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三全国高考大联考信息卷(1)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90964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7/6/5

1.选择题(共1题)

1.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完整地保护历史建筑,①    呼吁容易,批评也不难,②   要真的落实下来,并不是口头说说那么简单,这需要真金白银地砸进去。③    ,完整地保护,④   是人们的理想,⑤  也只能是理想,这样的理想很难完整地照进现实。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上,人们需要理想,⑥   需要理性。

 

A

不仅

虽然

然而

如果

/

B

/

倘若

所以

尽管

C

不只

即使

不过

因为

/

D

由于

尽管

其实

/

 

 
A.AB.BC.CD.D

2.诗歌鉴赏(共1题)

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王维
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
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注】①天官:天上的星官。将星:古人认为中央的大星是天的大将,外边的小星是吏士;大将星摇晃是战争的预兆,大将星出而小星不同出,是出兵的预兆。②刁斗:行军中的工具,白天用来烧饭,夜间用于打更。③凤阙:指宫廷。④龙庭:原指匈奴单于祭天的地方。这里借指敌虏。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紧扣题目,“天官”“将星”点明了人物身份和事件缘起,“柳条青”则表明了季节特征和特定场景,可谓言简意赅。
B.颔联承接首联,描写生动,仿佛可看到赵都督率领大军行进的情形,其中“鸣”字写出了威势,“出”字点明了此次进军的方位路线。
C.颈联一反前两联的具体描写,有些晦涩抽象,但不失其流畅自然,“辞凤阙”写出征,“取龙庭”写鏖战,对比中表达爱国之情。
D.尾联以“岂学”二字表达了强烈的感情,有凄楚之情,是愤激之语,是写赵都督,更是写自己,表达了改变自身现状的想法。
E. 这首诗与王维以往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不同,虽情真意切,却呈现笔力雄大、意气风发、昂扬向上的格调。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训,始名仲言,字子训。擢进士第,补太学助教。从父逢吉为宰相,以仲言阴险善谋事,厚昵之。郑注佐昭义府,仲言慨然曰:“当世操权力者皆龊龊,吾闻注好士,有中助,可与共事。”因往见注,相得甚欢。时逢吉方留守,怏怏不乐,思复用,知与注善,付金币百万,使西至京师厚结注。注喜,介之谒王守澄。守澄善遇之,即以注术、仲言经义并荐于帝。仲言持诡辩,激卬可听,善钩揣人主意,又以身儒者,海内望族,既见识擢,志望不浅。始,宋申锡谋诛守澄不克,宦尹益横,帝愈愤耻。而宪祖之弑罪人未得虽外假借内不堪欲夷绝其类顾在位臣持禄取容无仗节死难者注阴知帝指,屡建密计,引仲言叶力。仲言数进讲,至阉寺,必感愤申重,以激帝心。帝见其言纵横,谓果可任,遂不疑,而待遇莫与比,因改名训。训本挟奇进,及大权在己,锐意去恶,故与帝言天下事,无不如所欲。与注相朋比,务报恩复仇,尝所恶者,悉陷党中。迁贬无阕日,班列几空,中外震畏。帝为下诏开谕,群情稍安。训一岁至宰相,谓遭时,其志可行。训时时进贤才伟望,以悦士心,人皆惑之。尝建言天下浮屠避徭赋,耗国衣食,请行业不如令者还为民。既执政,自白罢,因以市恩。始,注先显,训藉以进,及势相埒,赖宠争功,不两立。然方事未集,乃出注使镇凤翔,外为助援,内实猜克,待逞,且杀之。及训既败,乃奔凤翔,为盩厔将所执,械而东。训恐为宦人酷辱,祈监者曰:“得我者有赏,不如持首去。”乃斩之。
(节选自《新唐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而宪祖之弑/罪人未得/虽外假借/内不堪/欲夷绝其类/顾在位臣持禄取容/无仗节死难者/
B.而宪祖之弑罪人/未得/虽外假借/内不堪欲/夷绝其类/顾在位臣持禄取容/无仗节死难者/
C.而宪祖之弑罪人/未得/虽外假借/内不堪/欲夷绝其类/顾在位臣持禄取容无仗/节死难者/
D.而宪祖之弑/罪人未得/虽外假借/内不堪欲/夷绝其类/顾在位臣持禄取容无仗/节死难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宰相是古时辅佐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行政长官,正式官名在各朝多有不同。
B.宦尹即宦官,是供皇族役使之人。因与权力中心接近,常有宦官专权的情形。
C.班列指朝议时官吏的行列位次,依资历、声望在位置上有前后、左右的区别。
D.浮屠也称浮图或佛图,是梵语(古印度语)音译,可以指佛、佛教徒或佛塔。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训善于谋事,受到逢吉厚爱。他听说郑注喜好士人,且宫中有人相助,于是前往攀附;李逢吉知道二人交好,送他百万金币,让他以厚礼结交郑注。
B.李训言词中听,切中皇帝心意。他有诡辩之才,言词慷慨激昂,为皇帝讲解诗书文史时,谈到宦官都会感慨愤怒,借此激励皇帝,从而得到皇帝的信任。
C.李训官至宰相,笼络天下人心。他常引荐有声望的贤才来取悦士人,人们都受到迷惑:他曾提议让所有浮屠都还俗为民,执政后又主动请求停息此事。
D.李训赖宠争功,与郑注不相合。他依靠郑注的帮助入宫,二人权力相当后却势不两立;他出于猜忌之心,找借口让郑注离京镇守凤翔,想要杀死郑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身儒者,海内望族,既见识擢,志望不浅。
(2)与注相朋比,务报恩复仇,尝所恶者,悉陷党中。

