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4题)
A.成都市预计于2016年8月开通唯一列以熊猫为主题元素打造的地铁3号线,该地铁线正在面向全社会征名,其结果在公众面前尚保持神秘。 |
B.我们要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就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
C.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人造黄油、植物奶油等人造反式脂肪会对人体造成多种危害,尤其是显著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 |
D.现实告诉我们,让乡村教师真正感受到职业的尊严与幸福,提高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改善乡村教师的生活条件,是留住乡村教师的必然选择。 |
我爱小池,也爱溪流,是因为我爱它们的清和远。______________像开朗的小伙、活泼的姑娘,唱着欢快的歌儿,踏着轻快的脚步,走出群山迎接朝阳和大海。
①几种颜色的小鱼穿行其间,历历可数
②溪流蜿蜓,如一条银蛇
③小池清澈见底,汪汪一碧,宛如-块温润的碧玉
④时隐时现,游向远方
⑤绿油油的水草在水底轻轻晃动
A.③⑤①④② | B.②③①⑤④ |
C.②④③⑤① | D.③⑤①②④ |
A.香港已回归逾20年,但一些人的思维还停留在殖民地时代,以为外国可以对香港说三道四,任意插手,这种食古不化的思维实在是荒唐可笑。 |
B.只要上下一致,戮力同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省人民必定能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确保全省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 |
C.讲诚信的人一诺千金、言行一致,总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敬;而那些言而无信、轻诺寡信的人,总会遭到人们的厌弃和鄙视。 |
D.这几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似乎放弃了纯粹的诗学考量,开始把目光从修辞转向情怀,对作家中的“少数”乃至“例外”青眼有加。 |
A.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感到高兴和满足 ,不知道老年即将到来。) |
B.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依靠别人的力量,却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 |
C.适莽苍者,三餐而返。 (适应郊野的人,只需要带三餐就可以返回。) |
D.夷以近,则游者众。 (路平坦并且近便,游玩的人就多。) |
2.句子默写- (共1题)
(1)若夫乘天地之正,______________,以游无穷者,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_________!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________;(韩愈《师说》)
(3)高余冠之岌岌兮,______________。芳与泽其杂糅兮,___________。(屈原《离骚》)
(4)锲而舍之,_____________;锲而不舍,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3.诗歌鉴赏- (共1题)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A.起句先声夺人,着一“赴”字,便令“群山万壑”集于荆门,有惊天动地之势,意在借雄伟气象来烘托昭君的不平凡。 |
B.颔联写昭君前往朔漠的紫台,终葬塞外,用了对比手法,去与留,生与死,反差强烈,写出昭君远嫁异域荒漠的悲凉。 |
C.尾联千古琵琶之声,凝聚着昭君的怨恨,她怨自己被埋没在汉宫,恨远离家国,虽是附会之语,却是至情之论。 |
D.诗歌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对王昭君寄予深厚的同情,也暗含了对自己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展的怅惘。 |
4.文言文阅读- (共1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尝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门衰祚薄 祚:福分 |
B.茕茕孑立 孑:孤单 |
C.除臣洗马 除:除去 |
D.责臣逋慢 逋:逃脱 |
A.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
B.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
C.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
D.夙婴疾病,常在床褥 |
A.文章首先概括地写了作者幼年时期的悲惨遭遇,奠定了文章悲凉的基调。 |
B.作者虽然两次被举荐,却因为祖母没有人供养,推辞不去赴任。 |
C.“奔驰”二字形象地写出了作者想要赴任就职,尽忠报国的焦急心情。 |
D.先叙述祖孙之情,再推进到君臣之义,突出了作者既能尽孝又能尽忠。 |
5.现代文阅读- (共1题)
在母语的屋檐下
少年时代的伙伴自大洋彼岸归来探亲,多年未见,把盏竟夜长谈,我们聊到故乡种种情形,特别谈到了家乡方言,兴之所至,后来俩人干脆用家乡话谈起来。
本来以为这么多年不使用,很多方言都已忘记,不料却在此时鲜明地复活了,恍惚中,甚至忆起了听到这些话时的具体情景,眼前浮现出了说话人的模样。友人感慨:真过瘾。
