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2题)
作为一种跨时空、跨文化的__________形态,纪录片的思想深度与视野广度决定了作品的高度。《五大道》拒绝了传奇的诱惑,而是采用纵向历史与横向主题组合的结构,再现天津的发展历程。在它的表现视野里,城市__________单线条图画,而是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元素的汇合、扭结甚至冲突的结果。在历史、建筑、商业、时尚、文化、教育等多元视角的__________下,《五大道》成功地揭示了天津文化的生成过程与基因密码,借助物质遗迹以及精神留存,从容地梳理天津的文化__________,为大众认识天津、观察历史、把握现实提供了一条开阔的通道,这也是一种文化寻根。
在炮火与汽笛交替、银元与机器交响的舞台上,侵略军、传教士、政客、军阀……各色人等轮翻登场,上演了一出出人生戏剧,或荒诞,或悲壮,或传奇,或震撼,充满命运感和时代性。《开埠》开阔自如,从容之中隐藏玄机。《遗风》有许多生动的历史画面:庆王载振府上的京剧堂会,名角荟粹;太监总管小德张每天拎着扫帚,将溥仪居住的静园扫得干干净净。《实业》跌宕起伏,峰回路转,开平矿务局与滦州矿务局的竞争、永利碱业与卜内门的搏斗牵动人心。时代敲门,命运引路,上演了一出惊心动魄的悲喜剧。
【小题1】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汇(huì)合 结(jiē)果 震(zhèn)撼 |
B.荒诞(dàn) 开埠(bù) 轮翻(fān) |
C.玄(xuán)机 名角(jué) 荟粹(cuì) |
D.跌宕(dàng) 拎(līn)着 开阖(hé) |
A.媒介 绝非 观照 脉流 |
B.媒体 不是 关照 脉络 |
C.媒介 不是 观照 脉络 |
D.媒体 绝非 关照 脉流 |
A.艺术欣赏中的审美体验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经点破,那含蓄蕴藉的美感常常会遭到破坏的危险。 |
B.从根本上说,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 |
C.中国强烈要求所有核武器国家同时谈判并缔结一项无条件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及不对无核国家和无核地区使用和威胁使用核武器。 |
D.由于思想水平不高以及文字表现力差的限制,本书的缺点和错误是难免的。 |
2.诗歌鉴赏- (共1题)
祝英台近·北固亭
[南宋]岳珂
淡烟横,层雾敛。胜概分雄占,月下鸣榔,风急怒涛飐,关河无限清愁,不堪临鉴。正霜鬓、秋风尘染。
漫登览。极目万里沙场,事业频看剑。古往今来,南北限天堑。倚楼谁弄新声,重城正掩。历历数、西州更点。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全词写景视听结合,鸣榔声、风涛声交汇,淡烟层雾,意境朦胧,烘托了诗人内心的苦闷。 |
B.“频看剑”,与辛词“看吴钩”的心境相似,而一个“频”字,更能看出词人内心情感的浓烈。 |
C.词人登临北望,此时有美妙的新声传来,词人的情感因此而由悲转乐,构思巧妙。 |
D.“历历数西州更点”,可见词人深夜未眠,内心的苦闷久久不能排遣,以景结情,但景语亦情语。 |
(3)明代杨慎在《词品》中称此词:“与辛幼安‘千古江山’一词相伯仲。”请从多角度简述两词的相同之处。
3.文言文阅读- (共1题)
文清薛敬轩先生瑄
薛瑄字德温,号敬轩,山西河津人。母梦常衣人入谒而生,肤理如水晶,五脏皆见,家人怪之。祖闻其啼声,曰:“非常儿也。”自幼书史过目成诵。父贞为荥阳教谕,闻魏、范二先生深于理学,俾先生与之游处。讲习濂、洛诸书,叹曰:“此问学正路也。”国尽弃其旧学。父移教鄢陵,先生补鄢陵诸生,中河南永乐庚子乡试第一。明年登进士第。
