________。
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失业问题与全球性收入分配不公及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叠加构成了逆全球化潮流,是当今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 ② ),不仅破坏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而且肆意践踏国际经贸规则体系,给世界经济带来各种不确定性风险。2017年新一届美国政府自上任以来,打着“美国优先”的旗号,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中国作出一系列不实指责,试图采取极限施压方法将自身利益诉求强加于中国,导致中美经贸摩擦在短时间内持续升级,中美经贸大战________,多边贸易体制和自由贸易原则,遭遇严重威胁。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突飞猛进 毋庸讳言 燃眉之急 剑拔弩张 |
B.瞬息万变 不容置喙 燃眉之急 一触即发 |
C.突飞猛进 毋庸讳言 当务之急 一触即发 |
D.瞬息万变 不容置喙 当务之急 剑拔弩张 |
A.①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一些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的局面 ②内顾倾向和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是这一潮流的主要表现 |
B.①一些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的局面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②这一潮流主要表现为内顾倾向和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 |
C.①一些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的局面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②内顾倾向和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是这一潮流的主要表现 |
D.①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一些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的局面 ②这一潮流主要表现为内顾倾向和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 |
A.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失业问题与全球性收入分配不公,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叠加构成了逆全球化潮流这是当今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 |
B.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失业问题与全球性收入分配不公及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叠加构成的逆全球化潮流是当今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 |
C.国际金融危机带来了失业问题与全球性收入分配不公,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叠加形成的逆全球化潮流,是当今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 |
D.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失业问题与全球性收入分配不公及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叠加形成的逆全球化潮流是当今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 |
2.诗歌鉴赏- (共1题)
菩萨蛮·咏梅
朱淑真
湿云不渡溪桥冷,蛾寒①初破东风影。溪下水声长,一枝和月香。人怜花似旧,花不知人瘦。独自倚阑干,夜深花正寒。
霜天晓角·梅
林通
冰清霜洁。昨夜梅花发。甚处玉龙三弄②,声摇动、枝头月。梦绝。金兽爇③。晓寒兰烬④灭。要卷珠帘清赏,且莫扫、阶前雪。
(注)①蛾寒:“蛾”通“俄”,“蛾寒”犹言“轻寒”。②玉龙三弄:“玉龙”指雪,此处代指梅花;“玉龙三弄”即琴曲《梅花三弄》。③金兽燕:金兽,一种兽状的铜炉;燕,烧。④兰烬:指燃尽的灯芯。【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朱词上片描绘了一幅声、形、色、味俱全的优美画面,营造出清冷、静淡的氛围。 |
B.朱词下片开头,人对梅怜爱,梅却不解人意,在对比中强调诗人深深的怨恨之情。 |
C.林词中“冰清霜洁”既表时令又可形容梅花,加以乐声烘托,梅的形象呼之欲出。 |
D.林词下片前三句写梦醒时油枯灯灭,天气寒冷,为后文诗人看似反常的举止蓄势。 |
3.文言文阅读- (共1题)
与余生①书
戴名世
余生足下。前日浮屠犁支自言永历②中宦者,为足下道滇黔间事。余闻之,载笔往问焉。余至而犁支已去,因教足下为我书其语来,去年冬乃得读之,稍稍识其大略。而吾乡方学士有《滇黔纪闻》一编,余六七年前尝见之。及是而余购得是书,取犁支所言考之,以证其同异。盖两人之言各有详有略,而亦不无大相悬殊者,传闻之间,必有讹焉。然而学土考据颇为确核,而犁支又得于耳目之所睹记,二者将何取信哉?
昔者宋之亡也,区区海岛③一隅,仅如弹丸黑子,不逾时而又已灭亡,而史犹得以备书其事。今以永历之帝西粤、滇黔,地方数千里,揆以春秋之义,岂遽不如帝昺之在崖山?而其事惭以灭没。近日方宽文字之禁,而天下所以避忌讳者万端,其或菰芦泽之间有廑廑志其梗概所谓存什一于千百又无好事者为之掇拾流传不久而已荡为清风化为冷灰。至于老将退卒、故家旧臣、遗民父老,相继澌尽,而文献无征,凋残零落,使一时成败得失与夫孤忠效死、乱贼误国、流离播迁之情状,无以示于后世,岂不可叹也哉!
