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推磨

高军

朱大爷老两口看到胡同志住进来后很担是非儿,见了面总是笑着打招呼。这些日子,和同志们接触多了,朱家人也早已没有了任何拘束。现在整个沂蒙山区正在春耕备播,老百姓都在忙农活儿。胡同志也是忙得脚不沾地,要么出去一天不着家儿,要么招来一些人商量事情。大家都各忙各的,相互见面的时候并不多。

这里的风俗堂屋是主屋,胡同志被安排到家里来住,朱大爷老两口一直想把他让到堂屋里住。胡同志看到西屋虽然低矮.但里面东西并不多.就坚持住了西屋。从西屋门里就能看到左前方的堂屋西窗下那盘磨,磨眼圆筒状向天空敞开着,磨台周边凸起一层边沿儿,只有正南方留出了一个稍微向前伸出的石嘴儿,方便从这里向下刮煎饼糊子。沂蒙山区家家户户在院子里都有一盘磨,用来磨糊子然后在鏊子上烙煎饼的。

其实,胡同志是带着重大使命来解决山东分局和115师一些关系问题的,所以非常忙。他经常到深夜还不休息,在灯下一会儿皱眉思索,一会儿奋笔疾书,实在太累了就站起来活动一下腰身,然后又坐下了。

第三天鸡还没叫,窗外漆黑一团,沉睡中的胡同志就听到院子里有了动静,他抬头从窗棂里向外看去,影影绰绰看到是朱大爷和朱大娘每人抱着一根磨棍已经开始推磨了。他两眼辣辣的,连着打了几个哈欠,应该是自己刚睡着才不长的时间。但是磨盘有规律转动的咕噜咕噜声和两个人杂沓的脚步声交织在一起,在黎明前的寂静里显得格外清晰,他知道自己想再休息一下已经不可能。于是他也就起来了,他小声制止随行同住的警卫人员起床,打开门走出去。

朱家老两口停下了脚步:“哦,把胡同志聒噪醒了吧?”

他赶紧说道;“不是,我每天都是这个时候醒。——怎么这么早就起来推磨啊?哦,是了,农活忙了,早干完家务好去忙地里的活儿哟。”

“是啊,三春大忙时候,都这个样子。”老两口不好意思地笑笑。

“来,我推一会儿,”胡同志说着就接过了朱大娘的磨棍,推起来,“你来添磨吧。”

朱大娘一会儿往磨眼里添上一勺地瓜干糁子,磨台上的糊子就逐渐多起来。

胡同志和他两人继续说着话:“我们老家那里也有磨,只是形状不太一样。还有一个花鼓戏专门唱磨豆腐,怎么唱来?哦,这样——我叫张古冬,做事好懵懂,老婆说我呷饭,要呷一水桶。时来铁树开花,运去生姜不辣,抓到朴鸽子飞上天,做一套豆腐五天还发芽……”

“哈哈哈。”老两口被逗得大笑起来。

一边推着磨,胡同志一边了解村里的各种情况,并征求对根据地开展减租减息运动的意见,老两口异口同声地说:“这个事主要在东家,老百姓哪能有不欢迎的?”

太阳从东边露出红红的脸,一大瓦盆地瓜干糁子磨完了。

白天,分局的同志知道这个情况后立即表态说:“我们马上安排有关干部和朱大爷老两口谈谈,让他们不要这么早就推磨,以免影响胡服同志休息……”

他使劲摆摆手,笑道:“千万不要小题大做,群众都忙于春播春种,起早贪黑干完家里的事,好去忙地里的活儿呢,何况也没有影响我休息,反而让我听到很多真心话,你们绝对不要去说这个事儿。”

翌日一大早,胡服又在那个时辰醒来,可是院子里推磨的声音并没有响起来。他感到很奇怪,就悄悄地起来走进院子,来到作为厨房的东屋,只见泡好的地瓜干糁子还静静地在那里,于是他回到西屋,轻轻叫起警卫员:“来,咱们推磨去。”

