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学”是一国之学,是国家之学,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之学。“国学”是阐释一国“固有之精神”的学问,正如近代国学家梁启超所言:“学术思想在一国,犹人之精神也。而政事、法律、风俗及历史上种种之现象,则其形质也。故欲其国文野强弱程度如何,必于学术思想焉求之。”中国“国学”既为中国之学术,那么,何为中国“国学”之“本”?

“国”原义是指邦国、疆域。“国学”的“国”是指“国家祖国”。“国家”是随着阶级的出现而产生的,而文化也是随着“国家”的出现而得到繁荣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不仅有阶级性,而且还具有社会性。“中国”指我们多民族组成的国家。中国的“国学”指由我们自己的国家产生、发展的学术,其“根”在本国、其发展亦在本国。“国学”的“国”不仅指“国家”,而且还指“祖国”。“国家”是在阶级社会才产生的,然而“祖国”在阶级社会产生之前就存在。“祖国”有自己本土的古老文化,并且这种文化会一直传承延续到有阶级的社会,甚至再延续到阶级消亡的社会。“祖国”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文化概念。

“祖国”与“国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祖国”的外延一般来说大于“国家”的外延。称呼别的国家时,国家这个词应该用复数形式,因为它们每一个都是许多个而不是一个。而称呼“祖国”时,“国家”相对于自己而言具有唯一性。

“本”原义是“根”,这里所说的“国学”之“本”,即“国学”之“根”。“国学”离不开“本国”,“国学”是在自己的祖国孕育成长。中国“国学”之“本”即“中国”。日本学者山国孝雄说:“国体的宣明是国学的第一要义……把国学看成文献学,就止于丢失精神的形数,同时也丢弃了我国特异的意识。”邓实在《国学今论》中也指出:“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其国者有其学。国学者,与有国而俱来,因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爽高也。”

谈论中国“国学”之“本”,首先必须明确国学的本根在“本国”,以服务于本国的国家意识为第一要义。此外,还要明确“国学”之探讨,是以本国固有的文化为“本”,就像日本近代盛行的“国学”以排斥外来文化、主张以研究《古事记》《日本书纪》《万叶集》等古籍为“根本”,以阐发日本的“固有精神”为主旨。探讨我国之“国学”,即以中国固有文化为本根,例如中国“国学”者讲“国学”,大都以中国的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学、哲学等为主要内容。偏离了“本国”之学,就不是“国学”,故而“国学”不仅以服务于本国的国家意识为“本”,而且还要以本国固有文化为“根据”。

(摘编自史少博《中国“国学”之本体》)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是国家之学,是阐释一国“固有之精神”的学问,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B.中国“国学”是中国之学,即中国之学术,是由我们自己国家产生、发展的学术。
C.“祖国”与“国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区别主要在于称呼别的国家时应用复数。
D.“国学”的“国”可指“国家”,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具有阶级性和社会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部分,从“国学”的定义写起,意在引出中国“国学”之本这一论题。
B.文章中间部分厘清了“国”与“本”的概念,最后明确了何为中国“国学”之“本”。
C.文章结尾,举日本事例,说明“国学”之探讨是以本国固有文化为“本”的。
D.文章循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采用递进结构,论证层层深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是在自己的祖国孕育成长,可见,日本“国学”之“本”就是“日本”。
B.从时间上看,“国家”在阶级社会才产生,因此“国学”也应该诞生于有阶级之后。
C.“国学”与“国家”的自然环境、国民性格密切相关,后者决定着前者的内容。
D.我国要弘扬“国学”,就必须排斥外来文化,下大力气研究本国的经典文化。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14 03:03: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最新数据显示,知识付费用户规模呈现高速增长态势,2018年用户规模预计将达2.92亿人。而从内容生产方面上看,优质内容不断深耕细化,垂直化内容生产越来越丰富,呈现出专业化趋势;从知识付费产品的形态上看,平台型产品、内容型产品、工具型产品都在不断发展,多元化趋势明显。