终明之末三百年无史,金匮石室之藏,恐终沦散放失,而世所流布诸书,缺略不祥,毁誉失实。嗟乎!世无子长、孟坚,不可聊且命笔。鄙人无状,窃有志焉,而书籍无从广购,衣食日不暇给,惧此事终已废弃。是则有明全盛之书且不得见其成,而又何况于夜郎、筇笮、昆明、洱海奔走流亡区区之轶事乎?前日翰林院购遗书于各州郡,书稍稍集,但自神宗④晚节事涉边疆者,民间汰去不以上;而史官所指名以购者,其外颇更有潜德幽光⑤,稗官碑志纪载出于史馆之所不及知者,皆不得以上,则亦无以成一代之全史。甚矣其难也!余员昔之志于明史,有深痛焉、辄好问当世事。而身所与士大夫接甚少,士大夫亦无有以此为念者,又足迹未尝至四方,以故见闻颇寡,然而此志未尝不时时存也。足下知犁支所在,能召之来与余面论其事,则不胜幸甚。
(注)①余生:余湛,字石民,戴名世的学生。②永历:朱由榔(1623年—1662年,南明最后一位皇帝。年号永历,史称永历帝。③海岛:即崖山,在广东省新会县南海口。1277年宋亡,次年陆秀夫等拥立帝昺在崖山坚持抗元。1279年,元军陷崖山,陆秀夫负帝昺投海死。④神宗:明神宗朱翊钧,年号万历。1616年(万历四十四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即帝位于关外,国号金,明清之间的战争此后愈演愈烈。⑤潜德幽光:潜德,不为人所知的美德;幽光:世人所不能见的光辉。【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或菰芦山泽之间/有廑廑志/其梗概所谓存什一于千百/又无好事者为之搬拾/流传不久而已/荡为清风/化为冷灰 |
B.其或菰芦山泽之间/有廑廑志其梗概/所谓存什一于千百/又无好事者为之掇拾流传/不久而已荡为清风/化为冷灰 |
C.其或菰芦山泽之间/有廑廑志/其梗概所谓存什一于千百/又无好事者为之掇拾流传/不久而已荡为清风/化为冷灰 |
D.其或菰芦山泽之间/有廑廑志其梗概/所谓存什一于千百/又无好事者为之掇拾/传不久而已/荡为清风/化为冷灰 |
A.足下,称对方的敬辞,意为“您”;古代用以下称谓上或同辈相称,多用于书信。 |
B.浮屠亦作浮图,原指佛教创始者“佛陀”,古人有时亦以此来称呼佛教徒或佛塔。 |
C.金匮石室即藏书之室,收藏国家史料、档案等,后泛指国家收藏图书档案的地方。 |
D.翰林院是古代以文学供奉朝廷的官署,宋设翰林待诏明改称翰林院,清沿袭之。 |
A.作者阅读了方学士考证详实的《滇黔纪闻》,将其与余生所记犁支的见闻相对照,发现二者之言有相差甚远之外,不知该相信谁。 |
B.宋朝为元所灭,明朝亡于满清,作者认为二者具有相似性,故要趁许多旧臣遗老还健在的时候访求查证,以著成信史,昭示后人。 |
C.翰林院曾经从各地搜购遗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有价值的书难以搜购齐全,现有的又难以反映历史的全貌,作者深以为憾。 |
D.结尾明确表达了作者希望通过余生来实现与犁支面对面地核实相关史实的愿望,表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强烈的历史责任感。 |
(1)今以永历之帝西粤、滇黔,地方数千里,揆以春秋之义,岂遽不如帝昺之在崖山?而其事惭以灭没。
(2)鄙人无状,窃有志焉,而书籍无从广购,衣食日不暇给,惧此事终已废弃。
4.现代文阅读- (共2题)
老林的树
雪冰儿
这些是老林的树。这些的确是老林的树。提起眼前这一片树,谁都知道是老林的。可是,老林不在家,有些人就自欺欺人,装作不知道,干了一些掩耳盗铃的勾当。
村子里的小李就是这样的人。这话是老李说的。
有一天,小李缺少根锨把,看来看去,就老林林子里的小树合适。他没跟谁说,拿着斧子,摸着黑,就来到老林家的树跟前。他瞧准事先看好的树,刚要抡斧子,有人就大喝一声:“住手!”
