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市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94895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5/6

1.选择题(共7题)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人以功臣自居、躺在功劳簿上吃“利息”,或者由于一味追求物质享受,贪图安逸,逐渐堕落成胸无城府的庸人。
B.被誉为“中国节气申遗画作第一人”的林帝浣在杭州举办了个人画展,此画展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他们竞相观摩,趋之若鹜
C.如今,朝气蓬勃的亚洲为全球所关注,亚洲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和平、发展、合作已成为亚洲前进的主流。
D.乌克兰国防部长昨晚透露,国防部最近对武装部队的所有装备进行了清点,发现数百枚导弹不胫而走,军方准备就此事展开调查。
2.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业(yì) 按(nài)  付(zǐ)   汗流(jiá)背
B.当(zhóu)   弹(xiàn) 朱(tà)   沸反天(yíng)
C.弹(hé)   胡(zōu)  然(qiǎo) (qì)而不舍
D.(jí)妒   (dǎng)次 习(ān)   少不事(gēng)
3.
下列句子中运用了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A.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B.老栓看着灯笼,已经熄了。按一按衣袋,硬硬的还在……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鲁迅《药》)
C.在这千万被压榨的包身工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人道。(夏衍《包身工》)
D.(鲨鱼)游得那么快,什么也不放在眼里,一冲出蓝色的水面就浮现在太阳光下。(海明威《老人与海》)
4.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休息属于法律规定的基本    ,也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适当休息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②近期,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将淡水养殖的虹鳟定义为三文鱼”的消息一出,舆论哗然,几乎是一边倒地    和反对。
③正如学者所说的那样,“我该怎样生活”这个问题不只是人生道路之初的问题,还是    人一生的值得恒久思考的问题。
A.权利 置疑 贯通B.权利 质疑 贯穿
C.权力 质疑 贯通D.权力 置疑 贯穿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国经济能否渡过危机,不仅取决于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得及时得当,而且取决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这一问题考验各级政府的执政能力。
B.近年来,进口的农产品品种和数量都在增加,但国内大宗农产品供给短缺现象依然存在,主要是因为国际价格低于国内价格造成的。
C.江西丰城发电厂冷却塔坍塌,事故发生后,该省的主要领导赶赴事故现场,指导救援工作,召开现场会议和具体部署。
D.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募捐逐渐兴起,这种新兴的募捐方式非常便捷高效,但其存在的漏洞也易被不法分子利用。
6.
下列选项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内讧   殉私   敕造   义愤填膺
B.惫懒   矜持   俨然   苍海一栗
C.梦魇   谬论   真谛   相形见拙
D.炮烙   镣铐   执拗   笑靥如花
7.
以下各项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B.亦将有感于斯文
C.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D.亦足以畅叙幽情

2.文言文阅读(共5题)

8.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吾与子之所共  适:享有
B.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向:过去
C.则或其欲出者  咎:责怪
D.知不可乎得    骤:突然
9.
以下各项中,与例句画线部分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A.此余之所得也。B.何为其然也?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D.俯察品类之盛。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会会稽山阴之兰亭  苏子与客泛舟游赤壁之下
B.及其所既倦 不知东方既白
C.孰能讥之乎? 声呜呜然
D.夫夷近,则游者众  余与四人拥火
11.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顺流而
A.则其好游者不能B.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
C.死生亦D.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12.
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②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3.现代文阅读(共1题)

1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楼道里的关门声

杨乃云

七层的楼房,我住四楼。

刚住进来的一段日子里,每天都被“咣”的一下关门声震醒,并且是在刚刚入睡的夜半时分,接着又是一阵噔、噔、噔的脚步声。

开始几天尚能忍受,以为可能是一种暂时现象。日子久了,再有涵养的人,情绪也会失去平衡。终于有一天,我再也忍耐不下去了。门响过后,我爬起来刚要下床,被妻子一把拉住:“干啥?”

我忿忿地说:“我明白了,准是七楼那个‘缺教’的浑小子。不行!我得去警告他一下,总得懂点公德吧!”

沉默一会,说:“明儿再说吧。”看来她也受够了。

早上起床后,我要去七楼。

妻喊住我:“先别!要去说也要讲究个方式方法。刚搬来互不了解,以后熟悉了都是好邻居,这样贸然地去,说不好会伤和气的。我必须先去打探明白究竟是不是七楼那个孩子。”还是女人心细,想得周全。我把希望全寄托在妻子身上了。

几天过去了,响声依旧。我又发作,刚爬起来又被妻子拉住,她细声地说:“深更半夜的,别去了。习惯就好了。”

“习惯?还需培养这样的习惯?岂有此理!”我的火一半来自关门声,一半对着妻子的不负责任。妻子似乎洞察出我的心思,耐心地说:“先躺下,听我说。是七楼那个孩子。我打听清楚了,他爸爸是工人,妈妈得了癌症又下岗。孩子今年高考,为了帮助妈妈治病和筹措高考的资费,每天白天复习,晚上在一家便利店打工。”

我的火基本消了一半。不过又一想,孩子是遭人同情,但关门时轻一点不就得了,何必用那么大劲。

以后的日子里,门继续响,我继续醒……不知不觉中,我真的习惯了,每天听完那“咣”的一声,便会很快地睡去。

这几天我突然失眠了。追其原因,原来几天没听到门响了。我推一下妻子:“哎,怎么几天没听到门响了?”

