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福建省三明市高三高考模拟测试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93685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6/12

1.选择题(共1题)

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5年前,***到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考察,在这里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殷切嘱托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    ,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这些年来,湖南省湘西州按照***的要求,“不栽盆景,不搭风景”,    ,苦干实干,真脱贫、脱真贫,探索走出了一条精准扶贫之路书写了精准扶贫的十八洞村样本

今日的十八洞村群山环抱,山霭缭绕,房舍林立,游客    。仅仅五年多前,这里还是一个交通落后,村容破旧、年人均纯收入只有1668元的贫困村。近年来,十八洞村转变思想观念,发展特色产业,向全面小康稳步迈进。今天,十八洞村不仅实现了自身脱贫摘帽,( )。在发展扶贫产业上,注重统筹布局与因地制宜相结合;在内生动力激发上,深入开展扶贫扶志活动;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攻坚力量统筹上,形成全州上下    、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攻坚大格局。这几年,湘西州贫困发生率大幅度下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度上升,成为其减贫人口最多、农村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增收最快和获得感最强的时期。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因地制宜   求真务实   不绝如缕   风雨同舟
B.因势利导   实事求是   络绎不绝   风雨同舟
C.因地制宜   求真务实   络绎不绝   同心共济
D.因势利导   实事求是   不绝如缕   同心共济
【小题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其脱贫经验更复制、推广到了全州
B.其脱贫经验更推广、复制到了全州
C.而且脱贫经验被推广、复制到了全州
D.而且全州复制、推广其脱贫经验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脱真贫、真脱贫,探索走出了一条精准扶贫之路,书写了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样本。
B.真脱贫、脱真贫,书写了精准扶贫的十八洞村样本,摸索走出了精准扶贫的一条路。
C.脱真贫、真脱贫,书写了精准扶贫的十八洞村样本,探索走出了一条精准扶贫之路。
D.真脱贫、脱真贫,摸索走出了精准扶贫的一条路,书写了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样本。

2.诗歌鉴赏(共1题)

2.

石鼻城

苏 轼

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注:石鼻城,三国时期蜀魏古战场所在地。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开篇点题,既感慨历史的变迁,又写出路上出征的士兵来往频繁。
B.领联紧承首联展开,写蜀地山势险峻的意图与李白《蜀道难》不相同。
C.诗人入蜀的旅途是艰辛的:有暗夜穿行的孤独,也有大河难渡的担忧。
D.本诗写诗人游历石鼻城的所见所感,前三联在意境上明显区别于尾联。
【小题2】请结合全诗,赏析“道边修竹水潺潺”之句。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袁粲字景倩,陈郡阳夏人。父濯,扬州秀才,早卒。祖母哀其幼孤,名之曰湣孙。伯叔并当世荣显,而湣孙饥寒不足。母琅琊王氏,太尉长史诞之女也,躬事绩纺,以供朝夕。湣孙少好学,有清才,随伯父淘为吴郡,拥弊衣读书,足不踰户。其从兄颤出游,要湣孙,湣孙辄称疾不动。叔父淑雅重之,语子弟曰:“我门不乏贤,湣孙必当复为三公。”蚤以操行见知,宋孝武即位,稍迁尚书吏部郎。太宗泰始元年,转司徒左长史。元徽二年,桂阳王休范为逆,粲扶曳入殿,诏加兵自随,府置佐吏。时兵难危急,贼已至南掖门,诸将意沮,咸莫能奋。粲慷慨谓诸将帅曰寇贼已逼而众情离沮孤子受先帝顾托本以死报今日当与褚护军同死社稷因命左右被马辞色哀壮于是陈显达等感激出战,贼即平殄。事宁,授中书监,即本号开府,领司徒。以扬州解为府,固不肯移。三年,徙尚书令,卫军,开府如故,并固辞。加侍中,进爵为侯,又不受。时齐王功高德重,天命有归,粲自以身受顾托,不欲事二姓,密有异图。粲谋克日矫太后令,使韫、伯兴率宿卫兵攻齐王于朝堂,黄回率军来应,秉、侯伯等并赴石头,事泄。齐王遣军主戴僧静向石头诛之,资仓门得入。时粲与秉等列兵登东门,僧静分兵攻府西门。粲与秉欲还赴府,既下城,谓其子最曰:“本知一木不能止大厦之崩,但以名义至此耳”。僧静挺身暗往,粲子最觉有异人,以身卫粲。粲曰:“我不失忠臣,汝不失孝子。”仍求笔作啓云:“臣义奉大宋,策名两毕,今便归魂坟垄,永就山丘。”僧静乃并斩之。粲死时,年五十八。

