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3题)
①身处春秋鼎盛的时代,我们这些身强力壮的青年应该积极向上,刻苦学习,奋发有为,为国家和社会多作贡献。
②山容已经不再是去秋的清瘦了:那白绒绒的芦花海都退潮了,相思树是墨绿的,荷叶桐是浅绿的,新生的竹子是翠绿的,刚冒尖儿的小草是黄绿的。那片层层叠叠的绿,秀色可餐。
③中国画独特表现方式中“书画同源”的要求决定了写意画的表现方式是用“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的春秋笔法,把深邃的意境呈现出来。
④对身居官位者写出的散文,一些报刊便门户大开,一些评论家便极力捧场,这种把散文和权势捆绑在一起的做法无异于焚琴煮鹤。
⑤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社会有序进步,民生不断改善,就必须反对坐而论道和力戒浮躁冒进,而应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的传统。
⑥高盛认为,银行业对民间资本的潜在开发对行业利好,因为此举意味着对中小企业、消费者、民营企业的服务将有所改善,长此以往,将有助于促进行业竞争。
A.①②③ |
B.③④⑥ |
C.②④⑤ |
D.④⑤⑥ |
A.迟子建的长篇新作《群山之巅》,她又回到了她钟爱的北国小镇,野花、松鼠、白云、雪地,这些迟子建喜爱的意象都一一在小说中出现。 |
B.相识十数年、甚至数十年之久的老友,举手投足之间自有一份默契;他们讨论的不是家长里短、八卦新闻,而是《海南文学》上刊发的首首诗歌、短文。 |
C.来自全球许多国家的年轻人在被问及对当今中国的印象时,频繁提及网购、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被冠以“新四大发明”的称号。 |
D.在他带领过的14万余人次农民工中,300多人成为建筑骨干,秦松山、游宗军、韩天文等26人获得劳动模范、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
通告
为保障春节期间用电通畅,我公司决定对辖区电网进行维护,现将有关事宜公告①如下:
维护将于2018年2月8日6时至12日20时施工②,涉及范围:东到滨江大道,西到钟灵街,南至毓秀路,北至祥和路。
对维护工作给贵用户③造成的不便,我们深表不安④。请予以理解和支持。
如有疑问,欢迎垂询⑤。
2018年2月7日⑥
大渝区电力公司⑦
A.①⑤ | B.②⑥ | C.③⑤ | D.④⑦ |
2.诗歌鉴赏- (共1题)
十五从军征
(汉)佚名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①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②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③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④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热,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注释】①阿:在文章中是一个语音词。②突:洞穴。③旅:野的。④持:用
【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人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开篇,看似平淡,却耐人寻味,含蓄点出了战争周期之长和当时百姓兵役之繁重。 |
B.“兔从”到“中庭”四句,由远及近,侧面写出主人的家荒凉破败的景象,控诉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毁灭。 |
C.诗的最后两句通过对老兵“出门张望,老泪纵横”这一动作细节描写,进一步抒发了老兵心中的悲凉之感。 |
D.全诗以老兵回家的情感变化为线素:满怀希望一希望落空一彻底失望一悲哀流泪,有波澜有起伏,且引人深思。 |
【小题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主人公的形象。
3.文言文阅读- (共1题)
王安礼,字和甫,安石之弟也。早登科,从河东唐介辟。(吕公弼)荐安礼于朝,神宗召对,欲骤用之。安石当国,辞,以为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他日得见,命之坐,有司言八品官无赐坐者,特命之。迁直集贤院,出知润州、湖州州,召为开封府判官。尝偕府尹奏事,既退,独留访以天下事,帝甚乡纳。直舍人院、同修起居注。
苏轼下御史狱,势危甚,无敢教者。安礼从容言:“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语罪人。轼以才自奋,谓爵位可立取,顾录录如此,其心不能无触望。今一旦致于理,恐后世谓陛下不能容才。”帝曰:“朕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李定、张璪皆擿使勿救,安礼不答,轼以故得轻比。
