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1题)
鲁智深救林冲,既表现出他的侠肝义胆,也让他的智慧表现得 。解救林冲前,鲁智深便感到发配中有阴谋。林冲上路,鲁智深也暗中跟随,又提前奔往野猪林隐藏。这样做,鲁智深是经 的——如果董平、薛霸不虐待林冲,他就不必露身。他们行到野猪林,两个公差 要动手杀人。在林冲命悬一线之际,鲁智深从天而降,让其转危为安。
过后,鲁智深不是简单地把两个公差杀死了事,而是( )。鲁智深明白,即使公差虐待林冲,也不能杀他们。为何?因为此时的林冲不想背叛朝廷,如果把两个公差杀了,则给林冲罪上加罪。鲁智深要对两个虐待林冲的公差“威逼”:先是一副力举禅杖要打杀他俩的样子,再是一场禅杖砍断树干的举动。这正是花和尚的心思 之处,不吓破两个黑心公差的胆魄,怎能保证林冲的生命安全!“威逼”以后,接着再施以“利诱”:拿出银两给两个公差。林冲还要跟这两个公差进沧州、入牢营,自己总不能一直跟到底,他只能寄希望于这两个公差不生歹心恶意,才有林冲安全可言。林冲通过安全地到达沧州,也从侧面刻画了鲁智深的精心与机智。
【小题1】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淋漓尽致 深谋远虑 居然 缜密 |
B.酣畅淋漓 深思熟虑 果然 谨慎 |
C.淋漓尽致 深思熟虑 果然 缜密 |
D.酣畅淋漓 深谋远虑 居然 谨慎 |
A.又威逼,又利诱 | B.先威逼,后利诱 |
C.既威逼,又利诱 | D.边威逼,边利诱 |
A.林冲安全地到达沧州,也从侧面展现了鲁智深的精心与机智。 |
B.通过林冲安全地到达沧州,也从侧面展现了鲁智深的精心与机智。 |
C.林冲安全地到达沧州,也从侧面刻画了鲁智深的精心与机智。 |
D.通过林冲安全地到达沧州,也从侧面刻画了鲁智深的精心与机智。 |
2.诗歌鉴赏- (共1题)
秋晚舟泊桐江
赵湘①
严子陵②边水自流,夕阳无语倚松舟。
乍逢风月羞为客,及到溪山识尽秋。
移树断蝉初过雨,立沙孤雁偶随鸥。
乡心旅思何人会,芦草萧萧一笛幽。
注:①赵湘,祖籍南阳(今河南省西南部),居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宋太宗淳化三年进士,官庐江(今属安徽省合肥市)尉。②严子陵,东汉著名隐士,隐居在浙江桐庐富春江畔,现存严子陵钓台遗迹。【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讲究炼字,一个拟人化的“倚”字赋予夕阳以丰富的情感和生命。 |
B.诗人面对静谧悠然的秋景,不禁羞于为客,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
C.颈联采用剪辑拼贴的手法,写人在船中一路看到的风景,写得有声有形。 |
D.本诗和杜甫《蜀相》一样,都涉及历史人物,借助于描绘古迹,表达感情。 |
3.文言文阅读- (共1题)
(黄)琬字子琰,少失父,早而辩慧。祖父琼,初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傍,日:“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后琼为司徒,琬以公孙拜童子郎,辞病不就,知名京师。
稍迁五官中郎将。时陈蕃为光禄勋,深相敬待,数与议事。旧制,光禄举三署郎,以高功久次才德尤异者为茂才四行。时权富子弟多以人事得举,而贫约守志者以穷退见遗,京师为之谣曰:“欲得不能,光禄茂才。”于是琬、蕃同心,显用志士,平原刘醇、河东朱山、蜀郡殷参等并以才行蒙举。蕃、琬遂为权富郎所中伤,事下御史中丞王畅、侍御史刁韪。韪、畅素重蕃、琬,不举其事,而左右复陷以朋党,畅坐左转议郎而免蕃官,琬、韪俱禁锢。
琬被废弃几二十年。至光和末,大尉杨赐上书荐琬有拔乱之才,由是征拜议郎,擢为青州刺史,迁侍中。中平初,出为右扶风,征拜将作大匠、少府、太仆。又为豫州牧。时寇贼陆梁,州境雕残,琬讨击平之,威声大震。政绩为天下表,封关内侯。
及董卓秉政,以琬名臣,征为司徒,迁太尉,更封阳泉乡侯。卓议迁都长安,琬与司徒杨彪同谏不从。时人惧卓暴怒琬必及害固谏之琬对曰昔白公作乱于楚屈庐冒刃而前崔杼弑君于齐晏婴不惧其盟吾虽不德诚慕古人之节。”琬竟坐免。卓犹敬其名德旧族,不敢害。后与杨彪同拜光禄大夫,及徙西都,转司隶校尉,与司徒王允同谋诛卓。及卓将李榷、郭汜攻破长安,遂收琬下狱死,时年五十二。
(选自《后汉书》,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时人惧卓暴怒/琬必及害/固谏之/琬对曰/昔白公作乱于楚/屈庐冒刃而前/崔杼弑君于齐/晏婴不惧其盟/吾虽不德/诚慕古人之节 |