小李一看,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爹老李。小李不高兴了,说:“爹,千啥啊?吓人鼓捣的。我就想找根锨把。你来干啥?”
老李说:“锨把,集上有卖的。这里的树可是老林家的。”
小李压低声音,说:“爹,别吵吵!你不说,我不说,谁知道我在这砍一棵树呢?再说了,老林去儿子家住了几年了,连个音信也没有。我估摸着啊,没准,这人就没啦!
老李说:“老林没不没,我不管。我就知道这是老林的树,咱不能动。”听老李的声音越来越大,小李有些害怕。所以,他只得拎着斧子跟爹回了家。
第二天。老李在集上买了一个锨把,滑溜溜的。小李试了几次,觉得忒好。他悄悄跟媳妇说:“花几块钱不亏,干活都轻松呢!
不知道是村子里只有一个小李在,还是有太多的老李,虽然老林不在家,他的树却越长越高,而且,一棵也没少。
有一天,来了一辆车,车上坐着两个人,问准了老林的树,就卸车拿家伙要放树。
听了这个消息,村里炸开了锅。跑在最前头的是小李。小李心想:这树我动不得,别人也动不得。
这些人说:“是老林让我们来的,钱,我们都付了一部分了。”村子里的人不相信这话。小李抻头说:“有啥证据?”那人拿不出证据,只得气呼呼地走了。
他们走后,小李问老李:“会不会真的是老林让他们来的?”老李说:“不管是不是,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是老林的主意,就是天王老子来也没用。”村子里别的人就说:“是啊,除了老林,谁也休想动这些树。”
这话小李爱听。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别人也得不到,那叫心理平衡。
说来也奇怪,那些人走了后,再也没有回来。而老林的这些树,还如以前一样,继续长。几年后,树成材了,成了一片绿荫。
老李更老了。没事的时候,他就到树下乘凉。像他一样的老人,也来这里乘凉。老人们都是快入土的人了,不经意就说出了心里的秘密。
老李说:“以前,我儿子打过老林的树的主意,最后被我给拦住了。起初,他还有点想不通呢!现在啊,谁要告诉他这不是老林的树,他就会跟他急!”
老人们就应和着,说:“可不是吗?老林不在,谁要是动了这些树,就跟剜咱们心似的。”
天有不测风云。一场大风刮来,竟吹倒了老林家的两棵树。第二天,差不多全村的人都来看情况。老李叹息了很久,感觉心都是疼的。他实在看不下去了,小李把他搀回了家。很多的老人都一样,也被儿孙搀回了家。
这是老林的树,老林不在,倒了的树怎么处理呢?村干部发愁,村民人人发愁。因为想不到好办法,树只能移到靠边的地方,继续倒着。又过了一段时间,老林的儿子回来了。他告诉大家,老林死了,他是回来卖树的。
大家认识老林的儿子,而且,老林的儿子拿回来了一封老林的亲笔书信。所以,大伙不得不相信老林真的死了,还留下了卖树的遗嘱。没几天的时间,老林的儿子卖掉了树,带着钱走了。
村子里的人好像失掉点啥似的,丝毫没有轻松感。老李眼没了魂似的,喜欢来到那块没了树的地方发呆。
这一天,老李的孙子让他看一篇日记。老李看完后哭了。他把孙子的日记拿给别人看。于是,大伙一起念——
有一种守护叫无言,有一种付出叫不求回报。我的爷爷们,我的父辈们,还有很多很多的亲人们,曾经守护着一棵棵树。他们不需要感谢,也不需要回报。我想,等我有了孩子,我要告诉他,村子里有过一种树,叫老林的树!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反复强调“这些是老林的树”,既照应了题目,吸引读者阅读下文,也强调了村里人所达成的共识,有点染主题的作用。 |
B.老李阻止小李砍老林的树,自己花钱到集上去给小李买了一个锨把,这种把疏和堵结合起来的家庭教育方式效果很好,值得提倡。 |
C.小说中共有三次砍树事件,前两次都未得逞,直到老林的儿子来后才砍伐成功。小说通过三次砍树事件,表现了村民的高尚品质。 |
D.老林的儿子回来卖掉树后拿着钱走了,村里的人们因为付出后没有回报,有些失落,好像失掉了啥似的这种心理是耐人寻味的。 |