他们一人抱起一根磨棍,咕噜咕噜推起来,走几圈胡服就往磨眼里添上一勺瓜干糁子,不一会儿就推下糊子来了。这时候,朱大爷老两口急火火走出堂屋门:“这可使不得,胡同志!俺这不是想让你和同志们多眯一会儿,怎么……唉……”

“你们都能起来,我们怎么还要多睡,真的不用见外哟。”他一边说着,一面继续推着磨,脚步显得更有劲,“那个歌子怎么唱来?我叫张古冬,做事好懵懂,老婆说我呷饭,要呷一水桶。时来铁树开花,运去生姜不辣,抓到朴鸽子飞上天,做一套豆腐五天还发芽……”

大家都爽声大笑起来,气氛是那么融洽。

多年后省里有个下乡演出活动来到村里,有个来看演出的青年人竟然很有韵味地念白道:

“我叫张古冬,做事好懵懂,老婆说我呷饭,要呷一水桶。时来铁树开花,运去生姜不辣,抓到朴鸽子飞上天,做一套豆腐五天还发芽……”

演员们很奇怪:“啊,这是湖南花鼓戏《磨豆腐》啊,在咱们山东你是从哪里学来的?”

“俺爷爷过去经常这样念叨,我小时候就学会了,他说当年有个叫胡服的革命同志住在俺家里,从他哪里听来的。”