宣德初授监察御史。三杨欲识其面,令人要之,先生辞曰:“职司弹事,岂敢私谒公卿?”三杨嗟叹焉。差监湖广银场,手录《性理大全》,通宵不寐,遇有所得,即便剳割记。正统改元,出为山东提学佥事,先力行而后文艺,人称为“薛夫子”。时中官王振用事,问三杨:“吾乡谁可大用者?”皆以先生对。召为大理寺少卿。三杨欲先生诣振,谢不可。又令李文达传语,先生曰:“德远亦为是言乎?拜爵公朝,谢恩私室,某所不能为也。”已遇振于东阁,百官皆跪,先生长揖不拜,振深衔之。会有狱夫病死,妾欲出嫁,妻弗听,妾遂谓夫之死,妻有力焉。先生发其诬。都御史王文承振意,劾瑄得贿,故庇死狱。诏逮至午门会问,瑄呼文字曰:“若安能对我。若为御史长,自当回避。”文怒,奏强囚不服问理,诏榜西市杀之,门人皆奔送,喧神色自若。会振有老仆者,山西人也,泣于灶下,振怪问之,曰:“闻薛夫子将刑,故泣耳。”振问:“若何以知有薛夫子?”曰:“乡人也。”具言其平生状。振惘然,立传旨成边,寻放还家。
景奉初,起南京大理寺卿。王文坐以谋叛,先生抗疏辩之。文谓人曰:“此老崛强犹昔。”中官金英奉使,道出南京,公卿饯于江上,先生独不往。英至京言于众曰:“南京好官惟薛卿耳。”上以先生学行老成,甚重之。一日,奏对误称学生,眷注遂衰。先生亦知石亨用事,非行道之时,遂乞致仕。临行,岳季方请教,先生曰:“英气太露,最害事。”后季方败,忆先生之言,曰:“正乃先生之罪人也。”居家八年,从学者甚众。天顺八年甲申六月十五日卒,年七十有六。留诗有“七十六年无一事,此心始觉性天通。”
崔后渠言:“先生之佐大理,王振引之也,当时若辞而不往,岂不愈于抗而得祸与?于忠肃有社稷之功,其受害也,先生固争之矣,争不得,即以此事而去,尤为光明俊伟。”正统四年,南安知府林竿言:“比者提学薛瑄于生员有疾罢斥者,追所给廪米。臣以为不幸有疾,罢之可也。至于禀给糜费于累岁而追肃于一朝固已难矣。父兄不能保子弟之无疾,今惩偿纳之苦,孰肯令其就学!”上是之。先生出处大节,岂后学所敢轻议,而尽美不能尽善,所云“连得间矣”。成化初,谥文清。隆庆五年,诏从祀孔庙,称先儒薛子。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生长揖不拜,振深衔之 衔:接受 |
B.王文坐以谋叛 坐:犯罪 |
C.奏对误称学生,眷注遂衰 眷注:垂爱,关注 |
D.王振引之也 引:推荐 |
A.母梦紫衣人入谒而生 怀帝而不见 |
B.皆以先生对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
C.若何以知有薛夫子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
D.正乃先生之罪人也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A.乡试,明清两代一般三年一次,考试通过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于次年二月入京城参加会试,通过者为“贡士”。 |
B.土地孕育五谷,五谷之长为稷,古代帝王对土神“社”和谷神“稷”进行祭祀,后世以“社稷”代称国家。 |
C.本文“正统四年”“天顺八年”都是年号纪年法,同“赵惠文王十六年”“永和九年”“始元六年”的纪年方式相同。 |
D.薛瑄“谥文清”,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谥号与“庙号”不同,如“英宗”即为“庙号”。 |
A.至于廪给糜费/于累岁而追索/于一朝固/已难矣 |
B.至于廪给/糜费于累岁/而追索于一朝/固已难矣 |
C.至于廪给糜费/于累岁/而追索于一朝/固已难矣 |
D.至于廪给/糜费于累岁而追索/于一朝固/已难矣 |
A.本文主要介绍了薛瑄的生平经历,后加议论,表现了薛氏正直的品性,其最终成了儒家的典范人物。 |
B.薛瑄品性高洁,不愿私下里见王公大臣,所以拒绝了三杨及王振的邀请,后经李文达的请求,才在东阁与王振相见,但依然保持了自己的气节。 |
C.薛瑄因王文的诬告险些丧命,但当王文有难时,薛瑄仍然仗义执言,表现了高尚的品格,连王文都深感敬佩。 |