B.时人惧卓暴/怒琬必及害/固谏之/琬对曰/昔白公作乱于楚/屈庐冒刃而前/崔杼弑君于齐/晏婴不惧其盟/吾虽不德/诚慕古人之节 |
C.时人惧卓暴怒/琬必及害/固谏之琬/对曰/昔白公作乱于楚/屈庐冒刃而前/崔杼弑君于齐/晏婴不惧其盟/吾虽不德/诚慕古人之节 |
D.时人惧卓暴怒/琬必及害/固谏之/琬对曰/昔白公作乱于楚/屈庐冒刃而前/崔杼弑君于齐/晏婴不惧其盟/吾虽不德诚/慕古人之节 |
A.茂才,即秀才,汉代推举人才的科目之一。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讳,改为茂才,后世有时也称秀才为茂才。 |
B.朋党,同类的人为私利结合成的小集团,后世专指政治斗争中结合成的派别、团体,多为争夺权力、排斥异己。 |
C.右扶风,汉代三辅之一。汉武帝时将掌管京畿地区的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称三辅。三辅所辖地区也称三辅。 |
D.豫州牧,“牧”字形似手持棍棒驱赶牲畜,引申指放牧的场地、郊外,后为官职,代指掌管畜牧的地方官员。 |
A.黄琬早年聪明,能言善辩。太后下诏询问日食的情状,黄琬以聪明的回答替祖父解了诏对之难,从而深受喜爱。 |
B.黄琬正直无私,为国选贤。针对举三署郎中存在的弊端,黄琬与陈蕃戮力同心,力除积弊,受到权富郎的中伤。 |
C.黄琬平定寇贼,政绩卓然。他在豫州任上,寇贼十分猖獗,他率军平定寇贼,威名大震,任内政绩为天下表率。 |
D.黄琬不畏强权,反对迁都。董卓掌权时,主张迁都长安,黄琬与司徒杨彪一起反对,董卓最终免除了他的罪责。 |
(1)后琼为司徒,琬以公孙拜童子郎,辞病不就,知名京师。
(2)于是琬、蕃同心,显用志士,平原刘醇、河东朱山、蜀郡殷参等并以才行蒙举。
4.现代文阅读- (共2题)
据《论语》记载,孔子很少言及“利”的问题,偶或有之,也常常与“义”对举。例如为人们所熟知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等。在他的影响下,后世儒家将义利之辨看作一个重要问题,重义轻利成为儒家思想的基本倾向。
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末期,“义”由对君主品行的要求,演变为君子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法则。与前人相比,孔子及其门人在使用“义”这一概念时,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强调“义”对于个人道德行为的重要性。这里的个人,主要是君子,一般指士及士以上阶层中的个体。第二,在君臣关系层面,突出臣下这一方面的“义”。这并不是说,孔子把君臣关系看作一方对另一方单向的、绝对的服从。因为孔子明确讲过:“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如果将君主看作贵族阶层的一个成员,则君主也要讲“义”,所谓“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使臣以礼”为君主之“义”;“事君以忠”为臣下之“义”。只不过,孔子从个体的内省精神出发,更多地强调作为臣下的君子,应该尽自己能力“事君尽礼”“务民之义”。在这个意义上,“忠”和“义”就统一起来。到了后世,臣下之“义”完全被单向的、绝对的“忠”所取代。第三,从现代哲学的角度看,作为抽象的价值标准,《论语》中的“义”虽然也具有“公正”等含义,但在多数情况下,却只有形式意义而无内在规定性。例如,“君子义以为上”,就是君子应该让自己的行为具有正当性,否则其他的好品质都将失去依据。但什么是“正当性”,在不同语境、不同条件下,具体答案和标准又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在任何情况下遭遇到任何事,凡是处理得当的,都可以叫做“义”。
尽管在孔子之前,义利关系问题已经进入人们的视野,但到了孔子那里,义利才真正对举而言,并且具有了对立的意味。最著名的莫过于《论语·里仁》篇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重义而轻利是孔子价值观的基本取向。但需要指出的是:第一,“义”与“利”对立的背后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如前所论,在涉及“义”的问题时,君子和小人多指社会地位和社会身份。君子“知书达理”,因而可以“喻于义”;小人见识短浅,自然只能“喻于利”。第二,孔子的义利之辨,主要从个人的道德行为着眼,主张个人在面临选择之时,应舍利取义。这里的“利”,主要是私利。而在政治层面,孔子并不反对“利”。