演员们明白了:“哦,原来你们家里住过大人物啊。”大家笑着告诉他胡服的真名是谁,他一下子睁大了眼睛:“啊哟,原来是他啊……”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语言朴素自然,不事夸张,“担是非儿”“堂屋”“聒噪”等词语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胡服的口语“哟”字,轻松质朴,使人倍感亲切。
B.低矮的西屋、安静的农家院是故事中人物的活动场所,本文借此展现了胡服鲜为人知的特殊生活经历,表现了他的非凡才能和革命家本色。
C.第二段中详细介绍了石磨的形状与功能,这有利于年轻读者了解石磨,避免因时代原因或地域差别而发生疏离,为下文写推磨做必要交代。
D.对于胡服的身份,前文有多处伏笔和暗示,直到结尾才由演员们说出真实姓名,目的是增添人物的神秘感与传奇色彩,有出人意料之效果。
【小题2】小说三次写到湖南花鼓戏《磨豆腐》,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推磨”为题,有何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4 03:50: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当宋代诗人登上诗坛时,他们仰望唐诗,犹如翘首远眺一座巨大的山峰,可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但这座山峰同时也给宋人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宋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有因有革,从而创造出与唐诗双峰并峙的宋诗。
谚云“极盛之后,难以为继”,宋诗的创新具有很大的难度。以题材为例,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这样宋人就很难发现未经开发的新领域,于是他们在唐人开采过的矿井里继续向深处挖掘。宋诗在题材方面仍有成功的开拓,主要是向日常生活倾斜。琐事细物,都成了宋人笔下的诗料。比如苏轼曾咏水车、秧马等农具,黄庭坚多咏茶。有些生活内容唐人也已写过,但宋诗的选材角度趋向平民化,比如宋人的送别诗多写私人交情和自身感受,宋人的山水诗则多咏游人熙攘的金山、西湖。所以宋诗所展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更多的是普通人,而不再是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这种特征使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优点。在艺术上,宋诗的任何创新都以唐诗为参照对象。宋人惨淡经营的目的,便是在唐诗美学境界之外另辟新境。宋代许多诗人的作品的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新生的。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杨万里的活泼,都可视为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
宋代诗坛还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平淡为美。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苏、黄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可见他们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
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既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也是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经过宋人的巨大努力,宋诗终于与唐诗成了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大典范。正如缪钺所云:“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钱钟书则云:“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宋诗与唐诗既各树一帜,又互相补充,成为古典诗歌美学的两大范式,对后代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选自莫砺锋《宋代文艺高峰的启示》,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唐诗让宋代诗人仰望,为其提供了大量的学习典范,但更多的是给宋代诗人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
B.宋诗对唐诗的创新体现在选材角度趋向平民化,这种特征使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特点。
C.宋代诗人以平淡为美,以苏轼、黄庭坚为代表,他们两人的诗分别有畅达与瘦硬的风格。
D.经过宋人的巨大努力,唐诗终于和宋诗成了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大典范。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论证宋诗相较于唐诗的创新时,从宋诗的题材和选材角度进行了论证。
B.文章第二段在论证宋代诗人刻苦钻研、终于在诗歌邻域另辟新境时,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C.文章第三段分析苏轼和黄庭坚对各自偶像的推崇之处,是为引出宋诗“平淡”的内涵。
D.文章末段引用缪钺和钱钟书的话,是为证明唐诗有丰华情韵的特征,宋诗以平淡为追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宋诗取得巨大成就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宋代诗人在对唐诗的继承中有创新。
B.唐代诗人普遍不写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细物,会以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为抒情主人公。
C.一些宋代著名诗人有相对唐诗而言新生的风格特征,那是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
D.宋代诗人追求的“平淡”不同于现在通常所说的“平淡”,前者包含了“雕润绚烂”。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翻阅我国传统的典籍可以发现,“法治”一词很早就出现了。从这些古代典籍对“法”的论断中,可以看出,我国从法产生的初始阶段,提到法,即与“刑”“罚”相关,注重的就是法的约束和惩治作用,而并非侧重于它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历史上的法家,基于对这样的“法”的认识,基于对人性恶的认识,提出的“法治”的一整套国家治理方式,终究是君王统治约束臣民的工具。这样的“法治”,虽也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同功者,同赏;同罪者,同罚”(管仲),“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商鞅)的公平与正义,但仍不入人心。
一向推崇忠恕与仁爱的中华民族,对法治是心存避讳的。百姓在内心深处仍然寄希望于“青天大老爷”主持公道,而不是依赖于统治阶层所颁布的法律。“青天大老爷”折射出的传统文化心理,也正是贤人政治的典型体现。也正因如此,我国的“法治”常被“人治”所代替,也因此多受诟病。
中国当前守法现状,仍处在源于功利主义和恐惧惩戒的阶段,还远未达到更高层级的法治信仰。提到“法”,多的是内心的畏惧,少的是信仰上的遵从。很多人面对规则制度首先想到的不是去遵守而是去突破。在中国这样一个由“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封建等级社会一步步走来的国度,能够实现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还有漫长的路。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这是直接从中国民众思想最深处切入,是对中国传统法治思想进行精准号脉之后开出的药方。让法治成为信仰,这是从最根本上推行法治的途径。这一美好愿景的实现,固然需要国家机器的体系化运行,更需要每个公民思想深处对法治进行深度思索。对于当代中国来说,社会主义法治化的实现,将是一个“换了人间”的新气象。
先秦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曾有过这样的论断:“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其本意就是,一个国家的强弱富贫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奉行法治,国家就会富强;如果背弃法治,国家就会贫弱。坚持法治,是我们实现强国之梦的重要保障。
【小题1】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历史上的法家很早就提出了“法治”的主张,但却一直难入人心。
B.法家认为人性本恶,法的作用应该是对种种恶行进行约束和惩治。
C.中华文化讲究忠恕与仁爱,相比“法治”,中国人更崇尚贤人政治。
D.中国古代的法治并非为保证公平和正义,百姓也不相信它能替自己主持公道。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律的权威不是体现在让民众感到畏惧上,更不应让民众总想去突破它。
B.要想改变中国传统法治思想的弊病,必须使“法”成为人民真诚的信仰。
C.中国当前正处于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中,这需要所有公民的参与。
D.中国现阶段法律的制定仍源于功利主义,法律的作用仍重在震慑和惩戒。
【小题3】下列表述,能反映对“法治”追求的一项是
A.中国每年都有数百万人在上访的道路上奔波,希望能够为自己陈述冤屈或求得帮助。
B.儒家主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提倡统治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C.春秋时期郑国执政子产把法律条文铸到鼎上,公布于众,令国民周知这是国家常用的法律。
D.《窦娥冤》中窦娥被杀前发下三桩誓愿,以抗议判决的不公,向世人证明自己的清白。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麦粒