D.薛瑄因不满官场时势,于是辞官回乡,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他的明智。辞官后广收门徒,于理学颇有心得。 |
(1)三杨欲先生诣振,谢不可。
(2)振惘然,立传旨戍边,寻放还家。
(3)比者提学薛瑄于生员有疾罢斥者,追所给禀米。
4.现代文阅读- (共2题)
在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中,合同一般被称为契约。传统契约中展现的契约观念,至今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对合同的看法。
史料表明,我国传统契约实践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形成了深厚的制度沉淀。目前能够解读出来的最早传世契约资料铭刻于青铜礼器上,记录了西周贵族之间就土地、奴隶等财产进行交换的行为。《周礼》还记录了先秦时期使用竹术制作傅傳别、书契和质剂三种契约券书的方法,这些古老的契约应用于当时买卖、借货等交易行为。汉晋时期,人们依然以竹木制作交易券书,内容简单直接。东晋以后,纸张开始应用于契约书写。吐鲁番出土和敦煌发现的纸质契约跨越了我国北朝、唐和五代时期,记录了近600年间买卖、借货、租佃等丰富的契约行为。历史还记载,北宋时为了减少契约纠纷,曾经出现过由官方审定并印制的榜样契约。从徽州等地发现的数以万计的传統契约来看,南宋以来契约已经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尽管我国传统社会中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合同法,但契约制度并不缺乏。仅从文献记载看,传统契约制度体现在国家法律和社会习惯两个方面。法律方面,唐代及其后各代法典对不同类别契约所需要满足的交易条件都有明确规定。社会习惯方面,历代官葳、乡规民约以及家法族规对传统契约制度也有不同程度的记载。
此外,传统契约制度还直接体现在流传下来的丰富多样的契约文本中,这些文本是我们今天了解我国传统契约制度的活化石。由于传统契约有一套格式和内容要求,契约往往由职业或半职业的代书人书写。代书人为了方便,会根据当时的制度规定,结合缔约习惯制定各种契约契式,并装订成册。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明清时的士人开始收集整理契式文本,雕印成书并广为传播,如《尺牍双鱼》《五车万宝全书》等。
丰富的契约实践与深厚的书写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契约观念。一是推崇信守契约的精神。“署名为信”“恐人无信,故立此契”的诚实守信精神贯穿于传统社会契约的订立过程。“一诺千金”“言必信”是传统社会崇尚的道德品质。二是注重书面形式契约。为了使契约能够被信守,传统社会中人们对“白纸黑字”“立字为据”十分倚重。三是注重通过调解手段解决契约争议。我国传统契约涉及的对象一般为“户婚田土”,官府视之为民间细故。如果发生争议,由于诉讼成本高以及传统社会“息讼”意识深厚,当事人多选择由乡邻或家族进行调解处理。传统社会的乡规民约中也积累了大量对契约争议进行调解的习惯。
(摘编自王旭《从传统契约中读出智慧》)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传统契约相当于今天的合同,其中展现的契约观念,仍影响着现代人对合同的看法。 |
B.传统契约历史悠久,其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记录了贵族之间的某些财产交换行。 |
C.传统契约制度存在于我国传统社会中,在国家法律和社会习惯两方面都有所体现。 |
D.传统契约多由代书人书写,为方便使用,代书人制定了各种契约契式并装订成册。 |