(选自《南史·袁粲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粲慷慨谓诸将帅曰/寇贼已逼/而众情离沮/孤子受先帝顾托/本以死报/今日当与褚护军同死社稷/因命左右/被马/辞色哀壮
B.粲慷慨谓诸将帅曰/寇贼已逼/而众情离沮孤子/受先帝顾托/本以死报/今日当与褚护军同死社稷/因命左右被马/辞色哀壮
C.粲慷慨谓诸将帅曰/寇贼已逼/而众情离沮孤子/受先帝顾托/本以死报/今日当与褚护军同死社稷/因命左右/被马/辞色哀壮
D.粲慷概谓诸将帅曰/寇贼已逼/而众情离沮/孤子受先帝顾托/本以死报/今日当与褚护军同死社稷/因命左右被马/辞色哀壮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兄”指同祖伯叔之子年长于己者,即堂兄;“从”指宗族中次于至亲的亲属。
B.“三公”,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六朝时称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C.“开府”,古代指高级官员设立府署并选置僚属,也指设府选僚的官员,文中指后者。
D.“石头”,古城名,三国孙权就石壁筑城戍守,称石头城,六朝时为军事重镇。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粲幼时家贫,读书勤勉刻苦。袁粲年幼丧父,由母亲供养,他常常裹着破衣读书,足不出户,叔父很器重他。
B.袁粲临危不乱,救国家于危急。桂阳王休范叛乱,众将颓然,袁粲慷慨陈辞,鼓舞将士振奋出战,平灭叛军。
C.袁粲淡泊名利,功高不受厚禄。袁粲位居高位,却无意官位,皇帝因其平贼有功,欲加官进爵,他皆不接受。
D.袁粲忠义有节,不忘旧主嘱托。齐王欲改朝,袁粲念及先帝嘱托,不愿侍奉二姓皇帝,谋划假传谕令引兵攻齐。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蚤以操行见知,宋孝武即位,稍迁尚书吏部郎。
(2)本知一木不能止大厦之崩,但以名义至此耳。

4.现代文阅读(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背面,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

2004年1月,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全面启动,规划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

我国正式开展探月研究,可以追溯到1994年,那时我国科学家开始进行探月活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2000年11月,我国政府省次公布航天白成书——《中国的航天》,明确了近期发展目标包括“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发射。次年11月12日,我国发布嫦娥一号拍摄的全月球影像图。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发射成功。次年4月1日,嫦娥二号实现了六大工程目标和4项科学探测任务;2012年4月,嫦娥二号完成在日—地拉格朗日L2点一个完整周期的飞行探测,成功绕飞L2点。

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落月,实现我国航天器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

(摘编自《飞越38万公里去“看”你》中国青年报,2019年1月7日)

材料二:

我是嫦娥四号,20多天前,我从地球出发,开启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巡视探测之旅。如今,我成功“站”在月球背面的冯·卡门撞击坑内。

从距离月面几十公里的高度最终着陆,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好在,我的“师父”、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科研人员给我装了4条强健有力的“腿”。我这4条腿,学名叫“着陆缓冲机构”。它们可以利用缓冲功能,将我着陆月面瞬间所产生的冲击有效吸收,以防着陆冲击对我的身体和身上安装的重要仪器设备造成伤害。