许心龙

那年夏天的一天,偏西的太阳热劲儿刚弱下来,父亲将饭碗一推,抹把汗,就喊娘和我到场里收麦子。凌乱的麦秸屑亲切地附在父亲泛黄的短发里。一晃,父亲在打麦场上忙乎了半月多,该颗粒归仓了。

父亲摊开的一大场麦子很快变成一堆小麦山。麦山按捺不住地弥漫着麦香的热气。父亲伸出左手弯腰抓起一把温热的麦子,用力握了一下,伸开手掌盯了一会儿,又用右手食指来回划拉几下。

“干透了吧?”我娘问道。

父亲没有搭腔,而是拈起几粒麦子准确无误地投入口中。随着颚骨的上下移动,父亲嘴里发出了清晰的嘎嘣嘠嘣①的脆响。

“我要的就是麦粒嚼在嘴里的嘎嘣嘎嘣②脆响!”父亲不容置疑地说。

“装麦!”父亲将军般地命令。面对饱满的麦子,父亲的精气神儿也是永远饱满的。

“麦子晒干了,不会生虫。”父亲边扎袋口边说,“交公粮时心里也踏实。”

“我说多少遍了,从今年起,不再交公粮啦。”我强调说。

“你以为你是皇上,说免皇粮就免了?”父亲头也不抬,接话道。我娘不置可否地笑笑,那意思是责怪我想得倒美。

我望望仅会歪歪扭扭写出自己名字的二老,无语了。无知者无过,只是后来我才知道,父亲是想借这年的饱满麦子,好好出口上年在乡粮站交公粮时受的恶气。上年排队交公粮时,有人趁父亲去厕所,把一袋掺有土坷垃的秕子麦调换给了父亲。面對土坷垃秕子麦,父亲即使有一百张嘴也说不清。他因此受到了大喇叭的广播批评。受了奇耻大辱的父亲回来就找村长伸冤。村长笑笑,拍拍父亲的瘦肩膀,说:“公粮交掉不就好了,再争论还有意思吗?”父亲叹一声,气得夜饭也没吃就蒙头睡了。睡梦中,父亲还呓语连连:“那不是我的麦子!那不是我的麦子!”

十多袋麦子规矩地躺在了架子车上。父亲还跟往年一样,要提前一晚上去乡粮站排队。

这时,我看到村长朝我们的麦场走来。

“老陆,今年麦子咋样?”村长走近了,瞅着父亲问道。

“亩产一千一二百斤吧。”父亲笑答。父亲说着就解开一袋麦子,抓出一把,说,“来,村长你看看。”

“嘎嘣嘎嘣③响呢!”父亲说着就拈起几粒麦子投入口中。很快,嘎嘣嘎嘣④的响声就从父亲嘴里传出。我看到父亲咀嚼得很耐心很卖力很幸福。父亲的那嘴钢牙好像就是为了麦粒生长的。最终父亲很满足地咽下那口麦面,说:“村长,我再打开一袋你看看吧。”

“不必了。你呀,就跟这麦粒一样瓷实。”村长点点头,说,“村里最过硬的,就是老陆了。”

“用这样的麦子交公粮,没问题吧?”父亲胸有成竹地问道。

“交啥公粮?”村长笑道,“呵呵,你交公粮交上瘾了吧?你不知道公粮免征了吗?”

父亲呆若木鸡。无疑,村长的一番话在父亲看来显得惊天动地。

“老陆,不交皇粮就违法的时代过去啦!”①与父亲年龄相仿的村长显然也很激动。

“村长,你可不敢开这样的玩笑呀!”父亲盯着村长,小心地说。

“连我的话你也不信?电视上都播放了呢!”村长拍拍父亲的瘦肩膀,一本正经地说,“老陆,对去年交公粮的事还放不下吧?”

