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安礼,字和甫,安石之弟也。早登科,从河东唐介辟。(吕公弼)荐安礼于朝,神宗召对,欲骤用之。安石当国,辞,以为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他日得见,命之坐,有司言八品官无赐坐者,特命之。迁直集贤院,出知润州、湖州州,召为开封府判官。尝偕府尹奏事,既退,独留访以天下事,帝甚乡纳。直舍人院、同修起居注

苏轼下御史狱,势危甚,无敢教者。安礼从容言:“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语罪人。轼以才自奋,谓爵位可立取,顾录录如此,其心不能无触望。今一旦致于理,恐后世谓陛下不能容才。”帝曰:“朕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李定、张璪皆擿使勿救,安礼不答,轼以故得轻比。

以翰林学士知开封府,事至立断。前滞讼不得其情,及且按而未论者几万人,安礼剖决,未三月,三狱院及畿、赤十九邑,囚系皆空。书揭于府前,辽使过而见之,叹息夸异。帝闻之,喜曰:“昔秦内史廖从容俎豆,以夺由余之谋,今安礼能勤吏事,骇动殊邻,于古无愧矣。”特升一阶。

帝数失皇子,太史言民墓多迫京城,故不利国嗣,诏悉改卜,无虏数十万计,众汹惧。安礼谏曰“文王ト世三十,其政先于掩骼埋胔,未闻迁人之冢以利其嗣者,”帝恻然而罢。

久之,御史张汝贤论其过,以端明殿学士知江宁府,汝贤亦罢。元祐中,加资政殿学士,历扬、青、蔡三州。又为御史言,失学上,移舒州。绍圣初,还职,知永兴军。二年,知太原府。苦风痹,卧帐中决事,下不敢欺。卒,年六十二,赠右银青光禄大夫。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朕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
B.朕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
C.朕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
D.朕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
【小题2】下列对文加点词话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科,也称登第。一般考中进士以上就可称登科。但民间有“大小登科”的说法,而结婚被称为“小登科”。
B.八品,古代官员分九品十八级,正八品是第十五级。宋代秘书郎、著作佐郎、国子博士等都属于八品官。
C.起居注,记录古代帝王和皇子后妃的言行。从汉以后,几乎历代都有起居注,是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D.俎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后引申为祭祀和崇奉之意、文中指祭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礼才华出众。由于当时是哥哥王安石执政,他主动推辞了皇帝的任命,只担任了小小的八品官。但他关于国家大事的见解却得到了皇帝的赏识。
B.王安礼为人正直。苏轼因作诗讽刺新法下御史狱,情势很危急,没有人敢救他。王安礼却坦然向皇帝进谏,请求宽赦苏轼,不要因言治罪。
C.王安礼善于断案。他的的前任审理得不十分妥当的案子,王安礼都从轻发落,释放了犯人,不到三个月,三狱院以及畿、赤县上九个邑的的囚室都空了。
D.王安礼敢于进谏。他用文王治政首先就是掩埋路边的尸骨的例子,劝说皇帝收回迁移百姓墓地的诏令。皇帝听从了他的意。
【小题4】把文中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现代汉语。
(1)尝偕府尹奏事,既退,独留访以天下事,帝甚乡納。
