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94868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5/6

1.选择题(共1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到文字书籍,从广播电视到移动互联网,知识的内涵与传承方式在不断演变。短视频的兴起,在拓展知识边界的同时,也让“知识普惠”的愿景逐渐接近现实。短视频将平日里严肃的知识内容更加形象化的方式传递给受众,知识原有的高深、枯燥的刻板印象得到改变,拉近了群众与科学文化知识之间的距离。有关人士希望知识界人士能通过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在 15 秒到1分钟的时长里,以 而又图文并茂的形式,让用户享受知识普惠所带来的益处。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知识生产的容量、传播通路变得日趋多元。(  )——让知识覆盖更广泛的受众、提升知识的功能价值。2018 年 11 月 15 日,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开展“抖音公开课”教育扶贫活动,深度走访贵州省“益童乐园”站点,以抖音视频为“教具”,用 的形式向当地学龄儿童现场讲授地理、生物、天文等学科的科普知识。对于处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们而言,抖音上 的科普内容,有助于拓展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够“走出”深山,去探索外部世界。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薪火相传 简明扼要 寓教于乐 妙不可言
B.口耳相传 短小精悍 寓教于乐 妙趣横生
C.薪火相传 短小精悍 深入浅出 妙不可言
D.口耳相传 简明扼要 深入浅出 妙趣横生
【小题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短视频将平日里严肃的知识内容,以更加形象化的方式传递给受众,知识原有的高深、枯燥的刻板印象得到改变
B.短视频将平日里严肃的知识内容更加形象化的方式传递给受众,使知识原有的高深、枯燥的刻板印象得到改变
C.短视频以更加形象化的方式,使平日里严肃的知识内容传递给受众,一改知识原有的高深、枯燥的刻板印象
D.短视频将平日里严肃的知识内容,以更加形象化的方式传递给受众,一改知识原有的高深、枯燥的刻板印象
【小题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短视频的最大价值是知识的沉淀与传播,从而推动实现知识的“普及”和“惠及”
B.推动实现知识的“普及”和“惠及”,短视频的最大价值在于知识的沉淀与传播
C.短视频对于知识沉淀与传播的最大价值,在于推动实现知识的“普及”和“惠及”
D.推动实现知识的“普及”和“惠及”,是短视频对于知识沉淀与传播的最大价值

2.诗歌鉴赏(共1题)