A.文章主体从传统契约实践的历史、契约制度、契约观念三个方面展开论证。 |
B.文章以古代典籍或其他史料的记载、出土或发现的契约文献为据进行论证。 |
C.文章引用《尺牍双鱼》《五车万宝全书》以说明契约精神在明清的显著提升。 |
D.除第一段之外,以下四段均采用总分式结构,使得文章论证思路清晰条理。 |
A.由青铜礼器铭刻到竹木制作,再到纸质书写和印制,可以看出我国传统契约的历史发展轨迹。 |
B.两宋时期契约已广泛使用,由官方审定并印制的榜样契约的出现,有效杜绝了契约纠纷的发生。 |
C.如果没有“白纸黑字”“立字为据”的契约形式,就不可能催生社会“一诺千金”的道德品质。 |
D.当事人多选择通过调解来处理契约争议,从而导致中国传统社会的“息讼”意识深厚。 |
一方阳光
王鼎钩
(1)四合房是一种闭锁式的建筑,四面房屋的门窗都朝着天井。从外面看,厚墙高檐密不通风。我是在这样关防严密的“碉堡”里出生的,这碉堡用青砖砌成,黑瓦盖顶,灰砖铺地,墙壁、窗棂、门板,没有一点儿鲜艳的颜色。即使天气晴朗,室内的角落里也黯淡阴冷。
(2)四合房的主房,门窗向南。中午的阳光越过南房,倾泻下来,泼在主房的墙上开在这面墙上的窗子,用一层棉纸糊得严丝合缝,阳光只能从房门伸进来,照门框的形状,在方砖上画出一片长方形。这是一片光明温暖的租界,像一块发亮的地毯。
(3)然后,一只用麦秆编成、四周着棉布的坐墩,摆在阳光里。一双谨慎而矜持的小脚,走进阳光,停在墩旁,脚边出现了她的针线筐。一只生着褐色虎纹的狸猫,喵鸣一声,跳上她的膝盖。然后,一个男孩蹲在膝前,用心翻弄针线筐里的东西,玩弄古铜顶针和粉红色的剪纸。这就是我,和我的母亲。
(4)如果有人问母亲:你最喜欢什么?她的答复,八成是冬季晴天这门内的一方阳光。我清楚记得一股暖流缓缓充进我的棉衣,我的毛孔张开,承受热絮的轻烫。无须再为了抵抗寒冷而收缩戒备,一切烦恼似乎一扫而空,血液把这种快乐传遍内脏,最后在脸颊上留下心满意足的紅润。
(5)在那一方阳光里,我持一本《三国演义》或《精忠说岳》,念给母亲听。如果我念了别字,她会纠正,如果出现生字,——母亲说,一个生字是一只拦路虎,她会停下针线,帮我把老虎打死。渐渐地,我发现,母亲的兴趣并不在乎重温那些早已熟知的故事。每逢故事告一段落,我替母亲把绣线穿进若有若无的针孔,让她的眼晴休息一下。有时候,大概是暖流作怪,母亲嚷着:“我的头皮好痒!”我就攀着她的肩膀,向她的发根里找虱子,找白头发。
(6)在我的记忆中,每到冬天,母亲就会抱怨她的脚痛。
(7)她的脚是冻伤的。做熄妇的时候,住在阴暗的南房里,整年劳作,寒凛凛的水气,从地下冒上来,首先侵害她的脚,使之永远冰冷。冬天乍到,她的脚面和脚跟立即有了反应:看得见的,是肌肉变色、浮肿;看不见的,是隐隐刺骨的疼痛。
(8)分了家,有自己的主房,可是年年脚痛依然。在那一方阳光里,母亲是侧坐的,她为了让一半阳光给我,把自己的半个身子放在阴影里。左足的伤害没有复原,右足受到的摧残反而加重了。母亲不时皱起眉头,咬一咬牙。尽管只是身体轻轻地震动,不论我在做什么,那猫睡得多甜,我们都能感觉出来。
(9)“妈,我把你的座位搬到另一边来好不好?让右脚也多晒一点太阳。”我站起来推她的肩。母亲低头含笑,摇摇头。
(10)座位终于搬到对面去了。狸猫受了惊,跳到院子里去。母亲连声呼唤,我去捉它,连我自己也没有回到母亲身边。
(11)以后,母亲一旦坐定,就再也不肯移动。
(12)母亲在那一方阳光里,说过许多梦。
(13)母亲说,她在梦中抱着我,一双赤足理在几寸厚的碎琉璃碴儿里面,无法举步。四野空空旷旷,一望无边都是碎硫璃,碎片最薄最锋利的地方有一层青光,纯钢打造的刀尖才有那种锋芒。梦中的我躺在母亲怀里,光着身体睡得很熟。母亲独立苍茫,汗流满面,觉得我的身体愈来愈重,渐似下坠……想到这里,她的心立即先被琉璃碎片刺穿了。某种疼痛由小腿向上蔓延,直到两肩、两臂……
(14)就在近乎绝望的时候,母亲身旁突然出现一小块明亮干净的土地,像一方阳光那么大,平平坦坦,正好可以安置一个婴儿。母余用尽最后的力气,把我轻轻放下。谁知道我着地以后,地面忽然倾斜,我安身的地方像是一个又陡又长的滑梯,没有尽头。我飞似地滑下去,转眼间变成一个小黑点。