当然,只有这些还不够,“师父”还在我的腿里配备了两个秘密武器。第一个是大脚掌,它和你们人类的脚掌完全不同,圆形,像脸盆,大小则是普通人脚长的两倍。

至于第二个秘密武器,就是主腿和副腿。我的4条腿,每一条还都包含1条主腿和2条副腿。着陆前,副腿推着主腿向外侧展开,锁定在规定角度;主腿负责在着陆时安全支撑、吸收冲击力。当然,作为嫦娥家族一员的我,可不想为了一些数据达标而牺牲美貌,长个“罗圈腿”或者“长短腿”。“师父”说,我这两种腿的尺寸,都有着很高的精度要求,他们为我打造又直又等长的腿。

(摘编自邱晨辉《嫦娥四号再自述:第一“站”的秘密》中国青年报,2019年1月7日)

材料三:

新华社北京1月6日点:嫦娥四号成为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探测器,为地面与嫦娥四号搭建起通信桥梁的中继星“鹊桥”发挥了关键作用。

“鹊桥”于2018年5月21日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鹊桥”运行的轨道非常特殊,环绕地月第二拉格朗日(L2)点。“鹊桥”总设计师张立华说,在地月L2点上,地球、月球对卫星的引力与卫星沿轨道运动产生的离心力刚好达到了平衡。中继星采用了绕地月L2点的Halo轨道(晕轨道),只需消耗很少的推进剂就能实现长期稳定运行。

他介绍,美国深空探测专家罗伯特·法库在上世纪60年代第一次提出Halo轨道以及通过中继星实现与月球背面探测器通信的设想,并建议后续的阿波罗任务可以考虑到月球背面去,但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实现,现在是中国人把他的想法给实现了。

张立华说,研制团队从2015年年底接到任务,在短短30个月内按期实现了发射,加班加点是常事,最后半年没有休过一个周末。

(摘编自《“嫦娥四号”成功落月,“鹊桥”搭通信桥梁功不可没》新华社,2019年1月9日)

材料四:

2018年世界航天器发射情况
国家/地区
发射次数
航天器
 
 
通信卫星
导航卫星
遥感卫星
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
空间/探测器
载人及货运航天器
总数
中国
39
4
18
37
32
4
0
95
美国
34
41
1
86
74
4
5
211
俄罗斯
20
5
2
6
4
0
7
24
欧洲
8
15
4
12
24
1
0
56
印度
7
4
1
3
2
0
0
10
日本
6
1
0
5
7
1
1
15
其他
0
7
0
12
31
0
0
50
合计
114
77
26
161
174
10
13
461
 

(摘编自《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18)》)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探月工程正式启动于1994年,之后发射的嫦娥一号至三号开展了相应的月球探测研究活动,为嫦娥四号成功着陆月球背面打下了基础。
B.嫦娥四号能够成功着陆月球背面,带有“着陆缓冲机构”的四条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每条腿都有着脸盆状的脚掌和1条主腿、2条副腿。
C.作为通信中继星的“鹊桥”选择在地月L2点的Halo轨道环绕,根本原因是只需消耗很少的推进剂,并且能达到长期稳定运行的良好效果。
D.2018年中国航天在世界航天史上留下了辉煌的成就,具体表现为航天发射次数居世界第一、嫦娥四号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等。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人也曾提出过中继星和登陆月球背面的想法,但只有嫦娥四号实现了月球背面着陆,可见在月球背面着陆的难度比正面着陆大得多。
B.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科研人员为了美观好看,也牺牲了一些数据指标,从而为嫦娥四号配备了四个又直又等长的“着陆缓冲机构”的装置。
C.中国先发射的鹊桥卫星到指定轨道,为后续嫦娥四号探月提供地月中继通信服务;之后嫦娥四号发射,成功着陆月球背面,开始巡视探测活动。
D.面对航天发射次数世界第一的成绩,我们要保持清醒的认识,位居第二的美国与我们的差距不大,且美国的航天器发射数量是我们的一倍多。
【小题3】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请结合材料分析其原因。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秦时月