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题章正字道正新居

朱庆馀

独在御楼南畔住,生涯还似旧时贫。全无竹可侵行径,一半花犹属别人。

吟处不妨嫌鼓闹,眼前唯称与僧邻。近来渐觉青莎巷,车马过从已有尘。

[注]①正字:古代官职名。②青莎巷:唐代杭州城内的地名。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楼南畔”交代了章道正新居的位置,“独”“贫”二字点明了主人的生活状况。
B.颔联写新居行径无竹、花半属他人,渲染了“贫”,也暗示新居有一丝清雅之气。
C.颈联写新居的周边环境,因与僧为邻,受寺院钟鼓的吵闹,故生出“嫌”的态度。
D.末句化用陶渊明“而无车马喧”“户庭无尘杂”等诗句,反衬新居特点,含蓄蕴藉。
【小题2】新居主人章道正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麦铁杖,始兴人也。骁勇有膂力,日行五百里,走及奔马。性疏诞使酒,好交游,重信义,每以渔猎为事,不治产业。陈太建中,结聚为群盗,广州刺史欧阳頠俘之以献,没为官户,配执御伞。每罢朝后,行百余里,夜至南徐州,逾城而入,行光火劫盗。旦还,及时仍又执伞。如此者十余度,物主识之。州以状奏,朝士见铁杖每旦恒在,不之信也。后数告变,尚书蔡徵曰:“此可验耳。”于仗下时购以百金求人送诏书与南徐州刺史铁杖出应募赍敕而往明旦及奏事帝曰信然为盗明矣惜其勇捷,诫而释之。陈亡后,徙居清流县。遇江东反,杨素遣铁杖头戴草束,夜浮渡江,觇贼中消息,具知还报。后复更往,为贼所擒。逆帅李棱遣兵仗三十人卫之,缚送高智慧。行至庆亭,卫者憩食,哀其馁,解手以给其餐。铁杖取贼刀,乱斩卫者,杀之皆尽,悉割其鼻,怀之以归。素大奇之。开皇十六年,征至京师,除车骑将军,仍从杨素北征突厥,加上开府。炀帝即位,汉王谅反于并州,又从杨素击之,每战先登。进位柱国。后因朝集,考功郎窦威嘲之曰:“麦是何姓?”铁杖应口对曰:“麦豆不殊,那忽相怪!”威赧然,无以应之,时人以为敏慧。铁杖自以荷恩深重,每怀竭命之志。及辽东之役,请为前锋。将渡辽,谓其三子曰:“阿奴当备浅色黄衫。吾荷国恩,今是死日。我既被杀,尔当富贵,唯诚与孝,尔其勉之。”及济,桥未成,去东岸尚数丈,贼大至。铁杖跳上岸,与贼战,死。帝为之流涕,购得其尸,下诏赠光禄大夫、宿国公,谥曰武烈。

(节选自《隋书·麦铁杖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仗下时/购以百金求人/送诏书与南徐州刺史/铁杖出应募/赍敕而往/明旦及奏事/帝曰/信然/为盗明矣/
B.于仗下时/购以百金/求人送诏书与南徐州刺史/铁杖出应募/赍敕而往/明旦及奏事/帝曰/信然为盗/明矣/
C.于仗下时/购以百金求人/送诏书与南徐州刺史/铁杖出应募/赍敕而往/明旦及奏事/帝曰/信然为盗/明矣/
D.于仗下时/购以百金/求人送诏书与南徐州刺史/铁杖出应募/赍敕而往/明旦及奏事/帝曰/信然/为盗明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官户,即官家,这里指官宦人家;官户属于特殊的户籍,享有特权,官户以外的全部人户,都称民户。
B.江东,即江南;长江自芜湖至南京一段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故有江东之称。
C.阿奴,古代尊长对卑幼者或夫妻间的昵称;因“奴”有亲昵之意,也被人作乳名,如刘裕乳名“寄奴”。
D.国公,封爵名,被封者一般都是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人,相当于开国元勋;“国公”前所冠是封邑或封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麦铁杖孔武有力,富于草莽气息。他力气大,奔跑速度极快,性格狂放不羁;曾聚众为盗,在皇宫执伞时,还屡次在散朝后跑到一百多里外的南徐州实施抢劫。
B.麦铁杖勇猛善战,立下赫赫战功。他曾受命孤身窥探敌情,被擒获后伺机杀死敌方三十多个押送军士;担任将领之后跟随杨素征突厥,平叛乱,官职也步步升迁。
C.麦铁杖头脑聪慧,应答言辞机智。面对窦威对其姓氏的嘲笑,他不假思索,巧妙利用“窦”“豆”谐音反唇相讥,令对方深感羞愧,无言以对,时人对他很是赞许。
D.麦铁杖赤胆忠心,以死报效朝廷。他自认为深受朝廷恩典,唯有战死才能报答;辽东战役中,他预感获胜无望,在战前与儿子诀别,后果然陷入重围,以身殉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州以状奏,朝士见铁杖每旦恒在,不之信也。
(2)我既被杀,尔当富贵,唯诚与孝,尔其勉之。

4.现代文阅读(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作品的结构形式和内容形式,一般说来,均与社会有关。但社会对作品结构形式的影响关系,至今仍不太明了。我们不很清楚为什么唐代没有像宋代那样的词,社会究竟能不能对作品的结构形式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社会态度能否成为作品构成的要素。由于作品的结构形式基本上只跟作者或作者族群的思考方式有关,除非实际的社会组织与生活有特殊明确的证据,否则,以上这些问题恐怕都是难以回答的。