【小题3】小说最后一句“村子里有过一种树,叫老林的树”有哪些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①陕西凤翔泥塑是我国著名泥塑艺术之一,是在传统乡土社会中由当地劳动群众根据自身生活需要而创造,并在当地及周边地区广为应用和流传的一种造型艺术。在当地举行的祭祀、庆祝、婚丧等仪式和活动中,凤翔泥塑担当着特定的民俗功能,是民俗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在传统的乡土社会中体现着广大乡民精神诉求的泥塑艺术,以积极、乐观、喜庆的基调和不断丰富、完善的形制样式,协调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②经过世代历史积淀,凤翔泥塑形成一套程式化塑造模式,并通过子承父业的家庭传授方式得以传承数百年。泥塑原型是由艺人手捏的实心塑作,再依型制成模具。然后再经过筛土、砸泥、擀泥饼、制坯、粉洗等塑型步骤以及勾墨线、教色、上光等的绘彩步骤。一件作品制作完成需经过十余道工序,每一个环节都不可缺省。
③凤翔泥塑按形制分为浮雕半立体造型和圆雕立体造型两大类。浮雕类的“挂片”有虎头、福禄寿三星、麒麟送子、菩萨、关公、钟馗等,代表作是虎头挂片(又称“挂虎”),一般体型较大。圆雕类作品分为“摆件”和“立人”。“摆件”是以坐虎、坐狮为代表的“坐兽”,还有以十二生肖动物为题材,规格大小与挂片一样;“立人”一种是用作供奉的神祇塑像,如福禄寿三星、财神、八仙、菩萨等。
④祈子延寿、纳福招财、驱邪禳灾是中国民间艺术表现的三项恒常主题,凤翔泥塑在这方面表现得同样明显。
⑤凤翔泥塑讲究平正规矩。作品采用正面、正面侧身、正侧面塑型,一般突出正面刻划。如“坐虎”头部为正面,身子则取侧面,集中绘制正面,也是民间“求全”观念的体现,符合中国民间的一般审美习惯。凤翔泥塑造型还讲究饱满圆浑。作品结体概括凝练,形态夸张变形,略显凹凸以划分五官、四肢等细部。这种造型既是针对泥材特性所作适应性处理,也是强调作品功能的实用性选择和精神性选择。这种处理,一方面使作品孕育着勃勃生机,显示出一种向外扩张的力度,更加表现出威严勇猛、震慑鬼宗的气势(如“坐虎”的脸部处理为暴额怒目、呲牙咧嘴,身躯则大幅度收缩,四肢也极度简化,糅合了动物特有的凶猛性格,以增驱邪之功效);另一方面,使纹饰有足够的施展空间,一些祈福纳祥的作品可以充分表达出人们追求圆满的幸福、对生命的赞美及展示出人们生机勃勃、达观进取的人生观。
⑥凤翔泥塑上常用的莲花、佛手、葡萄等花草蔬果纹样以及贯钱、云气纹等抽象几何纹样,均是有富贵、平安、福寿、生子等吉祥寓意的象征图形或表意符号。这些约定俗成的民俗文化符号,具有强烈的历史延续和顽强的稳定性。凤翔泥塑纹饰的空间布局,讲究对称和均衡。这种纹饰处理习惯除了对端正、圆满等吉祥含义的追求外,也体现了人们因此形成的审美趣味。在绘制过程中,艺人往往适形勾绘,以对称形式展开纹饰,花卉与抽象纹样交替组合,在简单的塑形中造就出千变万化的审美效果。
⑦凤翔泥塑色彩浓厚热烈,以红、黄、绿为基本色,加上勾线的黑和粉洗的白五种色绘制。这五种色彩与中国传统的五行观念一致,古代称为“正色”,其他的色彩为“间色”,这五色被艺人们赋予了深刻的民俗文化观念和主观情感,如红色代表四季红火,绿色代表万年长青,旨在传达求吉纳福的意愿。“五色”对比极其强烈,但经过艺人巧妙地搭配组合又显得和谐统一,造成塑作鲜明、艳丽,又浑厚、沉着的色彩效果。
(摘编自杨萍《凤翔泥塑艺术》)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陕西凤翔泥塑是一种传统的造型艺术,以当地祭祀、庆祝、婚丧等仪式活动场景为创作题材,具有明显的乡土性特征。 |
B.凤翔泥塑按形制分为浮雕半立体造型和圆雕立体造型两大类,前者多挂放,后者多摆放,可满足人们不同的生活需要。 |
C.与其他民间艺术一样,凤翔泥塑承载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容,体现着乡民祈子延寿、纳福招财、驱邪禳灾等精神诉求。 |
D.为使作品呈现向外扩张力度、强化威猛气势,扩展纹饰空间、充分展现人的精神追求,凤翔泥塑大都采用饱满圆浑造型。 |