(2)今安礼能勤吏事,骇动殊邻,于古无愧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05 02:05: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洞字仲通,开封祥符人。自幼开悟,卓荦不群。时,赵元昊叛扰边。关、陇萧然,困于飞挽,且屡丧师。仁宗太息,思闻中外之谋。洞以布衣求上方略,召试舍人院,擢试将作监主簿。举进士中第,调颖州推官。民刘甲者,强弟柳使鞭其妇,妇以无罪死。吏当夫极法,知州欧阳修欲从之。洞曰:“律以教令者为首,夫为从,且非其意,不当死。”众不听,洞即称疾不出,不得已谳于朝,果如洞言,修甚重之。晏殊知永兴军,奏管勾机宜文字。殊儒臣,喜客,游其门者皆名士,尤深敬洞。殊晚节骤用刑幕府无敢言洞平居与殊赋诗饮酒倾倒无不至当事有官责持议甚坚殊为沮止洞亦自以不负其知出知棣州,转尚书祠部员外郎。河北东路民富蚕桑,契丹谓之“绫绢州”,朝廷以为内地不虑。洞奏:“今沧、景,契丹可入之道,兵守多缺,契丹时以贩盐为名,舟往来境上,此不可不察。愿度形势,置帅、增屯戍以控扼之。”英宗即位,转度支员外郎。英宗哀疚,或经旬不正殿,洞上言:“陛工春秋鼎盛,初嗣大统,岂宜久屈刚健,自比冲幼之主。当躬万机,揽群材,以称先帝付畀之意,厌元元之望。”大臣亦以为言,遂听政。对便殿称旨,英宗遂欲进用,大臣忌之,出为江西转运使。江西荐饥,征民积岁赋,洞为奏免之。又民输绸绢不中度者,旧责以满匹,洞命计尺寸输钱,民便之。移淮南转运使。淮南地不宜麦,民艰于所输,洞复命输钱,官为籴麦,不逾时而足。自以年不能永,教诸子部分家事。未几卒。

(选自《宋史·张洞传》,有删改)

注①付畀(bì):托付。②元元:百姓。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殊晚节骤用刑/幕府无敢言/洞平居与殊赋诗饮酒/倾倒无不至/当事有官责/持议甚坚/殊为沮止/洞亦自以不负其知/
B.殊晚节骤/用刑幕府无敢言/洞平居与殊赋诗饮酒/倾倒无不至/当事有官责持议甚坚殊为沮止洞/亦自以不负其知/
C.殊晚节骤用刑/幕府无敢言/洞平居与殊赋诗/饮酒倾倒无不至/当事有官责持议甚坚殊为沮止/洞亦自以不负其知/
D.殊晚节骤/用刑幕府无敢言/洞平居与殊赋诗饮酒/倾倒无不至当事/有官责持议/甚坚/殊为沮止洞/亦自以不负其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平民多穿麻、葛等的织物,故布衣可以借指平民,后多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B.契丹是古代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C.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正殿指皇帝到正殿举行祭祀活动。
D.听政,古代帝王或摄政的人上朝听取臣子的报告,并决定政事或坐朝处理政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洞富有智慧,卓越不凡。边疆有人作乱不稳定,皇帝寻求朝野谋略,张洞献策;在颍州做官时,他对一桩命案的见解与朝廷不谋而合。
B.张洞深得器重,正直敢言。欧阳修曾是他的上司,很器重他;晏殊把他作为上宾,两人无话不谈,但是张洞在一些原则问题上并不迎合晏殊。
C.张洞忠于职守,犯颜直谏。河北东路的百姓靠养蚕致富,朝廷因为此地在内地,放松戒备,他勇于指出;皇帝有不当之处,他勇于批评。
D.张洞关心百姓,为政务实。他任江西转运使时,江西闹饥荒,他纠正朝廷的一些不利于百姓的做法;他在淮南任官时,同样根据实情办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春秋鼎盛,初嗣大统,岂宜久屈刚健,自比冲幼之主。
(2)又民输绸绢不中度者,旧责以满匹,洞命计尺寸榆钱,民便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程颢,字伯淳,世居中山,后从开封徙河南。颢举进士,为晋城令。民以事至县,必告以孝弟忠信,入所以其父兄,出所以事其长上。乡必有校,暇时亲至,召父老与之语。儿童所读书,亲为正句读,教者不善,则为置。择子弟之秀者,聚而教之。在县三岁,民爱之如父母。熙宁初,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神宗素知其名,数召见。一日,从容咨访,议论甚久,报正午,先生始退。庭中人谓曰:“御史不知上未食邪?”前后进说甚多,大要以正心欲、求贤育才为言,务以诚意感悟主上。