“我真咽不下这口气。”父亲说,“我的麦子粒粒嘎嘣嘎嘣⑤脆响,交恁些年公粮了,从没有过二样的。”

“老陆,别恁较真了,都过去了。”村长安慰道。

“看看我的麦子哪粒不嘎嘣嘎嘣⑥脆响?”父亲执拗地说,“那袋土坷垃秕子麦,打人的脸呀!”

“好了,别伤心了。”村长再次拍拍父亲的肩膀,说,“你就用这车麦子卖了钱买辆三轮车吧,也一把年纪了,该省点儿力气了。”

“听村长的,买辆三轮车吧。”我娘忙说。我娘望村长一眼,继续说:“没见过恁一根筋的,弄啥事就怕別人吃了亏。”

“呵呵,谁不知道老陆!”村长笑说,“我说老陆呀,这就是变迁,可不能坐在福中不知福。”

父亲一屁股坐在了车尾的麦袋子上,右手不停地一下一下捶着鼓鼓的麦袋子

半夜里,父亲的高声喊叫把我惊醒。父亲喊道:“那不是我的麦子!那不是我的麦子!”

如今,年迈的父亲嘴里没有了牙齿,我就再也听不到父亲嚼麦粒时发出的嘎嘣嘎嘣⑦的响声了。父亲嘴里没有了牙齿,那嘴就成了舌头的天下。②那自由的舌头时常翻滚:“那不是我的麦子,那不是我的麦子……”