但就作品的内容形式来说,文学和社会的关系就明晰得多了。作品中的事件,往往取材于社会及生活,它所表现的思想,亦需与社会相呼应。因此,有些研究者便很兴奋地主张文学的本质即在于表现社会,甚至于可以作为反映时代的社会史文献。以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为例,他自认为是在撰写一部 19 世纪的法国风俗史,但他也深知,凡是艺术家都应该研究社会现象形成的原因、寻找人物与事件的意义、思考自然的法则,并观察社会与永恒法则间的关系,而不可以只是摹写或记录现实。这种讲法,刚好说明了文学作品固然可以选择社会事件为题材,但社会事件并不能决定作品的价值与主题。倘能发掘人生的意义、探寻永恒的法则,则脱离社会与生活,直以冥想幻思为之,亦无不可。

为什么这样说呢?以作品模仿现实世界,是作家古老的梦。但是,文字本身只是个符号,符号诚然可以代表事物,但它总不等于事物。换句话说,文字这个象征系统与社会实践结构系统之间,只是一种象征的指涉关系,它永远不能等于社会现实。其次,象征系统是由作者主观地安排组织而创造出来的。它表面上仿佛复现了一个客观世界,但实际上这一组有组织的象征经验却来自作者特殊的臆造。所以,莫泊桑才会说:“有才能的现实主义者,倒应该叫做臆想制造者才是。作家除了用他所掌握和能运用的全部艺术技巧,来忠实再现这个臆想之外,就没有其他的使命了。”这种臆造,正显示了作者面对社会事件时,必有他独到的意义追求。在文学作品中,一切事件与人物,均为表达此意义而存在,是否取材于社会及生活,根本无关宏旨。

但话虽如此,我们却不能说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和意义追求与社会无关。因为作品的思想,通常总是跟社会相呼应的。所谓呼应,是指以下三个方面:与社会流行价值观的关系、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和对社会的批评。文学作品有时会响应、鼓动、顺从社会流行的价值观,但有时也会对时代风气提出反面的意见,或对抗或超越,一如它也必然会对社会现状有所认同或批判。一部文学作品,在此必有其选择,只不过这种抉择,我们不宜遽视为作品优劣的衡量依据,因为反抗或批判有时虽是一桩好事,有时也会变成毒杀苏格拉底与耶稣的愚蠢暴行。顺从时代思潮,未必是开明;逆抗流俗,也未必即是前进,一切都须审慎考量。至于文学作品中独立的思想建构与价值呈现,有时候当然会与社会组织有关,像《黑奴吁天录》这类作品,显然就不是没有黑奴制度的地区所能产生的。然而,作品的思想是否即受社会“基础”或“背景”的制约呢?那倒也不见得。反而是愈跟社会组织关系密切的作品,愈限制了它意义的可能和流传的时空。一般作品的思想,虽往往呼应了社会的组织关系,但其思想本身也自能发光,《红楼梦》就是个绝佳的例子。

(摘编自龚鹏程《文学散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的结构形式受作者或作者族群的思考方式影响,但与社会的关系并不明确。
B.就作品内容而言,作品的取材以及所表现的思想总是与社会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C.模仿现实是作家的梦想,但文字的象征性与作者的主观性决定了此梦想无法实现。
D.文学作品鼓动、顺从时代思潮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对时代风气进行批判更有价值。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作品与社会的关系为话题,着重从作品内容形式中的取材和思想意义两个角度进行论述。
B.文章援引巴尔扎克的例子,旨在证明文学本质在于表现社会、甚至可以作为社会史文献的主张。
C.文章第二、三段提出了文学的取材可以脱离社会与生活的观点,并且从两个方面分析了原因。
D.文章认为作品的思想和意义追求与社会总是相呼应的,并且详细地阐释了这种呼应的具体内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的社会组织和生活对词这种诗歌形式在宋代的发展和繁荣有影响,但这种影响未必是决定性的。
B.在文学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莫泊桑比巴尔扎克激进,后者遵守取材于现实的原则,而前者不受此限制。
C.虽然作品的取材与社会及生活无必然关系,但只有作品的思想和意义与社会呼应,作品才是优秀的。
D.作品跟社会组织关系愈密切,其意义的可能愈受限制,可见《红楼梦》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并不密切。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航船中的文明

