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是一国之学,是国家之学,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之学。“国学”是阐释一国“固有之精神”的学问,正如近代国学家梁启超所言:“学术思想在一国,犹人之精神也。而政事、法律、风俗及历史上种种之现象,则其形质也。故欲其国文野强弱程度如何,必于学术思想焉求之。”中国“国学”既为中国之学术,那么,何为中国“国学”之“本”?
“国”原义是指邦国、疆域。“国学”的“国”是指“国家祖国”。“国家”是随着阶级的出现而产生的,而文化也是随着“国家”的出现而得到繁荣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不仅有阶级性,而且还具有社会性。“中国”指我们多民族组成的国家。中国的“国学”指由我们自己的国家产生、发展的学术,其“根”在本国、其发展亦在本国。“国学”的“国”不仅指“国家”,而且还指“祖国”。“国家”是在阶级社会才产生的,然而“祖国”在阶级社会产生之前就存在。“祖国”有自己本土的古老文化,并且这种文化会一直传承延续到有阶级的社会,甚至再延续到阶级消亡的社会。“祖国”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文化概念。
“祖国”与“国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祖国”的外延一般来说大于“国家”的外延。称呼别的国家时,国家这个词应该用复数形式,因为它们每一个都是许多个而不是一个。而称呼“祖国”时,“国家”相对于自己而言具有唯一性。
“本”原义是“根”,这里所说的“国学”之“本”,即“国学”之“根”。“国学”离不开“本国”,“国学”是在自己的祖国孕育成长。中国“国学”之“本”即“中国”。日本学者山国孝雄说:“国体的宣明是国学的第一要义……把国学看成文献学,就止于丢失精神的形数,同时也丢弃了我国特异的意识。”邓实在《国学今论》中也指出:“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其国者有其学。国学者,与有国而俱来,因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爽高也。”
谈论中国“国学”之“本”,首先必须明确国学的本根在“本国”,以服务于本国的国家意识为第一要义。此外,还要明确“国学”之探讨,是以本国固有的文化为“本”,就像日本近代盛行的“国学”以排斥外来文化、主张以研究《古事记》《日本书纪》《万叶集》等古籍为“根本”,以阐发日本的“固有精神”为主旨。探讨我国之“国学”,即以中国固有文化为本根,例如中国“国学”者讲“国学”,大都以中国的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学、哲学等为主要内容。偏离了“本国”之学,就不是“国学”,故而“国学”不仅以服务于本国的国家意识为“本”,而且还要以本国固有文化为“根据”。
(摘编自史少博《中国“国学”之本体》)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学”是国家之学,是阐释一国“固有之精神”的学问,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
B.中国“国学”是中国之学,即中国之学术,是由我们自己国家产生、发展的学术。 |
C.“祖国”与“国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区别主要在于称呼别的国家时应用复数。 |
D.“国学”的“国”可指“国家”,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具有阶级性和社会性。 |
A.文章开篇部分,从“国学”的定义写起,意在引出中国“国学”之本这一论题。 |
B.文章中间部分厘清了“国”与“本”的概念,最后明确了何为中国“国学”之“本”。 |
C.文章结尾,举日本事例,说明“国学”之探讨是以本国固有文化为“本”的。 |
D.文章循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采用递进结构,论证层层深入。 |
A.“国学”是在自己的祖国孕育成长,可见,日本“国学”之“本”就是“日本”。 |
B.从时间上看,“国家”在阶级社会才产生,因此“国学”也应该诞生于有阶级之后。 |
C.“国学”与“国家”的自然环境、国民性格密切相关,后者决定着前者的内容。 |
D.我国要弘扬“国学”,就必须排斥外来文化,下大力气研究本国的经典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