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1题)
随着网红经济的出现,短视频成为网红经济中重要的传播媒介。在中国的短视频市场上,快手、抖音、秒拍、火山、小咖秀_________。这些新业态的涌现,不仅为企业带来了巨大商机,还“调剂”着大众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新业态 ,恰可说明我国的互联网发展充满无限生机,孕育无限可能。但由于绝大多数用户并非专业人士,所以,制作的短视频趋于平庸化,这也_________。但只要走向粗俗、甘于庸俗、沦为恶俗,就会挑战法律底线,违背公序良俗,所以值得警惕。
众所周知,目前有大量年轻人活跃在各大短视频平台,如果对“三俗”内容听之任之,对错误的价值观放任自流,那么,( )。因此,治理短视频乱象,监管部门重任在肩、_________。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纷至沓来 声名鹊起 无可厚非 义不容辞 |
B.络绎不绝 声名鹊起 无可非议 义不容辞 |
C.纷至沓来 风生水起 无可厚非 责无旁贷 |
D.络绎不绝 风生水起 无可非议 责无旁贷 |
A.但只要走向粗俗、甘于庸俗、沦为恶俗,就会违背公序良俗,挑战法律底线,所以值得警惕。 |
B.但如果甘于庸俗、走向粗俗、沦为恶俗,乃至违背公序良俗,挑战法律底线,就值得警惕了。 |
C.但如果走向粗俗、甘于庸俗、沦为恶俗,就会挑战法律底线,违背公序良俗,就值得警惕了。 |
D.但只要甘于庸俗、走向粗俗、沦为恶俗,就会违背公序良俗,挑战法律底线,所以值得警惕。 |
A.不仅不利于短视频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更不利于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
B.就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进而影响短视频行业的发展。 |
C.“三俗”内容泛滥,青少年的身心大受其害。 |
D.不仅不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更不利于短视频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
2.诗歌鉴赏- (共1题)
小寒食舟中作①
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路冠②。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满。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①此诗是杜甫(712年~770年)于770年春羁留长沙时所作。②鹏冠:传说为楚隐者鹏冠子所戴之冠。【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于寒食节水上行船,他强打精神饮酒,吃着冷食,靠着几案休息。 |
B.颔联描写了舱外春水浩荡,岸边春花烂漫,江上雾气弥漫的寒食江景。 |
C.颈联写舱前蝴蝶翩翩起舞,穿空而过,鸥鸟轻快飞翔,时而落在湍急江流上。 |
D.全诗写景兼及远近,既有小巧别致之景,又有豪迈阔大之境。 |
3.文言文阅读- (共1题)
沈亮,字道明,清操好学,善属文。未弱冠,州辟从事。会稽太守孟顗在郡不法,亮纠劾免其官,又言灾异,转西曾主簿。时三吴水淹,谷贵民饥,刺史彭城王义康使立议以救民急,亮议曰:“东土灾荒、民凋谷踊、富民蓄米,日成其价。宜令积蓄之家,听留一年储,余皆勒使粜货,为制平价,此所谓常道行于百世,权宜用于一时也。又缘淮岁丰,邑富地穰,麦既已登,黍粟行就,可析其估赋,仍就交市,三吴饥民,即以贷给,使强壮转运,以赡老弱。且酒有喉唇之利,而非餐饵所资,尤宜禁断,以息游费。”即并施行。
襄阳地接边关,向未有皇子重镇。元嘉二十二年,世祖出为抚军将军、雍州刺史。以旧宛比接二关,咫尺崤、陕,盖襄阳之北捍,且表里强蛮,盘带疆场。以亮为南阳太守,加扬武将军。边蛮畏服,皆纳赋调,有数村狡猾,亮悉诛之。遣吏巡行诸县,孤寡老疾不能自存者,皆就蠲养。耆年老齿,岁时有饩。时儒学崇建,亮开置庠序,训授生徒。
郡界有古时石堨,芜废岁久,亮籤世祖修治之,曰:“窃见郡境有旧石堨,区野腴润,实为神皋,而芜决稍积,久废其利,凡管所见,谓宜创立。”世祖许之。又修治马人陵,民获其利。在任四年,迁南谯王义宣司空中兵参军。随王诞镇襄阳,复为后军中兵,领义成太守。
亮莅官清约为太祖所嘉赐以车马服玩前后累积每远方贡献绝国勋辄赉焉又赐书二千卷。二十七年,卒官,时年四十七。
(选自《宋书·列传卷一百》)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亮莅官清约/为太祖所嘉/赐以车马/服玩前后累积/每远方贡献/绝国勋器辄班焉/又赐书二千卷/ |
B.亮莅官/清约为太祖所嘉/赐以车马/服玩前后累积/每远方贡献绝国勋器/辄班赛焉/又赐书二千卷/ |
C.亮莅官清约/为太祖所嘉/赐以车马服玩/前后累积/每远方贡献绝国勋器/辄班赛焉/又赐书二千卷/ |
D.亮莅官/清约为太祖所嘉/赐以车马服玩/前后累积/每远方贡献/绝国勋器辄班赛焉/又赐书二千卷/ |
A.辟,是汉代公卿或州郡自行任用擦属的制度。东汉时地方长官有权直接辟用士人。 |
B.赋调,即赋税。古代“赋”义同“税”,也可指兵役或福役;“调”多指按户征税。 |
C.耆年,即高年、老年人,古时称六十岁为“耆”,六十岁以上可称为“耆年”。 |
D.太祖,古代开国之主、国家奠基者的特定谥号,是继承帝位的子孙对其的尊称。 |
A.沈亮为官尽责,直言进谏。会稽太守孟顗在郡里不守法纪,沈亮检举弹劾他,因此被罢官;后沈亮又直言灾异被调职。 |
B.沈亮关注民生,妙策解困。三吴遭受水灾,民生疾苦,沈亮提出打击投机营利行为、建立互市等建议,都被刺史采纳、施行。 |