4.现代文阅读(共1题)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双琴祭

梁晓声

①那两棵树,是生长极慢的树,其材最适合做琴。那位老制琴师呢,他的经验是,一棵那样的树,只能锯取一段,做成一把音质优良的小提琴。所以他打算用那两裸树同时做两把小提琴,使它们在音质上不分轩轾。

②琴取于材,材取于树。老制琴师当年亲手栽下的两株小树苗,在十余载里,不但增加着年轮,也像少年和少女渐渐长成健壮的青年和标致的女郎一样,深深地相爱了。它们彼此欣赏,彼此赞美,永不厌倦地诉说着缠绵的情话。

③但是,琴还没做,老制琴师却病倒了。他临终前对儿子说:“我一直想要制成两把音质同样一流的小提琴。我想做的事是做不到了,你一定要替我做到…… ”

④后来,他的儿子伐倒那两裸树,锯取了它们各自最好的一段,制成了两把音质同样一流的小提琴。他把琴送到了琴店,郑重地交代:“如果有谁在这两把琴中反复比较、挑选,那么无论他最终选择了哪一把,都不卖给他。如果有人说它们是同样好的琴,那么可以将两把琴都送给他。如果是两个人,那么一人一把。”

⑤有一天,琴店来了两位父亲,带着两名少年。两位父亲是好友,他们是陪儿子来选琴的。两名少年不约而同地看上了那两把小提琴,于是店主取出琴让他们试一试。

⑥他们各拉一曲后,都说以他们的耳听来,两把琴的音质同样优良。为了使大人们相信他们所选的不后悔,他们还毫不犹豫地交换了琴。于是他们幸运地接受了赠予。

⑦后来,他们果然都成了“家”,声名鹊起。无论何时何地,他们一直合奏着。

世人欣赏并赞美他们的合奏,但世人的心理是古怪的。 不久,就有了他们之间孰高孰低的种种说法。而寂寞的传媒则一口咬住那纷纭众说,推波助澜。

⑨最后,他们不能再合奏下去了,只能迫不得已地分开,各自独奏。但他们都是那么眷恋合奏,因为他们觉得只有合奏才能发挥出他们的演奏天赋。

⑩比他们更眷恋合奏的是那两把小提琴。只有合奏的时候,它们才有机会相见。

⑪但自从分开后,它们再没“见到”过对方。它们被思念折磨着,它们的琴音里开始注入了缕缕忧伤,正如苦苦相思着的情人的信上有泪痕一样。

⑫然而两位由合奏而独奏的演奏家,心里竟渐渐地相互生出嫉恨来。他们不知不觉就坠入了别人的“阴谋”。他们曾经的珠联璧合引起了别人的嫉恨。别人想要离间他们,想要看他们成为仇敌。

⑬终于,他们中的一个心理崩溃了。他摔毁了他心爱的小提琴,跃下阳台,一命呜呼。

⑭那时,另一个正在舞台上演出。他的提琴的几根弦,随弓皆断。弦断之际,小提琴发出类似哀号的最后一声颤音……

⑮悲剧的发生使人心趋于冷静,对死者的同情超过了人心对其他一切的表现。有同情就有憎恨,另一个还没来得及从惊愕中悟到什么,已然懵懂地成了罪魁祸首。最后,他疯了。

⑯他那一把琴被换了弦,又摆在琴店里了。然而,无人问津,因为它已被视为不祥之物。只要琴弓一搭在弦上,便会发出号哭一般的声音。

⑰是的,那真是一把小提琴在号哭——在为它不幸的爱人而号哭……

(选自《2011年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把“双琴”喻为一对恋人,讲述了它们前世为树、今生为琴的“姻缘”,演绎了一出由相爱相依至分离毁废的悲剧。
B.第⑧段画线句在全文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世人欣赏并赞美他们的合奏”紧承上文,“但世人的心理是古怪的”则引领下文。
C.第⑩⑪段用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两把小提琴因为分离而不能彼此欣赏、赞美的相思之苦和饱受思念折磨的忧伤情状。
D.小说在叙述时,“他们”、“它们”交替使用,人和物相互交融,灵活地展现了事件过程,暗示了人和物命运的共同性,
【小题2】小说的结局是悲剧性的。造成悲剧的外在原因有哪些?请简述。
【小题3】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作品蕴含的情感。

5.材料作文(共1题)

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国人的沉默曾遭遇鲁迅的重批。但鲁迅同时又说:“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21世纪,这是一个自由表达的时代,中国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爱上发言。小至生活琐事、娱乐八卦,大至文化界、学术界等专业领域,都在这个时代通过网络、报章、视频等走向广泛地被言说。

我们的沉默、我们的发言,是国人曾经和正在的形象。对此,你有什么样的体会和感受?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感情,也可以发表见解。

注意:标题自拟,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6.语言表达(共2题)

6.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高血脂严重威胁身体健康,而胆固醇又是血脂中常见的一种,因此降低胆固醇成为许多人迫切的需求。通常情况下,人体中外源性胆固醇与内源性胆固醇的比例为4:6,可见,①_____________。所以,饮食控制虽然可以降低甘油三酯等种类的血脂,②_____________。另外,胆固醇是合成胆汁酸的重要原料,还可以构成细胞膜、促进钙的吸收,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因此③______________。
7.
下图是“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标志。靖指出该标志除文字与字母外的构图要素并说明标志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70字。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