要论知识付费领城不断发展的因素,除了分享经济的发展、移动支付等条件之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新媒体带来的新的消费形式以及当下用户消费习惯的转变。知识付费集合了教育、传媒和消费三个领域的特点,通过媒体、视频音频以及社交等形式,在社交媒体中引爆和传播知识,刺激新的消费形式。用户消费习惯也在不断转变,为知识买单的消费习惯越来越多地被认可,这为知识付费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用户基础。

二是知识更新换代加快与竞争加剧导致的“知识焦虑”。当前社会,知识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各种信息比之前任何时代都更丰富,很多人面对海量信息在筛选、吸收以促进个人提升时,往往会产生“知识焦虑”,各行各业日益激烈的竞争又加剧了这种焦虑与需求,而知识付费可以相对快速地获取信息和知识,正是满足了这种“如识焦虑”人群的心理。

(摘编自《专家解读:中国知识付费经济向上态势明显》.2018年9月2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二

自2015年以来,不少知识付费平台纷纷上线,用户数量快速增长。数据显示,每天有1000多万用户通过各大平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55.3%的网友有过知识付费行为,购买知识付费平台上的知识产品。

知识付费让知识更加亲民,被困在象牙塔里或者藏在书本里的深奥的理论,都能通过讲述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多维度向大众传播,让更多人有了掌握知识的渠道。同时,知识付费也能让传播链条不断简化,不管是向各行业专家提问、“偷听”,还是付费直接约见,网络都让学习者与讲授者的距离不断拉近,学习效率更高。

然而,风光背后也有隐忧,目前对知识付费产品的平均到课率仅为7%,虽然使用过知识付费产品的人很多,但是能持续学习并持续付费的用户并不多。

作为服务消费的新兴业态,走进千家万户的知识付费正在展开一幅崭新的蓝图,以此为开端,互联网也正在推动包括传媒、出版、教育等相关知识服务产业全面转型。未来,必然有更多新鲜的改变吹入城市和乡村的每个角落,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摘编自《优质知识供给仍需深耕》,2018年2月22日《人民日报》)

材料三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对知识的付费意愿和消费观念的转变,“知识就是财富”渐渐变成了现实。知识付费受到青睐,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互联网海量信息,让需要找到有价值内容的用户付出了不小的时间成本。对网民而言,通过付费,筛选出最有效的知识,利用碎片时间学习,是一种有效的互联网学习方式。

但是,随着知识付费概念走红,短时间内各种如识付费平台一拥而上,致使行业参差不齐。在知识付费市场刚刚兴起的时候,许多内容生产者的确在吸引消费者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拿出了不少“干货”“硬货”,然而,在经济利益驱使下,部分平台运营者开始投机取巧,不再愿意扮演“知识提供商”,而是成为“知识中间商”,内容的“剪刀手”和“搬运工”,令消费者大失所望。

知识付费行业要良性运行,必须坚持“内容为王”,通过不掺水的、专业的、有价值的知识,让消费者真正学有所得,感到物有所值,才是知识付费迎来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要达到这一目标,对于提供相关产品的平台来说,唯有拓宽知识生产者的渠道,让更多在各个领域“术业有专攻”的人才参与到知识付费的内容生产中,才能从根本上解法知识付费优质内容不足的问题。

(摘编自《知识付费内容要有“干货”》,20l8年5月14日《经济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2015年以来.知识付费用户数量快速增长,预计2018年用户规模将达到2.92亿人。
B.知识付费作为一种新兴的服务消费业态,正在推动某些相关的知识服务产业全面转型。
C.知识付费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呈现出内容生产专业化和产品形态多元化两大明显趋势。
D.互联网海量信息让有需求的用户付出的时间成本过大,是知识付费受青睐的最根本原因。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分享经济的发展、移动支付的便捷、用户消费习惯的转变以及“知识焦虑”等因素,促进了知识付费领域不断发展。
B.当前社会,知识更新快,信息目渐丰富。在筛选、吸收时很多人产生了“知识焦虑”,而日益激烈的竞争又加剧了焦虑。
C.知识付费集教育、传媒和消费三个领域优点于一体,通过多种形式在社交媒体中传播知识,具有广泛的用户基础。
D.知识付费行业要良性运行,健康发展,关键是坚持“内容为王”,提供有价值的知识,让消费者真正感到物有所值。
【小题3】知识付费有何优势和不尽人意的表现?请结合材料二、三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阳关古道苍凉美