在一种语言中浸润得深入长久,才有资格进入它的内部,感知它的种种微妙和玄奥,那些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油彩一般的韵味。几乎只有母语,我们从牙牙学语时就亲吻的语言,才应允我们做到这一点。
关于母语,英文里的一个说法,最有情感温度,也最能准确地贴近本质:mother tongue,直译就是“妈妈的舌头”。从妈妈舌头上发出的声音,是生命降临时听到的最初的声音,浸润着爱的声音。多么深邃动人的诗意!在母语的呼唤,吟唱和诵读中,我们张开眼睛,看到万物,理解生活,认识生命。
诗作为浓缩提炼过的语言,是语言的极致。它可以做为标尺,衡量一个人对一种语言熟悉和理解的程度。“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坍了”,说的是世事沧桑,人生无常。“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说的是心绪流转,昨日遥遥,没有历史文化为之打底,没有人生经历作为铺垫,就难以深入地感受和理解其间的沉痛和哀伤,无奈和迷茫。它们宜于意会,难以言传。
每一种语言都连接着一种文化,通向一种共同的记忆。文化有着自己的基因,被封存在作为载体和符号的特有的语言中,仿佛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中,阿里巴巴的山洞里,藏着稀世的珍宝。
“芝麻开门吧!”咒语念起,山洞石门俨然敞开,堆积的珠宝付光跃彩。
但洞察和把握一种语言的奥秘,不需要咒语,时间是最重要的条件。在一种语言中沉浸得足够久了,自然就会了解其精妙。有如窖藏老酒,被时光层层堆叠,然后醇香。瓜熟蒂落,风生水起,到了一定的时候,语言中的神秘和魅惑,次第显影。音调的升降平仄中,笔画的横竖撇捺里,有花朵摇曳的姿态,水波被风吹拂出的纹路,阳光下明媚的笑容,暗夜里隐忍的啜泣。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只有母语,才有这样的魅力和魄力,承担和覆盖。日升月落,春秋代序;昼夜不舍的流水,远古沉默的荒野;鹰击呼啸着射向天空,羊群蠕动成地上的云团;一颗从眼角滑落的泪珠有怎样的哀怨,一声自喉咙迸发的呐喊有怎样的愤懑。一切,都被母语捕捉和绾结,表达和诉说。
我骄傲于自己母语的强大生命力,五千年的漫长历史,灾祸连绵,兵燹不绝,而一个个方块汉字,就是一块块砖石,当它们排列衔接时,仿佛垒砌了一个广阔而坚固的壁垒,牢牢守卫了一种古老的文化,庇护了一代代呼吸沐浴着它的气息的亿兆的灵魂。
童年在农村度过,记事不久的年龄,有一年夏天,大人在睡午觉,我独自走出屋门到外面玩,追着一只蹦蹦跳跳的兔子,不小心走远了,一直走进村外一片茂密的树林中,迷路了,害怕得大哭。但四周没人听到,只好在林子里乱走。过了好久,终于从树干的缝隙间,望见了村头一户人家的屋檐。
一颗悬空的心倏的落地了。
对于长期漂泊在外的人,母语熟悉的音调,带给他的正应该是这样的一种返归家园之感,一个汉语的子民,寄居他乡,母语便是故乡的方言土语;置身异国,母语便是方块的中文汉字。“官秩加身应谬得,乡音到耳是真归”,故乡的语言,母语的最为具体直观的形式,甚至关联到了存在的确凿感。
因为时时相与,反而熟视无睹,就像对于一尾悠然游弋的鱼儿,水的环抱和裹挟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去意识和诘问的,但一当因某种缘故离开了那个环境,就会感受到置身盛夏沙漠中般的窒息。被拘禁于全然陌生的语言中,一个人也仿佛涸辙之鲋,最渴望母语的濡沫,那亲切的音节声调,是一股直透心底的清凉水流。
每一种语言的子民们,在自己的母语的河流中,泅渡,游憩,俯仰,沉醉,吟咏,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并经由翻译传播,成为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共同的精神财富。
热爱来自母亲的舌尖上的声音,应该被视为是一个人的职责,他的伦理的基点,他可以走向天高地阔,但母语是他的出发地,是他不断向前伸延的生命坐标轴线上,那一处不变的原点。
(原载《光明日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母语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引用英语mother tongue,是为了引出“妈妈的舌头”这一形象说法,强调母语的温馨可亲。 |
B.作者用“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釉彩一般的韵味”来形容母语的微妙和玄奥”,是说母语宜于意会,难以言传。 |
C.文中友人从国外归来,感慨用家乡话谈话“真过瘾”,旨在表明即使距离遥远,分离久远,母语也可以拉近彼此的关系。 |
D.文中列举“昼夜不舍的流水”“亘古沉默的荒野”“一颗从眼角滑落的泪珠”等意象,意在说明,只有用母语才能准确言说它们的内在情韵。 |
A.文中引用阿里巴巴的故事,旨在说明封存在语言中的文化基因如珠宝般珍贵。 |
B.“窖藏老酒”,形象地写出把握语言需要时间条件,后面四个排比句深情地写出了语言的精妙之处。 |
C.母语就是他的生命坐标轴上不变的原点,表明母语是最初的起点,与他生死相依,陪他走向天高地阔。 |
D.作者诠释了母语的多重意义,母语能拉近彼此关系,自由抒情状物,包蕴文化基因,守卫民族文化,给人家的归宿,创造精神财富。 |
A.文章用孩子迷路比喻母语离开了孩子,强调母语给人带来庇护感和安全感,呼应题目,引出下面的议论。 |
B.第14段含义丰富,运用了比喻、对比等手法,揭示出人们对母语常常熟视无睹,使事理具体化。 |
C.“一个个方块汉字就是”就是“一块块方砖”,两者比较,写出了母语守卫文化、庇护灵魂的强大生命力。 |
D.文章赞美了母语,抒发了敬仰语言文化的真挚情感,表达作者热爱祖国、民族的崇高情怀。 |
【小题4】题目“在母语的屋檐下”有多重含义,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4道)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