C.沈亮治政威严,心怀仁爱。在治理边蛮时,沈亮果断诛杀奸猾之徒;他爱护百姓,馈赠老者,兴办学校,教化风气。 |
D.沈亮为官清廉。他为官清正廉洁,才能出众,得到皇帝肯定,多次担任要职,太祖还多次赏赐给他一些贵重的物品。 |
(1)东土灾荒,民凋谷踊,富民蓄米,日成其价。
(2)且酒有喉唇之利,而非餐饵所资,尤宜禁断,以息游费。
4.现代文阅读- (共2题)
“国学”是一国之学,是国家之学,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之学。“国学”是阐释一国“固有之精神”的学问,正如近代国学家梁启超所言:“学术思想在一国,犹人之精神也。而政事、法律、风俗及历史上种种之现象,则其形质也。故欲其国文野强弱程度如何,必于学术思想焉求之。”中国“国学”既为中国之学术,那么,何为中国“国学”之“本”?
“国”原义是指邦国、疆域。“国学”的“国”是指“国家祖国”。“国家”是随着阶级的出现而产生的,而文化也是随着“国家”的出现而得到繁荣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不仅有阶级性,而且还具有社会性。“中国”指我们多民族组成的国家。中国的“国学”指由我们自己的国家产生、发展的学术,其“根”在本国、其发展亦在本国。“国学”的“国”不仅指“国家”,而且还指“祖国”。“国家”是在阶级社会才产生的,然而“祖国”在阶级社会产生之前就存在。“祖国”有自己本土的古老文化,并且这种文化会一直传承延续到有阶级的社会,甚至再延续到阶级消亡的社会。“祖国”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文化概念。
“祖国”与“国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祖国”的外延一般来说大于“国家”的外延。称呼别的国家时,国家这个词应该用复数形式,因为它们每一个都是许多个而不是一个。而称呼“祖国”时,“国家”相对于自己而言具有唯一性。
“本”原义是“根”,这里所说的“国学”之“本”,即“国学”之“根”。“国学”离不开“本国”,“国学”是在自己的祖国孕育成长。中国“国学”之“本”即“中国”。日本学者山国孝雄说:“国体的宣明是国学的第一要义……把国学看成文献学,就止于丢失精神的形数,同时也丢弃了我国特异的意识。”邓实在《国学今论》中也指出:“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其国者有其学。国学者,与有国而俱来,因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爽高也。”
谈论中国“国学”之“本”,首先必须明确国学的本根在“本国”,以服务于本国的国家意识为第一要义。此外,还要明确“国学”之探讨,是以本国固有的文化为“本”,就像日本近代盛行的“国学”以排斥外来文化、主张以研究《古事记》《日本书纪》《万叶集》等古籍为“根本”,以阐发日本的“固有精神”为主旨。探讨我国之“国学”,即以中国固有文化为本根,例如中国“国学”者讲“国学”,大都以中国的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学、哲学等为主要内容。偏离了“本国”之学,就不是“国学”,故而“国学”不仅以服务于本国的国家意识为“本”,而且还要以本国固有文化为“根据”。
(摘编自史少博《中国“国学”之本体》)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学”是国家之学,是阐释一国“固有之精神”的学问,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
B.中国“国学”是中国之学,即中国之学术,是由我们自己国家产生、发展的学术。 |
C.“祖国”与“国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区别主要在于称呼别的国家时应用复数。 |
D.“国学”的“国”可指“国家”,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具有阶级性和社会性。 |
A.文章开篇部分,从“国学”的定义写起,意在引出中国“国学”之本这一论题。 |
B.文章中间部分厘清了“国”与“本”的概念,最后明确了何为中国“国学”之“本”。 |
C.文章结尾,举日本事例,说明“国学”之探讨是以本国固有文化为“本”的。 |
D.文章循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采用递进结构,论证层层深入。 |
A.“国学”是在自己的祖国孕育成长,可见,日本“国学”之“本”就是“日本”。 |
B.从时间上看,“国家”在阶级社会才产生,因此“国学”也应该诞生于有阶级之后。 |
C.“国学”与“国家”的自然环境、国民性格密切相关,后者决定着前者的内容。 |
D.我国要弘扬“国学”,就必须排斥外来文化,下大力气研究本国的经典文化。 |
农舍
(德)赫尔曼黑塞
我在这幢房屋边上告别。我将很久看不到这样的房屋了。我走近阿尔卑斯山口,北方的、德国的建筑款式,连同德国的风景和德国的语言都到此结束。
跨越这样的边界,有多美啊!从好多方面来看,流浪者是一个原始的人,一如游牧民较之农民更为原始。尽管如此,克服定居的习性,鄙视边界,会使像我这种类型的人成为指向未来的路标。如果有许多人,像我似地由心底里鄙视国界,那就不会再有战争与封锁。可憎的莫过于边界,无聊的也莫过于边界。它们同大炮,同将军们一样,只要理性、人道与和平占着优势,人们就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无视它们而微笑——但是,一旦战争爆发,疯狂发作,它们就变得重要和神圣。在战争的年代里,它们成了我们流浪人的囹囵和痛苦!让它们见鬼去吧!