寅公

一到敦煌,我就想起了阳关。阳关在哪里?它还是那么荒凉、那么令人感伤吗?于是,一缕思绪把我带到了古阳关遗址。

古阳关位于敦煌城西75公里的古董滩上,三面沙丘,沙梁环抱。它与玉门关遥相呼应。像两颗明珠镶嵌在一段汉长城的两端,因在玉门关以南,故名阳关。阳关这样的边塞之地之所以闻名遐迩,并不起始于王维的那首《渭城曲》,而是因为它自汉魏以来就是通往西域诸国最西边防上的重要关隘,是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关口。后来,“阳关道”成为光明大道的代名词。

在去阳关古城的路上,只见沿途平沙千里、荒无人烟,戈壁滩与蓝天相互对峙,偶尔有芨芨草、骆驼刺等沙生植物零星地点缀在远处,把广袤的戈壁滩映衬得更为荒凉。车轮飞转,发出沙沙的声响,远方地平线,隐隐约约出现了一线锯齿形的屏障。那屏障原是一条林带。我们的汽车驶进林带,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这水渠交错、万木争春的景象,仿佛就是可爱的江南水乡。

汽车穿过禾田,钻出林带。向荒丘起伏的墩墩山上的一座烽火台驶去。我们登上烽火台。但见南边有一块铁牌,上面写着四个工整的字“阳关古城”。然而,向四面看,却只见红沙渺渺,不见古城的一砖一瓦。阳关古城,以雪山为屏,原也有过美丽的环境,一千多年前,它曾是湖水碧清、林草丰美的地方。只是由于种种天灾人祸,才成了连天的荒漠。如今。古阳关已被流沙掩埋,当年筑城用过的石头也已经风化为红尘,只有在沙丘之间暴露出的板结地面。山下南面从东到西自然排列成二十余座大沙梁。沙梁之间,为砾石平地。汉唐陶片,铁砖瓦块,俯拾皆是。如果看到颜色乌黑、质地细腻、坚硬如石的阳关砖,千万莫要小瞧它,昔日有名的“阳关砚”就是用这种砖磨制的。用阳关砚磨的墨冬不结冰,夏不缩水,用来写毛笔字十分方便。听着旅伴的介绍,我不由感慨起来,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阳关,昔日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关隘,原本不过是一道关,却被赋予了许多哲思和诗情。哲学家站在这儿宣称,即使人生从同一起点出发,也有不同的道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抽象的对立概念如此生动地写在阳关之下。诗人站在这儿,与朋友依依不舍,“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道尽多少离愁别绪和万般无奈。然而,最初在阳关道上留下足印的并不是哲学家与诗人,而是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这阳关古道对他们来说,无异于是一道生死关.归乡的路成了夜晚奢侈的梦,像阳关上的那弯月,清冷而高远。他们在这条原本传播文明的古道,冲冲杀杀……于是,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他们留下的点滴感慨,震撼着无数人的心灵。

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烽火连天,黄沙穿甲,满是凄凉悲惋。然而,今天阳关附近则已出现柳绿花红、林茂粮丰的景象。游人漫步这里。既可凭吊古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何必‘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样的苦酒何须尽,且把它还给古诗人!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的诗句不必吟,且请把它埋进荒沙百尺深!”这是郭小川的诗句吧!