尝劝帝防未萌之欲,及勿轻天下士,帝俯躬曰:“当为卿戒之。”王安石执政,议更法令,中外皆不以为便,言者攻之甚力。颢被旨赴中堂议事,安石方怒言者,厉色待之。颢徐曰:“天下事非一家私议,愿平气以听。”安石为之愧屈。居职八九月,乞去言职。安石本与之善,及是虽不合,犹敬其忠信,不深怒,但出提点京西刑狱。颢固辞,改签书镇宁军判官。颢资性过人,充养有道,和粹之气,于面背,门人交友从之数十年,亦未尝见其忿厉之容。遇事优为,虽当仓卒,不动声色。哲宗立,召为宗正丞,未行而卒,年五十四。颢之死,士大夫识与不识,莫不哀伤焉。文彦博采众论,题其墓曰明道先生。嘉定十三年,赐谥曰纯公。淳祐元年封河南伯,从祀孔子庙庭。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六》)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父兄 事:侍奉B.则为置 易:轻易
C.正心欲 窒:遏制D.于面背 盎:充溢
【小题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程颢施政有方。他担任晋城县令三年期间,政绩斐然,尤其重视教化百姓,百姓像敬爱自己的父母一样爱戴他。
B.程颢尽职尽责。他身为御史,多次向神宗进言,有一次,他明知神宗还未用膳,仍坚持进谏,直到内廷人提醒才离开。
C.程颢为人率真。他到中堂议事,见王安石怒对言官,就指出王安石不能平心静气采纳谏言,王安石为此感到羞愧理屈。
D.程颢温婉敦厚。门人从来没有见过他有忿怒严厉的脸色,他死后不论是认识还是不认识的士大夫,没有不感到哀伤的。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以事至县,必告以孝弟忠信。
(2)遇事优为,虽当仓卒,不动声色。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杜杲,字子昕,邵武人。福建提点刑狱陈彭寿檄摄闽尉。江、淮制置使李珏罗致幕下。滁州受兵,檄杲往援,甫至,民蔽野求入避,滁守固拒,杲启钥纳之。金人围城数重,杲登陴中矢,益自奋厉,卒全其城。淮西制置曾式中辟庐州节度推官。浮光兵变,杲单骑往诛其渠魁,守将争饷金币,悉封贮一室。将行,属通判反之。安丰守告戍将扇摇军情,且为变,帅欲讨之,杲曰:“是激使叛也。”请与两卒往,呼将谕之曰:“而果无他,可持吾书诣制府。”将即日行,一军帖然。知定远县,会李全犯边,季衍时为淮帅,辟通判濠州,朝廷以杲久习边事,擢知濠州。制置大使赵善湘谋复盱眙,密访杲,杲曰:“贼恃外援,当断盱眙桥梁以困之。”卒用其策成功。召奏事,差主管官告院,知安丰军。善湘与赵范、范弟葵出师,迁淮西转运判官。诏问守御策,杲上封曰:“沿淮旱蝗,不任征役;中原赤立,无粮可因;若虚内事外,移南实北,腹心之地,必有可虑。”时在外谏出师者,惟杲一人。及兵败洛阳,人始服其先见。大元兵围城,与杲大战。明年,大兵复大至,又大战。擢将作监,御书慰谕之。丞相李宗勉、参知政事徐荣叟曰:“帅淮西无逾杜杲者。”以安抚兼庐州。累疏请老,不许。俄擢沿江制置使、知建康府、行宫留守。杲罢杨林堡,以其费备历阳,淮民寓沙上者护以师。进敷文阁学士,迁刑部尚书。请老,升宝文阁致仕。帝思前功,进龙图阁而杲卒,遗表上,开府。
(节选自《宋史•杜杲传》,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滁守拒,杲启钥纳之(坚固的)B.贼外援(凭仗)
C.杲单骑往其渠魁   (诛杀)D.移南北(充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诏,皇帝的命令,常以文书形式发布,谕作为诏令的一种,也必须是正规的文书。
B.致仕是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可以提前。
C.赠,即追赠,追封,是指皇帝为对国家有贡献的死者加封官爵或赠予荣誉称号。
D.刑部尚书,掌管全国司法和刑狱的大臣。刑部,受理全国刑事案件,主管刑罚及监狱等政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杲爱护百姓,为民救难解危。敌人攻打滁州,杜杲受命率领部队前往支援,刚到滁州,老百姓请求进城躲避,滁州知州坚决不答应,杜杲开城接纳他们。