我把这幢房屋画在笔记本上,目光跟德国的屋顶、德国的木骨架和山墙,跟某些亲切的、家乡的景物一一告别。我怀着格外强烈的情意再一次热爱家乡的一切,因为这是在告别。明天我将去爱另一种屋顶,另一种农舍。我不会像情书中所说的那样,把我的心留在这里。啊,不,我将带走我的心,在山那边我也每时每刻需要它。因为我是一个游牧民,不是农民。我是背离、变迁、幻想的崇敬者。我不屑于把我的爱钉死在地球的某一点上。我始终只把我们所爱的事物视作一个譬喻。如果我们的爱被勾住在什么上,并且变成了忠诚和德行,我就觉得这样的爱是可怀疑的。
再见,农民!再见,有产业的和定居的人、忠诚的和有德行的人!我可以爱他,我可以尊敬他,我可以嫉妒他。但是我为摹仿他的德行,已花费了半辈子的光阴。我本非那样的人,我却想要成为那样的人。我虽然想要成为一个诗人,但同时又想成为一个公民。我想要成为一个艺术家和幻想者,但同时又想有德行,有家乡。过了很久以后,我才知道不可能两者兼备和兼得,我才知道自己是个游牧民而不是农民,是个追寻者而不是保管者。长久以来我面对众神和法规苦苦修行,可它们对于我却不过是偶像而已。这是我的错误,这是我的痛苦,这是我对世界的不幸应分担的罪责。由于我曾对自己施加暴力,由于我不敢走上解救的道路,我曾增加了罪过和世界的痛苦。解救的道路不是通向左边,也不是通向右边,它通向自己的心灵,那里只有上帝,那里只有和平。
从山上向我吹来一阵湿润的风,那边蓝色的空中岛屿俯视着下面的另一些国士。在那些天空底下,我将会常常感到幸福,也将会常常怀着乡愁。我这样的完人,无牵挂的流浪者,本来不该有什么多愁。但我懂得乡愁,我不是完人,我也并不力求成为完人。我要像品尝我的欢乐一般,去品尝我的乡愁。
我往高处走去时迎着的这股风,散发着彼处与远方、分界线与语言疆界、群山与南方的异香。风中饱含着许诺。再见,小农含,家乡的田野!我像少年辞别母亲似地同你告别:他知道,这是他辞别母亲而去的时候,他也知道,他永远不可能完完全全地离开她,即使他想这样做也罢。
【小题1】对本文鉴赏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把两种不同价值观定格在游牧民与农民身上,使抽象的理念得到具象的表达。 |
B.这篇散文用诗化的语言,将议论抒情熔为一炉,巧用对照手法则是它的又一特色。 |
C.“农舍”象征着温馨的故土家园,象征着固守某一形式的安定生活,十分形象。 |
D.在文中,作者主要表达了一种回归原始,回归自然的愿望,即本文主旨。 |
【小题3】请概括“我”在告别农舍的时候,表现出的各种复杂的情感。
5.情景默写- (共1题)
(1)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李白想到光阴匆匆,不由得认同了古人及时行乐的做法: “__________,________。”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浪漫夸张地描绘出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突出了雪景的雄伟壮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早春是水部十八员外》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比喻和白描的手法描绘出早春特有的柔和浅淡的美丽景致。
6.材料作文- (共1题)
某市政府重点打造的经济新区开通了一条新公交线路,一处站点命名引发社会热议。
有人建议,以千年前一本著名的文化典籍来命名。这本书的作者谪居于此,写成此书。
有人建议,以附近一所幼儿园来命名。这所幼儿园较为偏僻,招收的多为农民工子女。
有人建议,以不远处一所民营企业来命名。这家企业开拓创新,不懈奋斗,生产的产品远销海外,享誉全球。
以上三条建议,你赞成哪一种?请写一篇文章,表明态度,阐述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7.语言表达- (共2题)
张华高足:
贵国来港澳大桥通车后,你多次屈尊邀请我来港,这一次,我敬谢不敏,来到香港。来港后,你放弃休息,陪我观光、体验,并详细介绍大桥的主体结构、建造过程。在港几日,多有叨扰。十分感谢你的垂青!
史密斯
2018年12月26日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情景默写:(1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