陈 毓

掰着指头算,兵算出自己离开故乡五个年头了。他记得离开的时候,门边硷畔的迎春正爆出星星点点的黄。那黄就摇曳在兵心头这许多年。

兵的爹老了,于是筑长城的劳役,该兵这样的年轻人替代。兵无所谓,北方,是自己迟早都要去的,筑长城、守边,都一样。

兵不停走在路上,就把麦田走到身后,接着迎来了山,又走出了山,然后兵看见无边的枯草,到处都是草,风呼呼吹过时,草低低地伏下,臣服于风的力量之下。兵看见长城时停下,兵看见长城像一条蟒蛇,在平展展的荒草滩上蜿蜒伸展,直到兵目力不能及的地方,兵现在来延展这条蟒蛇的长度。

兵像其他兵那样,被教练着和泥、填土、挖沟,不久兵被固定在和泥的程序上,因为兵最擅长和泥,兵和泥和得又快又匀,同样的米汁被兵和进泥土,就能筑出冷铁一般的墙。将官用铁戈来戳,戳不透,和兵一起筑墙的人因此得到嘉奖,若是被将官的铁戈戳透呢?那筑长城的兵将被填埋进一段新土墙里去。

第二年的时候,兵和一群兵又被选出去种植榆树。那时候,衰草退了黄,添了绿,空气里鲜草的清香一阵阵扑进兵的鼻腔,兵觉得真是好闻极了。榆树有大有小,兵严格按规定的尺距把榆树呈三角栽下。这些榆树阵,阻挡飞一般驰聘的匈奴骑兵的马腿。一个老兵回答了兵的疑惑。

兵早都闻说匈奴兵是一群野蛮人,挥舞大刀,骑高头大马,来如疾风,去如闪电,眨眼就掠走了南人的马匹牛羊、地里成熟的庄稼、屋里煮饭的妇女,河边浣衣的姑娘,简直是一群魔鬼。兵和更多的兵辛苦着筑长城、植榆树,就是为了挡住这疾风,这闪电,和比这疾风闪电更可怕的大刀。在榆树发出呼啦啦明亮响声的时候,兵听说了一个可喜的消息,蒙恬将军打了胜仗,消息是从北方退回来休养的兵带来的。这个缺了屁股的兵倒不在乎丢了一块屁股在匈奴骑兵的大刀下了,他大咧咧地说,权当是喂了饿狼了,命还在,好的很。

兵现在驻守这个叫五里墩的烽火台,和那个缺了屁股的兵,为了区分彼此,下面叫兵为末,叫屁股残缺的兵为老。叫老,叫末,你记住了没?

大批的兵从五里墩烽火台上撤走,只留下叫老与末的两个兵。没有人告诉他俩要留多久,回头会有谁来接替。没人说。时间像草尖上的风,有些摇摆、不定、恍惚。日举烟,夜举火的烽火台有好些日子都是沉默安详的样子,老和末有时候很是诧异,但他们同时说,没有狼烟和火把吵嚷的日子难道不好么?

就这样,又一个春天来了。

一个漫漫的和风吹脸的春日,靠在土墩上晒太阳,老对末说,你没有打过仗,你没有看见蒙恬将军的弩车从直道上开过来的阵势,你也没扳过弩机。“放——”,老模仿发弩机的动作。“嗡”——老比拟弩飞驰的声音。像是有一万只大黄蜂朝一只羊猛扑过去。人仰马翻,当然是匈奴骑兵。老描述。

匈奴骑兵统统被赶回老家去了。你不信,你笑,你啥也没见过。你当然笑。

我修过长城,我和泥得到过领军的嘉奖,我栽过榆树,树大概都能活哩。末终于想出两件属于自己的光荣。

又一个夜晚,躺在烽火台上吹风,老笑嘻嘻地,神秘地对末说,你连女人都没见过哩,你见过个啥!月洒清辉,虫鸣叽叽。

老的话末早听见了,但他默声,不理老。女人他咋没见过,他离家那年,隔壁喜良刚娶了媳妇,那个名叫孟姜女的新媳妇来到他门前井台上打水,隔着一把辘轳站着,一个人手上的温度,传给下一个人,怎说他没见过女人?喜良去修长城,比他早走一月呢。