B.杜杲有胆有识,沉着化解危机。有报告说守将将发动叛乱,统帅想讨伐他们,杜杲反对,便请求同两名士兵前往核实,安抚军心,军队得以稳定。
C.杜杲熟知军事,得到朝廷赏识。当李全侵犯边境时,由于杜杲久习边事,被提升为濠州知州;他和入侵的元兵接连大战,被提升为将作监,皇帝亲笔写信慰勉。
D.杜杲精于谋划,善抓关键问题。赵善湘为收复盱眙问计杜杲,杜杲针对敌军依仗援军的特点,提议破坏桥梁以断其外援,但赵善湘采用这个计策并没有获得成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金人围城数重,杲登陴中矢,益自奋厉,卒全其城。
(2)累疏请老,不许。俄擢沿江制置使、知建康府、行宫留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赵禼,字公才,邛州依政人。第进士,为汾州司法参军。郭逵宣抚陕西,辟掌机宜文字。种谔擅纳绥州降人数万,朝廷以其生事,议诛谔,反故地归降人,以解仇释兵。禼上疏曰:“谔无名兴举,死有余责。若将改而还之,彼能听顺而亡绝约之心乎?不若谕以彼众饿莩,投死中国。边臣虽擅纳,实无所利,特以往年俘我苏立、景询辈尔。可遣询等来,与降人交归,各遵纪律,而疆场宁矣。如其蔽而不遣,则我留横山之众,未为失也。”又徙逵帅鄜延,为逵移书执政,请存绥州以张兵势,先规度大理河川,建堡砦,画稼穑之地三十里,以处降者。若弃绥不守,则无以安新附之众。援种世衡招蕃兵部敌屯青涧城故事。朝廷从之,活降人数万,为东路捍蔽。夏人屡欲款塞,每以虚声摇边。诏问方略,禼审计形势,为破敌之策以献。遣裨将曲珍、吕真以兵千人分巡东西路。夏人方以四万众自间道欲取绥,道遇珍,皇骇亟战,真继至,夏众败走。交阯叛,诏为安南行营经略、招讨使,总九将军讨之。禼以郭逵老边事,愿为裨赞,于是以逵为宣抚使,禼副之。逵至,辄与禼异,固争不能得。禼分遣将吏伐木治攻具,设伏击之,斩首数千级,馘其渠酋,遂皆降。元祐初,梁乙埋数扰边,禼知夏将入侵檄西路将刘安曰夏即犯塞门汝径以轻兵捣其腹心后果来犯安等袭洪州俘斩甚众夏遂入贡既而以重兵压境,诸将亟请益戍兵为备,禼因遣人诘夏,夏兵遂去。乙埋终不悛。使间以善意问乙埋:“必欲寇,第数来,恐汝所得不能偿所亡。能改之,吾善遇汝。”遗之战袍、锦彩,自是乙埋不复窥塞。禼乃纵间,国中疑而杀之。五年,拜端明殿学士,迁太中大夫。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宋史•赵禼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禼知夏将入侵/檄西路将刘安/曰夏即犯塞门/汝径以轻兵捣其腹心/后果来犯安等/袭洪州/俘斩甚众/夏遂入贡/
B.禼知夏将入侵/檄西路将刘安曰/夏即犯塞门/汝径以轻兵捣其腹心后/果来犯安等/袭洪州/俘斩甚众/夏遂入贡/
C.禼知夏将入侵/檄西路将刘安/曰夏即犯塞门/汝径以轻兵捣其腹心后/果来犯/安等袭洪州/俘斩甚众/夏遂入贡/
D.禼知夏将入侵/檄西路将刘安曰/夏即犯塞门/汝径以轻兵捣其腹心/后果来犯/安等袭洪州/俘斩甚众/夏遂入贡/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款塞即叩塞门,指外族前来通好或到边界表示归顺,与“觑边”“窥塞”“寇边”相对。
B.稼穑是我国对农事的总称,多以春耕为穑,秋收为稼,即播种与收获,泛指农业劳动。
C.交趾原指中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盘腿而坐的行为,后与“安南”都指越南北部地区。
D.学士原指读书人或学者,文中是一种官职名称,现指授予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的学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A.赵禼富有才华,处事很有见地。他考中进士,在郭逵手下任文职;在种谔擅自纳降一事上,反对诛种谔、返故地归降人,认为双方可交换人员,各守纪律,以保边疆安宁。
B.赵禼深晓边事,治理卓有成效。他向朝廷建言,应做好绥州的规划,建设堡寨,分析了放弃绥州的后果并援引了种世衡治边旧例,得到朝廷认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C.赵禼一心平叛,不计个人名利。交趾叛乱时,朝廷让赵禼统兵平叛,他推荐自己以前的上级郭逵为主将,自己甘愿任副职,赵禼设伏兵击贼,取得大胜。