所以,孔子在面对具体施政问题时,首先重视的是社会的物质基础,然后才是礼乐教化。《论语·季氏》中所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看,孔子这段话讨论的正是“义”的问题,但也表明,在政治层面讨论“义”,无论如何是不能离开“利”的。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恢复周礼,而实现的途径则在于“克己”,也就是希望君子通过修身律己而获得政治感召力,进而引导社会建立良好的秩序。因此,孔子的义利之辨首先着眼于君子对私利的克服。这种主张具有高度的理想性。孔子一生之所以颠沛坎坷,与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理想追求和处事原则密切相关。然而,后世理学家由此发展出一种普遍性的认识,即把大多数政治和社会问题归结为人心问题,似乎人心端正了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显然是严重脱离实际的。由此可见,我们在弘扬儒家重义轻利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并克服其与现实脱节的负面因素,进而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摘编自王超《孔子的义利观探本》)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将义利之辨看作一个重要问题,他认为在政治层面讨论“义”,不能离开“利”。 |
B.孔子从个体的内省精神出发,把君臣关系看作一方对另一方单向的、绝对的服从。 |
C.在认识义利关系的问题上,孔子才真正把义利对举而言,并且具有了对立的意味。 |
D.孔子的政治理想是恢复周礼,而实现的途径则在于“克己”,导致他一生颠沛坎坷。 |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
B.文章运用例证、引证,既有历史考察,又有学理分析,论证了孔子义利之辨的问题。 |
C.文章引用《论语·季氏》篇中的一段话,恰当地衔接了上文,也有力地支撑了论点。 |
D.文章末段深入论证后,得出我们要弘扬儒家重义轻利优秀文化传统这一核心观点。 |
A.孔子强调“义”对于个人道德行为的重要性,在任何情况下遭遇到任何事,凡是处理得当的,都可以叫做“义”。 |
B.孔子在面对具体施政问题时,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考虑,首先重视的是社会的物质基础,然后才是礼乐教化。 |
C.孔子的义利之辨,主要从个人的道德行为着眼,主张个人在面临选择时,应舍利取义。这种主张有高度的理想性。 |
D.重义而轻利是孔子价值观的基本取向,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基本倾向,成为我们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 |
推磨
高军
朱大爷老两口看到胡同志住进来后很担是非儿,见了面总是笑着打招呼。这些日子,和同志们接触多了,朱家人也早已没有了任何拘束。现在整个沂蒙山区正在春耕备播,老百姓都在忙农活儿。胡同志也是忙得脚不沾地,要么出去一天不着家儿,要么招来一些人商量事情。大家都各忙各的,相互见面的时候并不多。
这里的风俗堂屋是主屋,胡同志被安排到家里来住,朱大爷老两口一直想把他让到堂屋里住。胡同志看到西屋虽然低矮.但里面东西并不多.就坚持住了西屋。从西屋门里就能看到左前方的堂屋西窗下那盘磨,磨眼圆筒状向天空敞开着,磨台周边凸起一层边沿儿,只有正南方留出了一个稍微向前伸出的石嘴儿,方便从这里向下刮煎饼糊子。沂蒙山区家家户户在院子里都有一盘磨,用来磨糊子然后在鏊子上烙煎饼的。
其实,胡同志是带着重大使命来解决山东分局和115师一些关系问题的,所以非常忙。他经常到深夜还不休息,在灯下一会儿皱眉思索,一会儿奋笔疾书,实在太累了就站起来活动一下腰身,然后又坐下了。
第三天鸡还没叫,窗外漆黑一团,沉睡中的胡同志就听到院子里有了动静,他抬头从窗棂里向外看去,影影绰绰看到是朱大爷和朱大娘每人抱着一根磨棍已经开始推磨了。他两眼辣辣的,连着打了几个哈欠,应该是自己刚睡着才不长的时间。但是磨盘有规律转动的咕噜咕噜声和两个人杂沓的脚步声交织在一起,在黎明前的寂静里显得格外清晰,他知道自己想再休息一下已经不可能。于是他也就起来了,他小声制止随行同住的警卫人员起床,打开门走出去。
朱家老两口停下了脚步:“哦,把胡同志聒噪醒了吧?”