末有点伤感,因为从他家的辘轳井台,末想到老娘,和老娘灶台上弥漫的饭菜的香。他多久没吃娘做的饭菜了?他几乎都忘掉大白馒头的麦香气了。他鼻翼抽动,却还是只闻见晴朗月光下青草青寡的香气。

后记:

公元前215年,嬴政以蒙恬为帅,统领30万秦兵北击匈奴。在黄河之滨,以步兵为主的秦军与匈奴骑兵展开了一场生死之战。秦军在蒙恬的指挥下,以弩重创匈奴骑兵,秦军以锐不可当之势力,迫使匈奴远遁大漠。蒙恬修长城,建直道,栽榆树。此后很长时间,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马”。即便秦末,中原陷入战乱,北方的匈奴也长久不敢南犯。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没有刻意去描写壮观的战争场面,而是着力刻画人物形象,比如写“兵”的所见所感,写“老”的战争回忆,兵士群体随遇而安的精神面貌就显露出来。
B.小说景物点染富有特色,比如“门边硷畔的迎春”“边关的枯草”“长城边上的草黄新绿”“烽火台的清辉虫鸣”,三言两语,细腻而含蓄地点出人物的情思。
C.小说讲究叙事用语,主人公上半部分被称之为“兵”,下半部分被呼之以“末”,称呼看似不和谐不一致,但自成一体,传递出兵士们长年戍边年岁渐老的意蕴。
D.小说擅长在平淡叙述中营造不平常的效果,比如“辘轳井台”这一细节,既自然关联历史人物,引人无限遐想,又巧妙引出主人公对母亲的思念,颇具匠心。
【小题2】请结合小说人物筑长城守边关的经历,简要分析他们对待战争的具体心态?
【小题3】文末在虚构故事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后记”,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昔人常言:礼有经亦有权。权是变,经是不变。这句话或许可借用以表明中国文化数千年来走过的历程——有变有不变。

但是世界上不可能有一成不变的文化,一成不变则意味着断裂,意味着死亡。堪与中国相提并论的其他古老文明,不是已成陈迹,便是蜕为另外一种文化。唯有中国文化是延续数千年,既不中断亦未面目全非。这就是有变有不变的结果。有变才能发展,有不变才能维持其本来精髓。一成不变的观点显然无法解释中国文化的进程。那么中国文化变的是什么呢?从物质方面说,中国人的衣食往行还有哪一样是不变的?早在赵武灵王时已经胡服骑射了,早在汉灵帝时已经流行胡饭胡床了。即使在政治制度方面,我们又何尝落在人后?在亚洲,我们是最早打落皇冠的,此谁变得都快。至于精神文化范畴的音乐舞蹈,盛唐时就既有胡琴又有胡旋舞,且全都来自西域。不变的具体是指什么呢?是道。子曰:“吾道一以贯之。”《双书·地理志》讲:“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尽管一变再变,但变到“道”就不再往下变了。那么道又是什么呢?《易》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在中国都只是器。只有深层的心态文化才是道。严复从青年时代起就熏陶于西方文化之中,中年以后名声如日中天,却始终以未中科举为恨;辜鸿铭生在南洋,学在西洋,但却照旧蓄辫子赞小脚,都不变其中国人的心态。无论是孔子捶胸顿足的礼崩乐坏,无论是曾国藩哀叹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这个作为中国文化核心的道都没有变。所以中国文化变迁的特点之一并非以不变应万变——这是历来的看法,恰恰相反,是以万变来成其不变,以表层的万变来维持核心的不变。