以翰林学士知开封府,事至立断。前滞讼不得其情,及且按而未论者几万人,安礼剖决,未三月,三狱院及畿、赤十九邑,囚系皆空。书揭于府前,辽使过而见之,叹息夸异。帝闻之,喜曰:“昔秦内史廖从容俎豆,以夺由余之谋,今安礼能勤吏事,骇动殊邻,于古无愧矣。”特升一阶。
帝数失皇子,太史言民墓多迫京城,故不利国嗣,诏悉改卜,无虏数十万计,众汹惧。安礼谏曰“文王ト世三十,其政先于掩骼埋胔,未闻迁人之冢以利其嗣者,”帝恻然而罢。
久之,御史张汝贤论其过,以端明殿学士知江宁府,汝贤亦罢。元祐中,加资政殿学士,历扬、青、蔡三州。又为御史言,失学上,移舒州。绍圣初,还职,知永兴军。二年,知太原府。苦风痹,卧帐中决事,下不敢欺。卒,年六十二,赠右银青光禄大夫。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朕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 |
B.朕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 |
C.朕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 |
D.朕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 |
A.登科,也称登第。一般考中进士以上就可称登科。但民间有“大小登科”的说法,而结婚被称为“小登科”。 |
B.八品,古代官员分九品十八级,正八品是第十五级。宋代秘书郎、著作佐郎、国子博士等都属于八品官。 |
C.起居注,记录古代帝王和皇子后妃的言行。从汉以后,几乎历代都有起居注,是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
D.俎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后引申为祭祀和崇奉之意、文中指祭祀。 |
A.王安礼才华出众。由于当时是哥哥王安石执政,他主动推辞了皇帝的任命,只担任了小小的八品官。但他关于国家大事的见解却得到了皇帝的赏识。 |
B.王安礼为人正直。苏轼因作诗讽刺新法下御史狱,情势很危急,没有人敢救他。王安礼却坦然向皇帝进谏,请求宽赦苏轼,不要因言治罪。 |
C.王安礼善于断案。他的的前任审理得不十分妥当的案子,王安礼都从轻发落,释放了犯人,不到三个月,三狱院以及畿、赤县上九个邑的的囚室都空了。 |
D.王安礼敢于进谏。他用文王治政首先就是掩埋路边的尸骨的例子,劝说皇帝收回迁移百姓墓地的诏令。皇帝听从了他的意。 |
(1)尝偕府尹奏事,既退,独留访以天下事,帝甚乡納。
(2)今安礼能勤吏事,骇动殊邻,于古无愧矣。
4.现代文阅读- (共2题)
材料一:
中新闻1月21日电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全国入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推算,2017年我国出生人口1723万人,虽比2016年小幅减少,但明显高于“十二五”时期年均出生1644万人的水平,是2000年以来历史第二高值。
李希如表示,“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出生人口总量明显增加。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后,近两年我国出生人口明显增加。全国人口变动抽样调査结果显示,2016年和2017年,我国出生人口分别为1786万人和1723万人,比“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前的“十二五”时期年均出生人数分别多出142万人和79万人:出生率分别为12.95‰和12.43‰,与“十二五”时期相比,分别提高了0.84和0.32个千分点。2017年出生人口比上年有所减少,主要原因是一孩出生数量下降较多。
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二孩出生数量继续增加,占比超超过50%,2017年是我国“全面两孩”生育政策实施的第二年,也是政策效果完整显现的第一年。受政策效应影响,2016年二孩出生数量大幅上升,明显高于“十二五”时期平均水平,2017年二孩数量进一步上升至883万人,比2016年增加了162万人:二孩占全部出生人口的比重达到51.2%,比2016年提高了11个百百分点。
李希如分析,“全面两孩”政策有利于促进我人口均衡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育龄妇女人数呈现逐年减少趋势。2017年15-49岁育龄妇女人数比2016年减少100万人,其中20-29岁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人数减少近600万人。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妇女初婚和初育年龄呈现不断推迟的趋势,妇女生育意愿也有所下降。在上述因素影响下,2017年一孩出生人数724万人,比2016年减少249万人。总的来看,“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二孩出生人数的明显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改善人口年龄结构,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材料二:
2016年是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的第一年,出生人口达到1786万人,比上一年増加131万人,是我国自2000年以来新出生人口最多的一年。原因是,许多非独夫妇过去虽然想生二孩,但政策不允许,因此这些夫妇以前被压抑的二孩生育意愿都集中在政策放开的初期释放出来。2017年出生人口减少,预示着二孩生育高峰已经过去。未来几年,我国的出生人口将持续减少。
近年,人口变化以湖北省为例,见图(由下至上分别是自然增长率、死亡率、出生率):
数据来源:湖北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材料三:
近年来湖北省男、女性别比例表(柱状图左为男性;右为女性):
数据来源:湖北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材料四: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周天勇对数据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出一个规律性的结论:20年前的人口增长率决定20年后的经济增长率。在人口因战争、饥荒、瘟疫、政府干预等波动剧烈的情况下,20年前人口增长是上行的,就推动20年后经济增长上行,反之导致经济下行。“这是因为人口在20年后进入劳动年龄,其数量的多少直接增加或减少劳动力供给:然后他们开始结婚生子、买房或者租房,扩大消费,还进行创业和创新等等。这批人口的数量对于经济发展有着直接、重大的影响。”
人口统计学者黄文政在接受采访时指出,综合世界中高收入国家的情况,政府的教育投入一般占GDP的5%,而养老支出占15%。因此,从公平来看,政府对每个小孩应该补贴人均收入的10%才足以补偿养育家庭对社会的付出。他引用了1月9日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的报道,日本小镇Nagicho在推出生育补贴等鼓励生育播施后,生育率从1.4提高到2.8。
国家卫计委指导司负责人也表示,生育意愿低迷的原困主要是养育成本高,托育服务短缺、女性职业发展压力大等等。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综合材料一、二可知,一孩出生数下降致2017年出生人口比上年减少,但“全面两孩”政策的效果依然继续显现。 |
B.由材料二、三的表格内容可知,生育政策的变化对人口出生率有很大影响,出生人口的增加有利于改善男女性别比。 |
C.材料二可见“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来,湖北省出生人口明显增加,2017年更是达到12.6%人口出生率,与2012年相比显著提高。 |
D.综合材料二、四可知,人口增长率决定经济增长率,未来几年我国的出生人口将持续减少,经济增长将持续下行,学者们的相关呼吁业已引起了官方的关注。 |
A.“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出生人口总量明显增加,2017年是“全面两孩”生育政策实施的第二年,也是政策效果完整显现的第一年。 |
B.据材料二曲线图可知“全面两孩”政策对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死亡率几乎没有影响,但确实可以大量提升人口出生率。 |
C.据材料二、四可知,近年人口死亡率的增加表明我国面临着沉重的老化社会问题,国家应当大力加强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托育服务的健全,提高人们的生育意愿。 |
D.由材料四可知,国家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提高生育补贴,相关税收政策的支持会有利于人口出生率的增加。 |
【小题3】请给材料一的新闻内容,拟写该则新闻的“导语”部分,不超过100字。
除却先秦不论,中国古代社会有三大转折。这转折的起点分别为魏晋、中唐、明中叶。社会转折的变化,也鲜明地表现在整个意识形态上,包括文艺领域和美的理想。就敦煌壁画来说,由中唐开始的这一转折也是很明白的。盛唐壁画中那些身躯高大的菩萨行列在中唐消失,更多是渲染“经变”;人物成为次要,着意描绘的是热闹繁复的场景,它们几乎占据了整个墙壁。到晚唐五代,这一点更为突出;“经变”种类增多,神像(人物)却愈发变少。色彩俗艳,由华贵而趋富丽,装饰风味日益浓厚。初盛唐圆润中带遒劲的线条、旋律,到这时变得纤纤秀柔,有时甚至有点草率了。
菩萨(神)小了,供养人(人)的形象却愈来愈大,有的身材和盛唐的菩萨差不多,个别的甚至超过。它们一如当时的上层贵族,盛装华服,并各按现实的尊卑长幼,顺序排列。如果说,以前还是人间的神化,那么现在凸出来的已是现实的人间——不过只是人间的上层罢了。很明白,人的现实生活这时显然比那些千篇一律、尽管华贵毕竟单调的“净土变”、“说法图”和幻想的西方极乐世界,对人们更富有吸引力,更感到有兴味。壁画开始真正走向现实:欢歌在今日,人世即天堂。