【小题1】画直线的句子刻画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小题2】“嘎嘣嘠嘣”在文中出现了七次,试简析如此处理的作用。
【小题3】赏析画波浪线的句子。
①与父亲年龄相仿的村长显然也很激动。
②那自由的舌头时常翻滚
【小题4】探究并概括小说的主题。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退役军犬黄狐
沈石溪
棱达哨所阵地上,蹲着一条名叫“黄狐”的军犬。哨所最高指挥官宋副连长大声宣读一纸命令:“棱达哨所军犬,编号08431,,1979年服役,在作战中屡建战功,现因超龄和身体严重伤残,命令其退出现役……”
下午,贾排长把它交给一位笑容可掬的胖厨师,它这才恍然大悟,自己已经退役了,它要回梭达哨所去看个究竟。阵地左侧那片小树林里,有一幢结构精巧的矮房子,这就是它睡了八年的狗房。突然,“汪!”狗房里传来一声低沉的恫吓的吠声。黄狐仔细一看,原来狗房里关着一条新来的军犬,浑身皮毛黑得发亮。黄狐明白了主人为啥要抛弃它,愤怒地竖直尾巴,突然间它动起一股杀机。
黄狐是久经沙场的军犬,而对方是个初出茅庐的新手;黄狐不慌不忙地用牙齿咬开铁门上倒插着的铁销,黑狗一开始便频频进攻,渐渐地,黑狗显得气力不支。是时候了,它把所有积蓄的愤怒,都凝聚到这一反扑上,黑狗横倒在地,它心里涌起一阵复仇的快感。它倔着脖子,狠命咬下去……
“停!”背后突然传来人的声音,它条件反射似的缩回牙齿,规规矩矩地蹲坐在一旁。贾排长抡起皮带朝它抽来,“滚!”贾排长一脚踹在它身上。黄狐又一次潜回梭达哨所。这一次,它不是去找黑狗报复的,它只是想闻闻熟悉的硝烟味,听听激烈的枪炮声,却正看见贾排长在训练黑狗。
黑狗扑咬敌方的机枪射手了。不好!黑狗扑击呈梯形,这是教科书中的标准动作。但是,这样做在实战中是要吃亏的!这奥秘只有黄狐知道,它是用血的代价换来的:你必须要学会弧形攻击。它脑子豁然一亮,既然黑狗把它视作敌人,那就让黑狗在它身上学会弧形扑咬吧。它不再躲避,做了十多次示范动作,直立起来迎击黑狗的扑击。黑狗变得野性十足,倏地跃起,咔嚓一声,它的左腿骨被咬断了。
“汪汪!”黑狗欢呼着。
它拖着受伤的左腿,低声哀嚎着,一瘸一拐逃进灌木丛,黑狗犹豫了一下,没有撵上来。它痛恨黑狗的宽仁。在你死我活的厮杀中,任何宽仁都是愚蠢的,绝对不能让黑狗把这宽仁的习惯带到战场上去。它艰难地站起来,咬着牙朝哨所走去。隆隆炮声,在谷地上空划亮了一道道炽白的弹道,我军收复神圣领土的战斗打响了。
它本能地挺立起来要冲上去,一迈步,左腿疼的钻心。它用三条腿一颠一颠小跑着,终于在半山坡上追上了梭达哨所的战士,只见五六个战士刚冲出去几步,突然脚底下闪起两团红光,四个战士倒了下去。
“妈的,又是雷区”宋副连长咬牙切齿地骂了一句,扭脸问道,“还有别的路吗?”
“没有。”贾排长回答,“两边都是峭壁,只有这条路。”
“我去试试。”贾排长把牵着黑狗的皮带塞给宋副连长,刚要迈步,黑狗突然一口叼住他的裤腿,死也不松口。
“怎么啦?”贾排长回身拍拍黑狗的脑袋。黑狗不愧是条军犬,狂吠两声,想替主人去越雷。贾排长解开了黑狗头颅上的皮带圈,恋恋不舍地搂着黑狗的脑袋,用宽大的手掌捋顺黑狗脊背上的毛。说时迟,那时快,黄狐突然从磐石后面窜出来,长嚎一声,越过黑狗和贾排长,冲向雷区。它拖着那条受伤的左腿,在山茅草里踏行,心里只有一个强烈的念头:它不能失去最后一次报效主人的机会。
“黄狐”贾排长惊叫起来。
“汪”黑狗动情地叫了一声。
它感觉到身体绊着了一根根细铁;感觉到爆炸声震破了耳膜;感觉到周围闪耀起一团团火光;感觉到大地掀起猛烈的气浪;感觉到浓烈的硝烟堵塞了鼻孔;感觉到肌肉被弹片撕裂,骨头被弹片切碎;感觉到浑身被肢解开了,血已快流干。但它突然产生了一种奇异的快感,作为军犬,它为自己能死在战场上感到骄傲。它倒在开阔地的尽头。
一只宽大的手掌,在捋顺它脊背上的毛。它想伸出舌头添舔那只熟悉的手掌,可惜已经没有力气了,它舒畅地吐出最后一口血沫。
嘹亮的冲锋号响了。
(选自《短篇小说集》)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黄狐和黑狗既有同类血腥的残杀,又有着人类身上独有的丰富情感。小说借动物之身,拷问了人类的自私、怯懦等问题。
B.黄狐在困难面前,在生死面前泰然自若,让我们看到的是通人情、懂人性,并具有人类优良品质的拟人化的军犬。
C.当黄狐看到黑狗占领了它的宫殿,夺走了主人的宠爱,它顿时心生恶念,想把黑狗置于死地。说明黄狐心胸狭隘,骨子里有邪恶的一面。
D.贾排长喜新厌旧,看到黄狐年老残疾就嫌弃它,让它退役,还用皮带抽打它。这让读者感悟到人的良心还不如狗。
E. 这篇小说与写实性和拟人化的动物小说不同,以动物为视角,有着深厚崇高的内涵,以浓厚悲剧意藴为底色,呈现出独特的悲剧风貌。
【小题2】小说中描写黄狐两次潜回哨所的行为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通过哪些描写手法,表现了黄狐身上怎样的优秀品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各国互联网星座和遥感星座蓬勃发展,动辄需要部署成百上千颗卫星。随着发射需求的飙升,利用传统大、中型运载火箭“拼车”“搭车”的入轨模式已难以满足发射需求。一批专为微型卫星量身定制的小型运载火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我国需要发射的尖端科学试验卫星也越来越多。这些卫星虽“体格”不大,但技术复杂,使命重大,是关键基础理论研究和验证未来空间技术的先行者,发射进度需求迫切。