D.赵禼精于谋略,为国屡立功勋。他能审时度势,为朝廷献破敌之策;梁乙埋多次侵扰边关,他以武胜之,以文劝之,最后用离间计将其除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将改而还之,彼能听顺而亡绝约之心乎?不若谕以彼众饿莩,投死中国。
(2)必欲寇,第数来,恐汝所得不能偿所亡。能改之,吾善遇汝。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萧惠,字伯仁,小字脱古思。从伯父排押征高丽,至奴古达北岭,高丽阻险以拒,惠力战,破之。及攻开京,以军律整肃闻,授契丹行宫都部署。
太平六年,讨回鹘阿萨兰部,征兵诸路,独阻卜酋长直剌后期,立斩以徇。进至甘州,攻围三日,不克而还。时直剌之子聚兵来袭,阻卜酋长乌八密以告,惠未之信。会西阻卜叛,袭三克军,都监涅鲁古、突举部节度使谐理、阿不吕等将兵三千来救,遇敌于可敦城西南。谐理、阿不吕战殁,士卒溃散。惠仓卒列阵,敌出不意攻我营。众请乘时奋击,惠以我军疲敝,未可用,弗听。乌八请以夜斫营,惠又不许。阻卜归惠乃设伏兵击之前锋始交敌败走是时帝欲一天下谋取三关集群臣议惠曰:“两国强弱,圣虑所悉。宋人西征有年,师老民疲,陛下亲率六军临之,其胜必矣。”帝从惠言,乃遣使索宋十城,会诸军于燕。惠与太弟帅师压宋境,宋人重失十城,增岁币请和。惠以首事功,进韩王。十二年,兼北府宰相,同知元帅府事,又为北枢密使。
十七年,尚帝姊秦晋国长公主,拜驸马都尉。明年,帝复征夏国。惠自河南进,战舰粮船绵亘数百里。既入敌境,侦候不远,铠甲载于车,军士不得乘马。诸将咸请备不虞,惠曰:“谅祚必自迎车驾,何暇及我?无故设备,徒自弊耳。”数日,我军未营。候者报夏师至,惠方诘妄言罪,谅祚军从阪而下。惠与麾下不及甲而走。追者射惠,几不免,军士死伤尤众。师还,以惠子慈氏奴殁于阵,诏释其罪。
十九年,请老,诏赐肩舆入朝,策杖上殿。辞章再上,乃许之,封魏国王。诏冬夏赴行在,参决疑议。清宁二年,年七十四,遗命家人薄葬。
(节选自《辽史·列传第二十三》,有删改)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阻卜归惠/乃设伏兵击之/前锋始交敌败走/是时/帝欲一天下/谋取三关/集群臣议/
B.阻卜归/惠乃设伏兵击之前锋/始交敌败走/是时帝欲一天下谋/取三关/集群臣议/
C.阻卜归/惠乃设伏兵击之/前锋始交/敌败走/是时帝欲一天下/谋取三关/集群臣议/
D.阻卜归惠/乃设伏兵/击之前锋/始交敌败走/是时/帝欲一天下谋取/三关集群臣议/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新皇登基,会根据自己的思想,起一个新的年号,如:太平六年。
B.节度使,我国汉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而得名。
C.宰相是我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是国君之下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
D.薨指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而帝王的死则称为崩,大夫的死称为卒。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惠英勇善战,军律整肃。他随伯父征伐高丽,全力作战,打败高丽;后来进攻开京,因所辖部队纪律严整,被授官契丹行宫都部署。
B.萧惠洞察时局,战宋首功。萧惠分析辽国与宋国的强弱格局,建议皇帝亲征宋国,自己与皇太弟率大军逼近宋国边境,迫使宋国割地增币请和。
C.萧惠移师西夏,智勇俱废。辽帝征伐西夏,萧惠率领浩浩荡荡的大军从黄河南进军,已入敌境,轻敌傲慢,险些被追兵射死。
D.萧惠战败罪重,幸免逃责。他身为驸马都尉,与夏作战,判断战局有误,战败责任重大,但因儿子战死,皇帝下令免去其罪。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宋人西征有年,师老民疲,陛下亲率六军临之,其胜必矣。
(2)谅祚必自迎车驾,何暇及我?无故设备,徒自弊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