尽管中国的地理背景相对孤立,但数千年来仍然与东西洋都有着绵绵不绝的交往。与外来文化交流就要使中国文化发生变化,但这一变化的结果往往是将外来文化同化于中国文化,而不是使中国文化同化于外来文化,同化的过程简直是不露痕迹。所以中国文化变迁的第二特点是要变人为己,而不变己为人,是貌似西化而实为“华化”,只是将其风俗习惯、思想观念本土化为中国模样的过程是缓慢的,渐进的,不知不觉的。中国文化的发展远不是简单的“有容乃大”——这样说只强调容纳百川,而忽视其受外来影响所产生的变化,难怪费正清因此而产生“冲击—反应”的模式——而是在同化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这一过程或者可称之为“有变乃恒”。

中国文化有其自身的变化规律,我们对这一规律的认识至今还不敢就说十分清楚,恐怕还有继续探索的必要。但是有一点比较清楚的是:中国文化变迁的基本方式是述而不作,是著书不如抄书。自认述而不作的是中国儒家的创始人,提倡著书不如抄书的是清代实学的开山祖,都是极富创造性的大人物,但却都认为自己毫无创新,仅只沿袭成说而已。他们的思想或许表明了中国文化寓变于不变之中的特点。

(选自周振鹤《中国文化的变与不变》)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文化,若没有发展,只能或成陈迹,或蜕为另外的文化。
B.为适应社会发展,而借鉴、学习外来文化中的表层部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变”。
C.中国文化中的“道”指深层心态文化,如“恨未中科举”和“蓄辫子赞小脚”等心态。
D.“华化”是变人为己,将外来文化中的风俗习惯、思想观念同化为中国模样的状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提出中国文化变与不变的论题,再逐层分析,最后点明变迁的基本方式并总结。
B.文章第二段例举了孔子和曾国藩的感叹,是为了证明中国文化的核心不变的特点。
C.文章从主动与被动两个方面论述中国文化的变迁特点,并就二者关系进行了论证。
D.与偏向于“传承”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着重论述了“不变”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延续数千年,既不中断也未蜕化变质,源于中国人变其不可变,不变其可变。
B.文中有关文化变迁的观点,作者与他人表述不同,可能与作者的学术视角与取向相关。
C.如果中国文化重视外来文化的影响,那么费正清就不会据此提出“冲击—反应”模式。
D.“述而不作”倡导者是儒家创始人,由此带来的启示是要沿袭成说,寓变于不变之中。

5.情景默写(共1题)

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诸葛亮《出师表》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的是刘备三顾茅庐之前自己的淡泊名利,“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以自谦的口吻写刘备临终托孤之后自己的尽心尽力。
(2)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诗人佩饰众多的外表,接着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明自己修身养性的追求。
(3)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从反面举例论述了学习要专心的道理。

6.语言表达(共2题)

8.
请按情境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某学校团委组织高三学生于5月4日在学校大礼堂举行18岁成人仪式。
(1)团委决定以“感恩、责任、信仰、奋斗”为主题词,作为学校送给同学的成人寄语,请你参照示例,另写一句话,共同串编起这四个主题词。
示例:心存感恩承苍生之责任
(2)活动结束后,你感到收获很大,第二天,高二一位同学问你:“快要高考了,时间那么宝贵,为什么你们要参加这样的活动?”请你用得体的语言表明你的看法。不超过60字。
9.
根据以下文段的陈述,将“虚拟反方立场的思维路径”构思框架图中的项目填写完整。要求表述准确,用语简明。(每空不超过6个字)
虚拟反方立场作为一种论说思维,可以有效提升思辨力,让说理更具合理性。其思维路径可分为如下层级:先从同一事件或现象的不同层面或同一层面的不同维度确定虚拟身份与虚拟视角,然后结合虚拟身份与视角多维度呈现,再进行合理化筛选,以针对性完善来提升写作的思辨性。

虚拟反方立场的思维路径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3道)

    情景默写:(1道)

    语言表达:(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