A.文章第①段概述了凤翔泥塑的创作起源和社会文化功能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
B.文章第⑤⑥⑦自然段分别从造型、纹饰和色彩三个方面说明了凤翔泥塑的特点。 |
C.凤翔泥塑采用与传统五行对应的五种色彩绘制,突出泥塑相克相生的辩证观念。 |
D.文章简述凤翔泥塑制作工艺的同时,还突出呈现了其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因素。 |
A.数百年来,凤翔泥塑通过子承父业的家庭传授方式得以传承,形成一套程式化塑造模式,其形制样式一直保持稳定不变。 |
B.每一件凤翔泥塑作品的制作完成都需要先后经过塑型、制模、绘彩等一系列步骤,工序繁杂,每一个环节都不可缺省。 |
C.凤翔泥塑讲究平正规矩,一般突出正面刻划;还注意用凹凸对比来划分五官、四肢等细部,体现了工匠创作的写实意识。 |
D.凤翔泥塑多将具有吉祥寓意的花草蔬果和几何纹样交替组合,并通过对称的形式进行布局,营造出丰富多彩的审美效果。 |
5.情景默写- (共1题)
(1)《鱼我所欲也》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孟子对一些人面对优厚俸禄不管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的做法持否定态度
(2)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虚写未来,憧憬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当下的孤寂。
(3)《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兴手法,劝诫女子不要痴迷于爱情。
6.材料作文- (共1题)
(1)德云班主郭德纲在给18岁儿子郭麒麟的信中写道:
登天难,求人更难;江湖险,人心更险;春冰薄,人情更薄;黄连苦,无钱更苦。
有人夸你,别信;有人骂你,别听。
人红麻烦多。
一个人刚出道,不狂是没出息的。
(2)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在给18岁儿子白清扬的信中写道:
从今天开始,你还要学会不仅爱自己、爱自己熟悉的人,还要学会爱陌生人。
生活中有很多让我们不满意的东西,但我们的使命不仅是要克制恶,还要扩大善。
要去追求成功,就要学会做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在成长的路上,你应该如何去做?请谈谈你的想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7.语言表达- (共2题)

新时代条件下,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
文旅融合是满足人们高品质生活追求的必然要求。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当代旅游中,人们更多从购物场所走向文博场馆,越来越注重文化场景的体验,越来越追求个性化、深度化、特色化的品质旅游。
①____。推动旅游业实现由“大”到“强”的跨越,不仅在于秀美的自然风光,还在于意蕴深厚的历史人文。我们要把更多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以文化要素的注入推动旅游特色化、品质化发展,为旅游高质量发展插上腾飞翅膀。
②____。2017年全国文博游超过9亿人次,庞大的旅游群体,赋予了文化传播更大能量。这就启示我们,必须把更多的博物馆、非遗传习所、古籍展示馆等文化场所纳入旅游线路,通过丰富文化产品供给、创新内容表达和展览展示手段,使其成为游客喜爱的文化体验目的地,成为传播优秀文化的有效平台。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情景默写:(1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