【小题1】根据文意,说说古阳关为什么闻名遐迩。
【小题2】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
【小题3】结合文中对阳关古道的描述,谈谈你对“苍凉美”的理解。
【小题4】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记者:这两年“常春藤”越来越热,很多家长热衷于“爬藤”,您怎么看这种现象?

石国鹏(原北京四中国际校区校长):你可以去问问这些家长,有谁能把“八根藤(八所常春藤联盟学校)名字说全?“藤校”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美国顶级名校的代名词,但它并不是全部。跟藤校地位相当的,比如美国排名前二十的大学,也都是同等级最棒的大学。美国高等教育有一种学校叫做文理学院,前二十名的文理学院,水平同样不低于藤校。有人想去哈佛学游戏设计,至少在很多业内人士听起来会觉得很奇怪,犹他大学是全美国游戏设计最顶尖的学校。一心去哈佛念游戏设计,会成为一个笑柄。

记者:据你观察,此前的学生中,最后拿到好学校offer的学生,都有一些怎么样的特质?

石国鹏:我简单说几个方面,可能不全。首先必须有强大的学习潜质,比如学习方法、态度、持久性、抗压能力、大阅读的能力、文书写作,以及我们在传统教育中不太提的创新性、批判性思维、领导力等,如果这些达不到最高水平,很难被“藤校”级别的学校看中。第二,公民意识、服务精神。第三,我强调诚信,在整个申请过程中,如果有那种不当得利,最后所受到的报应,早晚会来的。

——摘编自《看天下》中《名校教师眼中的爬藤家庭》

材料二:

与中国大学宽松的环境不同,美国大学对学生要求极严。作为美国厚仁教育集团的创始人,陈航和他的同事每年都会接待1000例左右的被退学的中国留学生。据他介绍,2014年到2018年,赴美留学生群体中,被学校劝退的第一大原因都是学术表现不佳。其中,2018年这一比例为41.24%,2015年的比例最高,达到57.56%。在陈航看来,很多时候学术表现差只是表象,内在还是因为留学生有某些地方不适应,或者是某项学习技能很差。

根据厚仁历年统计的数千名学生样本案例,中国留学生被劝退的原因里,学术不诚信占第二位,主要包括作弊、代考、抄袭、材料造假等等。这些问题在留学生群体中向来频发,在今年,学术不诚信第一次超过了学术表现差,成为中国留学生被学校劝退的第一大原因,占比41.45%。也有些人是无意中犯错,例如许多中国学生对材料引用并不规范,“有些是引用过多,还有一种情况是没有直接抄,但把原文换种说法当成自己的,这在美国就是学术不诚信,是在盗用别人的思维写东西。”陈航说。

——摘编自《看天下》中《中国留学生为何频频被退学》

材料三:

最近几天,中国留学生圈都在关注杜克大学事件。事情起源于杜克大学两位教职工在教学区看到“两名中国留学生用中文大声喧哗”,于是便向生物统计系项目负责人MeganNeely投诉,要“记在小本本上”。结果该教授发给全系学生一纸公开邮件,通篇没提及本应作为焦点的“大声喧哗”,反而借题发挥,警告中国留学生不能说中文,要100%说英文。在中国留学生的强烈抗议下,杜克大学很快有了回应,生物统计院院长公开道歉,当事人MeganNeely辞去项目负责人的职务(其实是一个无关痛痒的职务)。很多参加请愿的留学生同学表示,事情还没结束,因为校方的处理结果明显是在和稀泥,一是MeganNeely的实职AP仍然保留着,并没有真的被开除;二是始作俑者,那两个教职工并没有得到任何惩罚。

如果MeganNeely这封邮件没有被公开,一般情况下这件事会怎样进展?

“一个很大可能是,几个月后,一位中国学生呕心沥血向两位老师递交了实习申请书,自以为凭借这么多年的刻苦努力能收获一个搬砖的岗位。他或她不知道的是,这两位教授收到他们邮件后的第一件事根本不是看他们精心铺陈的内容,而是直接在一个神秘的小本子或文档里搜索留学生的名字,bingo!原来是你当年在我们办公室附近大声讲中文,总算逮到了!这位中国留学生如同望夫石那样苦苦等待了几周,终于受不了向教授再次发信询问,可能只得到一句简单粗暴的拒绝“对不起你的日常语言能力不符合项目要求”。留学生望着自己托福118的成绩单欲哭无泪——难道我口语部分扣两分都不行吗?