(15)在难测的危急中,母亲大叫,醒来之后,略觉安慰的倒不是我好好地睡在房子里,而是事后记起我在滑行中突然长大,还遥遥向地挥手。
(16)于是,她有了混和着骄傲的哀愁。她放下针线,把我搂在怀里:“如果你长大了,如果你到很远的地方去,不能回家,你会不会想念我?”
(17)当时,我唯一的远行经验是到外婆家。外婆家很好玩,每一次都在父母逼迫下不情愿地回来。母亲梦中滑行的景象引人入胜,我立即想到滑冰,急于换一双鞋去找那个冰封了的池塘。
(18)跃跃欲试的儿子,想走出那座四合房,正设法挣脱他的母亲。
(19)母亲放开手凝视我:“只要你争气,成器,即使在外面忘了我,我也不怪你。”
(选自王鼎钧散文集《碎琉璃》,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本文作者用深情的笔触,叙写了他心中神圣的母爱:在艰苦的环境中积劳成疾,在苦难中护佑孩子,愿与孩子永远相依偎却又盼望孩子成器不惜被忘却。 |
B.作者在文中描写了狸猫这一意象,借狸猫来象征自己,表现了自己对家人的依赖以及对童年生活的甜美。 |
C.在母亲讲述的梦中,母亲的情绪随着儿子的处境的安全一危险—平安—危急的变幻而变化,困顿、恐惧、担心、焦虑等强烈而痛苦的情绪交替占领了母亲的心。 |
D.母亲向儿子叙述自己的梦境,梦中滑行的景象却让儿子想到滑冰,想换上冰鞋去找冰封的池塘,说明儿子在那个年纪还完全不能懂得母亲的心意,还没有学会回报母亲。 |
E.全文将记叙、描写与抒情结合,常出现独立成段的文字,控制了文章的叙述节奏,富有抒情色彩。 |
【小题3】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①这是一片光明温暖的租界,像一块发亮的地毯。
②于是,她有了混和着骄傲的哀愁。
【小题4】文章以“一方阳光”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谈谈你的看法。
5.情景默写- (共1题)
(1)《诗经·卫风·氓》里,男主人公对婚事进行占卜,结果显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琵琶行》中,白居易被贬江州,卧病浔阳,听不到丝竹之声,早晚间只能听到“杜鹃啼血猿哀鸣”,虽然有一些山歌村笛,却“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③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4)李贺在《李凭箜篌引》中描写清冷的乐声使人觉得长安城沉浸在寒光中,而且打动了天上的皇帝,这一句是“⑤_____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材料作文- (共1题)
“度”字内涵丰富,当“度”字与人生关联,能引发我们许多的思考:人生当有“高度”,眼界阔大,高星建瓴;人生当有“限度”控制欲望,守住底线;人生当有“温度”,满怀爱心,富有情趣;人生当有“气度”,海纳百川,气吞山河……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7.语言表达- (共2题)

不同年龄的亚健康状态
(1)躯体亚健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心理亚健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社会适应亚健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2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情景默写:(1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