朱自清

绍兴到西兴本有汽油船。我因急于来杭,所以不顾亲戚们的坚留和劝说(他们说航船里是很苦的),毅然决然的于下午六时左右上了船。有了“物质文明”的汽油船,却又有“精神文明”的航船,使我们徘徊其间,左右顾而乐之,真是二十世纪中国人的幸福了!

航船中的乘客大都是小商人,满船没有一个士大夫。我区区或者可充个数儿,——因为我曾读过几年书,又忝为大夫之后——但也是例外之例外!真的,那班士大夫到哪里去了呢?这不消说得,都到了轮船里去了!士大夫虽也擎着大旗拥护精神文明,但千虑不免一失,竟为那物质文明的孙儿,满身洋油气的小玩意儿骗得定定的,忍心害理的撇了那老相好。于是航船虽然照常行驶,而光彩已减少许多!这确是一件可以慨叹的事;而“国粹将亡”的呼声,似也不是徒然的了。呜呼,是谁之咎欤?

既然来到这“精神文明”的航船里,正可将船里的精神文明考察一番,才不虚此一行。但从哪里下手呢?这可有些为难,踌躇之间,恰好来了一个女人。——我说“来了”,仿佛亲眼看见,而孰知不然;我知道她“来了”,是在听见她尖锐的语音的时候。至于她的面貌,我至今还没有看见呢。这第一要怪我的近视眼,第二要怪那袭人的暮色,第三要怪——哼——要怪那“男女分坐”的精神文明了。女人坐在前面,男人坐在后面;那女人离我至少有两丈远,所以便不可见其脸了。且慢,这样左怪右怪,“其词若有憾焉”,你们或者猜想那女人怎样美呢。而孰知又大大的不然!我也曾“约略的”看来,都是乡下的黄面婆而已。至于尖锐的语音,那是少年的妇女所常有的,倒也不足为奇。然而这一次,那来了的女人的尖锐的语音竟致劳动区区的执笔者,却又另有缘故。在那语音里,表示出对于航船里精神文明的抗议;她说,“男人女人都是人!”她要坐到后面来,(因前面太挤,实无他故,合并声明,)而航船里的“规矩”是不许的。船家拦住她,她仗着她不是姑娘了,便老了脸皮,大着胆子,慢慢的说了那句话。她随即坐在原处,而“批评家”的议论繁然了。一个船家在船沿上走着,随便的说,“男人女人都是人,是的,不错。做秤钩的也是铁,做秤锤的也是铁,做铁锚的也是铁,都是铁呀!”这一段批评大约十分巧妙,说出诸位“批评家”所要说的,于是众喙都息,这便成了定论。至于那女人,事实上早已坐下了;“孤掌难鸣”,或者她饱饫了诸位“批评家”的宏论,也不要鸣了罢。

“祸不单行”,凑巧又来了一个女人。她是带着男人来的。——呀,带着男人!正是;所以才“祸不单行”呀!——说得满口好绍兴的杭州话,在黑暗里隐隐露着一张白脸;带着五六分城市气。

船家照他们的“规矩”,要将这一对儿生剌剌的分开;男人不好意思做声,女的却抢着说,“我们是‘一堆生’的!”太亲热的字眼,竟在“规规矩矩的”航船里说了!于是船家命令的嚷道:“我们有我们的规矩,不管你‘一堆生’不‘一堆生’的!”大家都微笑了。