所以说Megan的邮件其实只是种族歧视的冰山一角而已,不是种族歧视变少了,而是更多的歧视隐藏在了社会深层。

——摘编自“中国留学生网”

【小题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材料一中的访谈嘉宾石国鹏的观点:
A.美国排名前二十的大学与常春藤联盟学校是同等级的名校。
B.赴美留学应该根据自己就读专业来选择相应的名校,而不是盲目选择藤校。
C.申请美国名校虽然也要我们国内教育培养的学习潜质,但更需要国内不太重视的创新性、批判性思维、领导力等。
D.申请美国名校光有“才”还是不行的,美国名校也看中“德”,比如“公民意识”“服务精神”“诚信”等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诚信问题,可见申请学校材料造假、留学期间学术不端,是近年来赴美留学的突出问题。
B.学术表现差是表象,内在是留学生在某些地方不适应或某项学习技能很差,学术不诚实也是表象,内在是对美国学界论著写作发表的规则认识不清。
C.杜克大学事件说明中国留学生在美有进入校方或教职员“黑名单”,遭遇歧视打压而无法申诉的可能。
D.不同材料取信于读者的原因各不相同,材料一主要源于采访对象是行业内的权威人士,材料二源于详实的数据,材料三更多依靠信息。
【小题3】对于一位即将赴美读大学的中国高中生,本文的三则材料分别能从哪些方面给予他(她)有价值的信息?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边防犬洛克

李丰

内地接连破获了多起贩毒案,毒犯供述供货的“上线”——老三,越境地点在黑山边防哨所辖区内。老三狡猾、狂妄、反侦察能力极强,战士们在界江边蹲守了半个月,没能发现任何蛛丝马迹不说,贩毒链条也一直没有中断。

出了这样的事,哨所上下,连长到兵脸上火辣辣的,像被人狠抽了顿大嘴巴,失职,耻辱。连长更是疯了似的,每个靠近界江的人员他都用双鹰眼上上下下扫描几遍,看谁都像毒贩子。

在这人人自危的节骨眼儿,边防犬洛克偏偏失踪了,连着数日没回哨所。有边民报告,曾在大黑山山路上看见过洛克,他看见洛克沿着山路飞奔,前头离它百米远影影绰绰好像跑着一头大熊,洛克在追那熊。熊是从界江对岸的邻国来的,黑山哨所段的江面窄,江水浅,常有熊、鹿之类的大型动物涉水入境。

几天后,洛克终于回来了,它显得很疲惫,眼睛里放着兴奋的光,嘴角叼着几撮黑色的熊毛,一回来就急切地向我们炫耀,这也验证了边民的说法。

连长是火爆脾气,因为贩毒案的事本就憋着一肚子火,正愁没地方宣泄呢,洛克回来,连长肚子里的火像决堤的洪水,拦也拦不住了。他抬起大头军靴狠狠地给了洛克一脚:“死哪儿去了,追熊有啥用?追着了?你是熊的个儿呀?关禁闭!憋它两天,看它还管不管闲事。”连长这一脚铆足了劲儿——毒犯在我们眼皮底下过境,一向机警的洛克不但没觉察,还擅离职守。

这是连长第一次对洛克动武,洛克连痛再加上惊吓,“嗷……嗷……”地跑开了,身子瑟瑟地抖着。

洛克被锁在犬舍里蹲禁闭,连长指派我负责洛克的饮食。

没抓到毒贩,边防连加大了巡逻密度,昼夜不间断巡逻,战友们心里较着劲儿不能让毒贩再越境了。连长更是连着几宿没合眼,眼睛熬得红红的,像露着凶光的野兽,每一班巡逻他都坚持跟着走一趟。