他赶紧说道;“不是,我每天都是这个时候醒。——怎么这么早就起来推磨啊?哦,是了,农活忙了,早干完家务好去忙地里的活儿哟。”
“是啊,三春大忙时候,都这个样子。”老两口不好意思地笑笑。
“来,我推一会儿,”胡同志说着就接过了朱大娘的磨棍,推起来,“你来添磨吧。”
朱大娘一会儿往磨眼里添上一勺地瓜干糁子,磨台上的糊子就逐渐多起来。
胡同志和他两人继续说着话:“我们老家那里也有磨,只是形状不太一样。还有一个花鼓戏专门唱磨豆腐,怎么唱来?哦,这样——我叫张古冬,做事好懵懂,老婆说我呷饭,要呷一水桶。时来铁树开花,运去生姜不辣,抓到朴鸽子飞上天,做一套豆腐五天还发芽……”
“哈哈哈。”老两口被逗得大笑起来。
一边推着磨,胡同志一边了解村里的各种情况,并征求对根据地开展减租减息运动的意见,老两口异口同声地说:“这个事主要在东家,老百姓哪能有不欢迎的?”
太阳从东边露出红红的脸,一大瓦盆地瓜干糁子磨完了。
白天,分局的同志知道这个情况后立即表态说:“我们马上安排有关干部和朱大爷老两口谈谈,让他们不要这么早就推磨,以免影响胡服同志休息……”
他使劲摆摆手,笑道:“千万不要小题大做,群众都忙于春播春种,起早贪黑干完家里的事,好去忙地里的活儿呢,何况也没有影响我休息,反而让我听到很多真心话,你们绝对不要去说这个事儿。”
翌日一大早,胡服又在那个时辰醒来,可是院子里推磨的声音并没有响起来。他感到很奇怪,就悄悄地起来走进院子,来到作为厨房的东屋,只见泡好的地瓜干糁子还静静地在那里,于是他回到西屋,轻轻叫起警卫员:“来,咱们推磨去。”
他们一人抱起一根磨棍,咕噜咕噜推起来,走几圈胡服就往磨眼里添上一勺瓜干糁子,不一会儿就推下糊子来了。这时候,朱大爷老两口急火火走出堂屋门:“这可使不得,胡同志!俺这不是想让你和同志们多眯一会儿,怎么……唉……”
“你们都能起来,我们怎么还要多睡,真的不用见外哟。”他一边说着,一面继续推着磨,脚步显得更有劲,“那个歌子怎么唱来?我叫张古冬,做事好懵懂,老婆说我呷饭,要呷一水桶。时来铁树开花,运去生姜不辣,抓到朴鸽子飞上天,做一套豆腐五天还发芽……”
大家都爽声大笑起来,气氛是那么融洽。
多年后省里有个下乡演出活动来到村里,有个来看演出的青年人竟然很有韵味地念白道:
“我叫张古冬,做事好懵懂,老婆说我呷饭,要呷一水桶。时来铁树开花,运去生姜不辣,抓到朴鸽子飞上天,做一套豆腐五天还发芽……”
演员们很奇怪:“啊,这是湖南花鼓戏《磨豆腐》啊,在咱们山东你是从哪里学来的?”
“俺爷爷过去经常这样念叨,我小时候就学会了,他说当年有个叫胡服的革命同志住在俺家里,从他哪里听来的。”
演员们明白了:“哦,原来你们家里住过大人物啊。”大家笑着告诉他胡服的真名是谁,他一下子睁大了眼睛:“啊哟,原来是他啊……”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语言朴素自然,不事夸张,“担是非儿”“堂屋”“聒噪”等词语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胡服的口语“哟”字,轻松质朴,使人倍感亲切。 |
B.低矮的西屋、安静的农家院是故事中人物的活动场所,本文借此展现了胡服鲜为人知的特殊生活经历,表现了他的非凡才能和革命家本色。 |
C.第二段中详细介绍了石磨的形状与功能,这有利于年轻读者了解石磨,避免因时代原因或地域差别而发生疏离,为下文写推磨做必要交代。 |
D.对于胡服的身份,前文有多处伏笔和暗示,直到结尾才由演员们说出真实姓名,目的是增添人物的神秘感与传奇色彩,有出人意料之效果。 |
【小题3】小说以“推磨”为题,有何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5.情景默写- (共1题)
(1)在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两句用神话故事赞美了开山的五丁力士,其实也赞美了成千上万为开山辟路而牺牲的劳动人民。
(2)在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古喻今、反对草率出兵的句子是“____,封狼居胥,____”。
(3)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批判了士大夫们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不良风气,表现了他们的自命清高和虚伪本质。
(4)在《赤壁赋》中,客曾“____”,愿“____”,苏轼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
6.语言表达- (共2题)
2019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于8月20日晚在上海展览中心落下帷幕。据主办方介绍,本届上海书展主会场入场观众数再创历史新高,沪上100余个分会场人流如织,线上分会场人气爆棚,形成了“申城无处不书香”的全城氛围。书展期间,16万余种精品图书在此汇聚成“海”。《江山胜迹》《大国坚守》《大江奔流》和“九说中国”丛书、“藏在名画里的中国”丛书等一大批重量级新书首发,受读者追捧,成为引领读书风尚和书业发展的“风向标”。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情景默写:(1道)
语言表达:(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