有的沉吟的说:“一堆生的?”有的惊奇的说:“一‘堆’生的!”有的嘲讽的说:“哼,一堆生的!”在这四面楚歌里,凭你怎样伶牙俐齿,也只得服从了!“妇者,服也”,这原是她的本行呀。只看她毫不置辩,毫不懊恼,还是若无其事的和人攀谈,便知她确乎是“服也”了。这不能不感谢船家和乘客诸公“卫道”之功;而论功行赏,船家尤当首屈一指。

呜呼,可以风矣!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中写“我”“毅然决然的于下午六时左右上了船”,凸显了“我”来杭心情的急迫,也暗示了航船为“士大夫”所不屑的现实。
B.文章写当时有“物质文明”的汽油船,也有“精神文明”的航船,暗示西方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逐渐交融的背景,有利于表现主题。
C.船家对女人“男人女人都是人”的说法,有一段“十分巧妙”的批评,这段描写讽刺了船家的自作聪明,增添了文章语言的生动性。
D.本文不像《荷塘月色》那么优美,也不像《背影》那么沉重,在叙议结合中显出活泼、幽默,以“漫画”式的描写达到了尖锐的讽刺效果。
【小题2】面对两个女人提出“男女混坐”的要求,航船里的人们有哪些表现?体现了他们怎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
A.
【小题3】文章以“航船中的文明”为题,意味深长,请从题目内涵和作者态度两个方面加以探究。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今天要上书法课,首先就要改变书法教师的观念。八九岁的小孩,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会超过 20 分钟。老师有没有本事通过你的言传身教,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把这个孩子吸引在课堂上,让他 40 分钟不厌倦?这样的话,你哪怕自己写得不好,我也赞成。因为你至少会教,有能力培养一个孩子在 40 分钟内兴趣盎然地写字,热爱书法,那么他不会是书法的“叛徒”。虽然学生的字写得不好甚至错误百出,但是他对于书法专注和热爱的程度是难能可贵的,他会持续地努力。这才是教育的目的。

(摘编自《陈振濂:应试式书法教育培育出了一代“书法叛徒”》,《中国美术报》2016 年 4 月 18 日)

材料二

学校书法教师配备情况
选 项
学校数量
比例
A.有专职书法老师
250
 18.77%
B.由语文老师兼任
362
 27.18%
C.由美术老师兼任
341
25.6%
D.没有书法老师
379
 28.45%
 
教师自评胜任书法课教学能力的统计结果与教师专业的交叉分析
X/Y
A.只可以胜任硬笔书法课教学
B.只可以胜任毛笔书法课教学
C.可以胜任硬笔和毛笔书法课教学
D.无法胜任书法课教学
A.美术师范类专业
21.03%
8.62%
57.24%
13.1%
B.中文师范类专业
38.11%
2.82%
13.87%
45.21%
C.美术非师范类专业
20%
22.5%
27.5%
30%
D.其他类专业
30.77%
5.56%
17.52%
46.15%
 

(摘编自冯善亮、周凤甫《师资的不足制约开展书法教育》,《师道》2015 年第六期)

材料三

汉字书写在 20 世纪急速滑向低谷,最直接的原因是两波“换笔潮”,悄悄改变了我们的书写传统。第一波是传统的毛笔换为自来水笔、圆珠笔、铅笔之类的“硬笔”。这波换笔,虽然笔已变种,但汉字还要一笔一笔写出来,“书写”传统犹在。第二波换笔发生在上世纪 90 年代,以往日常笔写之事被计算机取代,连“书写”动作也换掉了。汉字书写的灵巧动作简化为两种简单垂直的操作:键盘上的“敲”,鼠标上的“点”。但新技术的冲击绝非导致当下汉字境遇的唯一原因。“将汉字手写艺术的尴尬,完全归因于新技术的罪过乃是推脱我们自身传承文化的使命与责任。”李伯谦说,“造成手写水平下降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我们对汉字缺少一份应有的珍视,对民族传统文化缺少一份应有的敬重。我们或许早已忘记了汉字中还蕴藏着丰富的中华文化与艺术,早已忽视了手书汉字也是传承汉字文化极具生命力的方式。”