每当有巡逻队经过犬舍,洛克都会急促地挠门,呜呜地低吼,它想出来加入队伍巡边,可这些举动是徒劳的。洛克开始绝食抗议。两天过去了,我端来的狗食,洛克碰都没碰。

傍晚,洛克又未进食,再这样下去它的身体肯定吃不消。我溜进食堂偷拿出来两个包子,洛克平时最爱吃肉馅包子,我把包子塞进洛克嘴里,洛克没嚼,很快全吐了出来,它用凄楚的眼睛看着我,很可怜。我急了:“怎么?和连长赌气?还没完没了了!”洛克的眼睛湿湿的,倔强地昂着头。这种情形我只能出下策了,我让步道:“出去透透气怎么样?透了气,就得吃东西!”洛克匍匐到我脚边用头温顺地蹭我的腿。

此时,夜色渐浓,晚霞把天边染得像刚出火窑的瓷,哨所里除了几名哨兵其余都在巡逻,连长也正跟着巡逻队。我决定趁着夜色放洛克出来在犬舍门口小范围地转一圈,转一圈立马让它回去。洛克是老兵,哨兵们即使看见了也不会说啥。为保险起见,我给洛克套上了狗绳,牵着它。

我还是低估了洛克的力量,刚把它带出犬舍,冷不防,洛克用力一冲,狗绳像条扭动的蛇轻咬了下我的手后迅速挣脱了。

洛克向大黑山方向跑去,很快隐没在黑黢黢的山体里。夜色里悠悠传来几声犬号,像掷出的匕首发出的呼啸。

随着洛克的号叫,江边响起“砰、砰”几声枪响。枪是连长打的,他吼着:“逃兵……逃兵……”

洛克跑了,连队里的气氛变得更为紧张了,兵们小声议论着洛克还有没有可能回来。连长一言不发,他坐在那儿,把头埋在臂弯里,脸憋得通红,握着钢枪的手青筋暴突,在抖。

凌晨时分有哨兵兴冲冲地跑进来报告:“洛克回来了。”连长第一个提着枪冲了出去。

洛克的情形把我们惊住了,它浑身上下湿漉漉的,皮毛上粘着土、杂草,还有大量的血。更让人震惊的是,它嘴里竟死死地咬着一张熊皮的一角。那是一张硕大的熊皮,足有五六十斤重。熊的头颅无力地耷拉着,有洗脸盆大小。真不知道这么大一张熊皮,洛克是怎么拖回来的。

战士们终于明白了,洛克前些天追的不是熊,而是个套着这张熊皮瞒天过海越境的人。

洛克瞄了眼连长,一下子虚脱了,倒在血泊中。

战士们沿着洛克沿途留下的血迹、拖痕,疯了似的搜山,很快在大黑山北麓追上了一个腿部负伤、极力逃跑的瘦高男人,他就是老三。

失血过多的洛克牺牲了,它被埋在了边防连哨所后的山冈上。埋葬洛克那天,连长换上了一双新胶鞋。他在洛克坟前,给洛克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我第一次看到那双鹰眼里流下了两行清泪。

(摘自《小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抓捕毒贩多日未果,加上洛克作为军队的一员不和战友一起侦破案子,反而去追捕黑熊,所以连长大发雷霆,对洛克动武。
B.“我”是小说的线索,文章通过“我”与洛克的一次交集以及“我”的所见所闻推动情节的发展,小说的高潮是洛克的死。
C.作者善用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内心,文末选取的“换”“敬”“流”等一系列的动作生动地展现了连长因误会洛克而感到自责的心理。
D.本文精于构思,讲究情节安排的技巧,尤其是小说的结局部分,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有着鲜明的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
【小题2】文章在刻画洛克时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小题3】对于小说中连长误解洛克并对其动武、关禁闭的情节,有人认为合理,有人认为荒谬,你怎么看?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