扩张的市场将催生航天企业的热情。在强劲需求的牵引下,一些具有集成化、产品化、模块化先天优势的“商业火箭”,或可像汽车一样,实现批量生产,进入“需求多一一产量大一一成本低一一需求多”的良性循环。

《流浪地球》中,人类集结全球航天力量打造的成千上万枚火箭并刺苍穹的景象令人惊呼不已,但如果火箭的可回收技术未能突破、生产成本迟迟不降,人类的星辰大海或许只能沦为一个“梦想”。从这个意义上说,商业航天正在成为航天事业发展的新动力:如果全球竞相发展商业航天,制造火箭的成本就会大大降低,技术跨越的速度就有望像互联网那样迭代狂奔。到了一定阶段,人类就能够享受到相对廉价的太空之旅。这正是人们乐于见到航天领域出现竞争的原因。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9年2月25日)

材料二:

中国航天专家胡胜云说:“去年中国航天以39次发射居全球航天发射次数首位,其中商业火箭度射以低成本、快速灵活等优点,成为中国航天的有力补充。去年民营航天企业首次尝试了火箭发射,跨出这一步非常不容易。”

“今年中国商业航天将迎来发展新机遇。”中国航天集团科委会主任包为民表示。在长征火箭300次发射的新起点上,该集团将搭建开放式商业化平台,为各类用户提供更多的订制化发射服务;按纯商业模式打造的固体运载火箭“捷龙一号”也将在今年进行首飞,为微卫星技术验证、星座组网提供更加安全、灵活、经济的服务。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9年3月13日)

材料三:

现在国内从事卫星、火箭包括相关设备设施研制运营的商业公司、商业企业,有一定规模的就有30多家。“总体来看,商业航天蓬勃发展。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国家航天工程司司长李国平认为,一方面,商业公司在项目选择上,对于项目目标、项目具体功能存在趋同现象。不同公司选择同一类项目,存在重复建设现象。另一方面,新成立的商业公司,对国家有关规定不清楚;有些公司甚至在没有完全取得国家许可的情况下就开始运作,存在安全隐患。

商业航天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扶持。“发展商业航天,国家层面可以用四个字描述,那就是鼓励、有序。”李国平说。一方面,国家支持鼓励商业航天发展,譬如,政府将会采取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方式开展国家航天空间基础设施运营工作。另一方面,商业航天潜力巨大,国家希望能够有序发展,鼓励社会企业、社会资本能够尽可能地投入到卫星应用产业里来。研究显示,卫星应用产业产值是最高的,能达到整个卫星产业链产值的80%以上。所以,国家鼓励商业企业、社会资本能够充分投入到不同种类的卫星应用中。

(摘编自“央广网”2018年4月26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传统大、中型运载火箭模式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发射需求,专为微型卫星量身定制的小型运载火箭应运而生。
B.只有突破火箭可回收技术,降低发射成本,从而使“商业火箭”的生产进入良性循环,才能使更多人实现“漫游星空”的梦想。
C.为了抓住商业航天发展的新机遇,中国航天集团将搭建平台,提供更多订制化发射服务,并打造新的固体运载火箭。
D.卫星应用产业产值在整个卫星产业链中占比最高,这是国家鼓励商业企业、社会资本投入卫星应用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互联网星座和遥感星座蓬勃发展以及许多肩负重大科学使命的尖端卫星亟待发射,国内航天企业开发“商业火箭”的热情空前高涨。
B.航天领域的商业竞争,会降低火箭的制造成本,可能大大提升技术跨越的速度,人类将享受相对廉价的太空之旅。
C.商业公司盲目地选择项目和反国家规定,会导致重复建设,出现安全隐患。这些问题商业公司一己之力是无法解决的。
D.对于拥有巨大潜力的商业航天,国家应鼓励、支持其发展,引导社会企业、社会资本投入尽可能多的卫星产业上来。
【小题3】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推动商业航天迅速发展的原因。