试看晚唐五代敦煌壁画中的《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宋国夫人出行图》,它们本是现实生活的写真,却涂抹在供养佛的庙堂石窟里,并且占有那么显赫的位置和面积。在中原,吴道子让位于周昉、张萱,专门的人物画家、山水花鸟画家在陆续出现。在敦煌,世俗场景大规模地侵入了佛国圣地,它实际标志着宗教艺术将彻底让位于世俗的现实艺术。
正是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兴味的加浓,使壁画中的所谓“生活小景”在这一时期也愈发增多,虽然其中有些是为了配合佛教经文,许多却纯是与宗教无关的独立场景,它们表现了对真正的现实世俗生活的同一意兴。它的重要历史意义在于:人世的生活战胜了天国的信仰,艺术的形象超过了宗教的教义。
禅宗在中唐以来盛行不已,压倒所有其他佛教宗派,则是这种情况的理论上的表现。哲学与艺术恰好并行。本来,从魏晋玄学的有无之辨到南朝佛学的形神之争,佛教以其细致思辨来俘虏门阀贵族这个当时中国文化的代表阶级,使他们愈钻愈深,乐而忘返。哲理的思辨竟在宗教的信仰中找到了丰富的课题,魏晋以来人生悲歌逐渐减少,代之以陶醉在这思辨与信仰相结合的独特意味之中。也因为这样,在信仰中仍然保持了一定的理性思辨,中国永远没有产生像印度教的梵天、湿婆之类极端神秘恐怖的观念和信仰。印度传来的反理性的迷狂故事,在现实生活稍有改变后就退出历史和艺术舞台。更进一步,在理论上终于出现了要求信仰与生活完全统一起来的禅宗。这样,结论自然就是,并不需要一种什么特殊对象的宗教信仰和特殊形体的偶像崇拜。正如宗教艺术将为世俗艺术所替代,宗教哲学包括禅宗也将为世俗哲学的宋儒所替代。宗教迷狂在中国逐渐走向衰落。“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一切,当然又是以中国社会由中古进入近古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的重要变动为现实基础的。
可见,把历时数百年之久的中国佛教艺术当作一个混沌的整体对待是不行的,重要的是历史的分析和具体的探索。从天上人间的强烈对照到它们之间的接近和谐,到完全合为一体;由接受和发展宗教艺术到它的逐渐消亡,这是一个漫长而曲折复杂的过程,但艺术思潮和美的理想这种发展变化却完全是合乎规律性的。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注)经变:据佛经故事所做的绘画、雕刻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转折的变化会体现在社会的整个意识形态上,如就敦煌壁画而言,人物成为次要,着急描绘热闹繁复的场景,是中唐开始的社会转折变化之一。 |
B.晚唐五代时期的敦煌壁画中菩萨形象和供养的人的形象的大小有了很大变化,这说明佛教以前展现的是人间的神化,现在展现的是人间的上层。 |
C.中唐以后,敦煌壁画中出现了大量的世俗场景,他们侵入了之前的佛国圣地,这表明宗教艺术已最终让位于世俗的现实艺术。 |
D.人们对现实生活审美兴味的加浓,使禅宗压倒了其他佛教宗派,使壁画中所谓的“生活小景”愈发增多,它们纯是与宗教无关的独立场景。 |
A.作者从敦煌壁画中神像逐渐变小变少、经变种类增多等变化阐述人们对宗教和现实生活的看法的变化,并得出人们越来越看重现实生活的结论。 |
B.作者以《张议潮统军出行图》为例,是为了说明世俗场景大规模的侵入了敦煌的佛国圣地。 |
C.中国人在宗教信仰中保持着一定的理性思辨,所以中国永远没有产生像印度教中的湿婆等极端神秘恐慌的观念和信仰。 |
D.作者以壁画的变化、禅宗的出现,从现实和理论两个方面论述中唐以来的社会转折变化,最后阐述对中国佛教艺术应当作历史的分析和具体的探索。 |
A.中唐时的敦煌壁画比较注重渲染“经变”,到了晚唐五代时期,“经变”的种类增多,壁画装饰风味变浓,色彩变得俗艳。 |
B.敦煌壁画在中唐有了明显的变化,比如盛唐壁画中那些身躯高大的菩萨形象在此时消失,绘画手法也由初盛唐的圆润中带着遒劲变为纤秀甚至有点草率。 |
C.佛教的细致思辨使得当时中国文化的代表阶层门阀贵族越来越深地钻研佛教,哲理的思辨在宗教信仰中找到了丰富的课题。 |
D.中国社会由中古进入近古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的重要变动影响了人们对佛教的态度,使得宗教迷狂在中国逐渐走向衰弱。 |
5.材料作文- (共1题)
当代知名人文学者刘再复说,孔夫子是中国最可怜的人。在中国历史上,孔子的命运可谓变化多端,时而是圣人,时而是罪人;时而是真君子,时而是“巧伪人”;时而是文曲星,时而是“落水狗”;时而是王者师,时而是“丧家犬”。
对于孔子的命运,一直有两种不同说法。一种观点认为:孔子是无辜的,孔子只不过被后人利用了。另一种观点认为:为什么偏偏是孔子被利用了?一定与孔子思想学说中的某些缺陷相关。
你是怎么看的?请结合《论语》中的相关内容,就上述分歧谈谈自己的理解。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脱离材料的含意和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6.语言表达- (共1题)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3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