妻闭着双眼:“你仔细听。”

我屏住呼吸,侧耳细听。不大一会儿,楼道里传来“啪哒”一声,声音很轻,但很清晰,像是门锁的声音。再细听,沉重而缓慢的脚步声由模糊而清晰,又由清晰而愈来愈模糊。

默然地转向妻子,没开灯,借着窗外投进的月光,发现妻子眼角上挂着两行泪珠。

妻子仍没睁眼,从喉咙里挤出一句:“他妈妈死了!”

我沉默了,无力地瘫倒在床上。

接下来便是连续几天的失眠,静候着那一声仿佛托着我神经的“啪哒”一响。既然睡意渺然,不如下楼去等。我轻轻地下床,披上外衣。妻子没有阻拦,翻来覆去地躺在床上。

我小心地走下楼梯,拧开门锁,摸一块石头把门掩住。然后一个人静静地坐在门外的台阶上。孩子终于回来了。双手抱着肩膀,抖抖瑟瑟地跚步走来,像一株风霜中摇曳挣扎的小树。

我的心不知为什么骤然间怦怦跳动起来。

孩子发现了我,先是一惊:“谁?”

“哦!是我。”我捂着胸口站起身来。

孩子一定神:“大爷,是您。这么晚了没睡,在等人?”

“是!噢,不、不……”

孩子看到了虚掩的楼道门,突然明白了什么:“大爷,对不起,前些日子可能影响您睡觉了!”“没———没有!”

“大爷,”孩子小声说,“我那是特意的。那时候,妈妈只要一听见这门响,脸上立刻就会露出笑容,说一声‘儿子回来了’,然后放心地合上眼睡觉了,”孩子眼里的水光合着如水的月光在闪动。“孩子……”我扶着孩子的肩头,一同迈进楼道门口。

孩子一手拧住门锁的拉钮,将门小心地掩好后再慢慢地把手一松,只听门锁“啪哒”一响。我的心骤然一缩,眼里涌出泪水。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的标题“楼道里的关门声”既是故事的起因,也是故事发展的线索,同时为行文设置了悬念,起到了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效果。
B.小说画线句子运用细节描写、借喻等人物描写方法,既表现了“孩子”备受生活重压后的疲惫状态,也形象刻画了“孩子”面对命运打击时的不屈形象。
C.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既使情节曲折有致、跌宕起伏,又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还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作品的主题。
D.小说结尾“我”与“孩子”温馨对话的一幕令人感动,为我们揭示出一个朴素的道理:人与人之间要懂得互相体谅、包容与关爱。
【小题2】下列加点的词语分别表达了人物怎样的心理?请结合原文内容简要分析。
①妻沉默一会,说:“明儿再说吧。”看来她也受够了。
②我默然地转向妻子,没开灯,借着窗外投进的月光,发现妻子眼角上挂着两行泪珠。
③孩子终于回来了。
【小题3】小说结尾“我”为何“心骤然一缩,眼里涌出泪水”?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

4.情景默写(共1题)

14.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与魏晋名士普遍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不同,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表明了自己的生死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曹操的豪迈性情,表现了其文武兼备的风采。
③苏轼《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个体在天地间生命短暂、渺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要想游赏有收获,必须广泛而深入地思考;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说,“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无悔矣,_______________?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5.材料作文(共1题)

1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年4月8日,执掌故宫博物院7年的院长单霁翔退休。2012年年初,故宫正低潮,深陷失窃、封口、瞒报、逃税等“十重门”。58岁的单霁翔临危受命,出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履新后,单霁翔花了5个月时间,带着秘书走遍宫里的1200座建筑、9371间房,踏破20多双布鞋。单霁翔在任这些年,故宫屡屡在互联网上掀起波澜,诞生了大批“网红”。截至2018年,故宫开放面积达到80%以上(2014年52%),8%的文物将向公众展出。

很多人都说单霁翔是故宫博物院的“掌门人”,是传统文化的“守护人”,是隐藏在紫禁城的“扫地僧”,但他更愿意称自己是故宫的“看门人”。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作文。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700字。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7道)

    文言文阅读:(5道)

    现代文阅读:(1道)

    情景默写:(1道)

    材料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