(摘编自刘洋《重拾汉字之美》,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1 年 07 月 30 日)

材料四

以人美版的《书法练习指导(实验)》(三年级上册)为例,笔者发现了较多的错误:书法术语定义错误(如P49“竖弯的末尾向左上出钩即弯钩”的表述明显有误);单元模块不明(如《第一单元 笔画的写法(一)》的《第1 课 毛笔字学习准备》应单独成单元,“书法园地”中有关碑帖介绍的内容应归为“读碑赏帖”);示范视频与文字讲解、配图不统一(如,长横的写法,教材所提供的示范视频与文字说明、配图不符,会给入门级书法教师带来一定的困扰)。对于教材中存在的错误,教材出版部门应及时发现,及时修订。值得一提的是,“我来临帖”环节设置不错(字帖原字→描红→双钩填墨→临写),但由于范字印在了课本上,不方便书写训练。如以辅助教材出现,印在适合练习的纸上,效果更好。

(摘编自林朝枝《如何走出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困境》)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近三分之一的学校没有书法教师,开设书法课的学校也大都缺乏专职的书法教师配备,书法课教学由语文及美术等学科教师兼任。
B.硬笔和毛笔书法教学都可胜任的教师中,美术师范类专业的比美术非师范类专业的人数多一倍多,但只能胜任毛笔书法教学的,后者却比前者多一倍多。
C.中文师范类专业毕业的教师,近一半不能胜任书法课教学,能胜任的也主要是硬笔书法教学,而毛笔书法教学只有少数教师能胜任。
D.除美术非师范类专业教师外,其他各类专业教师中能胜任硬笔书法课教学的都远多于能胜任毛笔书法课教学的,这应该与使用硬笔机会更多有关。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课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引导学生把字练好抑或纠正书写错误,而在于激发学生对书法的专注和热爱,使其能在书法上持续地努力。
B.汉字书写急速滑向低谷,汉字手写艺术遭遇尴尬,原因不仅在于新技术的冲击,更在于我们借机推脱了自身传承文化的使命与责任。
C.计算机取代日常笔写之事,使书写传统发生极大改变,这一改变也势必导致蕴藏在汉字中的丰富的中华文化与艺术也得不到很好的传承。
D.人美版书法教材存在书法术语定义错误,单元模块编排不当,视频与文字讲解、配图不统一等问题,只有“我来临帖”环节设置效果好。
【小题3】走出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困境需要如何着手?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5.情景默写(共1题)

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鱼我所欲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流露出对高官厚禄的轻视态度。
(2)屈原《离骚》中写自己曾误入迷途,幸及时返回原路,其中描写返回路途中活动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3)杜牧《阿房宫赋》中以仓中粮食作比较,表现阿房宫极尽奢华、耗费巨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6.语言表达(共2题)

8.
请根据所提供的文字材料,围绕“爱国”这一话题,在后面的横线上将语句补充完整。要求所填内容的关键信息取自提供的文字材料,填写后的语句前后照应,句式整齐。

材料一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常写常新的主题。拥有家国情怀的作品,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都以全部热情为祖国放歌抒怀。

材料二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孙中山先生说,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我们常讲,做人要有气节、要有人格。气节也好,人格也好,爱国是第一位的。

爱国是一个人的立德之源,__,即便面对天下祸福,也难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放歌;__,若气节上没有对家国的忠,__。

9.
下面是某网络平台提供的“数字校园”解决方案示意图,请把这个示意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3道)

    情景默写:(1道)

    语言表达:(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